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唐宋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唐宋,同调,异名,词调,诗体,视域,定量分析。
唐宋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星[1](2019)在《叁类词调与唐宋词体之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察唐宋词体观与流行词作,有叁类词调应时而生,互有渊源,时有分合,在词体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类能彰显诗词体渊源与分别,中唐已形成,体势与近体诗相似,而能凭借微妙变化自成特色,在唐宋流行词调中占比例最大;第二类能奠定词体本色,形成于唐末五代,具有句短、韵密、变化繁多的鲜明特色,擅写柔情曼声,是促成词体定型的关键词调;第叁类能发挥词体兼容性,形成于北宋,具有篇幅增长,句、韵、律等更灵变的优势,是宋代最具活力与容量的流行词调,既能促成词体变体,又能守护词体特色。系统研究这叁类词,有助于把握唐宋词体的演变规律与名家名篇的词史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飞跃[2](2019)在《重审唐宋词体研究的现代音乐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倚西声而填中词是早期艺术歌曲的通行做法,这种实践方式为现代词学研究者所借鉴,成为理解传统词乐关系尤其是"倚声填词"与"选词配乐"的经验基础。"音乐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倚声填词"的重新定义,将传统谱例之学提升到现代歌词学层面。唐宋诗词乐谱是骨干谱,一曲多变是其常态,不同于确定自足的西方现代乐谱。以往对词之本质特征的界定,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声诗、乐府的以词从乐、由乐定词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选词配乐甚至以乐从词、依字行腔的一面。现代音乐学为我们将词的起源归结为一种音乐或乐曲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夸大了音乐的决定作用并造成了对"倚声"的狭隘理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叶晔[3](2019)在《明词视域下重观唐宋词的叁种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明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宋词研究者的持续助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词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诸多困境:文献的完整、知识的密实、经典的稳固、范式的成熟等从多个维度制约了唐宋词研究的活力。事实上,明词作为唐宋金元词在时间上的接续者,是我们在通代视域下重审唐宋词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与经验视角有助于我们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探究唐宋词研究中仅靠同时代文献无法解决的难题,重新评价唐宋词研究中的一些"平庸"问题,理解并反思现有唐宋词研究话语中的明清词学元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唐宋词研究的活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成烨,王育红[4](2019)在《唐宋词同调异名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词中普遍存在同调异名现象,即一个词调除通用名外还有一二别名,有的甚至多达十几、二十个。笔者将《钦定词谱》所列826个词调一一进行考证,发现其中234个词调都存在改名现象,在文章中以异名数量为序悉数列举,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以求总览唐宋词同调异名现象之全貌。(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金春媛[5](2019)在《传承与创建:唐宋词的结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唐宋两代的歌词创作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当代词学家吴世昌先生在对歌词解读之时,十分强调从结构形式入手。既注重章法分析,又强调歌词的叙事性。传承旧学,重在还原歌词本意。施议对先生继吴氏之后,在新世纪的词学研究中结合西方二元对立定律,创建词体结构论。这一理论是继20世纪王国维"境界说"之后又一崭新的词学理论。将之运用到歌词解读的过程中,从宏观的结构构成及微观的句法组合这两大维度进行比较与推敲,颇能进一步领会歌词深意。从结构入手解读唐宋词,既具方法论意义,又具里程碑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陶友珍[6](2019)在《从唐宋词接受看清代前中期词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唐宋词接受的角度考察清词的发展演变,不失为有益的尝试。纵观清代前中期150多年的历史发现,唐宋词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前中期词的发展走向:明末清初,清人主要学花间、南唐、北宋词,接受自然、本色、浑成的唐宋词风,同时酝酿着崇雅之风;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对唐宋词的接受呈多元化趋势,南宋骚雅词风随之崛起;从康熙后期至乾隆末年,尊姜张、崇南宋、尚醇雅的风尚占据了词坛主流。总体看,清代前中期唐宋词接受呈现出避俗趋雅,从百花齐放到独尊姜、张又反思拓展的特点。与之相应,清词创作由重性情的抒发到重艺术手法的锤炼,词风追求由以婉丽为宗到以清雅为宗,调式的选择由好小令到好长调,清词也大体走过了一段由复兴到繁荣最后又趋于沉寂的历程。(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英[7](2019)在《“遣兴”:唐宋词功用的作者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遣兴"指词作者通过词的创作和自读自赏所带来的排遣、发散情绪,解脱精神负担,是唐宋词功用中重要的作者指向,值得重视。与诗歌相比唐宋词在"遣兴"方面独具优势:非功利状态使词人得以抛开更多的束缚和顾虑,获得了更大的"遣兴"自由;"男子而作闺音"的面具为词人提供了吐露内心私密情绪的便利;词体卑下的地位使词人的遣兴避免了道德指责和政治祸患;"音乐文学"的特性让文字在声情佐助下使词人的"遣兴"更加酣畅淋漓。唐宋词在所遣之"兴"上与诗歌有别,可抒发诗歌中"言不得的志",包括对性的欲望、对女性柔情的渴望以及其他类似女性的感伤纤弱缠绵的情绪,这些情绪更切近词人内心隐秘处,具有"本我"的情感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邢哲夫[8](2019)在《唐宋词的词里词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学者高步瀛曾编选《唐宋文举要》、《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是桐城派古文的传人。"举要"就是举其大要的意思。高步瀛先生在编选《唐宋文举要》、《唐宋诗举要》之后并没有再编选《唐宋词举要》,究其原因,或是因为桐城派主张文章经世致用,但是在正统文人看来,词这一文体却并不具备这一特点和功能。词在古代士大夫文人的眼中并不是一种高贵的文体。"诗言志,词缘情","诗庄词媚"。写诗属于(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9年07期)
王晓骊[9](2019)在《论唐宋词空间建构的身份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而亲己的个人空间,是安全感和生命价值获得的重要来源,同时又与自我身份体认和目标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唐宋词的空间建构从一开始就体现出鲜明的性别色彩和身份指向。随着文人词的发展,空间本身的身份意义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词人的现实身份决定了其所表现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学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词人对自己理想身份的认定。当词人现实身份认同发生危机时,就会对现有空间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情绪,而词人的身份重构也往往伴随着空间的再造。(本文来源于《词学》期刊2019年01期)
成烨,王育红[10](2019)在《唐宋词同调异名的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调异名是唐宋两代普遍存在的现象,种类繁多,不同的词调异名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经笔者归纳,唐宋词同调异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叁种:名家名篇词句被用做调名、词家自取其词句以为调名、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浸染。本文即以唐宋词同调异名现象的成因为研究对象,探讨词人更改调名的心理以及改易的方式和效果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7期)
唐宋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倚西声而填中词是早期艺术歌曲的通行做法,这种实践方式为现代词学研究者所借鉴,成为理解传统词乐关系尤其是"倚声填词"与"选词配乐"的经验基础。"音乐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倚声填词"的重新定义,将传统谱例之学提升到现代歌词学层面。唐宋诗词乐谱是骨干谱,一曲多变是其常态,不同于确定自足的西方现代乐谱。以往对词之本质特征的界定,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声诗、乐府的以词从乐、由乐定词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选词配乐甚至以乐从词、依字行腔的一面。现代音乐学为我们将词的起源归结为一种音乐或乐曲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夸大了音乐的决定作用并造成了对"倚声"的狭隘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宋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星.叁类词调与唐宋词体之演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飞跃.重审唐宋词体研究的现代音乐学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叶晔.明词视域下重观唐宋词的叁种方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成烨,王育红.唐宋词同调异名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金春媛.传承与创建:唐宋词的结构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9
[6].陶友珍.从唐宋词接受看清代前中期词之演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7].张英.“遣兴”:唐宋词功用的作者指向[J].中国韵文学刊.2019
[8].邢哲夫.唐宋词的词里词外[J].书屋.2019
[9].王晓骊.论唐宋词空间建构的身份意义[J].词学.2019
[10].成烨,王育红.唐宋词同调异名的成因探析[J].名作欣赏.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