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胶囊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胶囊,不饱和,稳定性,番荔枝,精油,花青素,仔鸡。
微胶囊化论文文献综述
邓爱华,李颖,陈婕,汤须崇,易梦媛[1](2019)在《红甜椒副产品活性物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微胶囊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红甜椒(Capsicum annum L.)副产品中提取并稳定储存天然维生素,本研究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了红甜椒副产品,并研究了影响收率的不同参数。另外,本研究通过微胶囊化对红甜椒副产品中提取的维生素的稳定性进行了检测。通过比较不同萃取条件的提取率,本研究发现,天然维生素最佳提取条件是25 MPa、55℃、120 min和0.1~0.5 mm粒径。应用这些条件,维生素E和维生素原A的提取率分别为96.71%和74.91%。通过使用阿拉伯树胶作为壁材料进行喷雾干燥来包埋红甜椒提取物,本研究发现维生素热稳定性高达200℃。研究表明,提取物的微胶囊化可以提高维生素在储存时间内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10期)
戚家栋[2](2019)在《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确定了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最佳条件:单甘酯添加量为1.6%,壁材与芯材比为2.0:1,进风温度为200℃,进料速度为4.0 mL/min。(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郑宏林[3](2019)在《微胶囊化相变材料改性沥青结合料的老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和化学成分是沥青结合料机械性能的控制参数。在极低温和高温下,沥青结合料可能分别遭受热裂和永久变形。相变材料(PCM)的使用可以为沥青结合料提供热能储存性能,以减少季节性和昼夜循环期间路面温度升高和降低的影响。本文对PCM改性的粘合剂进行表征,使用滚动薄膜烘箱(RTFO)和压力老化容器(PAV)装置进行老化模拟实验。采用动态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分析了改性和未改性沥青结合料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热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表明:PCM改性沥青结合料的熔化焓在老化时降低,PCM在沥青粘合剂中的存活取决于粘合剂的类型和所用的微胶囊。此外,由于在冷却过程中PCM结晶释放的热能,DSR测定的改性沥青结合料的流变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4](2019)在《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研究饲喂微胶囊化活性物质(丁香酚、麝香草酚和香兰素)、丁香精油及迷迭香精油对内洛尔(Nellore)小母牛肌肉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物饲喂过程中,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受到限制,这是由于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和耐药微生物会给公共卫生带来威胁。因此,饲料工业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精油在动物营养方面得到了广泛探索,包括改善肉质属性等。精油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菌活性,它们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以提高饲料效率和生产性能,并调节瘤胃代谢。精油能够影响瘤胃脂质代谢调节,从而对牛乳和肉类的脂肪酸组成产生影响,但对肌肉结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龙,仇薪鑫,刘锁珠[5](2019)在《微胶囊化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微胶囊化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水平和免疫机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微胶囊(JM113活菌数为1×10~8 CFU/kg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mg/kg金霉素,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微胶囊化益生菌和抗生素显着提高了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降低了料肉比(P<0.05)。饲粮添加微胶囊化益生菌显着增加了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饲粮添加微胶囊化益生菌显着增加了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微胶囊化益生菌能取得与抗生素相同的促生长效果,并能提高肉鸡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戴坤,陈梅琳,王荣慧,赵秀华,岑怡[6](2019)在《黑豆皮红色素的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豆皮红色素为微胶囊的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采取锐孔法制备微胶囊,以包埋率作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确定海藻酸钠浓度、CaCl_2浓度、芯壁比和固化时间对黑豆皮红色素微胶囊化的影响,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研究表明,海藻酸钠浓度4%,CaCl_2浓度4%,芯壁比1∶3,固化时间30 min,此条件下制备微胶囊的包埋率达59.8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表面形态结构完整,表明微胶囊对黑豆皮红色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纪秀凤[7](2019)在《红树莓籽中低聚原花青素纯化鉴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莓籽是蔷薇科植物红树莓成熟的种子,常因丢弃而造成资源浪费,开发和利用红树莓籽已成为红树莓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红树莓籽富含原花青素,其中,原花青素低聚体具有较高生理活性,是一类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天然活性物质。本研究以红树莓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酶辅助法提取红树莓籽中原花青素,并对其低聚体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最后,对低聚原花青素初纯物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酶辅助提取红树莓籽原花青素工艺。以原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原花青素得率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1 g/mL、酶添加量0.8%、超声功率190 W、提取时间39 min,此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达16.42 mg/g。2.大孔树脂和聚酰胺联用对原花青素粗提物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采用大孔树脂对原花青素粗提物中低聚体和高聚体进行分级及初步纯化,再利用聚酰胺对低聚原花青素进行二次纯化。结果表明,吸附红树莓籽原花青素粗提物的大孔树脂经40%乙醇洗脱得到低聚原花青素,再经60%乙醇洗脱得到高聚原花青素;聚酰胺二次纯化最适参数为:聚酰胺目数30-60目、上样液浓度2 mg/mL、上样流速1.5 mL/min、上样液体积100 mL;解吸液乙醇体积分数70%、解吸流速1.5 mL/min、解吸液体积150 mL,低聚原花青素纯度从52.36%提高至71.09%。模拟胃消化0~2.5 h和肠消化0~3.0 h,低聚和高聚原花青素释放量逐渐升高至14.23、5.02 mg/g和27.79、12.62 mg/g,低聚原花青素释放量均远超过高聚原花青素,说明低聚原花青素更利于释放。3.采用UV、IR及LC-MS/MS等技术对纯化后的低聚原花青素组成进行分析鉴定。低聚原花青素UV扫描光谱存在波长为504 nm的原花青素特征吸收峰;IR扫描确定低聚原花青素纯化物主要结构单元为原花青定;运用UPLC-QTOF-MS/MS对低聚原花青素组分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4种单体,1种二聚体,2种酚酸和1种未知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酰基-鞣花酸酰基葡萄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未知低聚体。4.对红树莓籽中低聚原花青素进行微胶囊化研究,旨在提高其稳定性。以低聚原花青素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前后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最佳工艺为:壁材浓度0.75%、明胶与阿拉伯胶质量比1:1、芯壁质量比1:1、固化温度10℃、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22.39 g/100 g明胶,此条件下包埋率80.34%,水分含量5.64%,休止角36.4°,溶解度89.64%,粒径476 nm。受Vc、亚硫酸氢钠、温度、pH及光照影响,包埋后低聚原花青素稳定程度高于包埋前。因此,微胶囊化提高了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拓宽了低聚原花青素使用范围。(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董阳[8](2019)在《高吸附铅乳酸菌微胶囊化及其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具有高耐受和吸附铅能力的戊糖片球菌10-a-1(Pediococcuspentosaceus10-a-1),利用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钠微胶囊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研究了壳聚糖二次包衣对微胶囊包埋率、粒径、肠溶性、经过连续模拟胃肠液处理后,被包埋菌的存活情况和吸附铅的能力的影响,以及两种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储藏过程中的稳定性。主要结果有:海藻酸钠微胶囊在海藻酸钠浓度3%、水相油相体积比30:120、酸钙物质的量比3:1、转速600 rpm、碳酸钙海藻酸钠质量比0.15:0.9条件下的包埋率最高,可达到86.3%;此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39.03μm,并且分布较为集中,形态均匀、边界整齐光滑、呈球性好。海藻酸钠微胶囊经过壳聚糖二次包埋后,得到双层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其包埋率下降到了 65.6%,粒径增加到了 185.66 μm。在模拟肠液中,海藻酸钠微胶囊比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释放更快,并且两种微胶囊在90 min后基本都完全释放。在模拟胃液中处理120 min后,再到模拟肠液中处理240 min,海藻酸钠微胶囊中戊糖片球菌10-a-1的存活率是46.13%,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中菌的存活率是76.91%,双层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耐胃肠液的效果明显更好。经过连续模拟胃肠液处理的戊糖片球菌10-a-1对铅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均极显着降低,而两种微胶囊可以有效减小模拟胃肠液处理造成的菌吸附铅能力的减弱。海藻酸钠微胶囊对铅的吸附率为74.74%、吸附量为7.29 mg/g,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铅吸附率是76.52%、吸附量是7.46 mg/g,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对铅的吸附效果更好。在4℃和20℃条件下分别储藏28 d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中乳酸菌的存活率最高,4℃下活菌数达到9×107CFU/mL,20℃条件下是3.8×107CFU/mL;海藻酸钠微胶囊中的存活的乳酸菌的数量,在4℃时为6.3×107CFU/mL,在20℃时为2.45×107CFU/mL;在储藏相同时间后,未微胶囊化的戊糖片球菌10-a-1的活菌数在4℃下是1.52×106CFU/mL,在20℃下是3.4×105CFU/mL。(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黄熙莺[9](2019)在《富含ω-3/ω-6脂肪酸微胶囊化及应用于中老年配方奶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中老年配方乳粉主要特征营养元素之一,包括ω-3和ω-6 PUFAs,它们通过协调作用,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增强与改善大脑学习记忆能力等生理作用,因此调配ω-3/ω-6比例的功能性油脂,研究其功能特性意义显着。本研究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一种功能性油脂微胶囊产品,并对产品工艺、储藏性质及应用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MD)作为复合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方法制备功能性油脂微胶囊,有效地提高油脂稳定性和遮蔽其不良气味。并采用粒度分布、包埋率、微观结构与形貌等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喷雾干燥制备的微胶囊粉末呈乳白色,最佳芯壁比为1:4,乳化温度为50℃,均质压力为40 MPa,喷雾温度为180℃,包埋率为95.15%,微胶囊呈表面光滑的完整球体状,且内部存在PUFAs,油脂结构未发生改变,在100℃以下热稳定性良好。(2)60℃加速储藏实验发现:微胶囊化氧化速率相对缓慢,明显提高了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并延长了储藏时间。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发现PCA把不同储藏期的微胶囊按照氧化程度区分成两个样品组。其中,1-Octen-3-ol(蘑菇醇)、(E)-2-Octenal(反式-2-辛烯醛)、Hexanal(己醛)、2-pentyl-Furan(2-戊基呋喃)、2-Heptenal(2-庚烯醛)、2,4-Decadienal(2,4-癸二烯醛)、(E,E)-2,4-Heptadienal(反式-2,4-庚二烯醛)是微胶囊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同时色差与电子舌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3)利用湿法工艺制备富含ω-3/ω-6脂肪酸中老年配方奶粉,最优工艺参数为固形物浓度为50%,喷雾干燥温度为180℃,进料速率为1000 mL/h,所得的配方奶粉感官品质较好。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实验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保护其生物活性和氧化稳定性,提高了PUFAs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拓宽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期刊2019-05-15)
杨婷茹[10](2019)在《葡萄籽油生产工艺优化及其微胶囊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籽是酿酒葡萄厂的废弃物,会造成环境污染及经济损失,但是葡萄籽具有生产高品质油脂和化妆品的巨大潜力,并且随着人们对高品质食用油的追求和化妆品的发展,因此葡萄籽的废物利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然而,对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仍然需要优化,对葡萄籽油的深加工及其贮藏和运输仍然是需要讨论的课题。因此,葡萄籽油的生产加工和贮藏运输对开展酿酒葡萄籽的废物利用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酿酒葡萄厂的废弃物—葡萄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优化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研究热处理对葡萄籽油品质的影响,以及探究葡萄籽油微胶囊化及贮藏货架期。其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经过单因素筛选和响应面分析,优化了超临界CO2提取葡萄籽油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5 ℃C,萃取压力为31.52 Mpa,以及静态萃取时间为120min时葡萄籽油的得率最高,达到了 14.92%,同目前的研究相比,葡萄籽油的得率提高。(2)研究热处理对葡萄籽油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对葡萄籽进行热处理,如煮沸及烘烤之后,所得到葡萄籽油的过氧化值、碘值、酸值都没有受到影响,且都在国标范围之内;样品经煮沸及烘烤处理后,葡萄籽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DPPH和ABTS)能力。在葡萄籽油的浓度范围(10~50mg/mL)之内,随着样品浓度的升高,抗氧化活性增强,其中,经烘烤处理后的样品抗氧化活性最强;不饱和脂肪酸是葡萄籽油中的主要成分,亚油酸含量>油酸>棕榈酸,经过煮沸及烘烤之后葡萄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从66.66%增加到90.07%和91.76%,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有所增加,分别从6.41%增加到9.93%和10.34%;但经过热处理之后,葡萄籽油中的总酚含量有所下降,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3)探究葡萄籽油微胶囊包埋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麦芽糊精分别和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以及变性淀粉进行复配的壁材对葡萄籽油进行包埋,均得到良好的包埋率(均达到85%以上)和特征指标,其中以麦芽糊精和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包埋的效果最佳;经过微胶囊包埋过后的葡萄籽油的过氧化值明显降低,可以得知微胶囊包埋葡萄籽油可以起到延缓氧化的作用以及增加葡萄籽油的贮藏期。(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微胶囊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确定了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最佳条件:单甘酯添加量为1.6%,壁材与芯材比为2.0:1,进风温度为200℃,进料速度为4.0 mL/mi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胶囊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邓爱华,李颖,陈婕,汤须崇,易梦媛.红甜椒副产品活性物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微胶囊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2].戚家栋.番荔枝子油微胶囊化工艺[J].食品工业.2019
[3].郑宏林.微胶囊化相变材料改性沥青结合料的老化行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4]..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研究饲喂微胶囊化活性物质(丁香酚、麝香草酚和香兰素)、丁香精油及迷迭香精油对内洛尔(Nellore)小母牛肌肉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肉类研究.2019
[5].李龙,仇薪鑫,刘锁珠.微胶囊化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9
[6].戴坤,陈梅琳,王荣慧,赵秀华,岑怡.黑豆皮红色素的微胶囊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纪秀凤.红树莓籽中低聚原花青素纯化鉴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9
[8].董阳.高吸附铅乳酸菌微胶囊化及其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黄熙莺.富含ω-3/ω-6脂肪酸微胶囊化及应用于中老年配方奶粉的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19
[10].杨婷茹.葡萄籽油生产工艺优化及其微胶囊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