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分区论文_刘洪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施肥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区,养分,模型,合江,小麦,土壤,配方。

施肥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利[1](2019)在《玉米冠层NDVI实时检测及智能施肥分区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耕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环节。追肥方式是一个区域内或一个地块内使用一个平均追肥量,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位置的土壤肥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平均追肥量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方出现供肥不足的情况,而在土壤肥力高的地方引起过量追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施肥分区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其通过农情信息(土壤养分、产量、生长状态参数)建立变量施肥模型,结合农情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分区施肥处方图,实现整个地号内不同位置的精准肥料调控。根据施肥分区思想,结合玉米在不同营养状态冠层光谱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 x,NDVI)存在显着性差异性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反射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智能、实时玉米追肥分区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中耕时期玉米冠层NDVI,研究其与玉米产量、氮含量间的关系,建立基于NDVI变量施肥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NDVI空间变异规律确定合理的采样方法,并探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区算法,从而建立智能的追肥分区方法,实时调控变量施肥机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基于NDVI变量追肥模型建立方面,首先分析车载植物冠层光谱传感器(Gre enseeker)最佳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获取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冠层NDVI,基于氮肥推荐算法分析NDVI与产量的关系,建立基于NDVI的不同玉米品种的变量追肥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Greenseeker检测精度无显着影响,最佳检测高度为60-100cm。对比常规追肥处理,变量追肥在产量未减少的情况下,追肥量减少了31.5%(德美亚3号)和30.5%(德美亚1号)。(2)在田间实时检测NDVI过程中极易受到误差干扰,因此通过建立不同株距和施氮量处理的小区,得到了差异性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密植株距的NDVI均值、玉米株高及氮含量的估算准确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的误差剔除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粗大误差是影响NDVI数据精度的主要原因。在不同株距下箱线法处理后的NDVI均值与密植株距的NDVI均值差异最小,分别为9.2%和22.3%。同时对于玉米株高及氮含量的估算准确性高于其他几种算法。箱线法有效降低误差对玉米冠层NDVI的干扰。(3)在NDVI空间变异性方面,首先对比无人机冠层光谱传感器和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所获取的玉米冠层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差值序列的变异性,探讨车载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的大面积NDVI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变量理论对NDVI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确定小尺度下NDVI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尺度依赖性,得到玉米长势分布规律和最佳的采样间距。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冠层光谱传感器获取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趋势无显着性差异(sig>0.05),车载光谱传感器所获取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精度较高。随着检测距离增加,NDVI自相关性减弱,地貌因素是影响玉米长势的主要原因。块金值和基台值比值在检测间距为10米时出现平稳变化,确定最佳的检查间距为10米。(4)利用以获取的NDVI数据,基于聚类评价指数和玉米长势参数的估计准确性评价指标,对聚类算法进行比较,表明K-mean在4个聚类下能够建立合理分区。同时对于动态NDVI增量数据利用网格密度聚类方法,利用数据本身调整聚类算法参数,进行参数自调整,进行实时的聚类分析。在不同数据量下,以两种算法的对应分区簇内NDVI分布直方图重合面积作业相似度评价指标,评价算法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检测的数据量增加K-mean和实时聚类所得到分区图的相似度随之增加,在数据最大的情况下达到最高的相似度(0.72),表明了基于大数据思想的实时分区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歆歆[2](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叁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刘晔,李志洪[3](2017)在《统计分区施肥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耕地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统计分区模型(Statistic Division Fertilization Model,简称SDFM),并依据模型参数划分高、中、低产量区间和土壤养分含量区间。在区域内进行多点实验,获取它们的区域适宜施肥量。然后在区域适宜施肥量的基础上,利用决策点实际产量和土壤养分值进行调整,得到最终施肥推荐结果,从而对施肥量进行决策。以农安县2006~2011年产量和养分采样点数据为原始数据,利用目标产量养分平衡法和统计分区施肥模型进行了决策对比。结果显示:统计分区模型决策结果出现异常值的概率只有2%,而目标产量法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决策结果异常值出现概率分别为45%,47%和47%。可见统计分区施肥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决策结果的精度,可在县级以下的测土配方施肥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7年04期)

靳晓丹[4](2016)在《新乡县小麦推荐施肥分区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河南省新乡县的土壤、气候等因素,在对不同生态区土地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推荐施肥分区,为小麦种植合理化施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6年33期)

田茁[5](2016)在《县域统计分区施肥模型构建与应用平台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GP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二次开发技术,针对县级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的实际,运用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ci 6.0和Mapobjects2.4,构建县域统计分区施肥模型和应用平台,建立了符合实际的施肥模型,有效解决了科学施肥的问题。研究区域为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建立土壤养分数据库、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九台区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养分历史数据进行插值形成土壤养分图,以及主要作物的养分需求数据,建立短信平台施肥决策智能专家系统,用户可利用手机或者能发送短信的GSM短信猫,依据格式要求发送用户地块GPS数据、作物目标平均产量等信息,短信平台接收后就可以通过系统施肥模型的运算和优化,为用户发回施肥决策信息,指导用户科学施肥。本系统是对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有效推广,对于农户非常便捷,对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有很大作用,对解决测土配方施肥实时决策和通讯的技术问题,为农业技术加速度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利用神经网络对样本数据进行观测和计算,通过氮肥、磷肥、钾肥的加权,同时对玉米产量和肥料用量的实际比较,建立土壤施肥模型,最后利用GSM短信猫和中国移动公司手机接收信号相匹配的应用软件进行施肥决策,将所需要的肥量用量以短信的形式反馈到用户手机上。结果表明,这种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建立土壤施肥模型,会得到良好的施肥决策效果。2.利用统计分区代替传统的人为分区方法,建立统计分区施肥模型,并结合九台区施肥决策效果分析,检验该模型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旨在为作物施肥决策提供新的可靠决策技术方法,最后通过短信平台软件将施肥结果反馈到农户的手机。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地统计学建立的施肥决策模型计算出的高、中、低肥力下的平均施肥量,对农户施肥指导具有良好的科学性。3.本文的核心模型是统计分区施肥模型(Statistical Division Fertilization Model,SDFM),它是依据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一作物常年产量和土壤养分进行统计分析,划分高、中、低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区间而建立的。根据在该区域作物产量与施肥用量的关系,确定高、中、低产量区间的氮、磷、钾肥平均量,再以土壤养分测试值进行校正调整,以此决策施肥用量。用该模型决策施肥量不受所采用土壤养分测定形态的影响,统计分区施肥模型避开了养分平衡法中难以确定的参数,应用区域作物产量的统计量划分耕地肥力级别,根据此值确定平均适宜施肥量,并对土壤养分作相同的统计分析,确定各级土壤适宜养分量,通过产量差异和土壤养分差异双重调整施肥用量。4.通过对神经网络和统计分区建立施肥模型的比较,选择统计分区模型作为唯一的决策模型嵌入到作者研发的测土配方施肥平台中,通过计算、识别、查询等方式,利用通过GSM短信猫,实现自动向农户回复决策短信。5.采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了施肥决策系统的属性数据库,通过ArcGIS Server和ArcGIS Engine建立GIS土壤养分分布图,以及由矢量图层建立空间数据库,结合本研究所需数据的要求,并进行无缝对接。(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田茁[6](2016)在《一种基于短信平台的统计分区施肥决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统计分区代替传统的人为分区方法,建立统计分区施肥模型,并结合九台区施肥决策效果分析,检验该模型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旨在为作物施肥决策提供新的可靠决策技术方法,最后通过短信平台软件将施肥结果反馈到农户的手机。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地统计学建立的施肥决策模型,在高、中、低肥力下的平均施肥量都可以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田志浩,侯占领,牛银霞,苗小红,王晓鸽[7](2016)在《褐土区夏玉米施肥参数研究与分区施肥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褐土区夏玉米田间肥效试验及校正试验的研究,获得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的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增产率、增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等参数,为夏玉米施肥指标的建立与分区施肥指导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6年10期)

刘轶群[8](2016)在《杞县小麦分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杞县地处豫东平原,交通便利,土质优良,耕地面积132.8万亩,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429 kg,是全国粮食主产县之一。该县土壤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石灰性潮壤土、石灰性潮砂土、石灰性潮黏土。杞县自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根据自身土壤特点,在小麦种植上建立了完善的分区配方施肥机制,科学制定配方,引导广大农民按方购肥,科学施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6年10期)

孙先明,林良福,康荣华,刘勇[9](2016)在《合江县油菜科学施肥与配方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合江县与周边区(县)的油菜11个"3414"试验,建立油菜土壤氮、磷、钾的施肥指标体系。根据合江县地貌类型、土壤类型、耕作制度与农业生产水平的相对一致性,建立合江县油菜的配方施肥分区,确定在不同分区上不同产量的配方施肥量,便于施肥指导,科学施用肥料。(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14期)

赵建明[10](2016)在《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及生长期肥水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南盆地,北依韩侯岭,西至黄河岸,东部和南部以中条山为界,包括整个汾河下游地区和涑水河流域,面积约1.1万km~2,是山西省冬小麦主产区,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通过2005年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及生长期肥水管理。1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晋南盆地冬小麦区在全国冬小麦产业布局规划中属于华北灌溉冬麦区。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如地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6年05期)

施肥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叁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施肥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洪利.玉米冠层NDVI实时检测及智能施肥分区方法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2].杨歆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刘晔,李志洪.统计分区施肥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土壤通报.2017

[4].靳晓丹.新乡县小麦推荐施肥分区与建议[J].乡村科技.2016

[5].田茁.县域统计分区施肥模型构建与应用平台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6].田茁.一种基于短信平台的统计分区施肥决策模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7].田志浩,侯占领,牛银霞,苗小红,王晓鸽.褐土区夏玉米施肥参数研究与分区施肥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

[8].刘轶群.杞县小麦分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

[9].孙先明,林良福,康荣华,刘勇.合江县油菜科学施肥与配方分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

[10].赵建明.晋南盆地冬小麦分区配方施肥及生长期肥水管理[J].中国农技推广.2016

论文知识图

示贵州省耕地施肥分区图一7村耕地施肥分区图展示〔〔二月...推荐施肥1 兰溪市的土壤施肥分区区施肥建...图2汉南区甜玉米种植区磷(P2O5)和钾(...推荐施肥决策系统的部分数据E-R图

标签:;  ;  ;  ;  ;  ;  ;  

施肥分区论文_刘洪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