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程识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料秤检定,数字识别,KNN分类算法
远程识别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程华烨,叶建东,占志丹[1](2019)在《配料秤检定中的远程数字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混凝土配料秤的测量准确度需要定期进行检验。由于配料秤载荷装置和控制仪表一般相距较远,数据校准难度较大。本文研究构建一个局域Wi Fi网络,由摄像头将监控室的仪表显示结果通过网络传输到配料秤端,通过基于KNN分类算法的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提取出数字结果,从而方便操作人员进行配料秤检定。本系统在多家混凝土生产企业现场运行,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期刊2019年11期)
孟凡文[2](2019)在《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本系统以凌阳16位单片机SPCE061A为控制核心,借助普通固定电话,通过识别来电者语音报出的预设密码,实现对多种家用电器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实现被遥控电器的开关状态进行实时查询及语音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或其他场合、其他电器的智能控制。(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安海平,马行,穆春阳,尹诚[3](2019)在《人脸识别在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设计一种远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加入人脸识别技术,对视频中感兴趣的人脸进行提取并识别。考虑到使用便利性以及成本节约,系统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平台,并使用Linux作为操作系统。在底层利用V4L2来驱动摄像头输入,利用TCP/IP网络通信协议进行传输。系统采用的是B/S架构,通过浏览器的形式可以查看实时视频监控画面。为了改进普通视频监控的局限性,加入人脸识别技术使其可以自主地筛选出视频中出现人员的信息。采用Adaboost算法检测出人脸,然后通过训练人脸模型库,利用LBP算法对检测出的人脸进行识别。传统的被动视频监控系统存在视频数据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增加人工成本等问题。与之相比,基于人脸识别的视频监控系统能够主动地识别视频中人员信息,保存识别的人脸数据,用户可以方便查看视频中出现的人员信息,有着较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张静,江龑,刘攀[4](2019)在《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燃气远程开户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流程,以及其中身份证光学字符识别、活体检测、人脸比对3个模块的功能。给出人脸识别在线开户的流程,总结人脸识别远程开户系统的应用成果。(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01期)
陈炜[5](2018)在《电力系统中远程数字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远程数字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技术,探讨了其应用现状及基本图像识别过程;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了指针位置、7段式数字、设备信号灯等,并对识别过程作了简单介绍;最后指出了其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未来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33期)
蒋小华,张飙,吴名欢[6](2018)在《嵌入式通信系统远程高速数据准确识别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方法进行远程高速数据准确识别时,存在着数据识别执行时间过长、能量消耗较大、识别率较低等问题。提出基于交叉信息的远程高速数据识别方法。通过对远程高速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增幅预警值,以此构建远程数据通信传输模型,利用远程数据点均值对系统中无效数据进行处理,引入动平均线处理法对通信系统远程缺失数据进行数据补偿,得到有效数据交叉信息链,将相对独立的多个远程数据连接起来,计算出数据的包络特征值,并用于对通信系统中有效数据进行识别,形成远程有效数据时域波形信息分量,以完成数据准确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数据识别执行时间较短、能量消耗较小、识别率较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11期)
鲁江坤,万聿枫,曹龙汉[7](2018)在《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燃气表远程直读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无线抄表系统中燃气表机械字轮读数与电子计数存在累计误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传统燃气表上加装图像识别抄表模块,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进行字轮读数图像识别的实现方法。在图像识别抄表模块中,采用分块迭代算法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在远程发送前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数据传输量;使用最近邻聚类与K均值聚类相结合的算法确定隐层中心位置,为了消除中心宽度对中心值的依赖,采用GA对中心宽度进行优化,引入二次验证机制,进一步减少识别误差;通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方式将识别结果及相应图像发送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对燃气表读数进一步核对。仿真结果表明,抄表终端功耗较低,抄表正确率超过97%。(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寇莉苹[8](2018)在《智能交通管控 畅通城市“血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交通的网络化布局发展,以前的单条线路独立运行的控制系统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交通管控模式,向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目前,银川交管部门正着力建设智能化交通管控平台,从而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实现智能化的“疏堵提畅”交通(本文来源于《银川日报》期刊2018-10-09)
刘丽,张峰,阎伟,石娟,覃伟权[9](2018)在《棕榈植物病虫害远程便捷识别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棕榈植物上发生的主要病害、虫害为研究对象,在海南全省调研棕榈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危害程度,研究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发生规律等的基础上,构建并开发棕榈植物病虫害远程便捷识别系统框架,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便捷识别的逻辑并构建远程诊断的网站平台。农户通过电脑,用鼠标点击的形式即可自行进行基本的鉴定和相应病虫害的特征、发生规律及基本防治方法等详细信息的查询,实现了棕榈植物病虫害的快捷识别。本系统使广大农户不出户就可自我诊治棕榈植物病虫害,为棕榈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其它有害生物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8期)
陈南南,董坤煌,高凤强,郭一晶,熊魁[10](2018)在《基于数字识别的数显仪器数据远程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数显仪器数据无法远程采集,新型无线传输仪器之间数据无法整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仪器数据远程传输系统。系统完成了硬件及软件的设计,包括图像采集端、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实现了仪表图像的摄像头采集、GPRS传输,服务器端图像的数字识别,测量数据的存储,数据可在PC端网页以及Android客户端进行查询及显示。经测试,该系统可通过定时及手动请求的方式传输远程仪器的数据。系统适用性广,可应用于所有数显仪器上。(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8年06期)
远程识别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本系统以凌阳16位单片机SPCE061A为控制核心,借助普通固定电话,通过识别来电者语音报出的预设密码,实现对多种家用电器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实现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实现被遥控电器的开关状态进行实时查询及语音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或其他场合、其他电器的智能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程识别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程华烨,叶建东,占志丹.配料秤检定中的远程数字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计量.2019
[2].孟凡文.基于语音识别的远程多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9
[3].安海平,马行,穆春阳,尹诚.人脸识别在远程智能监控系统中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9
[4].张静,江龑,刘攀.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燃气远程开户系统[J].煤气与热力.2019
[5].陈炜.电力系统中远程数字视频监控与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6].蒋小华,张飙,吴名欢.嵌入式通信系统远程高速数据准确识别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8
[7].鲁江坤,万聿枫,曹龙汉.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燃气表远程直读系统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寇莉苹.智能交通管控畅通城市“血脉”[N].银川日报.2018
[9].刘丽,张峰,阎伟,石娟,覃伟权.棕榈植物病虫害远程便捷识别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林业科技通讯.2018
[10].陈南南,董坤煌,高凤强,郭一晶,熊魁.基于数字识别的数显仪器数据远程传输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