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弹性导电夹,包括接线板,接线板上设置接线柱并设置有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且至少有一根为弹性导电片,弹性导电片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固定部、弹力部、下接触部、抵紧部、上接触部和卡入部;固定部与接线板可拆卸地连接,弹力部与固定部之间形成夹角,且下接触部竖直连接至弹力部;抵紧部为横向设置的V形结构,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弹性导电片的内侧;上接触部竖直设置在抵紧部上方,卡入部与上接触部之间形成夹角且卡入部朝向弹性导电片的外侧弯折。V形结构使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始终与电极接触紧密,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可靠性好;弹性导电片与接线板可拆卸连接,方便维护和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弹性导电夹,包括接线板(1),接线板(1)上设置接线柱(6)并设置有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且至少有一根为弹性导电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导电片(2)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固定部(201)、弹力部(202)、下接触部(203)、抵紧部、上接触部(205)和卡入部(206);所述的固定部(201)与接线板(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弹力部(202)与固定部(201)之间形成夹角,且下接触部(203)竖直连接至弹力部(202);所述的抵紧部为横向设置的V形结构(204),V形结构(204)的开口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内侧;所述的上接触部(205)竖直设置在抵紧部上方,卡入部(206)与上接触部(205)之间形成夹角且卡入部(206)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外侧弯折。
设计方案
1.一种弹性导电夹,包括接线板(1),接线板(1)上设置接线柱(6)并设置有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且至少有一根为弹性导电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导电片(2)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固定部(201)、弹力部(202)、下接触部(203)、抵紧部、上接触部(205)和卡入部(206);所述的固定部(201)与接线板(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弹力部(202)与固定部(201)之间形成夹角,且下接触部(203)竖直连接至弹力部(202);所述的抵紧部为横向设置的V形结构(204),V形结构(204)的开口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内侧;所述的上接触部(205)竖直设置在抵紧部上方,卡入部(206)与上接触部(205)之间形成夹角且卡入部(206)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外侧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定位槽(101),所述的固定部(201)卡入定位槽(101);所述的固定部(2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通孔(207),定位槽(101)的槽底对应设置有连接通孔(102),固定通孔(207)和连接通孔(102)内设置螺栓(5),螺栓(5)将固定部(201)和接线板(1)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201)上设置有压盖(3),所述压盖(3)包括贴合固定部(201)的主盖体(301),主盖体(301)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伸入定位槽(101)的延伸体(302),所述延伸体(302)与主盖体(301)之间为弧形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盖体(301)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弧形的下压体(303),下压体(303)包裹固定部(201)的边缘并贴合接线板(1)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盖体(301)上设置与固定通孔(207)对应的压盖通孔(304),所述的螺栓(5)从压盖通孔(304)中穿过并将主盖体(301)向固定部(201)压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连接耳结构(103),连接耳结构(103)处设置有连接螺栓(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凸沿结构(104),所述的接线柱(6)设置在凸沿结构(104)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V形结构(204)的开口所对应的夹角为45°~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入部(206)包括弯折部(206a)和卷绕部(206b),所述的弯折部(206a)与上接触部(205)连接且弯折部(206a)与上接触部(205)之间的夹角为120°~150°,所述的卷绕部(206b)设置在弯折部(206a)的上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导电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线柱(6)包括设置在接线板(1)上的导电柱(602)和设置在导电柱(602)上的旋钮(601),旋钮(601)与导电柱(602)通过螺纹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性导电夹。
背景技术
导电夹是设置在插座、插排等设备内部,用于与插头的电极接触实现导电的部件。现有的导电夹一般通过一片或两片导电片与电极接触,将电极夹紧确保电连接的可靠性,但是目前的导电夹存在的问题是: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导电片的弹性回复力减弱,对电极的夹紧力下降,电连接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因此,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对现有导电夹的结构进行改进,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性导电夹,旨在通过设置具有弹性的导电片,利用电极的挤压产生变形并通过变形将电极进一步夹紧,确保电连接的稳定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弹性导电夹,包括接线板,接线板上设置接线柱并设置有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且至少有一根为弹性导电片。具体地说,所述的弹性导电片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固定部、弹力部、下接触部、抵紧部、上接触部和卡入部;所述的固定部与接线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弹力部与固定部之间形成夹角,且下接触部竖直连接至弹力部;所述的抵紧部为横向设置的V形结构,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弹性导电片的内侧;所述的上接触部竖直设置在抵紧部上方,卡入部与上接触部之间形成夹角且卡入部朝向弹性导电片的外侧弯折。
上述公开的弹性导电夹,接线柱与线路中的导线连接,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之间的间隙为容纳电极的间隙;通过设置弹性导电片,在电极卡入该间隙内时,弹性导电片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均与电极连接通电,同时电极将弹性导电片向其外侧挤压,此时V形结构变形,其开口张角扩大,如此将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推向电极,使电极与弹性导电片的接触更为紧固,如此实现越挤压,接触越紧固,导电夹的可靠性高。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提到的V形结构变形,实现这样变形的原因在于:导电夹安装在插座和插板等结构内,现有技术中,插座和插板上均会设置容纳导电片的槽结构以保持导电片的直立状态;本实用新型中,弹性导电片位于槽结构内,V形结构与槽底接触抵紧,当来自电极的挤压力使弹性导电片发生变形时,V形结构的尖端保持不动,开口扩张,则上接触部与下接触部始终与电极紧密贴合,即使长时间过后也不会松弛。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接线板与固定部的连接结构进行优化,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式,以提高固定部在接线板上的定位:所述的接线板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的固定部卡入定位槽;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通孔,定位槽的槽底对应设置有连接通孔,固定通孔和连接通孔内设置螺栓,螺栓将固定部和接线板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部与定位槽的两侧壁贴合,在对固定部进行定位时,固定部可沿定位槽滑动。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将提高固定部在接线板上的稳定性:所述的固定部上设置有压盖,所述压盖包括贴合固定部的主盖体,主盖体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伸入定位槽的延伸体,所述延伸体与主盖体之间为弧形过渡。
再进一步,对压盖的结构继续优化,使压盖对固定部的固定更为可靠,所述的主盖体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弧形的下压体,下压体包裹固定部的边缘并贴合接线板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下压体与主盖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压盖设置在接线板上后,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固定,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案,具体的:所述的主盖体上设置与固定通孔对应的压盖通孔,所述的螺栓从压盖通孔中穿过并将主盖体向固定部压紧。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结构简单,避免多余冗杂的连接部件。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板进行优化,使接线板与插座、插板等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的接线板上设置有连接耳结构,连接耳结构处设置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穿过接线板并与插座、插板等部件连接,使接线板固定在插座或插板内。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板进行优化,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接线板上设置有凸沿结构,所述的接线柱设置在凸沿结构处。
优选的,所述的凸沿结构为半圆形且与接线板一体成型,凸沿结构的厚度与接线板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V形结构进行优化,所述的V形结构的开口所对应的夹角α为45°~60°。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卡入部进行优化,方便电极更容易卡入导电片中间的间隙,具体的:所述的卡入部包括弯折部和卷绕部,所述的弯折部与上接触部连接且弯折部与上接触部之间的夹角为120°~150°,所述的卷绕部设置在弯折部的上端。弯折部朝外侧翻折时,使间隙的上端处形成逐渐张开的扩口形状,当电极片插入时十分方便。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柱进行有优化,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接线柱包括设置在接线板上的导电柱和设置在导电柱上的旋钮,旋钮与导电柱通过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设置弹性导电片,弹性导电片的V形结构使其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始终与电极接触紧密,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可靠性好;同时,弹性导电片与接线板可拆卸连接,方便维护和更换,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导电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电夹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电夹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导电夹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导电夹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弹性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弹性导电片受挤压变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接线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压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各标号的含义是:1、接线板;101、定位槽;102、连接通孔;103、连接耳结构;104、凸沿结构;2、弹性导电片;201、固定部;202、弹力部;203、下接触部;204、V形结构;205、上接触部;206、卡入部;206a、弯折部;206b、卷绕部;207、固定通孔;3、压盖;301、主盖体;302、延伸体;303、下压体;304、压盖通孔;4、连接螺栓;5、螺栓;6、接线柱;601、旋钮;602、导电柱;7、电极;8、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实用新型,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相反意思。还应当理解术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声明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性,并且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他们的组合存在性或增加。
还应当注意到在一些备选实施例中,所出现的功能\/动作可能与附图出现的顺序不同。例如,取决于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实际上可以实质上并发地执行,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来执行连续示出的两个图。
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系统,以避免用不必要的细节来使得示例不清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以非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示例实施例不清楚。
实施例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弹性导电夹,包括接线板1,接线板1上设置接线柱6并设置有两根相对的弹性导电片2。具体地说,所述的弹性导电片2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固定部201、弹力部202、下接触部203、抵紧部、上接触部205和卡入部206;所述的固定部201与接线板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弹力部202与固定部201之间形成夹角,且下接触部203竖直连接至弹力部202;所述的抵紧部为横向设置的V形结构204,V形结构204的开口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内侧;所述的上接触部205竖直设置在抵紧部上方,卡入部206与上接触部205之间形成夹角且卡入部206朝向弹性导电片2的外侧弯折。
上述公开的弹性导电夹,接线柱6与线路中的导线连接,两根相对的导电片之间的间隙为容纳电极7的间隙;通过设置弹性导电片2,在电极7卡入该间隙内时,弹性导电片2的上接触部205和下接触部203均与电极7连接通电,同时电极7将弹性导电片2向其外侧挤压,此时V形结构204变形,其开口张角扩大,如此将上接触部205和下接触部203推向电极7,使电极与弹性导电片2的接触更为紧固,如此实现越挤压,接触越紧固,导电夹的可靠性高。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提到的V形结构204变形,实现这样变形的原因在于:导电夹安装在插座和插板等结构内,现有技术中,插座和插板上均会设置容纳导电片的槽结构8以保持导电片的直立状态;本实用新型中,弹性导电片2位于槽结构8内,V形结构204与槽底接触抵紧,当来自电极7的挤压力使弹性导电片2发生变形时,V形结构204的尖端保持不动,开口扩张,则上接触部205与下接触部203始终与电极7紧密贴合,即使长时间过后也不会松弛。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接线板1与固定部201的连接结构进行优化,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式,以提高固定部201在接线板1上的定位: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定位槽101,所述的固定部201卡入定位槽101;所述的固定部2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通孔207,定位槽101的槽底对应设置有连接通孔102,固定通孔207和连接通孔102内设置螺栓5,螺栓5将固定部201和接线板1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部201与定位槽101的两侧壁贴合,在对固定部201进行定位时,固定部201可沿定位槽101滑动。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将提高固定部201在接线板1上的稳定性:所述的固定部201上设置有压盖3,所述压盖3包括贴合固定部201的主盖体301,主盖体301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伸入定位槽101的延伸体302,所述延伸体302与主盖体301之间为弧形过渡。
对压盖的结构继续优化,使压盖对固定部201的固定更为可靠,所述的主盖体301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弧形的下压体303,下压体303包裹固定部201的边缘并贴合接线板1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压体303与主盖体301一体成型。
压盖设置在接线板1上后,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固定,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案,具体的:所述的主盖体301上设置与固定通孔207对应的压盖通孔304,所述的螺栓5从压盖通孔304中穿过并将主盖体301向固定部201压紧。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结构简单,避免多余冗杂的连接部件。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板1进行优化,使接线板1与插座、插板等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连接耳结构103,连接耳结构103处设置有连接螺栓4。连接螺栓4穿过接线板1并与插座、插板等部件连接,使接线板1固定在插座或插板内。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板1进行优化,此处举出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接线板1上设置有凸沿结构104,所述的接线柱6设置在凸沿结构104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凸沿结构104为半圆形且与接线板1一体成型,凸沿结构104的厚度与接线板1的厚度相同。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V形结构204进行优化,如图3所示,所述的V形结构204的开口所对应的夹角α为45°~60°。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卡入部206进行优化,方便电极7更容易卡入导电片中间的间隙,具体的:所述的卡入部206包括弯折部206a和卷绕部206b,所述的弯折部206a与上接触部205连接且弯折部206a与上接触部205之间的夹角为120°~150°,所述的卷绕部206b设置在弯折部206a的上端。弯折部206a朝外侧翻折时,使间隙的上端处形成逐渐张开的扩口形状,当电极7片插入时十分方便。
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接线柱6进行有优化,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接线柱6包括设置在接线板1上的导电柱602和设置在导电柱602上的旋钮601,旋钮601与导电柱602通过螺纹连接。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列举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24444.0
申请日:2019-07-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844016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H01R13/11
专利分类号:H01R13/11;H01R13/42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杭州程意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程意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四季路52-1号
发明人:章德忠
第一发明人:章德忠
当前权利人:杭州程意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夏
代理机构:5122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