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思潮,文艺,中国,鲁迅,浪漫主义,文学,海南。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楠[1](2019)在《浅析当代文艺思潮下的中国现代书法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为各艺术门类的流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代艺术家显示出时代反叛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在新的时代处境中摸索前行,进行了由形式到内容的探索,而创新手段是否有规范、文化性是否是书法艺术中最首要的要求、急于与传统书法面目拉开距离,却对现代书法的认知模糊不清,成为创变中新的矛盾。(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6期)
曹谦[2](2019)在《1980年代俄苏文论的译介研究与中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以1980年代相关文艺理论论文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曾经是1980年代的中国文论转型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现代主义主要来自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其实,俄苏文论中的有关现代主义或针对现代主义的理论也对新时期中国文论转型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中国当代文论的转型历程来说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一俄苏文论中的现代主义思想早在80年代初便登陆中国文坛,从时间来看并不迟于其他西方文论(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2期)
杨彬[3](2019)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在海南海口隆重召开。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宁[4](2018)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年会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来自尼泊尔、日本、澳大利亚、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当代文坛》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8年12期)
杨扬[5](2014)在《新文艺的来龙与去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思潮史,或者主潮史,最有名的是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它给予后来的文学史研究者以信心和理想,大家都有一个理想的文学史信念,这就是要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文学历史,以主潮嬗变的方式,揭示出来。吴中杰教授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增订版)隐约之中,也(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4-10-27)
张艳[6](2013)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最初的浪漫抒情派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发轫期,到后来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直接呈现,再到20世纪40年代新浪漫主义和七月派小说中现代主义的衍生。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发展始终都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子。(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3期)
郭志云[7](2012)在《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学全面开放的姿态为我们迎来了象征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时至今日余威犹存。着眼于二者的复杂勾连,理清象征主义的概念,无疑有利于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家对其偏爱的多方考虑。象征主义不遗余力的译介传播,促成了随后在文学批评、各个文体的创作及理论层面上中西诗学的融通。(本文来源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周忠元[8](2012)在《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是在20世纪上半叶各种文艺思潮论争中完成的。每一次现代文艺思潮的论争都影响着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推动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引导俗文学研究"走向民间";"文学大众化"思潮助推俗文学研究对象的本体回归;"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带来俗文学研究的繁荣;"民间文学主流论"思潮导致俗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许晶晶[9](2012)在《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分水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诗歌的转型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大量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又为新诗的确立及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一般说来,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主要集中于1917——1949这叁十年时间内。而仅仅是在这叁十年的时间,又可以根据现代新诗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叁个阶段。就中国现代新诗早期即1917至1927这十年的变革而言,其功绩不在于诞生出流芳百世的作品,而在于使诗歌摆脱了传统文学的窠臼,顺利地实现了它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为更多的诗人探索现代新诗技巧、创作大量完备的现代新诗铺平了道路,而这种转型与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密不可分。胡适、郭沫若、闻一多作为这一阶段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怀揣一颗改良之心,在西方多种文艺思潮影响下,致力于新诗不同方面的革新与创造:胡适在杜威“实验主义”的影响下,积极推广用白话作诗,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顺利实现了现代新诗语言工具的变革;郭沫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主张自我表现,不但强调诗歌的情感要自由流露,还进一步要求“诗体大解放”,从而将新诗的变革从语言层面提高到了诗歌的内容和精神之上;其后出现的闻一多在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着力于诗歌格律的探索与规范,提出了“叁美”理论,更提倡“美的抒情”,从而将当时过度散漫和自由的诗风规范于诗歌的艺术技巧之中。经过上述叁个层面的尝试和创新,文学革命以后的新诗,终于因同时具备了现代性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而成为了完备的现代新诗。因此,以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叁位诗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为现代新诗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梳理出中国现代新诗早期的变革的过程,探究西方文艺思潮在其中所起的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6-30)
栾梅健[10](2010)在《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的话:本期发表的四篇文章对现当代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进行了角度不同的解读。栾梅健先生的《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一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工业化与上海工业化进程等视角,对五四后这一文艺思潮的兴起、发展和归宿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借以清理其它文艺思潮在现代文学中命运,值得一读。(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09期)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曾经是1980年代的中国文论转型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现代主义主要来自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其实,俄苏文论中的有关现代主义或针对现代主义的理论也对新时期中国文论转型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中国当代文论的转型历程来说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一俄苏文论中的现代主义思想早在80年代初便登陆中国文坛,从时间来看并不迟于其他西方文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浩楠.浅析当代文艺思潮下的中国现代书法流变[J].汉字文化.2019
[2].曹谦.1980年代俄苏文论的译介研究与中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以1980年代相关文艺理论论文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9
[3].杨彬.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会议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宁.“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复兴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8
[5].杨扬.新文艺的来龙与去脉[N].文汇报.2014
[6].张艳.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7].郭志云.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8].周忠元.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J].齐鲁学刊.2012
[9].许晶晶.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变革[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10].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J].文艺争鸣.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