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泡桐论文_王凯,刘岩,王萱,赵建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泡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泡桐,活性,真菌,原体,皖南,叶绿体,放线菌。

毛泡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刘岩,王萱,赵建彤[1](2019)在《毛泡桐树皮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泡桐,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药来治疗各种疾病,叶、花、种子可作为中药材,根皮入药治跌打伤。药理作用包括:1、抗气道炎症作用;2、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肿瘤作用。其树皮是一种丰富的、可再生的、可以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物资源。目前为止,未对毛泡桐的抗氧化活性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因此,本实验对毛泡桐(原变种)树皮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的方法评价抗氧化活性能力。分离纯化后经光谱分析得到八种酚类化合物,分别是:glucodistylin (Ⅰ), luteolin (Ⅱ), ellagic acid (Ⅲ), cistanoside F (Ⅳ), campneoside Ⅱ (Ⅴ),isocampneoside Ⅱ (Ⅵ), verbascoside (Ⅶ), and isoverbascoside (Ⅷ),其中酚类化合物Ⅱ-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临床应用老年医学的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林丹,李冰冰,曹喜兵,赵振利,邓敏捷[2](2019)在《植原体感染前后毛泡桐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病苗(Pto)和健康苗(Pto I)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染病前后毛泡桐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毛泡桐病苗和健康苗的叶绿体基因组由反向重复区(IRs)、长单拷贝序列区(LSC)和短单拷贝序列区(SSC)等部分组成。其中,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4 700 bp (Pto)和154 646 bp (Pto I),IRs的长度为25 779 bp,LSC和SSC长度分别为85 356、17 786bp (Pto)和85 356、17 732 bp (Pto I)。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Pto中共搜索到简单重复位点(SSR) 64个,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叁核苷酸、四核苷酸和五核苷酸的数量分别为49、5、2、7、1个; Pto I中共有64个SSR位点,单核苷酸个数为49个,并未发现六核苷酸。大多数位点都富含A-T,具有碱基偏好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凡,曹喜兵,赵振利,王哲,赵晓改[3](2019)在《利福平和甲基磺酸甲酯对感染植原体毛泡桐中长链非编码RNA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的健康苗、患丛枝病的病苗及分别用100 mg·L~(-1)的利福平和60 mg·L~(-1)甲基磺酸甲酯处理病苗得到的处理苗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病健苗及试剂处理苗中的lncRNAs及相应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共鉴定出3 700个lncRNAs,2 219个靶基因,从中得到389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对应的203个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了GO功能分类。通过方案设计鉴定得到3个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lncRNAs,预测其对应的靶基因分别为磷脂酶D、蛋白磷酸酶以及WNK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随机挑选的5个lncRNAs及其靶基因,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祥娥,蔡桁,田玲,管兰华,佐佐木义则[4](2019)在《基本培养基、激素和糖种类及浓度对毛泡桐组培苗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泡桐无菌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激素、糖及浓度对毛泡桐组培苗不定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激素的种类不同导致增殖培养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在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增殖培养中,以WPM和BAP相结合是最适宜的培养基。在调查糖的种类对增殖培养的影响中,还是以蔗糖效果最好。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试验中,随着糖浓度的增加,其增殖诱导数增多,但小苗的伸长在20 g·L~(-1)区间增长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汪锦奎[5](2019)在《皖南山区乡土树种毛泡桐的特征特性及春播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皖南山区乡土树种毛泡桐的特征特性,并从采种贮藏与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苗期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总结其春播育苗技术,以期为毛泡桐的春播育苗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张雯宇,翟晓巧[6](2019)在《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丛枝病发生与蛋白质表达谱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泡桐丛枝病发生与蛋白质变化的关系,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健康、患丛枝病组培幼苗以及经15mg·L~(-1)和75mg·L~(-1)硫酸二甲酯(DMS)处理的患病组培幼苗为材料,采用iTRAQ技术研究这2个品种、8种材料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结果表明,12种蛋白质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其主要定位于叶绿体(7个,58.33%)和线粒体(3个,25%),功能与光合作用、蛋白质翻译、抗逆性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部分蛋白质的基因在mRNA的表达水平与iTRAQ测试的蛋白质翻译水平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健,姜素平,蒋继宏,鞠秀云[7](2018)在《毛泡桐内生真菌的分离、拮抗细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新的能产生抗生素的植物内生真菌,采用3种培养基对毛泡桐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以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枯假单胞菌为指示菌,利用琼脂块法和滤纸片扩散法筛选能抑制细菌的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高活性菌株。结果从毛泡桐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46株内生真菌,至少能抑制一种指示菌的有9株,其中菌株KLBMP-Pt630、KLBMP-Pt675和KLBMP-Pt686活性较强,鉴定结果显示:KLBMP-Pt630为叁线镰刀菌、KLBMP-Pt675为棒曲霉、KLBMP-Pt686属于肉座菌目真菌。(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邓敏捷,靳冉冉,赵振利,王哲,范国强[8](2018)在《硫酸二甲酯对患丛枝病毛泡桐蛋白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找出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蛋白,为研究泡桐丛枝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TRAQ技术对使用硫酸二甲酯(DMS)处理后恢复健康的毛泡桐患丛枝病苗、未经处理的毛泡桐病苗和健康苗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共鉴定得到2 628个蛋白质,其中177个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着差异;通过比对分析找到37个与泡桐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代谢途径分析可知,3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氧化磷酸化等途径。【结论】毛泡桐感染泡桐丛枝病过程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受到影响,钙调蛋白(CaM)在植原体与毛泡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健,曹成亮,蒋继宏,鞠秀云[9](2018)在《毛泡桐内生放线菌及根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对分离自河南省新乡市毛泡桐及根际的41株放线菌进行筛选;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活性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1株放线菌中筛选出2株高活性菌株,菌株6002为淀粉酶链霉菌一个亚种(Streptomyces diastaticus subsp.diastaticus),菌株6026为浅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通过GC-MS分析从菌株6002和菌株6026发酵液乙酸乙酯相中分别鉴定出15种和14种化合物。鉴定出的成分中3-羟基-2-甲基-4-吡喃酮、3-异丁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重要化工原料。(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童琳琳[10](2018)在《lncRNAs在毛泡桐植原体侵染下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桐丛枝病(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是一种由植原体(phytoplasma)侵染泡桐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被感染的泡桐会出现腋芽丛生,叶片变小发黄,节间变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整株死亡。这一病害严重影响了泡桐的生长发育,阻碍了泡桐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对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机理仍不太清楚。lncRNAs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编码RNA,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在基因表达过程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的健康苗(PT)、丛枝病苗(PTI)、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的健康苗(PT-60)和丛枝病苗(PTI-60)以及利福平处理的健康苗(PT-L100)和丛枝病苗(PTI-L100)为试验材料,利用RNA-seq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泡桐在植原体感染后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比对分析挑选出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lncRNAs和靶基因,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分析其在泡桐丛枝病发生中的调控作用,从而为揭示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归纳如下:(1)本研究共鉴定到4472个lncRNAs中,PT与PTI、PT与PT-60、PTI与PTI-60、PT与PT-L100和PTI与PTI-L100比对组中分别鉴定出265、62、61、78和69个差异显着lncRNAs,其中在MMS试剂处理比对组中共鉴定到了28个可能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差异lncRNAs,在利福平试剂处理比对组中鉴定到了39个可能与泡桐丛枝病相关的差异lncRNAs,通过比对分析,最终找到了12个和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lncRNAs。(2)共鉴定出4472个lncRNAs对应2713个靶基因,其中2145个基因认为是2625个lncRNAs靶向的顺式调控基因,568个基因认为是670个lncRNAs靶向的反式调控基因。lncRNAs的靶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靶基因在细胞部分、膜部分、细胞器、催化活性、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等组分中发挥作用,且大多参与RNA运输、醚脂质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光合生物碳固定等代谢途径。(3)对与丛枝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了与植物病原互作有关的基因泛素结合酶(E2s)和富含亮氨酸重复类受体激酶(LRR-RLKs)。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基因棉子糖合成酶(PsRS)和转酮醇酶(TK)。这些基因在丛枝病发生过程中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能通过泡桐的防御体系和光合反应,从而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起主要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毛泡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病苗(Pto)和健康苗(Pto I)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染病前后毛泡桐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毛泡桐病苗和健康苗的叶绿体基因组由反向重复区(IRs)、长单拷贝序列区(LSC)和短单拷贝序列区(SSC)等部分组成。其中,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4 700 bp (Pto)和154 646 bp (Pto I),IRs的长度为25 779 bp,LSC和SSC长度分别为85 356、17 786bp (Pto)和85 356、17 732 bp (Pto I)。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Pto中共搜索到简单重复位点(SSR) 64个,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叁核苷酸、四核苷酸和五核苷酸的数量分别为49、5、2、7、1个; Pto I中共有64个SSR位点,单核苷酸个数为49个,并未发现六核苷酸。大多数位点都富含A-T,具有碱基偏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泡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刘岩,王萱,赵建彤.毛泡桐树皮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林丹,李冰冰,曹喜兵,赵振利,邓敏捷.植原体感染前后毛泡桐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李小凡,曹喜兵,赵振利,王哲,赵晓改.利福平和甲基磺酸甲酯对感染植原体毛泡桐中长链非编码RNA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4].蒋祥娥,蔡桁,田玲,管兰华,佐佐木义则.基本培养基、激素和糖种类及浓度对毛泡桐组培苗增殖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19

[5].汪锦奎.皖南山区乡土树种毛泡桐的特征特性及春播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张雯宇,翟晓巧.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丛枝病发生与蛋白质表达谱变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7].张健,姜素平,蒋继宏,鞠秀云.毛泡桐内生真菌的分离、拮抗细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8

[8].邓敏捷,靳冉冉,赵振利,王哲,范国强.硫酸二甲酯对患丛枝病毛泡桐蛋白组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张健,曹成亮,蒋继宏,鞠秀云.毛泡桐内生放线菌及根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代谢产物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8

[10].童琳琳.lncRNAs在毛泡桐植原体侵染下的调控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毛泡桐-锈毛泡桐毛泡桐-图687 毛泡桐Paulownia tome...泡桐果-图566-1 毛泡桐果皮横切面简...毛泡桐×兰考泡桐F1无性系苗高和...泡桐果-图566-2 毛泡桐种子横切面简...不同纤维头对毛泡桐花挥发性成...

标签:;  ;  ;  ;  ;  ;  ;  

毛泡桐论文_王凯,刘岩,王萱,赵建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