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屏郭兰玲张小波(遵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遵义563100)
【中图分类号】R1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179-02
【摘要】目的了解遵义县梅毒疫情态势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遵义县梅毒报告数据,按时间、地区、人口特征和感染谱等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0年,梅毒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6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居前3位的南白、松林和龙坑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62/10万、11.55/10万和10.52/10万;男女性别比1:1.13,年龄集中在20-60岁(79.42%);农民和家务待业者占68.43%;隐性梅毒占48.82%,显性感染占51.18%,病程以Ⅰ、Ⅱ期为主。结论遵义县梅毒疫情态势严峻,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疫情以青壮年高发,隐性感染在该病感染谱中占首要权重。
【关键词】梅毒疫情态势分析
近年来遵义县梅毒疫情传播迅速,发病率位居各传染病前6位,已成为危害我县公众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为了探索梅毒流行特征,指导监测与防控工作,现将2001-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遵义县2001-2010年历年传染病年度汇审报表;人口资料数据由遵义县统计局提供。
1.2主要指标与方法
按年度、月份、地区、人口特征、感染谱等分类统计发病率和构成比;采用Excel和Epilnfo软件对梅毒个案病例按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
2001-2010年,遵义县累计报告梅毒病例719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5.6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其中前5年报告83例,后5年报636例;后5年病例数为前5年的7.66倍。2007年后发病数大幅度上升,到2010年高达257例(占总数的35.74%)。
/
2.2地区分布
2001-2010年,按各镇乡统计,梅毒报告发病率前3位是南白、松林和龙坑,分别为16.62/10万、11.55/10万和10.52/10万,其余依次为乐山(7.69/10万)、毛石(7.10/10万)、鸭溪(7.02/10万)、乌江(6.84/10万)、龙坪(6.58/10万)和新舟(5.71/10万)。
2.3年龄与性别分布
2001-2010年,梅毒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组,占总数的79.42%(571例),其中以20-40岁组最多399例(55.49%),2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数39例(5.42%),其中1岁以内婴幼儿21例(2.92%)。男性338例,女性381例,性别比为1:1.13,见表1。
表1遵义县2001-2010年梅毒不同年龄性别构成比(%)
年龄组男女小计
发病数构成比发病数构成比发病数构成比
0~144.1392.37233.20
5~10.290010.14
10~10.290010.14
15~51.4792.37141.95
20~339.7311129.2114420.03
30~7522.1212432.6319927.68
40~5215.343910.269112.66
50~5215.34287.378011.13
﹥6010631.276015.7916623.09
合计339100.0380100.0719100.0
2.4职业分布
患者以农民为主,占53.13%(382例),其他依次为家务待业者占15.30%(110例),其他占8.76%(63例),职业不详者6.12%(44例),民工3.48%(25例),离退休人员3.34%(24例),工人3.20%(23例),散居儿童2.92%(21例)。
2.5感染谱特征
2004年实施传染病疫情个案网络直报管理以来,梅毒分型报告资料完整。按2004-2010年统计,全县共报告梅毒681例,其中隐性梅毒占51.54%,显性感染占48.46%,病程以Ⅰ、Ⅱ期为主,见表2。
表2遵义县2004-2010年梅毒感染谱构成
年份发病数构成比(%)感染率(1/10万)
Ⅰ期26138.333.17
Ⅱ期487.050.58
Ⅲ期50.730.06
胎传162.350.19
隐性35151.544.27
合计681100.08.28
3讨论
2001年-2010年遵义县梅毒疫情呈不断上升态势,尤其是后5年增长快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地区分布看,疫情以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的镇乡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提示该年龄段是防治和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待业者为多,与该人群人口基数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等有关;梅毒分型以Ⅰ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占87.20%),与有关报道相接近[1,2],但由于梅毒患者不止一次求医,姓名可能不真实,可能存在重报[1]。自2004年启用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各地开展Ⅲ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报告以来,梅毒分型报告资料完整,隐性梅毒迅速增长,这也是胎传梅毒发生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3],提示今后应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强化孕产妇围产期及产前梅毒的筛查和防治,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剑锋,温金技,池毓棣.三明市1992-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5):41-42.
[2]杜哲群,陈中文.嘉兴市1997-2002年梅毒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4,19(1):13-15.
[3]吴梦贤.1992-2006年浙江省武义县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8,22(10):68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