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及其滑片,包括:基部、与基部一体相连的翼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基部适于贴合在升降管的侧壁上,该基部采用扁平状结构;翼部包括凸起于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相对于基部凸起的高度相同;连接部一体设于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上,该连接部相对于基部呈凸起状。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滑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所述基部适于贴合在升降管的侧壁上,该基部采用扁平状结构;翼部,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至少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相对于基部凸起的高度相同;以及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体设于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上,该连接部相对于基部呈凸起状。
设计方案
1.一种滑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适于贴合在升降管的侧壁上,该基部采用扁平状结构;
翼部,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至少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相对于基部凸起的高度相同;以及
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体设于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上,该连接部相对于基部呈凸起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三列凸起接触部;以及
在每相邻的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之间留有凹陷区;
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三个连接部;三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三列凸起接触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两列凸起接触部;以及
在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之间留有凹陷区;
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分别对应两列凸起接触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接触部背离及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平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接触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垂直于所述凹陷区的凹槽以使所述凸起接触部分割形成多个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块的尺寸均相同;或
多个所述凸块的尺寸不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为矩形结构;以及
所述凸块的四周边沿均设有圆弧缓冲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结构,以便于该连接部与升降管侧壁过盈插接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翼部和连接部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10.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和嵌套在所述外管内的内管,以及在所述内管朝向外管的侧壁设有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滑片;
所述滑片的基部适于贴合在内管朝向外管的外侧壁;
所述滑片的翼部适于贴靠在所述外管朝向内管的内侧壁;
所述滑片的连接部适于与内管的侧壁相连以实现滑片相对于内管的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及其滑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升降立柱,是通过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相对滑动来实现整体的立柱的高度的调节的,在此过程中,特别对于矩形状结构也即扁管式的升降立柱来说,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设置支撑件对于整体的升降立柱的高度调节为最高状态,即内管相对于外管伸出的高度最高时,支撑件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升降立柱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整体的升降立柱的使用寿命,因为对于整体的升降立柱来说,支撑件设计的不合理,会使得升降立柱包括的内管和外管在对例如桌面进行支撑的时候处理非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如此,会大大加速内管或外管的变形可能性,变形问题的产生相应的就会缩短升降立柱整体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滑片,以解决提高滑片对于升降立柱的支撑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以解决升降立柱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滑片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滑片,包括:
基部,所述基部适于贴合在升降管的侧壁上,该基部采用扁平状结构;
翼部,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至少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相对于基部凸起的高度相同;以及
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体设于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上,该连接部相对于基部呈凸起状。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三列凸起接触部;以及
在每相邻的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之间留有凹陷区;
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三个连接部;三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三列凸起接触部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翼部包括凸起于所述基部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两列凸起接触部;以及
在两列所述凸起接触部之间留有凹陷区;
所述基部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分别对应两列凸起接触部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接触部背离及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平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接触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垂直于所述凹陷区的的凹槽以使所述凸起接触部分割形成多个凸块。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凸块的尺寸均相同;或
多个所述凸块的尺寸不均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凸块为矩形结构;以及
所述凸块的四周边沿均设有圆弧缓冲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圆柱状结构,以便于该连接部与升降管侧壁过盈插接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基部、翼部和连接部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扁管式升降立柱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包括:外管和嵌套在所述外管内的内管,以及在所述内管朝向外管的侧壁设有的所述的滑片;
所述滑片的基部适于贴合在内管朝向外管的外侧壁;
所述滑片的翼部适于贴靠在所述外管朝向内管的内侧壁;
所述滑片的连接部适于与内管的侧壁相连以实现滑片相对于内管的固定连接。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扁管式升降立柱及其滑片,采用一体结构的基部、翼部和连接部的结构,连接部用于实现滑片与升降管的相连固定,基部与翼部则用于形成升降管之间的横向的支承作用,以提高升降管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在两列凸起接触部之间留有凹陷区,使得凸起接触部在与外管的接触中,可以形成对于外管的支承效果,又可以减少翼部与外管之间的摩擦阻力。
进一步,在凸块的四周边沿均设有圆弧缓冲结构,此处的圆弧缓冲结构可以减小凸块的四周边沿与外管之间的摩擦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滑片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滑片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滑片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扁管式升降立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扁管式升降立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扁管式升降立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扁管式升降立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基部1、凸起接触部2、凸块201、凹槽202、连接部3、凹陷区4、圆弧缓冲结构5、外管6、内管7、滑片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片,包括:基部1和与基部1一体相连的翼部以及至少一个连接部3。
对于本实施例的基部1、翼部和连接部3均可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塑料材质不仅具有一定的变形性能,使得滑片对于升降管的支承效果更加扎实,而且塑料材质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
基部1适于贴合在升降管的侧壁上,该基部1采用扁平状结构;扁平状结构可实现基部1与升降管的侧壁紧密贴合,从而保证滑片对于升降管的支承效果。
翼部包括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2;至少两列凸起接触部2相对于基部1凸起的高度相同,这样的结构使得所有的凸起接触部2均可以实现与升降管的贴靠效果,贴靠的效果直接影响对于升降管的支承效果,也直接影响升降管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连接部3一体设于基部1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上,该连接部3相对于基部1呈凸起状。
可选的,对于本实施例的翼部包括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三列凸起接触部2;以及在每相邻的两列凸起接触部2之间留有凹陷区4。基部1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三个连接部3;三个连接部3分别对应三列凸起接触部2设置。还可选的,翼部包括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的两列凸起接触部2;以及在两列凸起接触部2之间留有凹陷区4;基部1用于与升降管贴合的端面设有两个连接部3,两个连接部3分别对应两列凸起接触部2设置。
请参阅图6所示,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针对翼部是包括两列凸起接触部2或者三列凸起接触部2主要根据升降管的横向的宽度来选择指定,因为对于升降管的横向的支承效果需要通过滑片与升降管的有效接触支承面来保证,因此对于升降管的横向宽度较大时,翼部可包括三列凸起接触部2,而对于升降管的横向宽度相对较小时,翼部可只包括两列凸起接触部2。当然结合实际的使用情况来说,针对升降管的侧壁的宽度的不同还可设计为四列凸起接触部2或者更多数量的凸起接触部2,以提高滑片对于升降管径向的支承效果,来保证升降管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凸起接触部2与升降管之间的摩擦阻力,本实施例设计的凸起接触部2背离及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平端面。
在有效保证凸起接触部2对于升降管的横向支承效果的前提下,一定范围内减少凸起接触部2与升降管之间的接触面,凸起接触部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垂直于凹陷区4的的凹槽202以使凸起接触部2分割形成多个凸块201。此处的多个凸块201的尺寸均相同;或多个凸块201的尺寸不均相同,即部分的凸块201尺寸相同,部分的凸块201尺寸不相同。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下,凸块201为矩形结构;以及凸块201的四周边沿均设有圆弧缓冲结构5。此处的圆弧缓冲结构5可以减小凸块201的四周边沿与外管6之间的摩擦阻力,具体的圆弧缓冲结构5为在凸块201的四周边沿处设置的圆弧面。
清参阅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滑片是这样与升降管相连的,连接部3为圆柱状结构,以便于该连接部3与升降管侧壁过盈插接相连,此处在升降管的侧壁设有适于与连接部3过盈插接的插孔10。由于连接部3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因此,可以利用连接部3的塑料本身的弹性,使得连接部3与升降管过盈插接来保证连接部3与升降管牢固相连。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滑片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管式升降立柱,扁管式升降立柱的截面为矩形结构,具体的,扁管式升降立柱包括:外管6和嵌套在外管6内的内管7,以及在内管7朝向外管6的侧壁设有的的滑片;滑片的基部1适于贴合在内管7朝向外管6的外侧壁;滑片的翼部适于贴靠在外管6朝向内管7的内侧壁;滑片的连接部3适于与内管7的侧壁相连以实现滑片相对于内管7的固定连接。
对于本实施例的扁管式升降立柱的矩形结构,当矩形结构的边长不等时,翼部包括的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有凸起接触部2的数量可作出适应性的选择,例如长度较长的矩形边对应的内管7的侧壁上设有的翼部包括的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有三列凸起接触部2,而长度较短的矩形边对应的内管7的侧壁上设有的翼部包括的凸起于基部1背离升降管的端面设置有两列凸起接触部2,如此,充分保证滑片对于内管7和外管6之间的支承面积和支承效果,以确保内管7和外管6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51399.1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800462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F16B7/10
专利分类号:F16B7/10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常州天安尼康达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常州天安尼康达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310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崔桥庆丰路7号
发明人:封新稳;郁奇苗
第一发明人:封新稳
当前权利人:常州天安尼康达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孙彬
代理机构:32225
代理机构编号: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实用新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