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逆运动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兜,液压缸,运动学,仿真
逆运动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廷亿,谢守勇,张长春,左定东[1](2019)在《烟兜挖掘装置的运动学分析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丘陵山区烟叶收获后根系去除作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效率低的问题,结合液压回路设计了一种烟兜挖掘装置.以烟兜挖掘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特点,将烟兜挖掘过程分为伸出、保持、收回3个阶段,建立了运动学姿态状态空间,并对铲刀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运动学理论分析,得出了液压缸活塞杆的伸出运动速度对挖掘深度的影响有显着作用.利用叁维建模技术及虚拟样机仿真技术对该机构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数值分析,验证了挖掘铲在微耕机前进速度以及伸出姿态时间、保持姿态时间、收回姿态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挖掘深度随活塞杆伸出速度增大而增大的关系,同时也验证了活塞杆伸出速度与挖掘铲水平位移无明显关系.为了验证理论、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和该装置的性能,在西南大学烟草种植实践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将田间试验结果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挖掘深度的相对误差在7%~12%之间,表明了理论、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以及该装置能基本满足挖掘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张颖,赵建国,沈鑫,肖庆[2](2019)在《Delta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及虚拟样机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机器人具有高速高加速的优势,作为末端执行器极大提高了操作效率,在自动化生成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典型的叁自由度Delta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运动学反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对Delta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研究。此外,基于ADAMS搭建了虚拟仿真平台,对Delta并联机器人在作螺旋线运动时驱动臂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驱动电机的转矩和功率进行了研究,为电机选型和动力学优化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左永博[3](2019)在《一种载人用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介绍了用于一种载人娱乐机械臂的总体结构、性能,机械部分各大子系统的方案及特点,并建立机械臂的坐标系,分析了机械臂的运动自由度。(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3期)
金国光,张旭阳,李博[4](2019)在《基于对偶四元数法的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分析机构参数对运动学特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对偶四元数法建立空间四连杆的运动学模型,根据运动学结果推导空间连杆输出摆角幅度和机构夹角θ之间的关系,并用几何法对其进行验证;根据运动学模型只含2个机构参数的特点,结合工艺要求,用Matlab绘制叁维图,研究机构参数对引纬机构整体运动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连杆输出摆角幅度是机构夹角θ的2倍;夹角θ和引纬机构的剑头行程为线性关系;改变机构夹角θ和β使整体加速度减小的同时会使交接纬纱处加速度增大,且β=80°时的加速度变化比β=100°时大了近28.57%。(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荣帅,李清,杜昱东,丰玉玺,张鹏[5](2019)在《3-CUR并联分拣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国传统的食品生产行业,以人工分拣为主,自动化程度低,需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设计一种3-CUR并联机器人,用于食品生产的快速分拣。方法运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的自由度数目和类型,并且用修正的Grubler-Kutzbach公式对该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验证。接着使用D-H运动链参数表示法和欧拉角表示法,求解该机构的位置反解,采用叁维动态法和Matlab软件对该并联分拣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与仿真,最后利用ADAMS软件对该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该机构可以实现一平(沿z轴的平动)两转(绕x轴y轴的转动)的运动,工作空间大,可达范围广,没有出现奇异点,末端执行器各参数的运动曲线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可满足分拣机器人所需的运动和工作范围。结论该机构运动性能优越,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工作空间,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高速自动扫描和分拣,在包装自动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叶向萍,周继和[6](2019)在《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孙钊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近两年的田径比赛中,男子跳高运动员孙钊从比赛中脱颖而出。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赛)以2.20米获得跳高项目冠军,2019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分区赛西安站男子跳高比赛中,又以2.20米夺冠,创造了个人赛季最佳,达到了国家运动健将级别。但是,孙钊的跳高技术和国内外更优秀的跳高运动员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诊断孙钊的助跑最后一步、起跳技术及更好的发展跳高项目,本文对孙钊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腾空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期望对其技术改进和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叁维录像解析:使用两台JVCGC-PX10AC型号高速摄像机对"升信·星辰中心"杯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站)跳高项目冠军孙钊的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腾空过杆技术动作进行叁维摄像。采用北京森淼鑫公司开发研制的3DSignal Tec解析系统对所拍摄的跳高录像进行数据解析,解析时选用Dempster人体模型。根据研究需要,解析时添加了横杆、两肩连线中点、两髋连线中点、地面一、地面二以及地面叁等6个测试点和两肩连线、两髋连线、躯干等3个测试环节,数字录像采集速度为50幅/秒,所得数据采用低通滤波进行平滑,计算机数据输出频率为50赫兹,截断频率为8赫兹,对获得的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时刻的水平速度为4.93m/s,摆动腿离地时刻的水平速度为3.42m/s,水平速度损失量为1.51m/s,水平速度损失率为30.62%。中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水平速度的平均值为39.03%,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水平速度的平均值为47.03%。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瞬间,孙钊的左髋角为144.3°。在起跳脚着地瞬间,孙钊的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分别为:143.4°、160.8°、153.5°。中国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着地时膝关节的平均角度为156.7°,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脚着地时膝关节的平均角度为158.1°。有学者认为起跳用力瞬间左侧踝关节的屈伸能力决定起跳后身体的伸展状态,左踝关节在跳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起跳脚着地瞬间,孙钊的踝关节角度为153.5°,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张国伟的踝关节角度为146.3°,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踝关节角度为149.8°。起跳脚蹬离地瞬间,孙钊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角度分别为:168.0°、175.8°、159.0°。中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脚蹬离地面时膝关节的平均角度为168.4°,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脚蹬离地面瞬间时膝关节的平均角度为174.3°。孙钊膝关节角度比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脚蹬离地面时的膝关节角度大。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王宇在起跳脚离地瞬间左髋角、左膝角、左踝角分别为175.3°、178.3°、151.3°。可以看出孙钊髋、膝关节都伸展的比较充分,说明孙钊在起跳蹬离地面瞬间,踝关节力量较好,从而使身体重心获得的腾起初速度增大。在头最高点时刻,左髋关节角度为164.2°,髋关节比起跳脚离地瞬间时的髋关节角度大。在髋最高点时刻,左膝角、右膝角分别为124.9°、120.8°,可以看出左膝角、右膝角相差不大,且能够形成"拱桥"的姿势。在膝最高点时刻,左髋关节角度、右髋关节角度分别为:125.0°、126.1°,左膝关节角度和右膝关节角度分别为:82.7°、79.3°。研究结论:孙钊的身体水平速度损失率明显比中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和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身体水平损失率小,说明孙钊起跳时能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向上速度要少。但是从孙钊膝关节蹬伸的角度来看,孙钊的下肢核心力量相对来说比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张国伟的下肢核心力量还更好,孙钊起跳时身体水平损失率较低的原因有可能是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动作的衔接有脱节现象,导致孙钊起跳时能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向上的速度就少。对此应多加强助跑最后一步技术和起跳技术的衔接训练。最后一步起跳腿着地瞬间,孙钊的左髋角偏小,放脚不积极或摆动腿蹬伸送髋的程度不够充分。应加强下肢伸髋肌群力量训练和最后一步空中积极放脚起跳的意识。起跳阶段,孙钊的起跳腿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比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膝关节角度大,说明孙钊在起跳着地时膝关节伸得更直,制动性较好,但不利于缓冲。在起跳腿着地时刻,孙钊蹬离地面时的瞬时速度比张国伟的小,但是转换到离地瞬间速度时比张国伟的大,速度损失比较少,说明孙钊在起跳瞬间核心力量比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张国伟的核心力量好,在高速情况下身体能高效率地转换速度能量。起跳腿蹬离地面时,孙钊膝关节角度比国内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蹬离地面时的膝关节角度大,说明孙钊在此阶段下肢蹬伸充分。(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艳柳,周继和[7](2019)在《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马群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标枪运动的投掷过程是一个由周期性动作转化为非周期性动作的混合型、速度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在标枪的投掷技术中,最后用力阶段是整个技术的核心也是关键。运动员充分利用动力链系统,协调身体各部分,使身体达到合理的状态,连贯、流畅的完成技术动作,以发挥出最高水平。对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中,男子标枪项目的亚军马群的技术动作进行叁维录像解析,并分析运动学数据。了解该运动员投掷标枪时,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特征以及目前技术存在的缺陷,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理论支撑,帮助其提高投掷成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叁维摄像解析法。研究结果:马群的出手角度为32.08°,与国外男子标枪运动员出手角度差别不大,出手速度与比赛的成绩成正比,速度越快,成绩越好。马群在投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T1、T2、T3时刻速度越来越小,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相比,T2时刻速度变大,马群在持枪助跑最后一步右脚着地时刻到制动腿左脚着地时刻(双腿支撑),右肩关节速度从6.33m/s下降到了5.11m/s,说明马群的动作过程中肩关节速度损失较大,从而影响了标枪出手速度在运动员投掷标枪时,助跑结束后在持枪助跑最后一步右脚着地时刻到制动腿左脚着地时刻(双腿支撑),由右肩角应该维持在90°左右为最合适的角度,可以有增大的空间,但要保持适度。国外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的右肩角约为90°。马群的右肩角在T1时刻为86.35°,T2时刻为83.53°,T1时刻到T2时刻减少了2.82°。T1-T2阶段右肩角小于90°且T2时刻比T1时刻更小。在解析的数据中,右肩角最大值为89.33°,最小值为78.85°,且为波浪式的变化规律。说明马群在投掷标枪过程中,右肩角不是持续增大或持续减小的,而是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且没有控制在90°左右。T1时刻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为160.78°,马群在T1时刻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为146.21°明显小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在T2时刻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为132.21°,马群为103.32°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相比,明显呈现小于的态势。T3时刻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为155.56°,马群在T3时刻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为120.35°小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在投掷标枪的整个技术过程中,马群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最小值为90.75°,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最小值为91.89°,两者相差不大。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在T1时刻到T2时刻投掷臂肘关节减小值为28.57°,马群在T1-T2时刻的减小值为42.89°,马群的变化值明显大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T2时刻至T3时刻投掷臂肘关节角度的变化均呈增大趋势,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增大值为23.35°,马群的增大值为11.86°,马群的增大值较小。持枪助跑最后一步右脚着地时刻至最小值,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变化值为68.89°,马群的变化值为55.46°,马群的变化值明显较小。最小值到标枪离手时刻,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投掷臂肘关节角度增加了63.67°,马群的增加值为29.60°明显小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从T1到T3时刻,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投掷臂肘关节角度变化幅度为132.56°,马群的变化幅度为85.06°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相差较大。马群在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角度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相差不大。马群在T1时刻的重心水平速度为6.39m/s,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为6.98m/s,两者相差不大。T2时刻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是6.09m/s,马群的重心水平速度是5.36m/s,明显小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T3时刻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为5.57m/s,马群的重心水平速度为4.69m/s,速度低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研究结论:马群在投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特点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相比,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对速度、角度的控制上。在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阶段,马群的躯干发力角要小于国外优秀男子运动员,马群没有充分利用身体的"鞭打"动作,影响了投掷标枪时的出手速度。肩关节角度变化不稳定,且未能控制在90°左右,肩关节速度损失较大,影响了标枪出手时的速度。肘关节的运动幅度较小,无法充分完成鞭打动作,因此造成马群对标枪的加速距离较短,成绩不够理想。支撑腿膝关节积极制动,将获得的动能传递至躯干和投掷臂,为投掷标枪时更好的完成"鞭打"动作,使标枪在最后离手时刻,获得更大的加速度。马群由于助跑阶段的充分加速,在T1时刻获得了较快的速度,但在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阶段,重心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大。马群在投掷标枪助跑阶段的加速距离越短,投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标枪离手瞬间的力量就会越小,标枪的出手速度就会越小,受出手速度的影响,最终的投掷距离就会大大缩短。(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沈乐君,任亚伟,朱敏,李康[8](2019)在《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现代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中是否存在一种对运动员技战术实施、得失分影响较大的技术?影响这类技术完成质量的运动学参数有哪些?本文希望通过从真实的羽毛球比赛数据中发现这类技术,并能够多维度地分析这类技术。所以,本文采集了10场国际羽毛球男子单打重大比赛的叁维数据。从轨迹高度、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击球点等真实、客观的比赛数据来分析影响该类技术的内因和外因。为我国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改进技术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与参考,为我国羽毛球队更好地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贡献一份力量。研究方法:(1)采集视频数据。本文运用球体叁维轨迹重建技术,从世界羽毛球联会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比赛视频转播中采集了我国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谌龙与桃田贤斗、安赛龙的10场比赛数据。(2)统计各项技术的使用率、间接得分率、直接得分率、间接失误率、直接失误率等,找到了羽毛球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挑球。(3)将与间接得分、直接得分有关的挑球分为"好的"挑球,与间接失分、直接失分有关的挑球分为"坏的"挑球,开展对比分析。(4)设计了30多个指标。提取出"好的"挑球56拍,"坏的"挑球152拍,共208拍。每一拍都有击球点叁维坐标、运动员位置、击球速度、击球角度等30余项。(5)根据"轨迹高度"与"轨迹终点与对手的距离"这两个关键指标将"好的"挑球和"坏的"挑球各自分成6类。(6)开展定量的对比分析。详细对比各类"好的"和"坏的"挑球在击球角度、击球速度、击球点与球网的距离等的差异。研究结果:(1)本文找到了羽毛球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挑球。本文在统计了10场比赛与得失分相关的几种情况后发现:挑球技术的使用频率最高,同时挑球技术也是直接失分、间接失分和间接得分的前3名。因此,本文认为挑球技术是羽毛球体系中重要的技术。(2)发现对挑球影响最大的关键性指标。"轨迹高度"和"轨迹终点与对手的距离"是影响挑球质量的关键性指标。通过"轨迹高度"与"轨迹终点与对手的距离"的二维直方图将挑球分为"好的"挑球和"坏的"挑球各6类。(3)"好的"挑球和"坏的"挑球的分布特点。利用二维直方图分类后发现:"好的"挑球主要集中在#5类,"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在2.25米到4米之间,轨迹高度的范围从3.63米到4.67米。而"坏的"挑球分布则较为分散。(4)客观、定量地分析"好的"挑球和"坏的"挑球的差异。#1类的"坏球"与#5类的"好球"最显着的差异就是轨迹高度,#1类中"坏球"的轨迹高度只有2.68米。造成轨迹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击球角度,当击球角度越大,轨迹也会相应的越高。击球角度是运动员自己可以控制的,因此运动员可以通过改变击球角度来提高轨迹的高度。#2类的"坏球"与#5类的"好球"最为显着的类别是"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这一指标,当轨迹高度在3-5.3米之间时,"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大于2.3米时,该类挑球可以为己方创造得分机会,但当"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小于2.3米时,就会为己方带来失分。"轨迹终点与球网的距离"这一指标的差异也很大,说明"轨迹终点"是影响#2类"坏的"挑球的主要因素。#6类的"坏球"的"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与#5类的"好球"的分布较为相似,都起到了调动对手的作用。但是,在"轨迹高度"的区别相当明显:#5类的"好球"的轨迹高度均在3.2-5.3米之间,#6类的"坏球"的轨迹高度均超过了5.3米。#5类的"好球"和"坏球"的样本量都较多,各个技战术指标的分布特点也极为相似。#5类的"好球"和"坏球"的大多数指标都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我们发现:轨迹高度、击球高度和"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这叁个指标有一些差异,其中击球高度是影响挑球好或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本文统计了与间接得分、直接得分、间接失分和直接失分有关的技术后发现:挑球是羽毛球技术体系中重要的技术。(2)通过分析30多个指标发现"轨迹高度"和"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是影响挑球结果的两个最主要指标,并通过这两个指标将挑球分为6类。(3)在上述6类挑球中,影响挑球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造成#1类"坏球"和#6类"坏球"的主要因素是轨迹高度、#2类"坏球"的主要因素是轨迹终点与对手距离、#5类"坏球"的主要因素是击球高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周继和,王帅[9](2019)在《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入弯道技战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弯道技战术是短道速滑的最重要的动作之一,在全过程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单圈平均滑行速度在13m/s以上,且弯道平均速度均要大于直道。良好的弯道技战术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关键因素。入弯道技战术是直道与弯道行进的衔接,与直道技术相比,因为要克服人体向前做直线运动的惯性--离心力,入弯道技战术具有明显的特点。因此,为了对短道速滑入弯道技战术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在2017/18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的比赛现场对男子500m决赛进行定点定机拍摄,运用叁维录像解析系统对该场比赛冠军武大靖弯道技战术进行录像解析,以期深入研究短道速滑弯道滑行动作技战术特点。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叁维录像解析法。在2017/18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的比赛现场,使用2台JVCGC-PX10AC摄像机(拍摄频率为50帧/秒)对男子500m决赛进行定点定机拍摄,两台摄像机主光轴夹角约60°。运用3-D Signal TEC V1.0C叁维录像解析系统对运动员的单圈用时最少(8.18s)的一次弯道技战术进行数据解析。选择日本松井秀治M(Male)模型(21个关节点,16个环节),在比赛现场使用星高钛(型号:081103)24点星型辐射框架进行空间标定,通过直接线性变换(DirectLinear Transformation,DLT)建立像点坐标与物点空间坐标关系式,解析过程中采用逐幅解析,原始数据经低通滤波器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Hz。研究结果:在短道速滑500m比赛中,运动员选择快速起跑策略,从滑行轨迹看,运动员并未紧贴赛道,通常采用大于场地半径的滑行方式。入弯时刻武大靖与弯道标志物的距离为3.41m,即入弯半径为11.41m。较大的入弯半径虽增加了运动员的实际滑行路程,但是能够相对保证运动员的高速滑行,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单圈滑行路程为115--117m;武大靖在内倾角为39.85°时需借助戴有防护手套的左手触摸冰面,藉此增大人体稳定性并保持身体平衡,随着入弯过程的继续,内倾角逐渐降低,武大靖的最小内倾角为25.84°,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内倾及平衡能力;形状阻力与迎风面积成正比。躯干角对滑跑时空气与运动员的正面接触面积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武大靖的躯干角和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弯道滑行躯干角25.50±2.54°相比较为合理。躯干角大于15°以后,空气阻力成线性增长,武大靖在比赛中滑行速度快,一直处于领滑状态,适当降低躯干是减小空气阻力、节约体能消耗的有效方法。从右脚单支撑过渡到到第一次双支撑阶段,左右膝关节角度均增大,说明双腿均有蹬冰动作,其中左膝关节的蹬伸幅度为44.7°,右膝关节的蹬伸幅度为40.0°;从左脚单支撑过渡到第二次双支撑阶段,左膝关节角度无明显变化;在第二次双支撑阶段,左膝关节角度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右膝关节角度减小为下一个单支撑阶段做准备。在单支撑阶段运动员速度下降,双支撑阶段速度增加;在单支撑阶段,随着滑行过程的进行,支撑腿蹬冰角随之减小,而进入双支撑阶段后,支撑腿异侧腿进行蹬冰,蹬冰角减小,而支撑腿的蹬冰角增大,更好的为下一次单支撑阶段做准备,保证较高的蹬冰频率。在进入弯道之后身体重心高度不断下降,说明武大靖有较好的抵抗离心力的调控能力;双支撑阶段的时间小于单支撑阶段的时间。研究结论:1)运动员在弯道滑行过程中并未紧贴赛道,而是采取大于场地半径的滑行方式,武大靖的入弯半径为11.41m,因此实际滑行距离要大于比赛规定距离;2)在进入弯道后运动员身体必须内倾,武大靖在内倾角为39.85°时借助戴有防护手套的左手触摸冰面,藉此增大人体稳定性并保持身体平衡,最小内倾角为25.84°,说明他有良好的身体内倾及平衡能力;3)武大靖左右腿的交替蹬冰使得躯干角有小幅度变化,与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相比武大靖躯干角较为合理;因其在比赛中一直处于领滑状态,适当降低躯干是减小空气阻力、节约体能消耗的有效方法;4)腿着冰时刻武大靖髋关节角度较小(躯干角较小);弯道滑行的双支撑阶段速度增加,单支撑阶段速度降低,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滑行模式相符;5)武大靖最小蹬冰角度出现在单支撑阶段结束时刻,进入双支撑阶段后支撑腿的蹬冰角增大;入弯道至弧顶重心高度不断下降;双支撑阶段的时间小于单支撑阶段的时间,右单支撑阶段用时长于左单支撑阶段。综上所述,武大靖应适当再降低躯干以减小空气阻力,进而完善技术动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超,周继和[10](2019)在《女子铁饼运动员鲁晓鑫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016年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第二站都在四川犀浦进行。山东队鲁晓鑫以62.76m获得女子铁饼比赛冠军。鲁晓鑫在2017年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在四川犀浦进行第二站较量中,以59.11m获得第二。2017年4月,在浙江嘉兴进行的2017年亚洲田径大奖赛第二站比赛,鲁晓鑫以55.18m获得亚军。我国女子铁饼运动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和世界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民主德国女子铁饼运动员加·赖因施创造的世界纪录76.80米至今无人打破。本研究通过对女子铁饼鲁晓鑫在2017年全国投掷项群系列赛第二站比赛整个过程进行叁位录像拍摄,选取其最好成绩59.11m进行叁位录像解析,意在揭示铁饼投掷运动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通过得数据分析,指出她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也为其他教练和运动员发展和改进动作提供一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叁维摄像解析法。在2017年全国投掷项群系列赛第二站比赛现场用两台JVC9800摄像机以50帧/秒的速度拍摄鲁晓鑫的整个投掷过程,1号机置于投掷圈左侧,2号机置于投掷圈正后方,两台摄像机主光轴夹角约为90°,采用北京森淼鑫公司开发研制的3-D Signal TEC V3.2HDC解析系统对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采用逐幅解析,所得数据采用低通数字化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8赫兹。从而获得了该动作技术运动学特征参数。研究结果 1投掷铁饼技术的阶段时刻划分为了更好的描述和分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把鲁晓鑫的投掷技术划分为6个时刻,5个阶段。时刻划分:T1:预摆最大时刻T2:右脚离地时刻T3:左脚离地时刻T4:右脚着地时刻T5:左脚着地时刻T6:铁饼出手时刻阶段划分:T1-T2:双支撑起转阶段T2-T3:单支撑旋转阶段T3-T4:腾空阶段T4-T5:过渡阶段T5-T6:最后用力阶段2各阶段的运动学分析1双支撑起转阶段的运动学分析鲁晓鑫在双支撑起转阶段,预摆最大时刻肩髋角和拉引角分别为91.4°和120.6°,说明其肩髋角较大,反映出她在预摆最大时刻身体扭转度不够充分。鲁晓鑫的肩髋角和拉引角分别为43.2°和142.7°,与预摆最大时刻相比,分别出现了48.2°和22.1°的幅度变化,表明她在在此阶段左侧旋转发力较为明显,髋关节转动速度较快,使肩轴与髋轴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在整个双支撑起转阶段,鲁晓鑫总共用时0.6s,铁饼行程距离为3.11m(我国优秀运动员用时为0.5s,铁饼行程为2.24m),说明她阶段用时稍长。2单支撑旋转阶段运动学分析鲁晓鑫在单支撑旋转阶段,整个阶段用时0.56s,,节奏较慢,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过渡到下一阶段。左脚离开地面时的瞬时速度为8.4m/s,速度较小是因为阶段用时较长,完成动作过程慢,增大了左脚速度的损失。同时在左脚离地时刻,鲁晓鑫的肩髋角为32.5°,右脚离地时刻与左脚离地时刻肩髋角变化了10.3°,由43.2°变为32.5°。3腾空阶段运动学分析身体重心速度的大小是评价腾空阶段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鲁晓鑫在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速度由2.80m/s减小为2.29m/s,本阶段的速度损失为0.51m/s,这与她腾空阶段用时较长有密切关系。整个腾空阶段鲁晓鑫用时0.2s,她的腾空高度偏高,重心起伏较大,腾空时间略长。4过渡阶段运动学分析鲁晓鑫在右脚着地时刻,左肩速度为3.04m/s,右肩速度为1.88m/s,左右髋的速度分别为3.29m/s和2.67m/s,同侧髋关节速度大于同侧肩关节速度,说明是由髋关节带动肩关节向投掷方向转动,有利于形成超越器械姿势。在整个过渡阶段,鲁晓鑫总共用时0.18s。5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铁饼出手时刻鲁晓鑫的出手速度为23.9m/s,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最后出手速度均值25.0m/s相比,将近有了1m/s的差值,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出手初速度增加1m/s,投掷成绩将提高4.8m。目前有学者认为女子铁饼最佳出手角度为35°-40°,鲁晓鑫的出手角度为38.3°,比较合理。鲁晓鑫出手高度为1.96m,理想的出手高度越高越好。研究结论:双支撑阶段:鲁晓鑫的肩髋角较大(91.4°),预摆最大时刻身体扭转不够充分,因此在今后训练中:鲁晓鑫应该强化双支撑起转阶段的快速起转能力,加强下肢蹬伸力量训练和下肢的动作节奏训练。单支撑旋转阶段,鲁晓鑫用时较长(0.56s),节奏较慢,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左脚离地瞬间速度较小(8.4m/s),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加强身体平稳旋转,缩短阶段用时。腾空阶段:鲁晓鑫腾空阶段用时较长(0.2s),重心起伏较大,在训练中应改进腾空时的身体姿态,尽可能缩短腾空时间。过度阶段:鲁晓鑫过渡阶段的时间稍长(0.18s),对整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性产生了影响。今后应注意保持较小拉引角的前提下,加大上肢部分的旋转,为最后用为提供条件。最后用力阶段:鲁晓鑫的最后出手速度较慢(23.9m/s),应加专项强爆发力的训练,提高出手速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逆运动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并联机器人具有高速高加速的优势,作为末端执行器极大提高了操作效率,在自动化生成线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典型的叁自由度Delta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运动学反解模型,基于该模型对Delta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进行了研究。此外,基于ADAMS搭建了虚拟仿真平台,对Delta并联机器人在作螺旋线运动时驱动臂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驱动电机的转矩和功率进行了研究,为电机选型和动力学优化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运动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段廷亿,谢守勇,张长春,左定东.烟兜挖掘装置的运动学分析与试验[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颖,赵建国,沈鑫,肖庆.Delta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及虚拟样机仿真[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9
[3].左永博.一种载人用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
[4].金国光,张旭阳,李博.基于对偶四元数法的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运动学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5].刘荣帅,李清,杜昱东,丰玉玺,张鹏.3-CUR并联分拣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J].包装工程.2019
[6].叶向萍,周继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孙钊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李艳柳,周继和.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马群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沈乐君,任亚伟,朱敏,李康.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周继和,王帅.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入弯道技战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张超,周继和.女子铁饼运动员鲁晓鑫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