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振动论文-李坦达

恒星振动论文-李坦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恒星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恒星,太阳,强磁场,振动特征

恒星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坦达[1](2013)在《强磁场对类太阳恒星振动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和类太阳恒星中发生的恒星震动是目前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最有效的工具。通常的星震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对比观测得到的振动频率和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从而判断恒星参数和内部结构信息。而目前,大多数理论计算通常是基于标准恒星理论得到的平衡模型上完成的,也有一些工作将如转动,引力波等概念考虑进来来研究这些标准恒星理论模型忽略的效(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3-10-28)

唐延柯[2](2008)在《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及星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低质量恒星的结构演化,构造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模型,更好的检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总之,星震学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主序阶段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并发展和建立了有转动和磁场效应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本文阐述了转动和磁场效应对恒星内部物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转动和磁场效应与恒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研究了磁场与对流运动的耦合问题;研究磁场对物态方程的影响,以及环流、湍流造成的化学元素和角动量的迁移等问题。并利用星震学方法检验了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恒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正确构造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不仅可以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可以深入地研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性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以及解释一些观测到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即通过星震学方法来限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模型,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检验恒星内部的重要的物理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和年龄紧密相关的星震诊断量,并且根据这个星震诊断物理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星震赫洛图,利用该图可以直接估计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年龄,进而拓展了星震探测方法,推广了星震学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8-05-01)

卜白[3](2008)在《天文学系召开“恒星振动”学术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结合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类恒星脉动的普遍规律”的研究进展,天文学系在北京召开了“恒星振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及我校的近20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天文处董(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付建宁[4](2007)在《恒星振动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将综述国际恒星振动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以及该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展望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前景,并就我们的研究方向和对策进行讨论,探讨国内大设备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闫晓永[5](2005)在《类太阳振动恒星eta Boot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震学在研究太阳内部结构和演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人们去研究那些具有类似太阳振动现象的恒星。希望通过类似日震学的方法对这类恒星的振动的分析和研究来进一步了解这些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情况(通常把这种研究叫做星震学)。并且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的精度内来验证和丰富我们关于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类太阳振动的研究是传统的日震学与恒星结构和演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振动频率测定的精确度比恒星的其它参量都要高,所以通过对振动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精确的恒星的信息;但是由于除太阳以外其它恒星都离我们太遥远,所以我们对这些恒星的了解远达不到对太阳的认识。 亚巨星HR523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ta Bootis是一颗谱线为G0Ⅳ型的亮星(V=2.68)。自从Christensen-Dalsgaard & Frandsen(1984年)理论上提出亚巨星振动的振幅大于太阳的振动振幅之后,eta Boofis就成为一颗倍受关注的恒星。从那时起至今,人们对eta Bootis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从未间断。 Eta Boofis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伴星是一颗目前难以观测到的矮星。以前对eta Bootis的研究都忽略了伴星及其它物理过程的影响,对其进行计算所采用的都是单星的处理方法。我们认为,以往理论计算的结果和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别之处至少有部分原因来自他们的计算采用的是单星近似的理论计算。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使用考虑了更多物理因素的双星演化程序,通过对计算和观测,以及以往的理论计算结果做对比,从而给出更好的eta Bootis的理论模型。 我们运用考虑了转动、双星之间物质交换、星风质量损失等因素的双星演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5-04-01)

傅燕宁,孙义燧[6](1997)在《振动Kuzmin盘中恒星的运动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振动盘中恒星的运动性质.所采用的势模型为它由一种具简单径向振动模态的Kuzmin盘和一种对数晕共同产生.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恒星存在稳定且有序的近圆轨道;(2)盘振动对角动量较小的恒星及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影响较大;(3)盘中大部分恒星的运动是有序的;(4)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一般作混沌运动,并且最终可能逃逸,但在一个Hubble时间内实际逃逸的恒星比例较小;(5)盘振动可能是振动Kurmin盘中某些星团形成并长期维持的机制之一,盘振动幅度越大,盘中星团数目可能越多;在同一个星系盘中,角动量越大的星团数目可能越少.(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黄润乾[7](1986)在《恒星的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恒星不仅会发生周期性膨胀和收缩的径向振动,还会有其他非径向振动,例如恒星一部分在膨胀,恒星另一部分却同时在收缩。(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1986年04期)

恒星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低质量恒星的结构演化,构造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模型,更好的检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总之,星震学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主序阶段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并发展和建立了有转动和磁场效应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本文阐述了转动和磁场效应对恒星内部物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转动和磁场效应与恒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研究了磁场与对流运动的耦合问题;研究磁场对物态方程的影响,以及环流、湍流造成的化学元素和角动量的迁移等问题。并利用星震学方法检验了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恒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正确构造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不仅可以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可以深入地研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性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以及解释一些观测到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即通过星震学方法来限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模型,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检验恒星内部的重要的物理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和年龄紧密相关的星震诊断量,并且根据这个星震诊断物理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星震赫洛图,利用该图可以直接估计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年龄,进而拓展了星震探测方法,推广了星震学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恒星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坦达.强磁场对类太阳恒星振动特征的影响[C].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2013

[2].唐延柯.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及星震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

[3].卜白.天文学系召开“恒星振动”学术研讨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付建宁.恒星振动研究的新进展[C].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闫晓永.类太阳振动恒星etaBootis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

[6].傅燕宁,孙义燧.振动Kuzmin盘中恒星的运动性质[J].天文学报.1997

[7].黄润乾.恒星的振动[J].科学.1986

标签:;  ;  ;  ;  

恒星振动论文-李坦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