刘玲:论庄子养生思想论文

刘玲:论庄子养生思想论文

摘 要:庄子哲学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养神则是养生的关键,而养神的关键在于虚静。为了达到虚静,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养生

庄子生活在东周战国中期,此时的周天子权势日渐式微,原有的井田制被破坏,大量的私有土地开始出现,诸侯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以及政治变革,使得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混乱之中。庄子对黑暗痛苦的时代有着非常深沉的体会,他肯定生命的价值,并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历史的思考,在继承老子的思想的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养生思想。

一、庄子的生命观

关于庄子的万物生成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笔者将这些见解归纳为以下几种。其一,由道直接产生世界万物。张岱年先生早年也认为道就是气[1]。任继愈先生认为:“庄子所说的道或无,其实就是气,道就是气,构成万物的材料。”[2]其二,气作为万物的始基,道则作为宇宙的总根源。其三,由道先生出气,而后再由气生出世界万物,也就是说气其实就是道产生万物中的一个过渡[3]。笔者以为第三种观点更为贴近庄子之思想。

(一)创设和谐、活泼、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为融入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以快乐、积极向上的热情奔放的情绪来对祖国的未来——初中学生进行影响与培养,让学生从小树立自信、自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用热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树立为人民服务,我帮人、人帮我的信念。

首先,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4]136“自本自根”可以得出,道是本来就存在的,“生天生地”则可以得出,庄子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所有生命之物都有其言行举止,生命依附于道,其言行也依附于道。道是万物的载体,覆盖万物。同时“道”是无所不在,且具有超验性的。

“道”是如何产生生命的呢?庄子将“道”化生为实在存有的“气”,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产生是由于气聚散离合的结果:“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4]391“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人类无法选择生,同样也无法拒绝死,每个生命都是很短暂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4]397(《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生死相伴而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4]35(《庄子·齐物论》)《庄子·至乐》篇中写到人的生死,其实就是气聚散的过程,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从道先变成了气,气再变成了形,形最终变成了生命。这是人获得生命的过程。生命是形神的统一,形神一旦破裂,生命也会随之终止,即气散,也就是回归于“道”。因为死亡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生与死如同四季的变化更迭,昼夜交替,循环往复,无终无极。庄子向我们展示出一幅以道为基础不断变化的图,人的生死、命运变化就如同日升月沉,昼夜更替一样,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都遵从于道。生与死是一种自然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形神的思考,庄子一直都是在突出“神”,“神”是第一性的,“神”对“形”具有主导作用。与先秦时代的各家思想相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自然法则的把握,顺从于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提出“四大”,这里并不是说,在道以上,还有一个“自然”,可以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自然”只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一种另外的东西,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所以上文只说是有“四大”,没有说有“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和目的论的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尊重万物内在的规则,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庄子则言:“知天之所为……是知之盛也。”意思是说人要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知道天的所为,是出于自然的,知道是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培育自己智力所不知的,使自己寿终正寝,这就是认识达到的最高状态。此外庄子还要求人们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在实现保身的同时,实现精神的自由。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学术界对庄子的生命的本质,有很多理解。台湾王邦雄先生:“生命的本质在哪里?在天真啊!出路在哪里?实现天真啊!这样的出路谁来打开呢?心灵来打开。”[8]李霞则认为:“德既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性。”[9]沈顺福则认为庄子生命的本质在于气。总之,对于“性者,生之质”的解释,主要有三类:(1)生命的本质是本性;(2)生命的实质是本性;(3)生命的本质是天性。笔者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天性,是源于自然的。

庄子以为外部的灾祸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是社会;一部分是自然。以社会为主,即避免人间的祸患。以《人间世》及《山木》为例分析。人间的祸患最难莫过于事君。叶公子高出使于齐,成功与否都有祸患。“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85孔子的意思是说,世间是有两个大法的,一个是自然的命,一个是人为的义。子女爱父母是天性,无法解释。臣子侍奉君主,是无法逃避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颜阖受聘,作为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于是,他向蘧伯玉请教“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4]89。这里其实是再次申明了事君之难,颜阖明知卫灵公太子天性残酷,如果放纵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如果用法度规谏他,则会危害自身。对于事君这件事,庄子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说法——伴君如伴虎。那么到底何谓事君之道呢?庄子以为“时其饥饱,达其怒心”,也就是说像陪伴老虎一样,了解他的饥饱的时候,顺着他的心意,这就是事君之道了。

二、庄子的养生思想

“山木自寇也……而莫知无用之用也。”[4]101这是庄子最独特的观点之一,他认为人间的社会祸患,还来自才智之用。《山木》篇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遭到戕害的东西,往往都是因为其有用,众人都一味地追求有用之用,殊不知,一旦有用,就要被人所用。被人所用,便失去了自由,变成了别人的工具。庄子并不是否定“有用”,只是提醒大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用”有坏的一面,“无用”有时候也是有好的一面。“支离疏者,……则受三钟与十束薪。”[4]98-99支离疏是一个形体不全的人,平日里靠给人缝衣洗衣养活自己,在政府征兵的时候,他因为形体不全免去劳役;在政府救济贫病的时候,他因为形体不全,可以领政府发放的三钟米与十捆柴。由此看来,无用未必是祸。才智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祸患的根源,是人用于谋生的基本能力。庄子所认为的才智之用是祸患,在于如何用智,为谁所用,用来做什么。庄子从养生的角度,告诫我们谨防“有用”之害,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人生在世,难免有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无用”的姿态来面对,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对我们的处世以及养生有莫大的益处。

庄子以强烈的反差,凸显出精神和德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相对于肉体而言,精神的高尚、独立于自由才是养生的关键,但这并不是说庄子的养生思想就只关注于“心神”,而忽略了“形体”,实际上庄子只是在依托于“形体”,突出“心神”的重要性。在庄子养生思想中要达到的目的是形全精复的形神合一。形全精复的境界,关键在于看破生死,抛弃名利、物欲的束缚,让心神游于自由。庄子的“游心”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安适的状态,即在对宇宙万物有了根源性的把握之后,从而达到的一种和谐、恬淡的自然境界。在陈鼓应先生看来,“游心”,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悟“道”的自由、无限性及整体性。

关联度数值k(x)在实数轴上的大小表示待评对象隶属于草原生态安全水平某一标准的程度,物元模型的关联度将逻辑值从模糊数学的[0,1]拓展到(-∞,+∞)后,可以反映更多的分异信息,代表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当k(x)≥1.0时,表示待评对象超过标准对象上限,当数值越大时开发潜力越大;当0≤k(x)<1.0时,表示待评对象符合标准对象的要求,当数值越大时越接近标准上限;当-1.0≤k(x)<0时,表示待评对象不符合标准对象要求,但具备转化为标准对象的条件,当数值越大时越容易转化;当k(x)<-1时,表示待评对象不符合标准对象要求,又不具备转化成标准对象的条件[14]。

(一)外避灾祸

在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非常的重要,只有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了提升才能真正在推广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应及时对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进行更新。其次。应该加强对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争取让每个技术人员都有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广人员能够有效的指导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技,实现促进新成果普及的目的。再次,积极出台一些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基础。积极采取措施打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庄子的养生不仅包括身心修养活动,还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避免受到外界的侵扰。《人间世》篇中讲到楚国王派叶公子高出使于齐,齐国对待外来的使者,表面恭敬实则十分怠慢,公子高很害怕,所以问孔子:“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子其有以语我来!”[4]83-85对于子高而言,事不成,他就会受到楚王的惩罚,这是“人道之祸”。倘若事办成了,他奔走于两国之间,劳心于君王之侧,思虑重重,身心俱疲,则会导致阴阳之气失衡,产生内热之病。

(二)内养心神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庄子认为形神合一才是圣人之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庄子》一书中有大量讨论形神关系的篇章。《德充符》篇中小猪都知道“神”才是母亲的本质,没了“神”的“形”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他还勾勒出了许多残形之人,鲁国兀者王骀,他从事教育工作,弟子数量和孔子差不多。“立不教,坐不议”,他行不言之教,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庄子认为王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守宗”“保始”而“游心乎德之和”——这就是说王骀掌握了生命的主轴,把握了事物的根源。除此之外,兀者申屠嘉,兀者叔山等,他们虽然形体残缺,但精神和德行都是极完善的,是受到众人敬仰的。徐复观先生认为这些形残德高的人,形不会影响他们,他们也不会受制于形,形得不到他们生活的主导权。他们用自己的德去修养自己的形,形德合二为一。

采集病死羊的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涂片镜检[1],可以发现呈现小杆状、有荚膜、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血清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中,恒温箱温度控制在37 ℃,培养24 h,肉汤均匀混浊。在试管底部存在黏稠的沉淀物,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分别生长出了圆形、湿润光滑、中间隆起、似露珠状的灰白色致病菌菌落,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现象。将血清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的菌落45°析光下观察,呈现蓝绿色荧光变化,结合该种变化,可以判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羊巴氏杆菌病。

《庚桑楚》篇:“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4]428-429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诠释。成玄英疏:“质,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禀生之本也。”[4]428-429徐复观先生认为:“生之质,即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不离乎形;但亦非仅仅是形。若仅仅只是形而已,则这个质字没有任何意义。”[5]陈鼓应指出:“庄子将性视为生命的本质,但其讲的都是关于自然人性论。相比之下,孟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歧出的。他的性善论在宋明理学中才能无限地膨胀开来。”[6]傅佩荣先生对此解读为:“本性,是生命的实质存在。”[7]

《达生》篇中举了单豹和张毅的例子,“鲁有单豹者……皆不鞭其后者也”[4]348。单豹善于养内,故“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却被老虎吃了形体,失去了生命。张毅虽然仔细地供养了形体,却忽视了自己的内部,最终他同样失去了生命。由此而知,他们都不是善养生者。庄子不止一处提及养生的内外之别。他旨在说明养生不可偏外亦不可废内。

三、庄子的养生之术

由前文所述可知,《庄子》的养生思想以养神为主,而养神的基础则是虚静。如何到达虚静呢?庄子提出很多可以具体实践的方法。最经典的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了。

(一)心斋

所谓“心斋”,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斋”的本义是指祭祀前清洁身心的活动,以示虔诚,“心斋”是对心而言的斋戒。依照陈鼓应先生的解释,“心斋”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面对外界的种种要摒弃,专心致志,不用耳朵去听,不为外物和周围环境所影响,只用心去感悟;其次由清虚之“气”去引导心,透过静定的功夫,最终达到清虚的心境。“心斋”最紧要的便是心神专注,在专一心思的原则下,由耳入心,由心入气,层层内敛。即从耳目的感官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渐进,层层提升。通过“心斋”,连接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进入无我境界,不会为虚名所累,也不会有什么规章制度需要遵守。让自己进入无所谓有无的境界,人的精神主体会变得虚静,正所谓“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当我们拥有虚静空明的心灵时,可以无限地接近于“道”[8]。

(二)坐忘

所谓“坐忘”,即庄子的另外一种得道的修养方式。“坐忘”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忘礼乐”,“礼乐”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行为规范,不能作为最高的准则。其次是“忘仁义”,“仁义”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评判标准,同样不能作为最高的准则。仁是礼的内在品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义礼乐”都是属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人伦关系的问题。庄子认为“仁义礼乐”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的私心,与“道”相背。《盗跖》篇中就提出了很多仁义礼乐带来的弊端,“比干剖心……离其患也”。以上种种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很多人为了“仁义礼乐”失去了生命与自由。“忘礼乐”则是在心境上超越外在的规范,“忘仁义”则是超越内在的规范。最后“离形去知”,不在意自己的肢体,不卖弄自己的智慧,超脱形体以及智巧的束缚,与道为一。“道与之貌,天予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外貌与形体都是大道赋予的,人总是执迷于好恶之类的评判标准,这样反而伤害了自然的本性。如果专注于“形”就会离“道”了,所以庄子主张“离形”,从形体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专心求“道”。“去知”,庄子之所以强调“去知”,是因为,“知”本身是不可靠的。所谓的“知”不过是按照人类的观点来制定的标准,是相对的,不是什么真理。“知”其实是人类自我中心论的体现,但人类并不是万物的主宰,同样要受到大自然的牵制。《齐物论》里说人们吃牛羊肉,麋鹿喜欢吃植物,蚰蜒喜欢吃蛇,猫头鹰喜欢吃鼠类。物种不同,喜好自然不同,标准也就不同了。“去知”是为了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游心于无穷,物我两忘,最终融于大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的养生思想,首先是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不为生欢,不为死悲;尊重生命的自然过程,不伤害生命,不去过度干涉生命的发展。这就是提醒我们,要安时处顺。其次,养生不仅仅是保养形体,还是要形神兼养,并且要着重养神,以神立形。

针对不同的建筑——住宅、非住宅、人员密集场所、老年人照料设施、幕墙建筑,同时按照不同的保温型式——内保温、外保温、夹芯墙保温、屋面保温,并结合建筑的高度,《建规》分别规定了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以及构造要求。其中,关于外墙保温,《建规》的主旨是大力推广应用A级不燃性的保温材料,严格限制使用可燃性的保温材料以及严禁使用易燃性的保温材料。

[参 考 文 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41.

[2]任继愈.任继愈谈庄子[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18:102.

[3]罗凤华.《庄子》生命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7.

[6]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48.

[7]傅佩荣.解读庄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82.

[8]王邦雄.修真——庄子的生命本质[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28.

[9]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0.

On Zhuangzi’s Though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LIU Ling

(School of Philosoph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00,China)

Abstract:Zhuangzi’s philosophy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life.He thinks life is the unity of body and spirit.The maintenance of body is the foundation of health maintenance and the spirit is the key to health maintenance.In order to achieve virtual tranquility,Zhuangzi put forward such specific methods as“xinzhai”and“zuo wang”.

Key words:Zhuangzi;life view;keep health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2-0105-03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刘玲(199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庄子哲学。

(责任编辑:王扬真)

标签:;  ;  ;  ;  ;  ;  ;  ;  ;  ;  ;  ;  

刘玲:论庄子养生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