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隆起论文_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泸州古隆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泸州,嘉陵江,盆地,东吴,圈闭,油藏,地球化学。

泸州古隆起论文文献综述

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1](2019)在《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盆地内部大型古隆起地质结构认识的逐渐加深,往往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前期丰富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泸州古隆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聚油气构造单元之一。同时,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又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它是扬子板块内部变形与周缘地块在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联合响应,是研究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迭加改造过程的天然场所。借助于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对川东南地区印支期泸州古隆起进行详细的厘定。通过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分析,识别隆起发育地区的叁迭系地层缺失情况。在精细追踪地震层位的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进而认识泸州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追踪不同时期的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较为详细地刻画出泸州古隆起的展布特征。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泸州古隆起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特征,提出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模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发育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其经历了3个显着的演化阶段:早叁迭世嘉陵江组沉积时期为萌芽期,中叁迭世雷口坡组沉积时期为发育期,晚叁迭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为隆起的消亡期。泸州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周缘地块的印支期造山运动,是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雪峰造山带自东向西挤压、迁移过程中形成于山前坳陷带的前缘隆起。(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1期)

赵欣,陈文,汪华,杨雨然,林祉鑫[2](2016)在《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西缘雷一1亚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一段天然气资源探明率较低,除川东卧龙河、川中磨溪雷一1气藏外,盆地其余地区尚未在雷一段获得规模储量,剩余资源量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泸州古隆起西缘地区雷一1亚段为颗粒滩相沉积,经过混合水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晶间(溶)孔和粒间(溶)孔;中叁迭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造成该区雷一1期滩相储层经历表生岩溶作用形成优质储层,而且使雷一1储层与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该区断层、裂缝较为发育,可沟通二迭系烃源层和上叁迭统烃源层,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区内圈闭众多,圈闭面积较大,闭合度高,有利于油气聚集。图6参6(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1期)

姜自然,陆正元,吕宗刚,杨坚[3](2014)在《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二迭世末的东吴运动是中国华南地区二迭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在四川盆地内部发育了泸州古隆起,导致了茅口组不同程度的抬升剥蚀和岩溶储层的形成。利用大量钻孔资料编制了泸州古隆起上二迭统沉积前的古地质图,恢复了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剥蚀后的古地貌和古隆起抬升初期的古构造。资料揭示区域上茅口组剥蚀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古隆起抬升的中心,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呈北北东向展布,北东翼宽缓,西南翼陡峭,古隆起核部茅口组具剥蚀夷平特征。泸州古隆起北东翼岩溶缓坡及其相邻的核部茅口组剥蚀夷平严重,岩溶缝洞层段保存较少;西南翼岩溶陡坡及其邻近的古隆起核部一侧为溶蚀强度大、缝洞层段保留较多的区块,是茅口组缝洞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解发川,郭川,董文玉,罗鹏[4](2011)在《泸州古隆起地区嘉一—嘉二段台内滩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时期广泛发育的台内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以该区嘉一—嘉二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剖面的测井、录井、岩心资料及野外露头的综合分析,认识到层序内不同体系域时期台内滩类型、纵向演化及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海侵体系域时期,短暂海退成滩,滩体规模较小,平均厚度为1.8m,滩体多位于古隆起核部,且多在雏滩发育期因海侵淹没而结束;高水位体系域早期,为该区滩体发育的主体时期,海退成滩,以发育鲕粒滩和砂屑滩为主,滩体范围广,古隆起核部及斜坡均有发育,平均厚度可达3.8m,滩体发育晚期因暴露而终止;高水位体系域晚期,海退背景下短暂海侵成滩,以发育鲕粒滩和砂屑滩为主,平均厚度为3.4m,滩体主要分布在古隆起斜坡地区。(本文来源于《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1年06期)

邓柳萍,李延钧,李其荣,隆辉,胥云丽[5](2009)在《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天然气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泸州古隆起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存在叁种来源与成因类型;研究区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高的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属于低孔特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以裂缝—孔隙型储层类型为主。通过运用圈闭容积法计算圈闭油气资源量,绝大多数小于10×108m3,具有小型气藏为主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存在叁个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09年06期)

张廷山,陈晓慧,姜照勇,胡东风,谢刚平[6](2008)在《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叁迭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叁迭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叁迭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朱其,李国蓉,乔占峰,王鑫,许维武[7](2008)在《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储集岩和储集空间,得出本地区储层岩石类型和储渗空间类型均多样化的特点。从成因角度识别出来了溶蚀孔隙型储层、膏溶孔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等叁类储层。研究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特征及关系表明,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要优于膏溶孔洞型储层,而溶蚀孔隙型储层中的颗粒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最好、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物性其次、粉晶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最差,其原因是不同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乔占峰,李国蓉,李弢,王鑫,于海波[8](2008)在《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叁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叁级层序和高频层序格架。在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分析碳酸盐生长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类型对高频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干旱气候背景下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中高频层序与溶蚀孔隙型储层形成的关系模式,并且层序表现出对溶蚀孔隙型储层和膏溶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认为二级构造层序影响着岩溶缝洞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的形成发育。总结出与各级层序相关的暴露期间大气水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和表生期)为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鑫[9](2007)在《泸州古隆起地区叁迭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麻柳场、同福场、宜宾叁个嘉陵江组整装气田的发现展示了蜀南嘉陵江组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因此,全面准确地评价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储层,揭示储层发育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和深入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以工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高分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为基础,通过地质背景分析、沉积相分析、钻井剖面精细解释实现高分辨(高频)层序框架内滩体发育展布刻划;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探索工区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而,通过层序、沉积、成岩对工区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实现工区嘉陵江组储层发育展布的有效预测。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地层等厚图的编制和迭加,认识到工区嘉陵江组地层厚度分别从嘉二~1~嘉一至嘉叁~2、嘉四~1~嘉叁~3至嘉四~4、嘉五~1至嘉五~2承继承性变化,而各段地层剥蚀则有嘉五~1至嘉五~2、嘉四~4~嘉四~2分别承继承性变化,而嘉四~1~嘉叁~3剥蚀区呈独立块状分布的特点。2)依据邻区研究情况,结合区内实际,认为嘉陵江组所在的下、中叁迭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进一步,嘉陵江组划分为两个完整的叁级层序。3)通过探索提出岩石类型及测井曲线旋回式变化是区内嘉陵江组高频层序划分的重要依据,总结提出了区内发育18类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类型及其测井曲线旋回特征,首次建立了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4)根据沉积相识别标志,结合前人资料,确定了工区沉积相类型,并以叁级层序体系域、高频层序为等时单元对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刻划,认识到沉积相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相对应,并且TST与HST遵循不同的沉积模式。5)深入研究了层序、高频层序与储层发育的关系,指出储层发育分布受叁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的控制(岩溶缝洞型储层除外),主要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少量可形成于海侵体系域;而其形成则主要是受五级层序旋回的演化控制,于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下有不同的形成模式,导致储层于五级层序中的发育部位不同。6)指出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为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与印支期古隆起抬升剥蚀有关的岩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作用。7)依据层序、沉积相及其与储层关系的研究,以高频层序为单元对泸州古隆起区内滩相储层、白云岩储层、岩溶缝孔洞型储层进行了有效刻划、预测和评价,指出寺41—寺2区块和云11—坛13区块为综合有利区块。(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李延钧,李其荣,王廷栋,胡雄,梁艳[10](2006)在《泸州古隆起下叁迭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叁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迭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迭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迭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6年03期)

泸州古隆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一段天然气资源探明率较低,除川东卧龙河、川中磨溪雷一1气藏外,盆地其余地区尚未在雷一段获得规模储量,剩余资源量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泸州古隆起西缘地区雷一1亚段为颗粒滩相沉积,经过混合水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晶间(溶)孔和粒间(溶)孔;中叁迭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造成该区雷一1期滩相储层经历表生岩溶作用形成优质储层,而且使雷一1储层与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该区断层、裂缝较为发育,可沟通二迭系烃源层和上叁迭统烃源层,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区内圈闭众多,圈闭面积较大,闭合度高,有利于油气聚集。图6参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泸州古隆起论文参考文献

[1].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J].地学前缘.2019

[2].赵欣,陈文,汪华,杨雨然,林祉鑫.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西缘雷一1亚段油气地质条件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6

[3].姜自然,陆正元,吕宗刚,杨坚.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14

[4].解发川,郭川,董文玉,罗鹏.泸州古隆起地区嘉一—嘉二段台内滩演化分析[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1

[5].邓柳萍,李延钧,李其荣,隆辉,胥云丽.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

[6].张廷山,陈晓慧,姜照勇,胡东风,谢刚平.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叁迭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J].沉积学报.2008

[7].朱其,李国蓉,乔占峰,王鑫,许维武.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储层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8

[8].乔占峰,李国蓉,李弢,王鑫,于海波.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J].沉积学报.2008

[9].王鑫.泸州古隆起地区叁迭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10].李延钧,李其荣,王廷栋,胡雄,梁艳.泸州古隆起下叁迭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论文知识图

印支期泸州古隆起形态及分区泸州古隆起定型期位置图(据李...泸州古隆起下叁迭统嘉陵江组主...川南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系...泸州古隆起下叁迭统嘉陵江组烃...四川盆地东部飞仙关组鲕粒岩分布与开江...

标签:;  ;  ;  ;  ;  ;  ;  

泸州古隆起论文_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