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乳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组大肠杆菌,培养条件,生物转化,苯乳酸
苯乳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周玭,王淼[1](2019)在《生物转化合成苯乳酸工程菌的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优化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 harboring pRSF-aad-ldh_(10)-fdh菌株的培养条件,获得高密的供生物转化苯丙氨酸为苯乳酸的细胞。实验考察了摇瓶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种类和浓度,3 L发酵罐中转速和通气量及恒速补料、DO-stat和pH-stat等不同分批补料策略对菌体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为4 g/L葡萄糖,氮源为24 g/L安琪酵母浸粉FM802,细胞干重最大可达9.24 g/L;当转速为400 r/min和通气量为1.5 vvm时,细胞干重最大可达10.18 g/L;以4 g/(L·h)恒速流加葡萄糖时,细胞干重最大可达13.71 g/L。本研究还对工程菌酶表达的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菌体培养2 h后,添加终浓度为0.08 mmol/L IPTG诱导剂,在25℃下诱导培养14 h所得细胞有利于生物转化。底物苯丙氨酸浓度为60 g/L,转化为苯丙酮酸的转化率为50.2%,转化为苯乳酸的转化率为35.2%。(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4期)
刘绍鹏,曹秀娟,贺峰[2](2019)在《苯乳酸复合保鲜剂在鸡肉保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含苯乳酸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在鸡肉保鲜中的应用,以抑菌圈、感官评分、蒸煮损失率、总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为指标,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保鲜剂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大蒜及生姜精油用量为3%(保鲜剂/鸡肉,w/w),苯乳酸用量为0. 4%时,保鲜效果最好。考察结果说明,含苯乳酸的天然保鲜剂可以用于鸡肉保鲜。(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刘周玭[3](2019)在《高效生物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过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是一种安全无毒且天然的新型广谱抗菌物质,可以被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农作物等行业。本文以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RSF-aad-ldh_(10)-fdh为研究对象,旨在降低发酵培养基的成本和提高3 L发酵罐水平上苯乳酸合成产量。在摇瓶水平上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浓度和种类,结合菌体密度和发酵成本选择最佳单因素;在3 L发酵罐水平优化菌体培养条件,考察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培养体系溶氧值(DO)及菌体密度的影响,为分批补料培养奠定基础;在3 L发酵罐水平优化菌体共表达酶的诱导条件,通过考察全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能力,确定了诱导剂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温度。在全细胞转化过程中,添加适量葡萄糖能显着提高转化效率,本文还探讨了葡萄糖在提高苯乳酸转化效率的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摇瓶水平上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为:葡萄糖4 g/L、FM802安琪酵母浸粉24 g/L、KH_2PO_4 2.3 g/L、K_2HPO_4 12.5 g/L,初始pH 7.0,250 mL摇瓶装液量为25 mL,接种量4%,在37°C下,220 r/min培养14 h。(2)在3 L发酵罐上,采用上述培养基,优化了发酵条件(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和补料分批策略(恒速流加、pH-stat和DO-stat)。在搅拌转速为400 r/min,通空气量为1.5 vvm,采用恒速补料策略,发酵培养3 h开始将400 g/L葡萄糖以10 mL/h恒速补料10 h,在此条件下细胞干重达到13.71 g/L。(3)在3 L发酵罐上对诱导剂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温度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诱导剂浓度为0.08 mmol/L,诱导时机为培养2 h之后,诱导温度为25℃。(4)在3 L发酵罐上优化全细胞转化条件:NADH再生、底物浓度、转化温度、pH、搅拌转速和通气量,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作为辅酶NADH再生来源,当细胞干重为30 g/L、转化温度为37℃、pH 7.0、300 r/min和通空气量1.0 vvm时,在3 L发酵罐中生物转化30 g/L底物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产量为25.4 g/L,转化率达84.7%。(5)从胞内ATP水平的变化、细胞干重的变化、从葡萄糖合成苯乳酸的情况以及细胞膜完整性分析葡萄糖在提高苯乳酸转化效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细胞转化过程中添加葡萄糖可有助于提高细胞中ATP的水平,缓解苯乳酸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及ATP减少,维持细胞在转化过程中的活性;在全细胞转化过程前后,添加葡萄糖对细胞干重和细胞膜的影响不明显;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RSF-aad-ldh_(10)-fdh可以利用葡萄糖直接合成苯乳酸,转化率最高为0.433%。(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富敏霞,祝铃钰,贠军贤[4](2018)在《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乳酸脱氢酶的来源、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乳酸脱氢酶的微生物来源,重点对乳酸菌中乳酸脱氢酶的分离方法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采用晶胶层析方法可直接一步从破胞液中分离高纯度的乳酸脱氢酶;然后,分析了乳酸脱氢酶催化苯丙酮酸的核心反应机理、最适条件及其工程改造,讨论了pH、温度、耐热性等参数对乳酸脱氢酶催化苯丙酮酸的影响,表明不同菌种乳酸脱氢酶催化苯丙酮酸最适pH和温度有很大差异;最后,对比了乳酸脱氢酶酶法合成苯乳酸相关工程改造的研究工作,指出基因修饰能有效提高乳酸脱氢酶酶法对苯丙酮酸的催化能力,同时乳酸脱氢酶与辅酶共表达体系的构建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黄云坡,孙晶,梅红霞,刘建春[5](2019)在《苯乳酸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乳酸(D-(+)-3-Phenyllactic acid,PLA)是近年来在多种发酵食品中发现的天然高效抑菌小分子。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苯乳酸对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10403s)细胞膜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乳酸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作用于该菌1 h后,细胞的通透率达到最高。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发现,通透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90.6%,且细胞膜的完整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破坏程度越明显,且在作用1 h后,达到91.9%的破坏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展现了细胞的损伤比例。在苯乳酸与L.monocytogenes 10403s作用1、3和6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皱缩、变形、细胞表面出现一定的孔洞,作用6 h后的细菌出现断裂、抱团和粘连现象。苯乳酸能够影响L.monocytogenes 10403s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为其在食品保鲜领域良好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黄云坡,孙晶,梅红霞,罗仕园,刘建春[6](2018)在《光谱法探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苯乳酸的防腐作用机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Thymus DNA,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测定ct-DNA在苯乳酸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呈现增色效应和微小的蓝移(3 nm),紫外结合常数为Kb=8.4×10~3 M~(-1)(R=0.98849);在苯乳酸存在的情况下ct-DNA的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300~500)nm下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同时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发生荧光猝灭;根据Sterm-Volmer方程得到PLA与EB属于静态和动态混合的猝灭方式。综合紫外和荧光光谱法分析苯乳酸与ct-DNA发生了静电结合和嵌插结合的作用。将光谱学应用于天然抑菌物质的抑菌机制研究中,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杨小院,李渐鹏,史国萃,刘尊英[7](2018)在《植物乳杆菌发酵生产苯乳酸的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能够抑制多种腐败菌与致病菌,具有抑菌谱宽、稳定性高、溶解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天然抑菌物质。以苯丙氨酸为底物,利用传统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苯乳酸,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温度、pH、接种量和底物。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B-1发酵苯乳酸的产量随着发酵时间增加而增加,在24 h达到最大值,然后趋于稳定。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B-1发酵生产苯乳酸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7℃、初始pH6.4、初始接种量2%、苯丙氨酸添加量3.470 g/L,优化后苯乳酸的产量为(252.44±2.63)mg/L,与优化前(115.99±4.25)mg/L相比,产量提高了1.17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关今韬,贠军贤,关怡新,姚善泾[8](2018)在《生物基聚苯乳酸新材料及其单体制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可再生资源发酵制备的光学纯苯乳酸为单体合成的聚苯乳酸,是最新研究的一种芳香族生物基聚合物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紫外吸收性能,成为继聚乳酸材料之后的重要聚合物材料,在工业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高纯度苯乳酸单体的制备是聚苯乳酸工业化的关键。本文从聚苯乳酸的合成、苯乳酸单体的化学与生物合成方法及下游分离纯化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苯乳酸的化学合成法有多条明确的路线,但步骤繁琐,反应条件苛刻,副产物多,尚不能工业化应用;生物合成法制备苯乳酸的反应条件温和,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用生物安全性优良的高产菌株进行生物转化及酶法合成,成为苯乳酸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采用常规纯化方法从生物发酵液或转化液中分离纯化得到苯乳酸时,尚存在处理量较小、工艺繁琐、反应条件苛刻等局限性;近几年兴起的晶胶介质层析分离技术,可简化分离纯化步骤,其产物纯度高,过程简便,有望成为苯乳酸分离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凤婷[9](2018)在《苯乳酸对两株食源性腐败菌及其生物膜产生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与Enterococcus faecalis(粪肠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及动物肠道中,因此畜禽屠宰时,很容易污染到胴体表面,成为原料肉的主要腐败菌,研究发现这两种菌具有很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生物膜是细菌聚体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细胞聚集体。食品加工中的污染菌在设备或者食品表面形成生物膜后,能更好的耐受包括抗菌剂在内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得细菌不容易被彻底灭活,并污染到接触的食品中,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或者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因此近年来如何控制生物膜的污染在食品行业得到了广泛关注。苯乳酸(PL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新型生物抗菌剂,但是目前有关苯乳酸对以上两种腐败菌及其生物膜抑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从禽肉制品中分离到E.cloacae C4与E.faecalis R612-Z1为目标菌株,研究PLA对这两株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和杀菌效果,并对其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PLA在食源性细菌及其生物膜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未来新型生物抗菌剂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PLA对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5 mg/mL。细菌活性实验发现不同浓度苯乳酸(1.25、2.5、5、10 mg/mL)均对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并且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发现PLA处理造成了菌体细胞膜的损伤;随着PLA浓度的增加,菌体的细胞电势、胞外ATP和紫外吸收物质的浓度显着性(p<0.05)增加;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10 mg/mL PLA处理后菌体细胞膜结构已经完全破坏,大部分菌体处于死亡状态。这说明PLA的抑菌作用主要通过造成两种菌的细胞膜损伤,增加细胞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内外电势,从而造成内容物的泄露来完成。(2)利用亚抑菌浓度PLA(2.5 mg/mL)处理对数生长期的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细胞1h后提取菌体细胞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亚抑菌浓度PLA胁迫下两种菌体细胞内的多个代谢通路都发生了变化,说明PLA处理除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外,还影响细胞内的一些生化代谢过程;通过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亚抑菌PLA胁迫下菌体内有关脂肪酸合成和代谢方面的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由于细胞膜磷脂的结构主要由脂肪酸组成,这说明菌体通过改变脂肪酸的合成和代谢过程来适应PLA处理造成的细菌膜结构损伤。(3)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在48 h时生物膜形成量最高,亚抑菌浓度的PLA(2.5 mg/mL)对E.cloacae C4形成的生物膜中细菌总数无显着性(p>0.05)影响,1.25mg/mL PLA对E.faecalis R612-Z1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变化无显着性(p>0.05)的抑制作用,2.5 mg/mL PLA对生物膜内菌数变化有显着(p<0.05)抑制作用;PLA(1.25、2.5 mg/mL)对不锈钢板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内细菌总数有显着(p<0.05)抑制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形成量及对胞外包裹物质中的多糖、蛋白、核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浓度的PLA能够抑制生物膜的形成,降低胞外分泌物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扫描电镜对生物膜内细胞形态观察及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生物膜的厚度结果证明PLA作用下减小了生物膜的厚度,破坏其致密结构;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细菌运动能力及胞外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显着性下降。这说明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加入PLA可降低细胞运动粘附能力,减少胞外包裹物质中多糖、蛋白及核酸的含量。(4)不同浓度的PLA(0、1.25、2.5、5、10 mg/mL)对生长3 d和7 d的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形成的生物膜均具有一定杀菌作用,10 mg/mL PLA处理30 min后,可使形成3 d和7 d的E.cloacae C4生物膜内细菌总数下降了2.69、3.53 log CFU/cm~2,使形成3 d和7 d的E.faecalis R612-Z1生物膜内细菌总数下降4.39、4.47 log CFU/cm~2;PLA处理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生物膜结构破坏,内部细菌有损伤;对不锈钢钢板表面形成的生物膜杀菌效果显着,10 mg/mL的PLA可以在30 min内全部杀死定殖于钢板表面的细菌。结果说明PLA处理形成后的生物膜时,能够深入生物膜内作用于细菌达到杀菌作用。根据实验结果,PLA对细菌的作用机理为破坏其膜结构,导致胞内物质泄露,改变细胞膜内外电势从而达到杀菌效果。并且在亚抑菌浓度下的PLA会对E.cloacae C4和E.faecalis R612-Z1的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对已形成的生物膜杀菌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韩朝飞,关今韬,富敏霞,张颂红,祝铃钰[10](2018)在《控氧发酵对干酪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静置、搅拌及通气搅拌3种不同控氧条件下,分别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B3发酵及全细胞转化合成了苯乳酸,考察菌体生长、葡萄糖消耗及其发酵与转化合成苯乳酸的规律。结果表明:在转速100 r/min的搅拌条件下,L.casei B3发酵合成苯乳酸的浓度比静置发酵条件下提高了41.4%;但在空气流量2 L/min及转速100r/min的通气搅拌下,发酵合成苯乳酸的浓度较静置发酵时下降了60.3%;以8 g/L苯丙酮酸为底物,以相应静置、搅拌及通气搅拌条件下所得的菌体为全细胞催化剂转化合成苯乳酸,其摩尔转化率分别为67.2%、62.7%和35.9%。此结果说明:适度的搅拌促进了发酵过程的底物和产物传质,但充足或过量供氧会影响细胞内的转化合成酶系,不利于苯乳酸的全细胞转化合成。(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8年03期)
苯乳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含苯乳酸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在鸡肉保鲜中的应用,以抑菌圈、感官评分、蒸煮损失率、总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为指标,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保鲜剂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大蒜及生姜精油用量为3%(保鲜剂/鸡肉,w/w),苯乳酸用量为0. 4%时,保鲜效果最好。考察结果说明,含苯乳酸的天然保鲜剂可以用于鸡肉保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乳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周玭,王淼.生物转化合成苯乳酸工程菌的培养条件优化[J].工业微生物.2019
[2].刘绍鹏,曹秀娟,贺峰.苯乳酸复合保鲜剂在鸡肉保鲜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2019
[3].刘周玭.高效生物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过程优化[D].江南大学.2019
[4].富敏霞,祝铃钰,贠军贤.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8
[5].黄云坡,孙晶,梅红霞,刘建春.苯乳酸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
[6].黄云坡,孙晶,梅红霞,罗仕园,刘建春.光谱法探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J].食品科技.2018
[7].杨小院,李渐鹏,史国萃,刘尊英.植物乳杆菌发酵生产苯乳酸的条件优化研究[J].食品科技.2018
[8].关今韬,贠军贤,关怡新,姚善泾.生物基聚苯乳酸新材料及其单体制备的研究进展[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9].王凤婷.苯乳酸对两株食源性腐败菌及其生物膜产生的抑制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韩朝飞,关今韬,富敏霞,张颂红,祝铃钰.控氧发酵对干酪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J].生物加工过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