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腔起搏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缓慢性心律失常,认知功能,MMSE量表
双腔起搏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耀,邢红云,罗梅[1](2019)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3月住院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和同期体检者各6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两组认知功能,MoCA量表再次评估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认知功能。分析治疗前后变化和影响MoCA量表得分的因素。结果 MMSE、MoCA量表评估病例组与对照组各认知功能亚项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MoCA评估各认知功能亚项及总分比较,除注意、抽象和定向3个亚项外,其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MoCA总分具有相关性(P<0.001),且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年龄为MOCA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能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部分认知功能。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和主要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年龄、文化程度为影响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阿拉腾其木格,俞波[2](2019)在《双腔起搏器更换叁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叁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叁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叁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着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叁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叁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信满坤,张抒扬[3](2019)在《双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长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58年以来,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permanent pacemaker, PPM)已成为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和症状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标准疗法。过去十几年中,全球起搏器置入率大幅上升,尤其是随着叁维超声心动图等先进成像技术发展,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相关长期并发症越来越多地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叁尖瓣反流自首次起搏导线置入右心室后,近50年间不断有研究报道在(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胡奕然,华伟,顾敏,张妮潇,陈旭华[4](2019)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使用27年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青松,黄贤胜,王虹,李舒承,丁立刚[5](2019)在《叁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植入双腔起搏器行His束起搏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例69岁女性患者,近2年间断头晕、黑蒙。入院诊断为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拟安置起搏器。在EnSiteNavX叁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成功行His束起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娟,王燕梅,张海英[6](2019)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及对其心功能的改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心排血量以及心脏指数;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心率、心排血量以及心脏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且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在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6期)
邓雪珍[7](2019)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最佳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40例患者,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并未出现电击脱落、切口血肿等并发症。同时,相比于术前患者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予以术后针对性理干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5期)
黄贤胜,丁立刚,王虹,李舒承,闫杰[8](2019)在《叁维电场引导下双腔起搏器植入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例男性,91岁患者因叁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逸搏(38次/分)伴头晕,拟安置起搏器,术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经直流电转复,决定及时行起搏器安置术,当时全数字血管造影成像系统故障无法在X线下完成,遂采用在EnSiteNavX叁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植入了双腔起搏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邹春霞,彭长农,王小庆,廖志勇[9](2019)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无症状房颤发生率与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监测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及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以帮助评估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随访初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无房颤病史的患者73例,其中植入美敦力Adapta L ADDR01起搏器34例,植入美敦力Advisa A3dr01起搏器39例,在观察期内关闭节律及频率干预机制。观察AHRE的时间、频率及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术后总共平均随访18个月。房颤发作定义为起博器记录到AHRE>5 min。结果植入双腔起搏器3个月后共45例患者发现AHRE>5 min(61.64%),其中无房颤再发相关的症状或体征者38例(84.44%);18个月后共53例患者程控时发现AHRE>5 min(72.60%),其中无房颤再发相关的症状或体征者47例(88.68%),3个月时高血压(HBP)患者结局的发生风险是非HBP患者的4.67倍,18个月时Pd>40 ms和Pmax>100 ms是AHRE>5 min事件的危险因素,即Pd>40 ms患者比起Pd≤40 ms易有无症状房颤,风险是18.30倍;Pmax>100 ms患者较Pmax≤100 ms的患者发生结局的风险是15.72倍;A3组及Adapta组患者AHRE>5 min的检出率在3个月时分别是66.67%、55.88%,18个月时分别是79.49%、6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AHRE可增加检测无症状房颤的可能性。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平台的双腔起搏器更好地鉴别所有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HBP是房颤事件的较准确的预测因子;Pd>40 ms和Pmax>100 ms是AHRE>5 min事件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何蕾[10](2019)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诊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组接受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O,6MWT,CI和LVEF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6MWT,CI和LVEF的心输出量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为12.00%,观察组为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临床疗效确切,不仅有效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双腔起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叁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叁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叁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着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叁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叁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腔起搏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耀,邢红云,罗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阿拉腾其木格,俞波.双腔起搏器更换叁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3].信满坤,张抒扬.双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长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4].胡奕然,华伟,顾敏,张妮潇,陈旭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使用27年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5].王青松,黄贤胜,王虹,李舒承,丁立刚.叁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植入双腔起搏器行His束起搏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6].王娟,王燕梅,张海英.双腔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及对其心功能的改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7].邓雪珍.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8].黄贤胜,丁立刚,王虹,李舒承,闫杰.叁维电场引导下双腔起搏器植入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9].邹春霞,彭长农,王小庆,廖志勇.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无症状房颤发生率与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的关系[J].热带医学杂志.2019
[10].何蕾.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