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限维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量子,系统,混沌,最优,反馈,协议,可控性。
有限维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生,黄景芳,于欣[1](2019)在《抛物系统时间最优控制问题有限维逼近的误差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研究了一种抽象抛物系统时间最优控制问题的有限维逼近的误差估计.基于抽象空间到有限维空间的正交投影逼近,文章设计了有限维逼近问题.证明了逼近问题的最优时间和最优控制的收敛性,得到了最优时间的误差估计.最后给出了有限元逼近和谱逼近的应用例子.(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2019年02期)
喻罗娇[2](2018)在《有限维最优控制问题的二阶必要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控制论诞生以来,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从一阶不变量的角度揭示了最优控制问题与古典变分问题的本质异同。然而很多时候仅有一阶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往往需要二阶必要条件(例如求解最优控制),并期望从二阶不变量的角度揭示最优控制问题与古典变分问题之间的本质异同。由于该问题中涉及到非线性泛函,相关的结果(特别是二阶不变量的结果)并不多。脉冲既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脉冲现象),也是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脉冲控制技术)。脉冲系统支配的最优控制问题,以及最优脉冲控制问题均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我们将讨论与脉冲现象相关的两类最优控制的二阶必要条件:(P1)脉冲常微分方程支配的最优控制问题(?)其中Ji(i=1,2,…,n)是一非线性单值映射且决定了状态y在ti时刻的跃度。(P2)常微分方程支配的最优脉冲控制问题(?)其中ζ(·)是脉冲控制函数且(?)对于(PI),首先研究受控系统解关于控制的变分的性质,以及性能指标关于控制的二阶变分的性质,引进伴随方程(有别于一阶时的伴随方程),克服脉冲所带来的困难,获得了最优控制的二阶不变量(仅依赖于最优对的二阶必要条件)。对于(P2),优化脉冲时刻,同时优化控制值,合理引进变分(有别于常规控制的变分,如对脉冲时刻作ε2扰动,控制值作ε扰动),克服广义函数所带来的困难,得到仅依赖于最优对的二阶必要条件——二阶不变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钟佳岐[3](2017)在《微波加热过程有限维热—电磁耦合建模及鲁棒温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作为一类新型能量载体已经在食品、化工、冶金及材料等众多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相比于传统的加热过程,微波能够容易地穿透大部分介电媒质,在与媒质相互作用的同时直接生成体积热,具有卓越的节能、省时和环保特性。随着节能减排的全球化理念深入人心,微波能技术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科学家、工程师的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热工手段,对各类涉及热处理行业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但由于对微波与媒质相互作用的机理不够熟悉,常导致在不匹配的微波辐射下,被加热媒质会出现受热不均。若缺乏有效的调控策略,局部过热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并有可能引发燃烧、爆炸等热失控(thermal runaway)现象,进而毁坏磁控管、传输线以及被加热媒质,无法保证微波源安全、高效及可靠的应用。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则是在深入分析微波加热动态过程的基础上,辅以不同区域的检测信息,设计合理的功率调节策略,以实现期望的全局/局部温升曲线。本论文在973计划子课题“基于负载特性的微波源实时智能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持下,主要围绕微波加热过程中“建模”及“控制”两大关键性问题展开研究,探寻多物理场自身演化机理与相互耦合规律,构建具有明确耗散功率的微波加热温度模型,改进谱迦辽金法,提出有限维微波加热ODE温度模型及其耦合算法并设计输入受限的滚动时域鲁棒温度谱/温度跟踪控制策略,以实现微波加热过程中热失控的抑制,其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关成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微波加热介电媒质的耦合原理,将微波加热温度模型划分为电磁场及热动力学场子模型两大部分,并运用数学语言分别对多物理场自身演化与相互耦合机理进行刻画。其中,媒质内部热传导、边界热对流以及能量转化的过程利用一类具有非齐次项的抛物线型偏微分方程(PDE)模型进行表征。而“热-电磁”时空耦合过程需要在深入分析电磁传播机理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介电常数不随/随温度变化情形,将传统的主模分析法和空间离散法进行推广,构建出具有明确耗散功率的微波加热温度模型。(2)空间微分算子无限维特征和非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的约束导致难以基于机理模型设计控制器。针对这一障碍,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非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的稳态与非稳态特征,推导出具有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的等价PDE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特征谱分解与迦辽金截断的特性,提出适合于控制设计的有限维微波加热常微分方程(ODE)近似温度模型。并围绕微波加热德拜媒质数值仿真中多物理场子模型间网格化与非网格化的冲突,借助空间离散局部反馈信息,提出时变电磁子模型与有限维ODE模型串行求解策略,为控制器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3)以有限维ODE温度模型为基础,首先研究在热点区域未知情形下的跟踪控制策略,利用未受扰动的期望模型,将模型跟踪问题转化成误差镇定问题。并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多目标优化框架下,围绕微波加热德拜与非德拜媒质过程中输入受限的有界扰动抑制问题进行分析,融合鲁棒优化理论,分别提出滚动时域H∞与改进型滚动时域H∞温度谱跟踪策略。进一步,为了提高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并减弱输入抖振,以H∞增益与保性能函数两者结合的性能指标为依托,提出滚动时域H∞保性能温度谱跟踪控制策略。(4)针对热点区域已知的微波加热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的温升曲线,对监测点的最高温度跟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分别围绕介电常数不随温度和随温度变化两种情形,构建出离散形式的确定型/不确定型增广模型。同样以H∞增益与保性能函数作为性能指标,将连续时间域中所设计的输入受限鲁棒控制策略推广到离散时间层面,分别提出滚动时域H∞、改进型滚动时域H∞以及滚动时域H∞保性能温度跟踪策略。论文中的温度模型及跟踪控制策略均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算法、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保证安全、高效、可靠的微波加热工业应用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思路与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3-01)
唐剑炬,付洪忱[4](2015)在《方波外场下有限维量子系统的控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方型交替场进行有限维量子系统的控制协议.通过一个多循环的过程把量子系统控制到任意给定的目标态,在每个循环里利用方波脉冲控制系统能级间单个或几个跃迁.研究系统包括:除第1能级间隔外其他都一样的有限维系统;第1和第3能级间隔相等的4能级系统;各能级间隔都一样的3能级系统.目标态几率幅与系统与外场的作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自由演化时间满足叁角函数关系,并可解析地确定.(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5年05期)
唐剑炬[5](2015)在《有限维量子系统的控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诞生以来,量子控制已经促使很多技术得到了显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量子高精度传感器,量子逻辑时钟,单原子叁极管等等。量子技术被誉为21世纪工业革命的核心,当今社会对它寄予着厚望。现在,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解决量子控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设计难题,稳定问题,误差容错,减少噪声,滤波,退相干等等。量子控制的健康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通力协作,它涉及数学,物理,控制理论,动力学系统,随机过程,信号与信息等学科。本文针对两个具有不同能级结构的N维非简并的量子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协议,并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过程。其中,一个系统具有除第一个能级间距外其余的都是相同的能级结构,而第二个系统则是各个能级间距都不相同的。在充分考虑了它们的能级结构特点后,我们设计出了两个简单可行的控制协议。在可控性方面,我们用李代数证明了这两个控制协议是完全可控的。在本文中,我们用两种控制外场去实现已提出的控制协议,其中一种是谐振场,另一种是方波场。对于这两种系统在各自控制外场下的演化,我们进行了理论分析。从其中的推导结果看出,目标态在各个能级上的几率幅与控制参数间的关系可用式子解析表达。在这些表达式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根据目标态来确定如何选择控制参数,从而实现我们的控制方案。当然,本文控制协议是不考虑退相干的。所以期待进一步的研究能把环境的影响也考虑进来。(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5-04-23)
颜于清,张素红[6](2010)在《半线性热系统的有限维非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有限区域上初始条件只是部分已知的半线性热系统,且其未知初值属于L2(Ω)上的有限维子空间.所谓有限维非敏控制问题,即找一控制函数,使得指定状态变量的泛函是非灵敏依赖于初始值扰动的.并证明了有限维非敏控制问题等价于相应耦合系统的有限维精确能控性问题.最后通过构造极小泛函的方法找到线性系统的非敏控制以及利用不动点方法证明了非线性项满足全局Lipshitz条件的半线性热系统是满足有限维非敏能控的.并且此结果对于初始值来说是全局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王怀磊,王在华,胡海岩[7](2009)在《时滞控制系统平衡态的吸引域结构——从无限维到有限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应如何理解工程中时滞动力系统的初始函数,从而跳出了初始函数无穷维的圈子,直接将时滞系统的状态空间由无穷维函数空间还原到了n维物理空间,从而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实际上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郝加波,张志远[8](2008)在《基于变维混沌系统的有限维反馈控制与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变维混沌系统中合适的控制参数,提出有限维反馈控制方法.用该法可实现变维混沌系统的同步,或者加速实现混沌系统的同步化.通过蔡氏混沌电路的同步设计和数值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8年04期)
徐凤霞,赵学增,陆仲达[9](2008)在《自适应有限维重复控制抑制转台动不平衡扰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消除叁轴转台动不平衡的存在引起的周期性扰动,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消除带有不确定性频率的周期性扰动的自适应有限维重复控制方案。这种方案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算法在线辨识周期性扰动频率,通过调整有限维重复控制器参数以消除该扰动。本文采用平均方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案能有效的消除周期性扰动,提高叁轴转台的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7-16)
郝加波[10](2007)在《受控系统和目标系统的有限维反馈控制与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有限维反馈控制与同步的方法。通过选取变维混沌系统中合适的控制参数,可以实现混沌系统的同步。并且当变维混沌系统不能同步时,用有限维反馈控制实现混沌同步,或者加速实现混沌系统的同步化。通过对计算机数值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有限维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控制论诞生以来,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从一阶不变量的角度揭示了最优控制问题与古典变分问题的本质异同。然而很多时候仅有一阶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往往需要二阶必要条件(例如求解最优控制),并期望从二阶不变量的角度揭示最优控制问题与古典变分问题之间的本质异同。由于该问题中涉及到非线性泛函,相关的结果(特别是二阶不变量的结果)并不多。脉冲既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脉冲现象),也是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脉冲控制技术)。脉冲系统支配的最优控制问题,以及最优脉冲控制问题均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我们将讨论与脉冲现象相关的两类最优控制的二阶必要条件:(P1)脉冲常微分方程支配的最优控制问题(?)其中Ji(i=1,2,…,n)是一非线性单值映射且决定了状态y在ti时刻的跃度。(P2)常微分方程支配的最优脉冲控制问题(?)其中ζ(·)是脉冲控制函数且(?)对于(PI),首先研究受控系统解关于控制的变分的性质,以及性能指标关于控制的二阶变分的性质,引进伴随方程(有别于一阶时的伴随方程),克服脉冲所带来的困难,获得了最优控制的二阶不变量(仅依赖于最优对的二阶必要条件)。对于(P2),优化脉冲时刻,同时优化控制值,合理引进变分(有别于常规控制的变分,如对脉冲时刻作ε2扰动,控制值作ε扰动),克服广义函数所带来的困难,得到仅依赖于最优对的二阶必要条件——二阶不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限维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康生,黄景芳,于欣.抛物系统时间最优控制问题有限维逼近的误差估计[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9
[2].喻罗娇.有限维最优控制问题的二阶必要条件[D].贵州大学.2018
[3].钟佳岐.微波加热过程有限维热—电磁耦合建模及鲁棒温度控制[D].重庆大学.2017
[4].唐剑炬,付洪忱.方波外场下有限维量子系统的控制协议[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
[5].唐剑炬.有限维量子系统的控制协议[D].深圳大学.2015
[6].颜于清,张素红.半线性热系统的有限维非敏控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
[7].王怀磊,王在华,胡海岩.时滞控制系统平衡态的吸引域结构——从无限维到有限维[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8].郝加波,张志远.基于变维混沌系统的有限维反馈控制与同步[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
[9].徐凤霞,赵学增,陆仲达.自适应有限维重复控制抑制转台动不平衡扰动[C].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8
[10].郝加波.受控系统和目标系统的有限维反馈控制与同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