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凤玉: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邓凤玉: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摘 要:美丽中国是一幅山青林茂、水碧天蓝的美好家园的神州图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显著指标、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马克思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和人与自然“和解”途径为主要内容,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构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

十九大召开不仅将“美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显著指标,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的要求,还在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可见“美丽中国”不仅是美好生态环境的考量,也是当代生态文明的同义表达,更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应用的结果。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以来,党中央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迈进新时代,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幅山青林茂、水碧天蓝的美好家园的神州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不仅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提出了“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这一论断为当前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实践遵循和前进动力。

一、“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生态观

“美丽中国”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形成于 20世纪70年代,八九十年代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生态观以自然的解放为理论要旨,体现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知,是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源。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首先,自然界是先于人的客观存在,并按照自身规律运行。在自然进化的宏大叙事中,自然进化经历了一个由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到生命物质由低级向高级跃升地发展阶梯,自然生命进化过程中最后和最伟大的一个杰作就是产生了人类。因此,“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3]自然对人、人类世界具有优先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作为自然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不过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既不比别的物种更好,也不比别的物种更坏。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3]所以,人不能超越于自然而存在,也不具有优先地位。最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要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系统和发展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通过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发生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测量值是否有效会影响锅炉给水、机组循环汽水的品质的真实性,因此测量值的有效性需要被验证。专家诊断系统会自动定期扫描状态值、校准历史、仪表设定值等,告诉用户当前测量值是否有效。

总之,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是自然中的一员,是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的一个生物物种,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人类无法摆脱生态关系网成为自足的实体,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自然的规律约束自由地活动。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根源

“美丽中国”一定是绿色中国。绿色是大自然最美的底色,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体现。美丽中国首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它是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也是“生产力”和“金山银山”。[5]如果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优美宜人是建设美丽中国最为本质的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获取剩余价值。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必然采取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即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把生产废弃物直接向自然排放,或转移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其结果必定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受到损害,从而威胁到全人类的安全。二是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必然会向自然提出更多的资源需求,对自然进行无止尽的开发。三是扩大消费。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必须有高消费。高消费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高污染和高破坏。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会导致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无节制的攫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终而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

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自身异化的畸形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并引发了生态危机。如何打破这种失控的局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同本身的和解”的重要命题。这不仅为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出了指导,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文明演进与人与自然关系变迁密不可分。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充满了畏惧之心和恐惧之情,对自然的规律也无法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人类主动利用和改造外部自然界的能力极其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之后,人类不再完全的被动靠天吃饭,而是利用自身的潜能通过耕作,开发土地资源,从自然界获取大量的生活资料。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从被动的适应状态转变为主动的适应状态。到了工业文明阶段,随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人类开发征服自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在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开启了人类无止境、难穷尽的生产和生态扩张。21世纪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人们追求的是美丽的自然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交相辉映。

突出业务创新 广纳社会资金 强力支撑民生水利新发展…………………………………………………… 王文珂(24.54)

二、“美丽中国”的特征

“美丽中国”一定是文化文明中国。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文化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引领和支撑。美丽中国的文化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共识,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的文明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生态观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它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和本质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首先,需要摒弃工业文明的 “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观念,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给予自然人文关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即要求人类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应在“兼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好、保护好和发展好自然的生态发展观;其次,要反对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个体主义等单一化、平面化的视角审视和评价自然价值的观念。从马克思的生态观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有机的、整体的、系统的新型生态文明观念。

(一)经济稳步增长

“美丽中国”一定是富强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8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这高速发展的经济背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为了使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美丽中国”提出正是对以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美丽中国一定是美丽经济,绿色经济。它是以绿色发展体系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手段,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

(二)环境优美宜人

马克思对造成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分析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生产领域,深刻的揭露了以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家贪婪嘴脸,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开启了对自然资源疯狂地掠夺,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割裂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使自然环境遭到了无法痊愈的伤害。

从深层次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由制度造成的,必须变革社会制度。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的是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对于资源环境有不同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了使用而生产,而是为了交换而生产,其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类盲目地生产和消费,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鉴于此,要想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在马克思看来首先要改变社会形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三)政治民主昌明

“美丽中国”一定是政治昌明中国。政治建设是美丽中国的有力保障。要将美丽中国建设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美丽中国的政治需要有一个有着宽广视野、坚强有力、团结高效、机制健全的领导班子,需要科学完善的立法,严格高效的执法以及覆盖广泛的全面守法,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统筹设计安排配套制度、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考核体系,需要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3.1.2 BCRD小鼠自主行为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乳腺癌组、BCRD组小鼠旷场实验跨立格子数、直立次数明显下降,除乳腺癌组直立次数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抑郁症组、乳腺癌组比较,BCRD组跨立格子数、直立次数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果见表2。

(四)社会和谐进步

“美丽中国”一定是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与社会建设、社会进步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进步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法制、和谐、有序的社会,必定是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浓厚环境保护氛围和良好环境保护意识的和谐社会。

(五)文化文明昌盛

美丽中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环境优美,它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追求。经济稳步增长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环境优美宜人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社会和谐进步是美丽中国的根本动力,政治民主昌明是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文化文明昌盛是美丽中国的道德基础。

3.1 教学内容结构化 学生笔记的内容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呈现能优化学生笔记的结构,决定着学生笔记的效果。教师须具有对教学内容结构化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三、马克思生态观视角下 “美丽中国”理论实践启示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从表象上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4]现代全球生态学揭示了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有序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有着伟大力量孕育万物、化生万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缺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容忍人类的生态扩张,但人类的整体扩张如果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和可容忍程度,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就会遭到破坏。“人同自然的和解”本质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既人类在利用环境、开发资源的活动,不仅要以环境可承受和可恢复、资源可接替为前提,也要以当代人与后代人对资源利用的可持续为保证。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或动物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机体结构复杂,且各系统、器官功能各异,并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配合和制约,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理学的内容抽象和复杂.

(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建设美丽中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这种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根源。这为中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物质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涵盖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个范围。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生产设备等整个生产的过程必须是生态化;以循环、绿色、低碳、生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导方向,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生态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质量。科技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也明确要求 “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科技创新主要的途径就是促进科技的生态化转向。这就要求技术在开发上应以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环保科技为主要目标,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尺度,努力兼顾经济利益与生态价值双赢。

1)单井增压注水技术。一个注水系统中,单井需要的高压注水比例低时,适当降低注水系统的压力,而对少数高于系统压力的注水井采用增压注水泵,是注水井增注和提高系统效率、降低系统能耗的有效措施之一[6]。

(三)树立绿色生态消费价值取向,建设美丽中国

在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潮无处不在,人们在消极的拜物主义,炫耀性消费价值观引导下把大规模、高水平的经济消费作为生活目标。这种违背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方式,必定会导致资源的过早枯竭,环境恶化,危害了人类利益,严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践行绿色生态消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的绿色生态消费就是一种符合生态要求的可持续消费。它不仅是指消费品的健康与安全,更是指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生态的消费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首先,需要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教育与宣传。弘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色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使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每个人的精神和灵魂中,从而形成合理绿色生态消费的社会风尚。其次,构建生态型消费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等多方面联动机制。如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扶持绿色产业,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市场监管,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生态责任。最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角,推进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一方面,作为公民个体,要真正意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拒绝过度包装、拒绝一次性消费、拒绝浪费,提倡节俭……形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确保公众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民众就环境问题进行举报,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四)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资源、权利、价值和利益分配形成的各种规则、章程的总和,是人们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依据。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保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如,创新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消费、金融的制度的设计;加强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形成多元的、多部门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配套制度。一是完善污染物排放制度。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值,强化排污者责任,形成规范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实行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严肃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倍偿付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从国家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彻底解决“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违法现象。三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科学确立评价主体、设置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解决由谁来评价、评价什么的问题、怎样评价的问题,并加大绿色GDP在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权重,让绿色发展“指挥棒”真正发挥作用。总之通过构建这些制度框架形成不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6]

马克思生态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学会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学会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定能融合先进理念,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寻找到一条人类生态文明大道,建设好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18-06-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22.

[4] 黄广宇.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路径及其当代中国回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4-50.

[5]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刻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N].经济日报,2018-07-12(13).

[6] 胡恒松.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8-03-20(7).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s Ecological View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

DENG Fengyu
(School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Abstract:Beautiful China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of mountains,forests,water,azure and blue homeland.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gards"beauty"as a prominent indicator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modernization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Ecological Marxism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hina”of blue sky,green earth and clean water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man and nature,the root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reconciliation”approach betweenman and nature.

Key words:Marx's ecological view;beautiful China's construction;new era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9)04-0001-05

收稿日期:2018-11-30

基金项目:中共福建省委教工委、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JZ180159)。

作者简介:邓凤玉(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静)

标签:;  ;  ;  ;  ;  ;  ;  ;  ;  ;  ;  ;  ;  ;  ;  ;  

邓凤玉: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