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一、论新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曹小雪[1](2020)在《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特岗教师的焦虑是其对教学的内外环境、教学事件等缺乏控制,对生活事件、物质与精神条件等方面缺乏满足感或在教师角色、职业自我等方面存在冲突感而引发的心理上的恐慌、紧张、忧虑,生理上一系列不适反应以及行为上的应对反应。通过对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实证调查,可以发现,当前特岗教师普遍滋生了焦虑情绪。而不同的维度系数,包括特岗教师的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学历层次、任教年级对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均有影响。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机制在于特岗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心理特性的交互作用。生存境遇主要体现为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保障性措施缺乏、工作压力大以及存在着身份困境,这种生存境遇是引发特岗教师体验到伤害与挫折的外在根源。心理特性主要是指内心的虚弱无助与自卑感。特岗教师在体验生存境遇所带来的伤害和挫折后,如果他内心强大,具有自信心,那么通常不会滋生焦虑。但如果内心怯弱无力,具有无助感,就很容易滋生出焦虑情感。特岗教师一旦滋生焦虑情绪,那么对其专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体现为: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提升、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影响其专业道德的成长、影响其专业心理的健全。由于焦虑滋生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的滋生提出正确的干预策略。论文从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预防、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监控、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消解等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张红丽[2](2020)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文中指出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职工作中,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但如今,基层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强烈”等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考察并揭示基层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找到其主要症结所在,并且对症下药,正是我们立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是针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专门研究,本研究旨在把握教师工作负担的时代特点,分析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成因,探讨有效减轻教师负担的举措。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进行考察,发现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检查评比验收等形式化工作不断;不合理、过度的会议与报告讲座充斥教师的生活;各种报表、表格的填写;过重的教育精准扶贫任务的分派以及防火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等其他上级分派的任务等,这些现象体现了教师工作负担的复杂性、多样性与边界模糊性。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可知,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变化的不完全性、突然性;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形式化管理与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过度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教师自身时间管理的低效性、过度的心理负荷和不良状态。在对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减轻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理顺体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并且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法律法规;其次,优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使其回归教育生态本源,制定并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整治形式主义和教育培训;再次,优化学校组织环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最后,教师自身要进行自我管理与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施玉蕾[3](2020)在《“学习强国”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媒体融合发展这一理念被首次提出。此后,融媒体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运用。“学习强国”就是借助这一理念而诞生的思想政治型学习平台,并凭借其高效独特的传播方式,为当前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出一个更为权威全面、宽松自在,高效便捷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库及其呈现出的新型学习模式,对中学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实践等教师素养的提升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中学思政课教师应当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借助思想政治型融媒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对自身教师素养的提升展开路径探究。首先借助文献阅读法探究出“学习强国”与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具有时代性、综合性、持续性、自主性、互通性五个方面的关联性。进而对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合理性分析探究。其次,对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现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最终数据结果表明,由于部分教师未能紧跟中学思政学科的时代新要求,习惯于互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网络学习方式,以及自身部分能力素养方面存在缺失。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运用学习强国APP的过程中,在自我素养要求方面存在不足,对“学习强国”APP的认知有所偏差,以及在该学习平台的开发与运用上尚有欠缺。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以教师本我素养、专业学科素养、教学实践素养、科研创新素养为基,从“学习强国”视域下,探索出中学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自我磨砺提升教师本我素养,与时俱进提升专业学科素养、海纳百川提升教学实践素养,推陈出新提升科研创新素养。这不仅有利于中学思政课教师加深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认知,提高对该平台的开发与运用能力,还有利于教师们借助这一学习平台丰富的知识内容与强大的技术功能,在自身素养、知识涵养、教学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更好地推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向前发展。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刘超[5](2019)在《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作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指示,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建立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学校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的新要求。本文以梳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列讲话等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的重要内容,以期实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具体为:第一部分分析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背景。从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重点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大学办学中的主渠道作用;新时代学校新使命的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主线,满足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追溯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具体品格要求也不相同,中国历代教育家对教师品格的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热爱教育事业、师生关系平等、治学严谨等也是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塑造的理论来源。第三部分结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以“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为核心,从内到外、从情感到方法进行了解读。第四部分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的重要论述,既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理论价值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价值则体现在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利于铸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利于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等。总之,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而且直接为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和可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晏辉[6](2019)在《重构教师伦理:内容、路径及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塑新时期教师伦理的必要性决定于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其可能性则在于美德的养成和规范的完善。在现代性语境下,交换的普遍化、交往的广泛性、利益的多样化、冲突的持续性,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和更加全面的德性结构。应该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民族命运的高度正视和重视新时期教师伦理的提升和完善。

赵浩男[7](2019)在《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G园观察记录历经诸多发展的今天,为了了解该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方面做出的变化,新的探索、尝试,梳理其现阶段遇到的困难或阻碍,以达到提升教师观察记录质量的最终目的,研究者对G园的29名教育工作者展开访谈,同时对其观察记录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园观察记录发展至今存在一定的变化,在对观察记录目的理解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对其价值的认识日益多元;丰富的记录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分析和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做观察记录的目的性、计划性、规范性、分析能力和运用率都有所提高。促使这一切变化发生的契机主要有园所对观察记录本的批改、教师间的交流探讨、引入的成熟的观察记录工具和观察记录成果的出版。在实践中,教师对阶段性成果的学习与摸索的同时,还有自己创新的尝试,如教师不在现场的记录、对新的记录工具的探索和学习、教师分工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注重评价工具的使用和对幼儿的连续性观察。同时,G园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仍有一定阻碍,如大量的观察记录不易归纳与整理、教师对自身的观察记录能力仍有担心、缺少适合的评价工具、教师难以“静心”去做观察记录。由此,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诉求,如希望多参加提升观察记录能力的且有质量的培训、获得园方提供的物质支持、多与园内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园方调整目前的师幼比例。研究者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张淑静[8](2019)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传播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中学阶段是步入大学的关键一步,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身体成长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教师身上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双重责任,教师的正面形象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也因此受到社会公众更高的关注。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社会,新闻媒体越来越广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大众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关于中学教师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但相关报道以负面居多,且以偏概全,造成了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的“污名化”。研究以百度新闻为研究对象,统计出2016年至2018年三年来与中学教师相关的新闻数量,通过分析发现网络媒体关于中学教师的报道呈现负面化倾向。各类报道给中学教师贴上“体罚学生”、“猥亵学生”、“收受礼金”等三类“污名化”的标签,使社会公众对中学教师产生“禽兽”、“恶魔”、“贪财”等恶劣印象。网络媒体中出现中学教师形象的“污名化”现象,恶化了教师的成长环境,既有损中学教师的整体形象,妨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会引发社会公众对中学教师的质疑,削弱中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严重影响中学生知识的学习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极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网络媒体中中学教师形象的“污名化”现象,不仅需要中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污名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各项素质,自律自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更需要网络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政府部门的立法监督和社会大众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多方相互合力,协同治理,维护教师社会信誉,让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教育环境。

刘婷[9](2014)在《唯物史观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得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教师道德是众多职业道德中的一种。教师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受到社会存在发展的制约,它必然是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然而,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即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如:作为社会意识特殊形式的道德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认识、导向、调节、辩护、鼓励和沟通的作用。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推动全社会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选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以及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阐述。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立、改变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说明。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哲学中客观存在于主观映象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对当今我国出现的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主客观原因探析,从师德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说明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意义。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文章最后得出随着社会发展,相应的职业道德必须建立与改变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的结论。

王雁[10](2009)在《小学教师角色错位与角色意识的培养》文中认为针对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教师角色错位问题,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教师角色意识的缺乏。对此提出强化小学教师角色意识的三点建议:确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师角色地位的认识;掌握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准确扮演角色;培养教师对其角色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判断的反思能力。

二、论新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的研究
        1.3.2 国外的研究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1 焦虑
        1.4.2 特岗教师的焦虑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对象
        1.5.4 研究方法
第2章 特岗教师焦虑现状的实证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工具
        2.1.3 评分标准
        2.1.4 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特岗教师焦虑的总体状况
        2.2.2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差异分析
        2.2.3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调查结论
第3章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机制
    3.1 特岗教师的生存境遇
        3.1.1 特岗教师的工作条件差
        3.1.2 特岗教师的身份困境
        3.1.3 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大
        3.1.4 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3.2 特岗教师的心理特性
        3.2.1 特岗教师内心的自卑感
        3.2.2 特岗教师内心的无助感
第4章 特岗教师的焦虑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4.1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知识的提升
    4.2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4.3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道德的成长
    4.4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心理的健全
第5章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的干预策略
    5.1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预防
    5.2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监控
    5.3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
        2. 国外相关研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界定
        2. 相关理论基础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与特征—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
    (一)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
        1. 形式化检查
        2. 频繁的会议与报告
        3. 程式化的表格填写
        4. 过重的教育扶贫负担
        5. 其他形式的突击性任务
    (二)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基本特征
        1. 复杂性
        2. 多样性
        3. 边界模糊性
三、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一) 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1.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尽合理
        2. 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太合理
        3. 教师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二) 教育行政部门职责不够明晰
        1.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干预过多
        2. 形式主义的“精细化”管理盛行
        3. 教师参加的教育培训名目繁多
    (三) 学校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1. 学校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而丧失自主
        2. 学生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3. 学校管理的程式化与僵化模式
    (四) 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尚欠完善
        1. 教师在时间管理上的低效性
        2. 教师心理负荷偏重易生不良心态
        3. 教师难以完成角色超载与角色转换
四、减轻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对策探讨
    (一) 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1. 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后勤社会化
        2.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模式,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二) 教育部门明确职责使教育回归其生态本源
        1. 制定工作负面清单,实施清单管理
        2. 整治形式主义,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
        3. 整合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与质量
    (三)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1. 敢于说“不”,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
        2. 转变管理观念与方式,把握学生发展规律
        3. 厘清教师职业角色,提高职业幸福感
    (四) 教师加强自我管理与反思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1. 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掌握时间管理策略
        2. 教师调试好教学心态,从教育生活中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学习强国”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学习强国”与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中学思政教师素养
        (二)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二、“学习强国”与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关联性
        (一) 时代性
        (二) 综合性
        (三) 持续性
        (四) 自主性
        (五)互通性
第二章 “学习强国”对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学习强国”对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必要性
        (一) 增强政治认同的需要
        (二) 了解与把握融媒体发展的需要
        (三) 融媒体背景下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 融媒体背景下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五) 融媒体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
    二、“学习强国”对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可行性
        (一) 思政教师所需的教育信息技术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二) “学习强国”强大的功能性
        (三) “学习强国”创造出新型政治类知识的学习模式
第三章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及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现状分析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现存问题归因
第四章 “学习强国”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本我”素养
        (一) 通过“学习强国”增强自觉学习意识
        (二) 通过“学习强国”增强终身学习观念
        (三) 借助“学习强国”增强良性竞争意识
    二、提升“专业学科”素养
        (一) 通过“学习强国”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积累
        (二) “学习强国”运营理念明确了良好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三、提升“教学实践”素养
        (一) 通过“学习强国”不断创新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 通过“学习强国”不断提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
    四、提升“科研创新”素养
        (一) 借助“学习强国”的学习过程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 借助“学习强国”构建“校园式”中学思政课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使用“学习强国”APP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思政课及教师的界定
        (二)教师品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
    三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背景
    一 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要求
    二 新时代学校新使命的要求
    三 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二)列宁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三)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二 中国历代教育家对教师品格论述
        (一)古代教育家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二)近现代教育家对教师品格的论述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内容
    一 政治要强
    二 情怀要深
    三 思维要新
    四 视野要广
    五 自律要严
    六 人格要正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意义
    一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有利于铸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6)重构教师伦理:内容、路径及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常人伦理到教师伦理
二、形塑新时期教师伦理的必要性
    (一)避免丢失与缺失,注重养成和践行
    (二)抵御世俗,追求崇高
    (三)尊重目的,重视手段
    (四)坚守价值理性,运用工具理性
    (五)积淀罪感与耻感,强化自律与自治
三、形塑新时期教师伦理的内容与路径
    (一)从规范到他律:规范伦理学的视角
    (二)从情感到理智:美德伦理学的视阈
    (三)从美德到理性
四、形塑新时期教师伦理的社会环境
    (一)作为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社会环境
    (二)约束过度与约束不足及其伦理后果
        1.教师之道德人格与理性知识确证、确信问题。
        2.回归教师与教育本身。

(7)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一) 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 基于对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 访谈法
        (二) 文本分析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七、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师观察记录的目的及价值的梳理
        (二) 教师观察记录运用中的问题
        (三) 教师观察记录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章 G园教师观察记录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 幼儿园管理下开展的教师观察记录
    阶段二: 单元课程改革下进行的教师观察记录
    阶段三: 新时期的教师观察记录
    小结
第二章 新时期教师观察记录的发展
    第一节 教师对自身观察记录工作变化的话题分析
        一、态度观念层面的变化
        (一) 对观察记录价值认识的侧重点的变化
        (二) 对观察记录工作任务认识的变化
        (三) 小结
        二、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的变化
        (一) 教师观察记录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所提高
        (二) 教师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增强
        (三) 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四) 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率有所提高
        (五) 小结
        三、变化的契机
        (一) 园所对教师观察记录的检查与批改
        (二) 促进教师交流观察记录工作
        (三) 出版观察记录成果促进教师观察记录工作
        (四) 引入成熟的观察记录工具
        四、小结
    第二节 教师报告的观察记录新探索
        一、教师不在场的记录
        二、视频剪辑的探索使用
        三、教师分工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四、APP作为记录工具的使用
        五、学习各种评价工具提升观察记录的分析能力
        六、开展连续性的观察记录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观察记录工作尚存困惑与解决建议
    第一节 教师对观察记录工作的困惑
        一、大量的观察记录不易归纳与整理
        二、教师对自身的观察记录能力仍有担心
        三、观察记录的分析缺少适合的评价工具
        四、教师难以“静心”去做观察记录
        五、小结
    第二节 提升观察记录质量之教师诉求
        一、G园教师对阶段性成果的思考
        (一) 优先选择“最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
        (二) 捕捉教育的契机,不必刻意回避观察对象
        二、G园教师对提升观察记录质量的诉求
        (一) 多参加提升观察记录能力的有质量的培训
        (二) 教师获得园方提供的物质支持
        (三) 与园内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
        (四) 改善目前的师幼比例
        三、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建议
        (一) 优化其观察记录的理论成果
        (二) 成立评价工具小组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目的
        1.2.1 研究的方法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污名化”研究
        1.3.4 已有研究不足
    1.4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4.1 形象
        1.4.2 教师形象
        1.4.3 负面报道
        1.4.4 教师的网络媒体形象
    1.5 相关理论依据
        1.5.1 “污名化”理论
        1.5.2 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污名化”现象分析
    2.1 教师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2.2 网络媒体上对教师报道的统计分类
        2.2.1 正面报道
        2.2.2 负面报道
    2.3 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污名化”标签
        2.3.1 体罚学生类
        2.3.2 收受家长礼金等钱财类
        2.3.3 猥亵学生类
    2.4 网络媒体上对中学教师形象“污名化”的特征
        2.4.1 醒目的标题
        2.4.2 刻意的细节描述
        2.4.3 带有倾向性的语言
第三章 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污名化”的原因分析
    3.1 个别教师师德失范
    3.2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
    3.3 社会公众因的猎奇心理
    3.4 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污名化”的影响分析
    4.1 损害教师形象影响正常工作
    4.2 误导公众认知引起公众质疑
    4.3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五章 协同治理理论下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对策研究
    5.1 协同治理理论对于教师形象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5.2 教师自身层面
        5.2.1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各项素质
        5.2.2 自查自律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5.3 网络媒体管理部门
        5.3.1 新闻媒体管理部门
        5.3.2 新闻媒体自身行政管理部门
        5.3.3 网络媒体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5.4 政府层面
        5.4.1 政策法规具体化量化教师职业权利
        5.4.2 确保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完善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
    5.5 学校层面
        5.5.1 开展自查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5.5.2 依法治校
        5.5.3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5.5.4 关注乡村教师的成长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学教师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调查
附录二 中学教师自我形象调查
附录三 近年教师负面新闻报道
致谢

(9)唯物史观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创新性及可行性
        1.3.1 选题的创新性
        1.3.2 选题的可行性
    1.4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第二章 唯物史观视角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思
    2.1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界定
        2.1.1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道德内涵
        2.1.2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职业道德
        2.1.3 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
    2.2 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2.2.1 道德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2.2.2 职业道德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2.3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回溯
        2.3.1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变化受社会历史制约
        2.3.2 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3.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意义
        3.1.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1.2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3.1.3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1.4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推动全社会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3.1.5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内在需要
    3.2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3.3 从客观存在的角度分析师德滑坡的现象
        3.3.1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3.3.2 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3.3.3 教师地位与待遇的尴尬
    3.4 从主观意识的角度分析师德滑坡的现象
        3.4.1 教师对职业道德认识不到位
        3.4.2 教师的自律意识不够强
        3.4.3 教师的心态发生变化
第四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方向
        4.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导向
        4.1.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价值导向
        4.1.3 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导向
        4.1.4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为导向
    4.2 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保证
        4.2.1 完善学校的教师道德规范
        4.2.2 完善学校的考核制度
        4.2.3 完善学校的监督反馈机制
    4.3 提高教师待遇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现实基础
        4.3.1 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4.3.2 切实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小学教师角色错位与角色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扫描现实中的问题———学生教育、课堂教学、专业发展
    1. 对学生实施教育方面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
    3.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问题
二、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教师角色意识的缺乏
    1. 对教师角色和教师角色意识的理解
    2. 对小学教师角色意识缺失的分析
三、探寻问题解决的出路———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
    1. 确立新型的教师教育观念, 提高对教师角色地位的认识
    2. 掌握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规范
    3. 培养教师对角色行为及其结果认识判断的反思能力

四、论新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 曹小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D]. 张红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学习强国”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研究[D]. 施玉蕾. 扬州大学, 2020(05)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研究[D]. 刘超.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重构教师伦理:内容、路径及环境[J]. 晏辉. 道德与文明, 2019(06)
  • [7]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调查研究[D]. 赵浩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学教师网络媒体形象去“污名化”的研究[D]. 张淑静. 广西大学, 2019(01)
  • [9]唯物史观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研究[D]. 刘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10]小学教师角色错位与角色意识的培养[J]. 王雁.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2)

标签:;  ;  ;  ;  

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