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一、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会计工作形式的变化与工作重点的转移。计算机替代于工记帐后,会计人员只需要按时将凭证输入计算机,就可自动完成凭证汇总、记帐、编制报表等工作,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凭证的录入与审核成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在会计工作手段发生变化后,会计工作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会计核算更趋于复杂化、细致化。二是会计人员核算工作量减轻,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显得更加准确、及时,企业已要求会计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传统手工方式下,内部控制以通过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科目汇总表与总帐之间、各明细帐之间等勾稽关系的核对为主要形式,确保帐证、帐表、帐实相符。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由于计算机是自动进行记帐、结帐、对帐等工作,因此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己不再重要。对系统的安全、记帐凭证的审核及人员权限的分工成为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通过加强记帐凭证的审核,防止错误数据进入计算机,通过合理的人员岗位分工,防止对会计软件非法操作篡改会计数据。
(二)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提出要求。随着会计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变化,也应重新进行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各单位应根据核算形式与特点,合理进行人员分工,增设相关岗位,裁减或合并一部分工作岗位,重新确定岗位职责。在开展人员分工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协作。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会计人员之间的分工应更明确,协作关系也显得更密切。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所决定的,一方面,由于会计软件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一条不间断的信息流,实现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共享、帐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核算功能模块之间业务处理存在密切关系。同时只有在完成核算模块相关信息处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管理分析模块的应用。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企业内部财务网络的建
立,要求各岗位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对计算机硬软件的管理。由于财务部门负责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管理工作,因此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熟悉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特性,制定出硬软件管理办法,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会计档案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对会计档案形式的变化,会计人员感受较深。会计档案存在形式既包括有形的打印输出的各种帐簿、凭证、报表,也包括无形的存在于不同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以及相关文件、程序等,会计档案的形式与内容较传统手工方式都有较大发展。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会计工作从其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会计人员带来不适应,因此各项工作亟待规范。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制度,是会计信息准确、安全、及时处理的保障,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制度建设,制度流于形式。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由于忽视制度建设造成的危害,是在手工方式下无法想象的。由于制度未落实,将可能导致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篡改数据等严重后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考虑到忽视制度建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实现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只是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主要方面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还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关细则进行完善,每一项管理制度都应是若干个单项制度组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规定的四项制度进行简单规定,其内容不够全面,漏洞较多。
(三)制度制定未能结合单位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应根据财政部有关部门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但有些单位存在照搬照抄现象,对自身单位性质、管理要求、人员配备、硬软件情况未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出来的制度无法落实。
(四)对制度的检查落实力度不够。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检查落实,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对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立重视不够,因而未能充分认识到制度落实的重要性;二是未形成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基层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内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工作较为薄弱等。
(五)缺乏对制度系统的学习、研究与调整。制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组织者、操作人员的制度学习,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相关制度,避免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统一领导与管理。由于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因此单位领导要充分重视制度建设工作,协调各方面做好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部门是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与落实部门,应当担负起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的责任。
(二)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制度的验收与指导。由于各级财政和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地区本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因此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制度的验收与指导,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和理论水平。财政及主管部门在对基层单位进行评审、考核时,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应进行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根据制度建立与落实情况的好坏,作为评审考核的否决性指标。对已经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单位,则实行年度抽查制度。
(三)加强单位内部考核力度。制度执行好坏与单位内部考核力度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各单位应建立起以岗位责任制考核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考核制度,坚持开展计分形式的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将岗位考核作为会计人员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主管部门则以年度考核形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
(四)有计划地开展制度理论学习与交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对单位负责人、系统管理员进行制度建设的理论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宣传与培训,以增强其对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解把握能力。
四、电算化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二)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目前的代理记帐)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三)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含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况且,如果电算化一直停留在财务会计子系统,而不涉及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那么也就限制和失去了发展电算化的意义。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