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对“入世”挑战,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为《上海汽车》杂志致新年献辞(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苏超[2](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丁卯[3](2014)在《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解放区木刻是与中国革命的政治宣传史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共为取得抗战胜利和夺取国家整体权力目标的重要宣传手段。这些作品成为“文艺武器”和宣传工具,被政治赋予了极强的宣传功能;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量出版发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作之后,不论是宣传主题和宣传策略,还是图像表现和故事叙事,都完整地体现出威权政治时期宣传工具的特征,具有服务于政治实用主义的宣传特性,最终作为新兴无产阶级国家艺术的典型“范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源头。本文强调在历史视域下进行解放区木刻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索解放区木刻的政治文化根源。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木刻与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分析,也有近代中国现代民主政治演变过程的映照。虽然解放区木刻表现为无产阶级新兴的艺术,从形态上是以反映现实斗争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叙事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桎梏,因而并不具有现代性。笔者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木刻作品为研究样本,透过历史研究与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政治学、宣传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论证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宣传功能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共政治宣传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中国传统木刻与新兴木刻”是一个宏观的历史资源背景。主要论述作为无产阶级新兴艺术的解放区木刻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木刻印刷图像的传播,包括中国传统木刻、新兴木刻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木刻。其中也涉及权力与伦理教化、技术复制与图式传播、新兴木刻与西方木刻的传播等。下编“解放区木刻研究”为论文正文的核心部分,内容涉及陕甘宁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与解放区木刻的内在关联性和潜在的影响;其中集中论述了艺术创作与政治宣传的关系;张闻天的文艺思想对解放区木刻早期形态的影响;鲁艺教育方针如何从正规化、专业化的要求出发,继而走向政治宣传教育体制。党的文艺方针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发挥作用,体现在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由政治命题引导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关涉解放区木刻研究中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作者的政治身份也决定了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属性。他们必须服从党的组织纪律,执行并服务于党的方针政策,这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灵魂清洁”,贯彻《讲话》精神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成果。因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解放区木刻,其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都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宣传艺术行为。透过以政治宣传为艺术目的的解放区木刻研究,笔者只是期望提供有关解放区木刻研究的不同范畴与省思空间,以弥补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编辑部[4](2012)在《2011车坛年度大盘点》文中认为车型TOP10回顾2011年,平淡车市仍然创造了众多奇迹。经历2011车市的大浪淘沙,逆流而上创造佳绩的车型才是"真金"。烽烟滚滚之中,有太多的车型让人津津乐道。
陈梁[5](2010)在《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的电视发展热潮中,新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并不晚,上海也有幸赶上第一批发展。但在最初的20年间,电视新闻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电视画面追求艺术性,导演、组织、摆拍、造假成风,从业人员在国门紧闭中摸索经验。上海电视新闻以技术人员攻关为前提条件、以电影摄影人员保证图像画面、依靠工农兵来充实队伍。在电视事业起步的前20年里,受制于技术革新的缓慢和国民经济基础的薄弱,电视作为奢侈品并未大面积进入家庭,与报纸、广播相比,影响力较弱。因此,电视从业者一直缺乏正确有力、科学现代的新闻传统,也就不足为怪了。“文革”动乱,稚弱的上海电视新闻队伍受到冲击,转播批斗大会实况成为上海电视的“创举”,对电视新闻“煽动性”的重视,亦自“文革”开始。拨乱反正,上海电视用“真理标准”讲座和话剧《于无声处》的转播赢得肯定;改革开放,上海再以第一条社会新闻、第一条电视广告领先同业;1984年,上海率先建成采编播“一条龙”的新闻中心,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增量扩容,时效增强,题材拓宽,报道质量直追报社,突发事件及时反映。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电视机成为这3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电视威力显现的同时,难掩弊端。小平南巡,东方电视台应运而生,东视新闻在竞争中崛起,推进全方位新闻业务实验,探索电视新闻自身规律,确立电视新闻权威影响,跨区域新闻合作渐成气候。同时,高新科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电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新闻在突出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之外,注重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拓展了信息认知的广度和宽度。新世纪商品经济大潮激荡,上海电视稳中求进,民生新闻、娱乐新闻登场亮相。卫星电视进入新闻主战场,东方卫视再推电视新闻变革,倡导新闻立台,实现直播常态,新闻业务改革趋近极限,广电体制改革鏖战犹酣,上海终以集团化优势组建统一的电视新闻中心,利弊尚待检验。本论文首度梳理上海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在明确的思想体系、评价体系下整理史料,力求展现上海电视新闻的流变。
刘菲菲[6](2009)在《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轿车市场已经步入买方市场阶段,国际国内轿车企业纷纷涌现,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根据我国轿车市场的特点以及轿车产品的营销特点,轿车产品单价比较高,使用时间相对长,需求弹性比较大。因此价格是轿车营销策略组合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轿车市场以价格战为核心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影响轿车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产品的定价是轿车厂商、消费者及竞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分析我国轿车市场的营销环境及消费者行为。通过对轿车产品博弈定价策略的研究可知提高轿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是解决我国轿车价格战的有效手段,企业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与价格战产品区隔开来,突出自己的产品与价格战产品的不同特色,提高产品的品牌优势。同时采用各种策略来增加市场需求,从而维持高价与高利润。本文将从我国轿车市场发展现状、定价策略、营销环境及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分析,根据厂商定价过程,构建轿车新产品的定价模型来分析轿车厂商的博弈定价。根据模型分别确定各个时期的价格,分析各个时期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定价过程厂商、竞争者、消费者是如何进行博弈的。最后以奥迪厂商为例,进行整个博弈定价的过程分析,从而对我国轿车厂商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宝[7](2009)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资金瓶颈却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从供应链角度对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更加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受信企业贸易伙伴的资信和实力,从而将信贷风险从单个企业转化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不仅分散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迈过贷款门槛,纳入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本文主要从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角度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内涵,并对信用风险的特点和成因以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等进行分析及解释,从而为全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并分析得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然后,重点剖析了供应链融资三种主要业务模式及其运作方式,从而揭示供应链融资的潜在优势;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与非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结果的比较,凸显出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供应链融资使中小企业能够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水平、真实贸易行为产生的现金流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可操作性。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特点,层次分析法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易得性,可以避免金融机构在评价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使中小企业能够尽快缓解资金压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供应链融资这种融资模式的系统分析与研究,从信用风险评价角度揭示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优势,从而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一点思路。
孙雷[8](2009)在《外源性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路径分析 ——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广州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成广州颇具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带动广州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群效应,但回顾历史发现,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先抑后扬的路程,其中外源性产业集聚是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本文拟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探索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及发展机理,并试图将其经验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产业、其他地区。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外源性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尝试从品牌、资本与技术三个维度对产业的外源性进行量化研究,并与内源性产业和内源性产业集聚特征加以比较,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归纳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几种模式。然后,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带来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源性资本推动的产业集群的成因与发展机理,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外源性资本、政府、企业和产业配套的动力圈层模型,把产业集聚的动力划分为核心层、支持层和辅助层,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影响着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从理论上解释了广州汽车产业集聚现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1998~2007年的汽车产业相关数据检验了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动力圈层模型。研究发现: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核心层因素,其次为支持层因素,再次为辅助层因素,通过进一步的因子得分估计发现,四个城市在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得分顺序是:广州、上海、北京和武汉。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属于核心层因素中的外源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属于支持层的政府政策和属于辅助层因素中的人文环境都对汽车产业集中程度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我国招商引资工作和产业集聚政策的建议:积极培育地方核心层竞争力,即在招商引资上对先进制造业的汽车产业适当政策倾斜;同时,制定适合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层政策。即政府应大力发挥其推动力作用,各地政府需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汽车产业的政策;最后,应从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不断完善辅助层要素,主要倾向于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和教育环境建设。
方宁,罗书宏[9](2009)在《温总理访欧,中欧重获“信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月27日至2月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马不停蹄,分别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了访问,并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
温辉[10](2006)在《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首先应该是经济型轿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4以年6月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地提出:“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要求各地“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可见经济型轿车前景光明。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型轿车的竞争还主要体现在降价及概念炒作等浅表层次上,因此对经济型轿车的品牌营销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经济型轿车现状为背景,阐述了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的意义和方法。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我国经济型轿车的历史延革;第二章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品牌营销的理论,剖析了轿车品牌的特点;第三章回顾了中国经济型轿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经济型轿车的品牌现状,分析了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的发育特征和客户需求,指出了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的主要策略,提出了经济轿车品牌构建与维护的具体方法;第五章以中国经济型轿车龙头企业——天津一汽公司为例,阐述了其在品牌营销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对其他经济型轿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的营销提供借鉴。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型轿车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以品牌塑造为核心,从中国国情出发,并根据经济型轿车的消费特点制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品牌营销策略,唯有如此企业自身才能发展壮大,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才能与外资企业相抗衡,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迎来春天。
二、应对“入世”挑战,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为《上海汽车》杂志致新年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入世”挑战,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为《上海汽车》杂志致新年献辞(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范围 |
1.4 本论文的组成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3.4. 日本的官僚制 |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
4.3 MPC-75项目 |
4.4 三步走战略 |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
4.4.2. MD-90 |
4.4.3. AE-100 项目 |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
6.4.3. 大型飞机项目 |
6.5 小结 |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
7.1.1. 新舟60 |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
7.3 大飞机论证 |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
7.3.2. 第一次论证 |
7.3.3. 第二次论证 |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
7.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绪论 |
一、解放区木刻研究的学术态度 |
二、 宣传学视野下的解放区木刻 |
三、 课题研究缘起 |
四、 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五、 课题研究现状 |
六、 课题学术史、研究方法 |
七、 相关概念 |
第一章 印刷图像与宗教文化的传播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木刻的复制与传播 |
第二节 权力与伦理教化 |
第三节 技术复制与图式传播 |
第二章 新兴木刻与西方版画的资源 |
第一节 中国雕版印刷西传与西方版画资源 |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新兴艺术 |
第三节 新兴木刻的兴起与传播 |
第三章 陕甘宁:历史文化传统与革命文艺的摇篮 |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映照 |
第二节 解放区木刻:艺术与宣传的选择 |
第三节 张闻天的文艺思想 |
第四章 为抗战呐喊:革命理想与艺术幻境 |
第一节 鲁艺:艺术教育归入政治体制 |
第二节 延安:革命圣地的艺术实践 |
第三节 讲话与整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在"宣传"与"艺术"双重压力下挣扎(1958-1977) |
第一节 办台思想:重政治宣传 轻新闻传播 |
第二节 从业者:注重思想技术 罔顾新闻业务 |
第三节 电视新闻:从模仿《新闻简报》起步 |
第四节 电视规律:新闻抑或艺术 |
第五节 "文革"时期上海电视的"创举" |
第二章 在改革开放的鼓声中蹒跚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社会巨变推动电视新闻"解冻" |
第二节 观念、技术推动电视新闻增量扩容 |
第三节 新闻实务:庞杂需求导致表面繁荣 |
第四节 电视新闻弊端明显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
第三章 在市场竞争中独立求发展(1993-2001) |
第一节 东视新闻:尝试改变探求规律 |
第二节 思考电视新闻寻求独立发声 |
第三节 从电视新闻协作展望媒体跨区域合作 |
第四章 在商业化大潮中稳中求进(2002-2008) |
第一节 广告、收视压力之下民生、娱乐新闻登场 |
第二节 卫星电视时代新闻可否立台 |
第三节 集团化一统新闻声势壮失竞争 |
结语 |
附录一:1972-1988年部分卫星电视实况节目传送一览表 |
附录二:上海造漆厂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连续报道) |
附录三:朱镕基慰问工纠队员 |
附录四: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
附录五:火警声声向文化 |
附录六:上海新闻栏目志全录 |
附录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保存的上海长短纪录片、上海新闻简明目录(1958年-1962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我国轿车市场相关文献综述 |
1.4.2 定价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1.4.3 价格博弈策略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我国的轿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1 我国轿车市场现状与发展 |
2.1.1 我国轿车市场的特点 |
2.1.2 我国轿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
2.1.3 我国轿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轿车企业市场营销环境 |
2.2.1 轿车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
2.2.2 轿车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
2.2.3 我国轿车市场的细分 |
2.3 我国轿车消费者市场分析 |
2.3.1 轿车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
2.3.1.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
2.3.1.2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2.3.2 轿车消费者的心理定价—品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轿车市场的定价策略分析 |
3.1 轿车市场的定价理论 |
3.1.1 轿车价格的构成 |
3.1.2 影响轿车定价的因素 |
3.1.3 轿车市场定价目标 |
3.1.4 轿车市场定价方法 |
3.1.5 轿车产品的一般定价策略 |
3.1.5.1 利用消费者心理的定价策略 |
3.1.5.2 轿车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
3.1.5.3 机动定价策略 |
3.2 轿车厂商之间所采用价格策略的分析 |
3.2.1 不同类型轿车企业采用的价格策略 |
3.2.2 竞争中企业主动对价格的调整 |
3.2.3 竞争中企业被动对价格的调整 |
3.2.4 价格策略中的风险及防范 |
3.2.5 轿车厂商间的价格大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轿车市场的博弈价格策略分析 |
4.1 博弈论理论基础 |
4.2 轿车市场价格博弈分析 |
4.2.1 轿车产品定价的博弈模型的建立 |
4.2.2 轿车产品定价的博弈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4.2.2.1 轿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前期望价格P1 的确定 |
4.2.2.2 轿车新产品投放市场的价格P2 的确定 |
4.2.2.3 轿车产品投放市场经过调整后的价格P3 的确定 |
4.2.2.4 轿车市场其他厂商的定价博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我国轿车厂商提出的政策建议 |
5.1 奥迪厂商的定价案例分析 |
5.1.1 奥迪轿车厂商期望价格P1 的确定 |
5.1.2 奥迪轿车投放市场的价格P2 的确定 |
5.1.2.1 差异化方面 |
5.1.2.2 需求方面 |
5.1.3 奥迪轿车投放市场后的价格P3 的确定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理论综述 |
1.2.2 供应链融资理论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重要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供应链融资相关概念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2.1.2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
2.1.3 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
2.2 信用风险相关概念 |
2.2.1 信用风险的概念 |
2.2.2 信用风险的特点 |
2.2.3 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
2.3 层次分析法(AHP)相关概念 |
2.3.1 AHP 方法简述 |
2.3.2 AHP 的原理和特点 |
2.3.3 AHP 的步骤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困境 |
3.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研究 |
3.1.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特点 |
3.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 |
3.1.2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 |
3.2.2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成因 |
第四章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基本运作方式 |
4.1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的三种基本融资模式 |
4.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 |
4.1.2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
4.1.3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
4.2 供应链融资模式优势分析 |
4.2.1 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非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比较 |
4.2.2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实现共赢 |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 |
5.1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1.2 供应链融资下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1.3 构建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2 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5.2.1 设计思路 |
5.2.2 基本步骤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信用风险评价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 |
6.1 产业背景介绍 |
6.1.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6.1.2 汽车产业融资特点 |
6.2 信用风险评价案例研究 |
6.2.1 东方公司背景介绍 |
6.2.2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2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评分表 |
致谢 |
(8)外源性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路径分析 ——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FDI集聚:回顾与评论 |
1.3 研究对象、方法和逻辑框架 |
1.3.1 研究对象:外源性产业集聚 |
1.3.2 研究方法与主要指标选取 |
1.3.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4 各章主要内容简介 |
1.5 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
注释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有关汽车产业集群的文献 |
2.2 理论基础:解释产业集聚现象的各种流派 |
2.2.1 马歇尔外部性理论 |
2.2.2 韦伯的集聚理论 |
2.2.3 胡佛集聚成因理论 |
2.2.4 基于竞争力的"集群"学派 |
2.2.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注释 |
3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
3.1 外源性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3.1.1 "外源"、"内源"与外生、内生增长理论的联系 |
3.1.2 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的区别 |
3.1.3 外源性产业内涵与特征 |
3.2 外源性产业与内源性产业的比较 |
3.2.1 内源性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3.2.2 内源性产业集聚和外源性产业集聚 |
3.2.3 内源性产业集聚——美国底特律汽车城 |
3.2.4 内源为主、兼有外源性特征的混合型产业集聚——日本丰田 |
3.2.5 外资推动模式——西班牙巴赛罗那 |
3.2.6 外源性产业集聚——中国广州 |
3.3 外源性产业的发展模式 |
3.3.1 OEM模式 |
3.3.2 龙头带动模式 |
注释 |
4 外源性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组织变革 |
4.1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产业组织变迁: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 |
4.1.1 广州汽车产业组织的历史变迁 |
4.1.2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 |
4.1.3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 |
4.2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SCP分析——以广州汽车为例 |
4.2.1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4.2.2 广州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 |
4.2.3 广州汽车产业的市场行为 |
4.2.4 广州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 |
4.2.5 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
注释 |
5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动力分析与环境评价 |
5.1 外源性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力 |
5.1.1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5.1.2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动力:三个预期 |
5.2 外源性产业集聚生成模型 |
5.2.1 模型概述 |
5.2.2 核心层、支持层、辅助层的功能和作用 |
5.2.3 核心动力分析 |
5.3 不同区域的集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1 指标选取原则 |
5.3.2 汽车产业集群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注释 |
6 外源性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广州汽车产业集聚 |
6.1 因子分析 |
6.1.1 因子分析样本选择与变量设置 |
6.1.2 对我国四大汽车产业集群区域进行因子分析 |
6.1.3 因子分析总结 |
6.2 回归分析 |
6.2.1 回归分析样本选择与变量设置 |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6.2.3 回归分析 |
6.3 实证分析总结 |
7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品牌营销相关理论 |
2.3 轿车品牌的特点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现状 |
3.1 中国经济型轿车简要历程回顾 |
3.2 中国经济型轿车主要品牌概况 |
3.3 中国经济型轿车的市场特征 |
3.4 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策略 |
4.1 产品策略与品牌营销 |
4.2 价格策略与品牌营销 |
4.3 渠道策略与品牌营销 |
4.4 促销策略与品牌营销 |
4.5 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的构建与维护 |
第五章 天津一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策略及其实施 |
5.1 天津一汽经济型轿车的主要竞争地位 |
5.2 天津一汽经济型轿车品牌体系的构建 |
5.3 天津一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的策略 |
5.4 天津一汽经济型轿车品牌的管理与维护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对“入世”挑战,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为《上海汽车》杂志致新年献辞(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3]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D]. 丁卯. 西安美术学院, 2014(12)
- [4]2011车坛年度大盘点[J]. 编辑部. 家用汽车, 2012(02)
- [5]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D]. 陈梁. 复旦大学, 2010(11)
- [6]我国轿车市场厂商定价博弈策略研究[D]. 刘菲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评价[D]. 李宝. 天津大学, 2009(S2)
- [8]外源性产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路径分析 ——以广州汽车产业为例[D]. 孙雷. 暨南大学, 2009(09)
- [9]温总理访欧,中欧重获“信心”[J]. 方宁,罗书宏. 中国对外贸易, 2009(02)
- [10]中国经济型轿车品牌营销研究[D]. 温辉. 天津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