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克隆论文_赵丹华,李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染性,病毒,乙脑,荧光,细小,肠系膜,瘟病。

感染性克隆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华,李玉华[1](2019)在《带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带有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感染性克隆,并通过体外拯救获得恢复病毒,用于乙脑病毒致病机理研究、病毒感染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以及乙脑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高通量方法建立。方法:应用反向遗传学、融合PCR以及无缝拼接等体外重组技术,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F-LUC)插入到乙脑病毒SA14-14-2全长感染性克隆的5'非编码区与C蛋白编码区之间,线性化后体外转录为RNA并转染BHK_(21)细胞,在细胞感染和动物试验分别检测恢复病毒的拯救和F-LUC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带有F-LUC报告基因的SA14-14-2乙脑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并拯救获得了重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及细胞与动物水平均证明拯救的病毒可较高水平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结论:本研究构建出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F-LUC的SA14-14-2感染性克隆,并拯救获得带有荧光素酶的重组乙脑病毒,为乙脑血清中和抗体的高通量筛选、病毒感染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11期)

熊建英,陈阳阳,赵卫[2](2019)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株,利用绿色荧光的示踪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登革病毒动物模型、细胞毒性以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重迭延伸PCR技术将登革病毒全长序列中插入位点上游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片段、下游片段连接成一个片段,并插入目的质粒中,利用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并通过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成功将插入位点上游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片段、下游片段连接成一个片段,并连接登革病毒全长基因克隆载体,双酶切和基因测序结果确定已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插入登革病毒质粒TB62中。结论成功获得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本文来源于《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24)

陈雪阳,梁雄燕,方春,顾玉芳,杨玉莹[3](2019)在《禽白血病病毒A亚群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的致病机理,对本实验室分离到的一株命名为HB2015012的ALV-A进行感染性克隆构建。采用PCR方法将基因组分为重迭的3段分别扩增该分离株的cDNA,经酶切按顺序连接至pTOPO-Blunt Simpie构建重组质粒TOPO-012-ABC,进而转染易感的DF-1细胞,进行病毒的拯救。经禽白血病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PCR及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均表明拯救出了具有感染性的重组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rALV-A),命名为rHB2015012。(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鲁荣光,刘维全,闫喜军[4](2019)在《新型RDPV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貉细小病毒(Raccoon dog parvovirus, RD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貉和多种野生动物发生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幼龄动物感染后多因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死亡,是危害野生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为了探索RDPV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本文对采集自河北,辽宁等多个地区的貉腹泻样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RDPVVP2基因进行测序,遗传进化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2010年流行的RDPV的毒株相比,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毒株在VP2基因上的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性突变,其中包括S297A,S27T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陈松彪,黄勇,童德文[5](2019)在《携带遗传标记的PPV全长感染性克隆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感染能够突破胎盘屏障引起初孕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PPV基因组全长约5.0 kb,包含两个开放性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5′端的ORF1编码3个非结构蛋白NS1、NS2及NS3,3′端的ORF2编码2个结构蛋白VP1和VP2,目前有关PPV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且至今也没有针对PPV结构与非结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因此,构建PPV全长感染性克隆,用于深入探讨这些蛋白在PP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势在必行。(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人工合成两端发夹结构,应用融合PCR技术(overlap PCR)体外扩增中间序列,在体外经过无缝克隆技术(Infusion)连接,构建PPV全长感染性克隆质粒,并在全长DNA感染性克隆的VP1上(A3058T)通过无义突变引入Eco R I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用于区分拯救病毒和亲本病毒。采用脂质体将全长感染性克隆质粒转染PK-15细胞进行病毒拯救。(结果)结果显示在盲传至5代可以观察到典型CPE,利用电镜、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病毒拯救成功,命名Y-PPV。细胞试验结果显示,Y-PPV感染PK-15细胞后能够引起明显的特征性病变和稳定遗传携带的遗传标记,且具有和亲本毒株相似的复制增殖能力及诱导细胞凋亡特性。动物试验结果发现,Y-PPV与亲本毒株相比具有相似的组织嗜性和致组织病变能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PPV的致病机制以及疫苗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试验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左智敏,康洪涛,吴红霞,祖少坡,田进[6](2019)在《嵌合猫杯状病毒F9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猫杯状病毒(FCV)弱毒株F9的感染性克隆,本研究利经PCR分段扩增了FCV各基因片段,并拼接出FCV F9全基因组序列。经测序显示,其1823位多出一个碱基造成该序列存在移码突变,经替换为pOK-2280 (已构建出的FCV强毒株的感染性克隆)相应序列并对差异氨基酸逐个突变,最终获得嵌合FCV F9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OK-F9H。将线性化的pOK-F9H体外转录,获得的加帽RNA转染F81细胞,得到了拯救病毒rFCV F9。经过对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蚀斑形成能力、CPE形成能力和多步生长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FCV F9与亲本株在复制能力和体外生长能力方面基本一致,表明构建了嵌合FCV F9株的感染性克隆并拯救出重组病毒。本研究构建的嵌合FCV F9株感染性克隆可以为FCV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新型FCV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劭,肖世峰,程晓霞,江丹丹,林锋强[7](2019)在《MDGPV PT株E-box缺失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含有缺失突变体病毒全基因组的番鸭小鹅瘟病毒(MDGPV)PT株缺失病毒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以含有MDGPV PT株全长感染性DNA克隆的质粒pMDGPVPT为模板,通过重迭延伸PCR方法将5′末端倒置重复序列(5′-ITR)第287位E盒基序(E-box)缺失,获得感染性重组质粒pPT△E287。pPT△E287经卵黄囊接种转染9日龄番鸭胚后拯救出缺失病毒rPT△E287。生物学特性试验显示,rPT△E287感染番鸭胚后能够引起特征性病变,与其亲本病毒株PT相比,rPT△E287的毒价及其在番鸭胚中增殖能力有所下降。本试验为进一步了解5′-ITR中E-box的缺失与MDGPV致病力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8](2019)在《科学家首次成功构建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性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宠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猫细小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的感(本文来源于《新农村》期刊2019年06期)

但汉亮[9](2019)在《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和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A10)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的成员,近年来已成为引起手足口病(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四大病原体之一。CA10还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呼吸综合征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CA10的预防性疫苗和特殊治疗药物。以往研究结果提示: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病毒基因的感染性克隆获得拯救病毒,继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构建CA10cDNA感染性克隆获得拯救病毒,再利用拯救的CA10病毒建立ICR乳鼠动物模型,以期为CA10相关的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工作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CA10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将本课题组已构建成功的pSVA-CA10-P148的质粒,与pLVX-Puro-T7RNA polymerase(由华大基因公司合成)共转染293T细胞;用转染后的培养上清液感染RD细胞,当感染细胞发生病变后收获拯救病毒。通过TEM、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拯救病毒进行检测。其中,感染RD细胞时,以无处理组为阴性对照、母本病毒株处理组作为阳性对照。2.应用拯救病毒CA10构建ICR乳鼠动物模型(1)使用拯救病毒CA10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将实验动物分成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使用拯救病毒CA10,阴性对照组使用无菌PBS缓冲液;方式为颅内注射。记录注射后21天内,实验动物的体重、临床评分、生存状态等情况。将实验中,实验组濒死鼠的脑组织上清液收集,通过RT-PCR方法检测CA10病毒,如为阳性,即作为第二次动物实验组的病毒感染液,并命名为CA10-ICR-BTS1。(2)使用CA10-ICR-BTS1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实验分组、处理方式及观察指标与拯救病毒CA10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相同,不同的是实验组使用CA10-ICR-BTS1。将实验中,仍将实验组濒死鼠的脑组织上清液收集,通过RT-PCR方法检测CA10病毒;如为阳性,即作为第叁次动物实验的病毒感染液,并命名为CA10-ICR-BTS2。(3)使用CA10-ICR-BTS2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1)将CA10-ICR-BTS2进行10倍连续稀释(10~0~10~(-6)),通过颅内注射分别感染一日龄ICR乳鼠,每个稀释度为一组,每组8只,同时以PBS处理组为阴性对照;注射后21天内观察乳鼠临床表现,平均体重及生存状态。(2)使用10~(-4)TCID_(50)0 20ul剂量的CA10-ICR-BTS2感染一日龄ICR乳鼠,观察21天。观察乳鼠临床表现,平均体重及生存状态;并将濒死乳鼠或实验结束仍然存活实验鼠的脑、心、肝、肺、肠、四肢肌等组织分别进行实时定量PCR、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CA10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结果。拯救的CA10病毒感染RD细胞出现CPE。TEM可观察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大小形状一致的病毒颗粒。同时,两组细胞均有CA10病毒基因和VP1蛋白表达。2.应用拯救病毒CA10构建ICR乳鼠动物模型的结果(1)拯救病毒CA10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明显受到影响。(2)实验组的平均临床评分第1-4天出现明显上升,第14-16天下降后趋稳;阴性对照组则一直为0。(3)实验组生存率为37.5%,阴性对照组为100%。(4)RT-PCR结果提示,部分实验组鼠大脑组织中CA10病毒阳性。(2)CA10-ICR-BTS1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仍明显受到影响。(2)实验组的平均临床评分第1-2天出现明显上升,第3-21天乳鼠全部死亡,平均临床症状评分为5;阴性对照组则一直为0。(3)实验组生存率为0,阴性对照组为100%。(4)RT-PCR结果提示,全部实验组鼠大脑组织中CA10病毒阳性。(3)CA10-ICR-BTS2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结果发现:(1)10~0-10~(-4)组拯救病毒感染的乳鼠死亡率为100%。10~(-5)组乳鼠存活率为25%,感染5天(5dpi)后仍然存活的实验鼠平均体重有小幅增长;5dpi时平均临床评分为4,16dpi后平均临床评分下降到3.75。10~(-6)组无死亡,平均体重与阴性对照无显着差异;平均临床评分在4 dpi时为3级,在17 dpi后则下降至0。(2)10~(-4)TCID_(50)剂量的CA10-ICR-BTS2感染一日龄ICR乳鼠实验结果发现:A.实时定量PCR结果提示:脑,肠,心脏,四肢肌,肝脏和肺中的平均病毒拷贝分别为6.0×10~5,1.1×10~5,1.9×10~6,8.9×10~8,7.0×10~6和1.2×10~7(copies/mg)。拯救病毒在四肢肌的复制与在脑,肠和心脏等组织有显着差异(p<0.01),与肝和肺相比也有差异(p<0.05)。B.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组织的HE染色结果:感染鼠四肢肌组织可见散在肌坏死,肌纤维散在断裂,部分横纹消失;间质黏液样变性伴灶状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可见肺泡广泛萎陷,部分呈肺不张状态;肺间质广泛增宽增厚。肠组织可见部分小肠绒毛血管轴心间隔增宽、明显水肿,散在细胞内水肿变性;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其余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C.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组织的IHC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乳鼠四肢肌组织病毒抗原阳性,其余组织均为阴性结果。结论:1.拯救病毒CA10与母本病毒株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CA10cDNA感染性克隆成功构建。2.拯救病毒CA10可导致实验动物出现典型的肠道病毒相关乳鼠模型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病毒载量、病理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提示:CA10可引起实验组乳鼠多个组织损伤,包括四肢肌、肺和肠;CA10病毒主要在四肢肌细胞内复制。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乳鼠模型,为后续CA10疫苗的研发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9-06-01)

张莉萍[10](2019)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毒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以肠炎、急性水样腹泻、脱水、呕吐、体重减轻和精神萎靡等典型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不同日龄的猪均易感染,且新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80%-100%。自2010年以来,以S基因变异为主要特征的PEDV毒株在全国范围内暴发,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S基因进化树分析,我国流行的PEDV强毒力变异毒株属于GII型,该类毒株主要特征是相比于经典毒株,在其S基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插入、缺失或碱基的置换等突变,并导致基于GI型PEDV CV777毒株的传统疫苗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在体外分离GII型毒株对研究PED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新型有效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PEDV流行毒株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前期分离的流行毒株为亲本建立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将采集自河北的PEDV阳性样品接种于Vero细胞,经过连续体外传代培养,成功的在体外分离到了GIIa基因型CH/HBXT/2018毒株。CH/HBXT/2018毒株能够在Vero细胞上稳定传代并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s),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在仔猪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够引起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并伴随着呕吐、腹泻、极度消瘦和其他典型的临床症状。半数仔猪腹泻量(The median pig diarrhea dose,PDD_(50))在攻毒后7天可达到8.63 PDD_(50)/3 mL。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今后研制新型、有效的PEDV疫苗奠定了材料基础。此外,以上述分离到的GIIa型PEDV CH/HBXT/2018毒株及实验室先前保存的GIIb型PEDV CH/HNPJ/2017毒株为亲本,利用体外连接技术对两株流行毒株进行了病毒基因组全长的构建。首先将两株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分为六个相邻的DNA片段并获得相应的克隆,并在A片段5′端和F片段3′端分别引入T7启动子序列和PolyA结构。然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及T4 DNA连接酶,并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成功获得了PEDV CH/HNPJ/2017和PEDV CH/HBXT/2018毒株基因组cDNA克隆,为进一步拯救病毒和反向遗传平台的构建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感染性克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株,利用绿色荧光的示踪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登革病毒动物模型、细胞毒性以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重迭延伸PCR技术将登革病毒全长序列中插入位点上游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片段、下游片段连接成一个片段,并插入目的质粒中,利用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并通过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成功将插入位点上游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片段、下游片段连接成一个片段,并连接登革病毒全长基因克隆载体,双酶切和基因测序结果确定已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插入登革病毒质粒TB62中。结论成功获得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染性克隆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丹华,李玉华.带荧光素酶基因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药事.2019

[2].熊建英,陈阳阳,赵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研究论坛论文集.2019

[3].陈雪阳,梁雄燕,方春,顾玉芳,杨玉莹.禽白血病病毒A亚群分离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J].畜牧与兽医.2019

[4].鲁荣光,刘维全,闫喜军.新型RDPV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性克隆的构建[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5].陈松彪,黄勇,童德文.携带遗传标记的PPV全长感染性克隆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6].左智敏,康洪涛,吴红霞,祖少坡,田进.嵌合猫杯状病毒F9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7].王劭,肖世峰,程晓霞,江丹丹,林锋强.MDGPVPT株E-box缺失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8]..科学家首次成功构建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性克隆[J].新农村.2019

[9].但汉亮.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和特征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9

[10].张莉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毒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阳性PFFs细胞生长曲线的结构模式图基因开放阅读框结构示意图亚基因组mRNA转录示意图克隆载体物理图谱β表达载体物理图谱

标签:;  ;  ;  ;  ;  ;  ;  

感染性克隆论文_赵丹华,李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