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吸附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机理,射线,速率,结构,叶绿素,持久性。
细菌吸附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1](2019)在《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鞘细菌对镉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组合为镉离子初始质量浓度25 mg/L、吸附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0℃;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 778 mg/g和84.65%;SEM照片显示,与吸附前相比,吸附后的鞘细菌菌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菌体表面变得粗糙,并有大量絮状物沉积;吸附前后鞘细菌的红外光谱谱图显示,羟基、酰胺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参与了镉离子的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梁贇[2](2018)在《抗性细菌Pseudomonas sp.DC-B3对水中Cu~(2+),Cd~(2+),Cr~(6+)的吸附转化特性及初步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污染环境体中重金属的去除和修复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而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应用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和转化是可行的生物方法之一。本研究从云南东川重金属污染区土壤中筛选出同时耐铜、镉和铬的细菌Pseudomonas sp.DC-B3用于吸附水中的Cu~(2+)、Cd~(2+),并还原、吸附Cr~(6+),对相关吸附转化特性与初步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Cu~(2+)、Cd~(2+)、Cr~(6+)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45、90 mg/L。在吸附特性方面,菌株对Cu~(2+)、Cd~(2+)的吸附率随着温度和pH的上升而升高。而对六价铬的还原则在pH=2时达到最佳。初始重金属浓度越高,吸附量和Cr(Ⅵ)还原量越大,而去除率则下降。随着菌用量的增加,重金属的去除率和Cr(Ⅵ)还原率逐渐增加,而去除量逐渐降低。菌体对重金属的吸附存在快速吸附后缓慢升高至达到平衡的过程,而Cr(Ⅵ)的还原则相对较慢。Pseudomonas sp.DC-B3对Cu~(2+)、Cd~(2+)和Cr~(6+)的同步吸附表明:未调节pH情况下(pH=5.2),叁种离子共存时,Pseudomonas sp.DC-B3更容易吸附Cu~(2+)。调节pH=2,Pseudomonas sp.DC-B3仍表现出对Cr(Ⅵ)较强的还原能力,且对总铬有一定量的吸附,共存离子并未影响到其还原效果。菌体对Cu~(2+)、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Cr~(6+)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通过吸附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出该菌体对Cu~(2+)、Cd~(2+)和总铬的吸附量分别为9.48mg/g、18.24 mg/g和4.00 mg/g,与实验所得吸附量接近。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细胞吸附前后发生了形貌变化。能谱分析验证了细菌对Cu~(2+)、Cd~(2+)和Cr~(6+)的吸附作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在吸附中起了作用,但他们对结合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贡献大小不同。H_2O对叁种离子吸附饱和菌体几乎没有解吸作用,而H_2SO_4和EDTA对Cu~(2+)和Cd~(2+)的解吸率达到91%、84%和89%、77%,表明络合、离子交换等作用在吸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NaOH则对总Cr、Cr(Ⅵ)的解吸能力最强,且解吸实验表明Cr(Ⅵ)和Cr(Ⅲ)同时存在于菌体上,验证了菌体对Cr(Ⅵ)的还原—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曾远,罗立强[3](2016)在《原位微区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和近边吸收谱研究铅耐受细菌吸附-转化铅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微观水平研究细菌生物吸附及转化铅机理,利用原位微区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μ-SRXRF)及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研究云南兰坪铅锌矿区农田土壤样品中筛选的铅耐受性细菌吸附铅的分布特征及铅形态转化规律。土壤中具有铅耐受性的菌株主要为Arthrobacter sp.属(节杆菌属),采用μ-SRXRF对其吸附铅的含量进行快速简单直接分析,部分细菌吸附铅的含量高达5925μg/g,富集系数达14.8。XANES结果表明,细菌吸附Pb后存在形态为Pb S、(C_(17)H_(35)COO)_2Pb和Pb_5(PO_4)_3Cl分别占58.0%,22.2%和19.8%,与培养基本身以有机态为主的Pb形态有明显差异,表明培养基中铅被细菌吸附后有向硫化物转化的趋势,这为研究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9期)
孙士顺[4](2016)在《重金属铜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本研究基于微生物吸附法治理重金属污染。从尾矿渣中筛选高抗铜细菌并开展吸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抗性细菌活、死细胞吸附水中铜离子的影响,确定吸附效率和吸附量变化规律;运用SEM、EDS、FTIR技术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解析吸附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吉林某矿渣中成功筛选出一种抗铜细菌,当Cu2+浓度为200 mg/L时该菌仍可以正常存活。通过对该菌菌落和细胞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特性检验以及16S rDNA分子测序,鉴定该细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命名为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2)活、死细胞最佳吸附条件为:pH分别为5.0和6.0,摇速均为150 r/min,吸附剂投加量均为0.5 g/L。在最适条件下,当Cu2+初始浓度为60 mg/L时,活、死细胞吸附效率分别为17.76%和21.38%,吸附量分别为19.6 mg/g和23.6 mg/g。对吸附前后的活、死细胞进行SEM、EDS、FTIR分析和活细胞胞内积累分析,证实活细胞以表面吸附为主,并伴有胞内积累过程,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死细胞只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酰胺基、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3)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活细胞吸附铜离子过程更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R2均在0.9以上。死细胞拟合相关系数较低,R2均在0.8左右。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b(0.056)大于活细胞b(0.011),且死细胞另一常数RL(0.1004)小于活细胞的RL(0.3623)。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KF(2.002)、n为(1.6473),高于活细胞的KF(1.0254)和n(1.4687)。以上均表明死细胞的吸附能力大于活细胞的吸附能力。(4)活、死细胞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均>0.97。二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活、死细胞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36 mg/g和31.82 mg/g与实际吸附量23 mg/g和29 mg/g相近,说明活、死细胞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死细胞吸附过程约60 min完成,而活细胞需要90 min左右,这表明活细胞存在胞内积累作用,延缓吸附过程。最后,研究了不同pH下,活、死细胞吸附剂解吸能力,当pH为1.0时,活、死细胞的解吸率分别为62.68%和81.05%,随着pH升高,两者解吸率逐渐下降,但死细胞解吸率一直高于活细胞。(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蔡鹏,王立亮[5](2015)在《Escherichia coliO157:H7与石英吸附的分子机理及其对细菌表面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E.coliO157:H7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具有很强的耐酸性和高致病性,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严重的肠道疾病,目前仍没有特效治疗药。E.coliO157:H7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粘附在各种界面形成生物膜以存活和传播,其致病作用主要通过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释放毒素这两个过程。由此可见,粘附对E.coliO157:H7的存活、传播和致病性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探明E.coliO157:H7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吸附过程的响应,利用qRT-PCR的方法研究影响细胞生物膜、表面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基因在吸附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本实验采用石英作为吸附介质,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在吸附的过程中细胞膜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细胞表面的通道蛋白和信号分子的功能受到抑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相对于悬浮态细胞,吸附有助于细胞摄取营养物质,提高代谢活性。吸附态细胞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活性均得到增强,初级代谢途径显着增强,氧化还原水平提高,次级代谢途径受到抑制。同时吸附态细胞的毒性和抗毒性显着增强,既提高了E.coliO157:H7对其他菌种毒素的抗性,也增强了细菌杀死相同生态位的其他细菌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E.coliO157:H7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叁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6)
林晓燕,牟仁祥,曹赵云,朱智伟,陈铭学[6](2015)在《耐镉细菌菌株的分离及其吸附镉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重金属镉污染稻田土壤中筛选到两株对镉具有较强耐性的细菌菌株LCd1和LCd2。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DNA同源性分析,菌株LCd1和LCd2分别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这两株菌株分别在LB固体培养基上耐受400 mg·L-1和300 mg·L-1的Cd2+,在LB液体培养基中耐受80 mg·L-1和50 mg·L-1的Cd2+。设计实验研究了两株菌株对7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情况,结果显示两株菌都对铅和镉有较高的吸附率,对重金属Cr、Cu、Mn、Ni和Zn的吸附情况则不同,表明两株菌对不同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未处理的菌株相比,镉处理菌体表面粗糙,出现不规则凸起,有大量沉淀物聚集,说明胞外沉淀可能是菌株吸附重金属的一个重要途径。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两菌株积累镉及多种重金属离子前后细胞壁表面化学基团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两株菌可能由于本身性质不同,其细胞壁上参与镉及多种重金属吸附的基团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聂红燕[7](2015)在《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废弃物特别是废旧线路板中含有丰富的金属资源,具有很大的回收价值。近年来,生物浸出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废旧线路板中有价金属浸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始Fe2+离子浓度、初始pH值、粉末投加量、接种量等浸出条件。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中金属的机理一般借鉴浸矿领域的成果,但是线路板中的有价金属大多为零价,其浸出机理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验证存在接触浸出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菌体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行为和动力学特性,以脂多糖为代表物质验证了其在吸附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吸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化学浸出、不同初始亚铁浓度、透析袋实验,验证了生物浸出线路板粉末机制并考察了吸附在接触浸出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化学浸出组铜的浸出率仅为2.3%,而生物浸出组为83.8%。透析袋阻隔细菌与金属粉末的直接接触导致其铜浸出率仅为47.9%,而未加透析袋组铜的浸出率为81.43%。这表明,生物浸出包含接触浸出和非接触浸出两种机制类型,接触浸出机制在生物浸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吸附是接触浸出发生的第一步,这意味着线路板粉末可能会与细菌存在吸附行为。(2)通过考察接种不同浓度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浸出线路板中铜的吸附行为,探索了菌体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过程,分析了其吸附行为的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A.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存在吸附,且于5 h内达到平衡。随着初始菌浓度的增大,吸附速率和吸附的微生物量也随之增大。当初始菌体浓度为2.4×105、2.4×107和2.4×109 cells/mL时,对应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1.8701、2.3552和2.9833 mg/g,吸附的微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3.75%、53.97%和55.94%。A.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吸附一级动力学模型。(3)为了验证脂多糖在吸附过程中作用,设计并验证了EDTA法去除A.ferrooxidans表面脂多糖的效果和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处理前后多糖测定结果表明,游离的多糖量分别为50.14μg/1010cells和563.14ug/1010cells。同时,采用钌红染料吸附法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剥离的脂多糖量,处理前后细菌的钌红吸附量分别27.9mg/1012cells和7.46mg/1012cells。统计分析表明,EDTA法能有效去除A.ferrooxidans表面的脂多糖(P<0.05)。EDTA法去除A.ferrooxidans表面脂多糖后会导致菌体生长活性的减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菌体又恢复其生长活性。(4)通过设计未处理组、EDTA处理组、EDTA+LPS处理组叁组实验,采用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脂多糖对A.ferrooxidans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作用方式的影响。Zeta电位结果表明,0h到5h时,未反应组、EDTA处理组及EDTA+LPS处理组的等电点分别由2.5偏移到6.3左右、3.2偏移到4.2左右及2.8左右偏移到5.2;菌体与线路板粉末作用24h后,各实验组菌体的等电点均在6.0左右。表明,在A.ferrooxidans和线路板粉末吸附过程中,静电作用大于疏水力作用,吸附过程主要在静电力驱动下完成的。FTIR结果表明,0h、5h、24h,叁组不同处理菌体表面均含有-CH3、-CH2、-CH、-CONH、COO-、-NH3、-NH2、-NH官能表面团,均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0h时,仅未处理组菌体表面有特殊的官能团CH3CO-;5h时,叁组菌表面均未发现特殊的官能团;24h时,叁组菌体表面均存在特殊的官能团CH3CO-。表明,在A.ferrooxidans和线路板粉末吸附过程中,脂多糖参与菌体在线路板粉末表面的吸附过程,且参与吸附过程的可能主要官能团为乙酰基;此外,蛋白质在菌体吸附到线路板粉末过程中可能也发挥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鲁敏,吕璇,徐小惠,高婷婷[8](2014)在《两性细菌纤维素对持久性污染物的吸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细菌纤维素为原料,分别以烯丙基胺和丙烯酸为单体,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制备新型、高效的两性吸附材料——烯丙基胺-丙烯酸-细菌纤维素(al-AABC)。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其对持久性污染物Cu2+、Pb2+、Cd2+和Cr(Ⅵ)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特性,并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al-AABC对Cu2+、Pb2+、Cd2+和Cr(Ⅵ)吸附更好地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说明BC经接枝共聚改性后表面具有一定的多相性,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速率大小顺序为Cd2+>Cr(Ⅵ)>Pb2+>Cu2+。粒子内扩散拟合曲线均不经过原点,证明粒子内扩散并不是唯一速率控制步骤。(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23期)
张权,翁羽翔[9](2015)在《金纳米粒子降低吸附态细菌叶绿素a荧光量子效率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比较细菌叶绿素a(BChl a)吸附于Au纳米颗粒表面前后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绝对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变化,研究金纳米颗粒表面对吸附态细菌叶绿素a(BChl a)自发荧光辐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BChl a吸附到Au纳米颗粒表面后,单体和二聚体BChl a吸收峰位均红移约3nm;BChl a单体发射的荧光峰位置从784nm红移到791nm,BChl a二聚体发射的荧光峰位置从684nm红移到689nm,二者荧光均发生淬灭;荧光量子效率降低;荧光寿命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不变。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1)BChl a吸附到Au导电表面后使得与自发辐射跃迁速率相关的光子能态密度变小,从而使BChl a自发辐射速率降低;(2)BChl a与纳米Au颗粒表面间的无辐射能量转移导致吸附态BChl a非辐射速率增大。(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康凯丽[10](2013)在《蒙脱石、针铁矿—细菌—腐殖酸复合体对Cd(II)的吸附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一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土壤矿物、微生物、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络合,影响着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重金属离子与土壤组分相互作用机理有助于揭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转化,可为评估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两种典型的土壤矿物、代表性土壤细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腐殖酸为材料,采用化学平衡吸附,结合电位滴定技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探讨重金属Cd(Ⅱ)在多组分界面结合的特点和可能的机制,获得以下结果:1.等温吸附结果表明,二元复合体矿物-腐殖酸对Cd(Ⅱ)吸附量高于矿物,细菌-腐殖酸对Cd(Ⅱ)吸附量低于细菌。叁元复合体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对Cd(Ⅱ)的吸附量高于蒙脱石-细菌,说明腐殖酸可促进蒙脱石-细菌对Cd(Ⅱ)的吸附。2.在pH3-7范围内,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及其复合体对Cd(Ⅱ)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且在pH3-5范围内上升明显,后趋于稳定。针铁矿及其与细菌、腐殖酸复合体在整个pH范围内(2-7)吸附量上升显着。3.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较好的拟合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及其复合体对Cd(Ⅱ)的吸附,表明各吸附剂对Cd(Ⅱ)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涉及金属离子与表面质子的交换吸附。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对Cd(Ⅱ)有较大吸附速率。4. FTIR结果显示蒙脱石-恶臭假单胞菌-腐殖酸复合体中细菌的羧基和蒙脱石表面的羟基对Cd(Ⅱ)产生吸附。磷酸基参与了针铁矿-细菌-腐殖酸复合体的形成。5.微量热结果表明,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及其复合体系对Cd(Ⅱ)的吸附为放热反应,焓变在-20.80~-1.04kJ mol-1之间。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对Cd(Ⅱ)的吸附反应有最大的焓变(-20.80kJ mol-1)与熵变(-91.77Jmol-1K-1),说明腐殖酸可增强叁元复合体对Cd(Ⅱ)亲和力。△S<0,说明蒙脱石-细菌-腐殖酸叁元复合体与Cd(Ⅱ)形成外圈络合物。针铁矿-恶臭假单胞菌-腐殖酸复合体与Cd(Ⅱ)反应为微量吸热的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说明Cd(Ⅱ)与叁元复合体中羧基和磷酸基形成内圈络合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细菌吸附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污染环境体中重金属的去除和修复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而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应用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和转化是可行的生物方法之一。本研究从云南东川重金属污染区土壤中筛选出同时耐铜、镉和铬的细菌Pseudomonas sp.DC-B3用于吸附水中的Cu~(2+)、Cd~(2+),并还原、吸附Cr~(6+),对相关吸附转化特性与初步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Cu~(2+)、Cd~(2+)、Cr~(6+)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45、90 mg/L。在吸附特性方面,菌株对Cu~(2+)、Cd~(2+)的吸附率随着温度和pH的上升而升高。而对六价铬的还原则在pH=2时达到最佳。初始重金属浓度越高,吸附量和Cr(Ⅵ)还原量越大,而去除率则下降。随着菌用量的增加,重金属的去除率和Cr(Ⅵ)还原率逐渐增加,而去除量逐渐降低。菌体对重金属的吸附存在快速吸附后缓慢升高至达到平衡的过程,而Cr(Ⅵ)的还原则相对较慢。Pseudomonas sp.DC-B3对Cu~(2+)、Cd~(2+)和Cr~(6+)的同步吸附表明:未调节pH情况下(pH=5.2),叁种离子共存时,Pseudomonas sp.DC-B3更容易吸附Cu~(2+)。调节pH=2,Pseudomonas sp.DC-B3仍表现出对Cr(Ⅵ)较强的还原能力,且对总铬有一定量的吸附,共存离子并未影响到其还原效果。菌体对Cu~(2+)、Cd~(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Cr~(6+)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通过吸附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出该菌体对Cu~(2+)、Cd~(2+)和总铬的吸附量分别为9.48mg/g、18.24 mg/g和4.00 mg/g,与实验所得吸附量接近。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细胞吸附前后发生了形貌变化。能谱分析验证了细菌对Cu~(2+)、Cd~(2+)和Cr~(6+)的吸附作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在吸附中起了作用,但他们对结合不同重金属离子的贡献大小不同。H_2O对叁种离子吸附饱和菌体几乎没有解吸作用,而H_2SO_4和EDTA对Cu~(2+)和Cd~(2+)的解吸率达到91%、84%和89%、77%,表明络合、离子交换等作用在吸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NaOH则对总Cr、Cr(Ⅵ)的解吸能力最强,且解吸实验表明Cr(Ⅵ)和Cr(Ⅲ)同时存在于菌体上,验证了菌体对Cr(Ⅵ)的还原—吸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吸附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郑虹,杜可,韩艳丽,邓加聪.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J].化工环保.2019
[2].梁贇.抗性细菌Pseudomonassp.DC-B3对水中Cu~(2+),Cd~(2+),Cr~(6+)的吸附转化特性及初步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曾远,罗立强.原位微区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和近边吸收谱研究铅耐受细菌吸附-转化铅机理[J].分析化学.2016
[4].孙士顺.重金属铜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蔡鹏,王立亮.EscherichiacoliO157:H7与石英吸附的分子机理及其对细菌表面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C].第八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叁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6].林晓燕,牟仁祥,曹赵云,朱智伟,陈铭学.耐镉细菌菌株的分离及其吸附镉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7].聂红燕.嗜酸性细菌浸出线路板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8].鲁敏,吕璇,徐小惠,高婷婷.两性细菌纤维素对持久性污染物的吸附机理研究[J].功能材料.2014
[9].张权,翁羽翔.金纳米粒子降低吸附态细菌叶绿素a荧光量子效率的机理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5
[10].康凯丽.蒙脱石、针铁矿—细菌—腐殖酸复合体对Cd(II)的吸附机理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