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诺: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刍议论文

陈奕诺: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刍议论文

哲学研究

[摘 要]对人的问题的追问始终是哲学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而无论是唯心主义体系的建构,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都无法解答这一世纪难题,对人的阐释始终表现出一种“无人在场”的窘态,直到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建构起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人的全部面貌才得以真正展现。马克思这一哲学变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人的在场,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理解了人的总体性,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更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异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超越性的存在。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逻辑与现实意义,就是展现马克思理论当代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价值

对人的问题的追问始终是哲学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然而由于传统哲学过分关照外在世界的“本源”问题,导致哲学陷入一种本体论的思维范式之中,人的问题被无限遮蔽起来,无论是唯心主义体系的建构,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都是一种“无人在场”窘态。当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活动所构建的“新”唯物主义之后,人的本真面貌得以还原。马克思这一哲学变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人的在场,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理解了人的总体性,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更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异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超越性的存在。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现人学思想不仅是展现马克思理论当代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更可以进一步指引中国实践向纵深发展。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实现哲学的人学转向的伟大壮举,究其实质,马克思是在对近代哲学最高成就即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基础上完成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就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正是在二者提供的丰富的思想材料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回答得到质的飞跃。

(一)黑格尔绝对精神下的理性的人

黑格尔是思辨哲学的完成者,他秉持启蒙主义的“自由”与“理性”精神,将德国古典哲学送达顶峰。黑格尔以“先于人”和“高于人”的“绝对精神”构建起的思辨哲学体系,一度成为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原则。精神源自人,但在他那里却是统摄人的终极力量。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精神化了,使自我意识成了人的本质,所以,他把人的真正本质剥夺了,对黑格尔来说,人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即主体已经不是人,是思辨式的绝对精神的神。黑格尔强调,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它永远都在前进着。

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中用辩证法思想对奴隶制社会作了深刻分析,充分肯定劳动在人的自由意志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黑格尔说:“因此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1]然而这种劳动在黑格尔那里确是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外化、理解为对象化、理解为异化以及对异化的扬弃,这些思想具有极高的进步意义,但这些只是抽象的思维和精神运动。这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下的理性的人被自身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所抹杀,人成为最高抽象的替身,淹没在绝对精神之中。

雪线地带生长着名贵的冬虫夏草、雪莲等野生药材。这一区域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家园,野牦牛、盘羊、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等珍稀动物的踪迹时有觅得。

(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生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具有社会性,社会为人提供了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的规定性。“人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脱离社会的单个人的存在,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彼此相联的社会性的存在。”[3]

1.人的唯物主义回归

通过位置数据网格化处理[7],在地理上将有效区域等划分为2500个网格,将每个网格区域内存在的任务总数记为qi个,(i=1,2,,,835)

费尔巴哈1830年发表《论死与不死》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批判基督教关于神灵不死的理论,从而招致宗教势力的迫害与责难,丢掉大学教师的职务。在《论死与不死》之后,他回归田园,著书立作并积极投身青年黑格尔派,与鲍威尔等一同进行宗教批判斗争活动。随着批判的深入,费尔巴哈发现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有着内在联系,想要彻底和宗教决裂就必须与思辨唯心主义的完成者黑格尔划清界限,“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的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2]114费尔巴哈坚决否定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这种人本主义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其站在不同于黑格尔等先贤的全新视角和立场重新发起对宗教的批判,从而恢复人之地位。

很多妈妈认为发烧会烧坏脑子,其实这是误解,只有脑炎才会对大脑有影响,并且也不是发烧引起的。还有人说幼儿急疹要烧到一定的温度疹子才会出来,也是误解,幼儿急疹是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用不用药都是发烧3天左右,对症治疗即可。

在1841年6月,为了深入挖掘宗教的世俗本质费尔巴哈完成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此书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大量的报刊杂志对其转载和评论。众多读者只是通过此书是与基督教相对立的作品来认识,其更深层的一面是费尔巴哈站在与黑格尔相对立的唯物主义立场对宗教展开批判的:首先,作为批判神灵的无神论者,费尔巴哈的落脚点不再是基督教教义或耶稣的生平(像施特劳斯一样),也不再是福音书或福音故事本身(像鲍威尔一样),他的落脚点是基督教在人们经验的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的表现,并且这种表现不是那种被推理出来的基督教的形式;其次,费尔巴哈的研究手法不再是像黑格尔一样的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而是全新的唯物主义方法,尽管这种唯物主义方法还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并且他也没有真正接受这种方法;最后,他得出结论,基督教的本质是包含着肉体和精神的、个体的和类的完整的人,“上帝对人的爱——宗教之根据和中心点——,不就是人对自己的爱吗?不过这种爱情被对象化为、被看作是至高的真理、人的至高的本质罢了。”[2]87

进而,宗教的全部秘密不过是关于人的问题,宗教不是像黑格尔所认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阶段,它是精神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异化,消灭宗教就等于把人的本质重新归还给人。

2.抽象的唯物主义者

费尔巴哈在另一部重要著作《改革哲学的必要性》中认为,人本学的本质是揭示被掩盖的神学本质,神学是思辨哲学的本质,黑格尔又是思辨哲学的顶峰,所以黑格尔哲学就成为费尔巴哈批判的对象。在批判方法上,他认为对宗教的批判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相同,“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2]102这个真理就是人,这个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感性的本质,它具有肉体和精神、具有一颗心和一个思维着的头脑。

专栏小编:2019年,对中国来讲,国际大环境其实很严峻,要想破局必须创新。因此国家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继2017年第一批13项改革举措已推向全国,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将新一批23项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更大力度激活创新资源、激励创新活动,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对此,三位专家有什么考量?

费尔巴哈把现实的、经验的、具体的人当作真正的主体,但费尔巴哈是在最一般的理论方面探讨这个经验的具体性的,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历史性等。费尔巴哈把这些问题抛开不谈,只是囿于抽象的、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人的问题,他把意识的种种异化的根源归结为尘世的根源,归结为现实的人的属性;他着重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不顾及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他不能从历史的确定的生产方式中寻求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内核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两位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的简单回顾,不难发现,人的真正本质并未完全揭露出来,依然禁锢于抽象的枷锁之中,直到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建构起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人的全部面貌才得以真正展现。

二氢吡喃并[2,3-c]吡唑类化合物(图1)作为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可作为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1(cell cycle checkpoint kinase 1,Chk1)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8]。2016年,徐丽[9]将4-二甲氨基吡啶(4-dimethylaminopyridine,DMAP)催化合成得到的12个二氢吡喃并[2,3-c]吡唑衍生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了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一)有血有肉的对象性存在

马克思认为,与异化劳动性质相反的对象化劳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和自我证实。人的理想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这种理想本质的途径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的终极关怀是主体的人,目的是为了人,并且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构想并非抽象的人学思辨,当然也不是教条的知识论体系,是马克思基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对现实的个人具体生存境遇的理论关注。他以人的总体性存在为价值尺度,对现实的个人的非本真生存状态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批判与阐释。

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它为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必然要素,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同时又作为自然的主宰者进行着改造活动,在这一改造过程中,人不仅仅是受动的,而且也是能动的,二者的统一是通过一系列对象化的活动来完成的,人们把自然界看成对象性的存在,自然客体与人之主体发生了一种历史的双向性互动作用。人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客体的外形及性质,进而创造出新的客体来满足生产的需要,这样,在实践活动中的自然就不再是作为抽象存在的自然,现实的自然只能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也不断加深,马克思将自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

总之,BPDCN侵袭性高,尽早确诊及治疗至关重要,虽然其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未达成共识,但高强度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期待新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和解主要在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自然不是单纯地作为客体而存在,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丰富对象的同时也生成了人自身的丰富性。脱离了人的自然界马克思视其为无,而脱离了自然界的人更是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根基,因此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4)“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2017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注] 习近平在2017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人与社会

通过以几个历史时期人学思想的简单回顾不难发现,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产生之前,“人”不过是黑格尔的“绝对意识”或“绝对精神”的形变,哲学家眼中的“人”还不是以一种自然存在的形式存在,依然没有从宗教的影子中完全脱离出来。

社会环境对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具有制约性。作为人的存在的初始前提的物质生产力状况,是人所无法选择的绝对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未来的发展。人对社会又具有能动的一面,即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积极地变革着社会,并推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在人能动与受动、具体与历史、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中,凸显了实践活动对人的重要性。人的实践不仅创造了人自身,同时也决定了人是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当中。实践活动印证了人活动的对象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在历史性的实践中展开。

(二)异化的现实性存在

在论述了人的自然性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也把焦点放在现实的人身上,更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展开其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对现实的人的考察中,首先立足于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本质的异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异化”[4]作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主旨思想之一,为我们呈现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困境,更为我们提供了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积极途径。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异化的生存处境出发,找到了无产阶级处于异化处境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克服异化,通向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资产阶级社会由于分工和交换商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每个人的生产,依赖其他一切人的生产,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人和物的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是由人对物的占有程度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物化的关系。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异化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发展的内在相关联系,分工产生出结合、协作、阶级利益的对立、竞争、资本积累、垄断等。从这些根源出发,他进一步找到了克服无产阶级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马克思并不是仅仅从价值观上对无产阶级的生存处境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或者仅仅从价值观上对未来社会作出理想的憧憬,恰恰相反,他在物的依赖性和社会分工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指出了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物化是历史的产物,它属于人类发展的特定阶段,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是历史过程中相伴随的一对矛盾,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同一个过程,而矛盾的解决、异化的扬弃只能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即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人作为人的生产。

(三)全面发展的超越性存在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成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复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为此,必须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建立新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不是被迫,而是按照各自的爱好、心愿和才能从事某种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且在个人那里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回归,更是人对人的重新占有。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是具体与历史的统一,是既定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人的统一首先在于对象化的实践活动。

写作思路打不开、写作想象空间狭窄,是提高初中作文效率的两大障碍。初中生生活空间狭小,生活内容比较单调,要写出有价值、有思想的文章就很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作文训练课堂上先组织同学模拟和表演一些场景,再让学生将观看所得用文字表达出来。此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化抽象为具体、化天涯为咫尺、化陌生为熟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达,从而为写作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向未来敞开的历史性存在

作为历史的剧作者及剧中人的“人”是历史的主体,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依附于自然的人到资本主义异化状态下的人,再到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积极扬弃异化的人,人的历史在实践中生成,历史的人在实践中得到本质的确证,对象性活动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动力与见证。在马克思眼里,实践表现出对象性的特征,它不断地生产出对象世界和人本身,实践创造着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人的具体生存方式及其成果,而且实践也实现了人的不断扬弃、不断超越,不断生成着人的未来。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没有人类实践活动,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但人同时又是历史发展中的人,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植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类每一个发展阶段中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都是历史的积淀与赠予。因此,历史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个人以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着无目的、无意识的历史。人是有限的存在,然而人被融入历史中作为人类就具有了无限的意义,这也是人的最大价值,人的价值实现于历史中,历史的延续也必然是人的杰作,因而我们要将人置于历史中考察,更要在对人的观照中见证历史的发展。

基于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单一,笔者建议构建阶梯式处置措施。一方面,现阶段涉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忽视民事规制方式的作用,虽说根据域外经验,美国立法模式将行政处罚作为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最重要法律制裁手段,[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事规制方式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毫无用武之地。民事规制方式同样可以轻微惩戒手段,以指引部分相关主体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综合我国法律传统与域外经验,不能轻易以刑事规范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刑法规范具有谦抑性,唯有违法行为达到一定利益损害程度,才可入罪。以行政规范处置为主要措施,辅以民事、刑事责任,从而构建阶梯式处置体系。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人与自然

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思辨的理论之中,而是把目光投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之中。当马克思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之后,哲学不再是仅关心那些无法触摸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而是从天上降到尘世,关切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因为哲学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生活。从天国降临尘世,从枯燥的概念到现实的个人的生成成为马克思哲学关注的核心内涵。自从马克思哲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中国的实践。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与现实意义,就是展现马克思理论当代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掌握学习理论提出只要教师提供学生充分学习时间和适合的教学条件,按个人学习进度学习,学生都能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是群体学习下的个别差异化教学。翻转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课前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多元化的辅助性资源,根据自身学习水平情况制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跟踪每位学生学习进度,及时答疑解惑,进行个别化指导。

(一)理论意义

1.马克思人学思想是新世界观的根基

在整个哲学史中,特别是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喧闹”期,对人这一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依然停滞于抽象、思辨哲学范畴之中的问题,由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发现,问题才得以根本解决。由此所诞生的唯一真正的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即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创造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它的初步展开就是一幅真实的人类历史的画面,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境域。

2.对旧哲学的双重超越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他充分吸收以往西方哲学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著述,以实践思维的新高度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往旧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思维方式即抽象的方式得出来的只是人的概念,而马克思是为解决现实存在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的问题。马克思是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双重超越,并不是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简单的过渡。他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发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变革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功能。

(二)现实意义

1.马克思人学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是为了消除人类在现实生存和实际发展中的障碍与约束,进而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境遇,这样,就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而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中才能获得自由的人的总体性。在追求自由的总体性存在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物质利益,只注重对私欲的追求,而忽视人类本真精神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就会容易使人产生异化或片面化存在,进而也就丧失人最宝贵的尊严和主体性。所以,人的这种异化或片面化存在是人与自身分裂的现实反映。那么,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时,我们要摒弃人的极端功利性趋向,从而努力实现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统一。

2.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的基础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人永远要和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的态势。人产生于自然,所以人无法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是马克思始终不变的追求。人类得以生存就必须保持着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依赖于人以理性的行为来合理调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最大化地满足人类利益,同时也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所有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奋斗目标。

目前正在运行的客滚船安装的空调系统主要有单风管集中式再加热定风量空调系统、双风管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和独立盘管空调系统等4种。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人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马克思关注人本身,反对忽视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至高无上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更应时时关注民生,关注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求。当然,马克思人学思想不仅仅只包含人类自己,其中也包含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囊括了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以,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更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下去。

面向新世纪,中国已经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人民才是发展的根本,而发展和建设的最终旨归又是人,没有人,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当下对建成小康社会的急切盼望,与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高度重视,对人民需求的积极回应。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昌盛都必须首先立足于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人学思想无论是从微观的个体角度来说,还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出发,都是寻求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探索人类幸福而不懈努力,这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方向高度一致。

结语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以往其他传统哲学,其并非仅仅表现在不同的哲学理论界定和哲学体系建构方面上,它是表现在思维方式上。通过对近代哲学以前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和近代哲学最高成就即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基础上关于人的理论的总结,梳理出马克思人学思想生成的逻辑脉络,因而发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着眼现实生活,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通过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复归而展开,以此建构起了以实践为特征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人学思想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总体性,生成了的总体的人,马克思对人的关注是哲学中的重大理论变革,这一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人的在场,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理解了实践的人与人的总体性,人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更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实践克服异化、实现全面发展的超越性的存在。同时,人也是与历史共生的,我们是面向未来的总体的人,人的本质发展也要放到历史中去审视,深刻理解马克思对人的辨证的、具体的、现实的认识。马克思立足的是现实的生活世界,依据的是现实的个人,扎根的是感性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发现的是总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人。

[参 考 文 献]

[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31.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王太庆,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3] 李春生.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9,(1):32.

[4]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8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8-0022-07

[收稿日期]2018-12-05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蜕变”(YJSC2016-011HLJU)

[作者简介]陈奕诺(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及当代意义研究。

〔责任编辑:杜 娟〕

标签:;  ;  ;  ;  ;  ;  ;  ;  ;  ;  ;  ;  

陈奕诺: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刍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