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高秆突变论文_刘凯,王爱民,严国红,唐红生,孙明法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性高秆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显性,水稻,突变体,基因,突变,籼稻,亲和性。

显性高秆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王爱民,严国红,唐红生,孙明法[1](2016)在《一个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特性与降株高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Dy。与野生型盐恢269相比,突变体表现株高明显矮化,主要农艺性状(穗长、粒长、粒宽、分蘖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抽穗期)均发生显着改变。赤霉素(GA_3)和油菜素类固醇(BR)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Dy中GA_3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经GA_3处理后,Dy的第2茎节长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表明Dy对GA_3不敏感;而经BR处理后,Dy的第2茎节伸长受到明显抑制,表明Dy对BR敏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Dy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以突变体Dy/Dular的F_2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条染色体长臂SSR标记YC327和YC329之间,遗传距离为0.93 cM。通过与7个籼稻恢复系和8个常规粳稻品种杂交F_1株高的调查,发现突变体Dy具有较强的降株高能力,降株高率最高达41.23%。(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彭应财,刘文真,傅亚萍,王鹤潼,胡国成[2](2016)在《水稻显性脆秆突变体Bc18的鉴定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交组合Ⅱ-32B//协青早B/Dular的F2群体中获得了1个脆性突变体,整个植株表现全生育期脆性。根据该突变体的表型,将其命名为Bc18(Brittle culm 18)。为了更好地鉴定该突变体,用正常茎秆强度品种中9B作轮回亲本与Bc18杂交,创制了Bc18脆秆近等基因系中脆B和中9B。表型鉴定显示,突变体Bc18在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上与野生型中9B无显着差别,但茎、叶的机械强度分别下降了70.70%和47.16%。细胞壁组分分析表明,突变体Bc18茎、叶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野生型中9B无显着差异,但半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1.84%和17.35%。6个杂交组合F2和12个回交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证明Bc18脆性突变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构建了Bc18/02428和Bc18/9311的F2定位群体,并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和新设计的InDel标记,最终将Bc18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长臂端InDel标记PBC22与PBC33之间约154kb的区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3](2009)在《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与倒伏有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利用隐性半矮秆基因sd-1所开展的矮化育种曾是水稻"绿色革命"的主要标志。对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通过改良株型来优化个体及群体农艺特性,(本文来源于《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09-01-04)

程治军,张立国,邱杨,秦瑞珍,万建民[4](2008)在《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与倒伏有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利用隐性半矮秆基因sd-1所开展的矮化育种曾是水稻"绿色革命"的主要标志。对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通过改良株型来优化个体及群体农艺特性,可以提高产量。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也带来了株高偏高的问题。现有的防止F_1株高过高的策略是:双亲都利用主效矮秆基因sd-1。如一个亲本含有隐性矮秆基因sd-1,则另一亲本只能在带有sd-1的矮秆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里寻找。从而排除了在数量(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李启芳[5](2008)在《新的玉米显性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影响玉米抗倒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矮秆玉米相对于高秆来说,耐肥抗倒,株型比较紧凑,上疏下密利于通风透光,在生产上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但矮源的遗传多样性低不利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创造或筛选新的矮源和矮秆基因,丰富育种家的亲本圃对玉米育种和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王才林,赵凌,朱镇,张亚东[6](2008)在《籼稻9311HR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9311导入bar基因的后代9311HR中发现了1个高秆突变体。与原品系相比,高秆突变体的株高增加70~120 cm,各节间长度均有所增加。各节间的株高构成系数(各节间长度占株高的百分比),倒1节间比原品系低5~8个百分点;基部第1节间则比原品系高5~7个百分点;其余节间与原品系相近。该突变体穗长明显变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增加,一次枝梗数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其高秆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程灿,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7](2006)在《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系的广亲和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Y98149及其衍生系D3、D4、D5与4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测交进行广亲和性鉴定。结果表明,D5与标准籼稻测验种(IR36、南京11号)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8.7%,与标准粳稻测验种(巴利拉、秋光)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7.9%,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且D5与籼、粳品系测交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株高较矮,具有负向超亲优势。(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06年02期)

刘斌美,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张瑛[8](2004)在《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粳型水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本研究用RAPD技术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经506个10bp的随机引物的扩增,获得4个多态性差异片段,可用作显性半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RAPD的结果也表明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基因组差异十分微小,为突变基因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4年03期)

童继平,吴跃进,吴敬德,刘贵富,郑乐娅[9](2001)在《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粳杂交组合“M90 5 6× R80 18选”的 F6 选种圃中 ,发现半矮秆突变单株。以纯合半矮秆单株为父、母本 ,与稳定野生型高秆单株进行正、反杂交。种植 P1 、P2 、F1 、F2 世代群体。结果表明 F1 植株与半矮秆亲本基本相同 ,仍然表现半矮秆。说明该半矮秆突变材料的矮生性表达为显性 ,无细胞质效应。 F2 群体植株株高性状发生分离 ,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 ,说明该半矮秆材料的矮生性表达受一对核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1年04期)

显性高秆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叁交组合Ⅱ-32B//协青早B/Dular的F2群体中获得了1个脆性突变体,整个植株表现全生育期脆性。根据该突变体的表型,将其命名为Bc18(Brittle culm 18)。为了更好地鉴定该突变体,用正常茎秆强度品种中9B作轮回亲本与Bc18杂交,创制了Bc18脆秆近等基因系中脆B和中9B。表型鉴定显示,突变体Bc18在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上与野生型中9B无显着差别,但茎、叶的机械强度分别下降了70.70%和47.16%。细胞壁组分分析表明,突变体Bc18茎、叶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野生型中9B无显着差异,但半纤维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1.84%和17.35%。6个杂交组合F2和12个回交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证明Bc18脆性突变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构建了Bc18/02428和Bc18/9311的F2定位群体,并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和新设计的InDel标记,最终将Bc18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长臂端InDel标记PBC22与PBC33之间约154kb的区间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性高秆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凯,王爱民,严国红,唐红生,孙明法.一个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特性与降株高能力[J].江苏农业学报.2016

[2].彭应财,刘文真,傅亚萍,王鹤潼,胡国成.水稻显性脆秆突变体Bc18的鉴定和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6

[3].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C].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2009

[4].程治军,张立国,邱杨,秦瑞珍,万建民.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C].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5].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李启芳.新的玉米显性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C].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6].王才林,赵凌,朱镇,张亚东.籼稻9311HR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8

[7].程灿,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系的广亲和性鉴定[J].杂交水稻.2006

[8].刘斌美,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张瑛.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的分子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4

[9].童继平,吴跃进,吴敬德,刘贵富,郑乐娅.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

论文知识图

2 是对矮突变体F2代粒宽分布情况突变体F2代粒长分布情况3 Gha 与 D295、9311、sdn、sdg 杂交 F矮秆突变体对外源生长素IAA不敏感Fig...显性矮秆突变体(Dy)和野生型(WT)在抽穗...

标签:;  ;  ;  ;  ;  ;  ;  

显性高秆突变论文_刘凯,王爱民,严国红,唐红生,孙明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