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发生学论文-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

系统发生学论文-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发生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耕人为土,发生特性,土壤系统分类

系统发生学论文文献综述

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1](2018)在《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耕人为土对农业生产与生态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其发生特性与分类较自然土壤更为复杂,历来是农业土壤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在综述中国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发生特性及其系统分类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水耕人为土的研究予以了展望,以期深入了解认识中国目前水耕人为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分类的研究现状,并为水稻种植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章明奎,毛霞丽,邱志腾,杨良觎[2](2018)在《梵净山垂直带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东北部山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及土壤分布,选择梵净山地区采集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了其成土环境、土壤风化强度的垂直变化,鉴定了区内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研究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区内土壤温度状况由热性转变为温性,水分状况逐渐由湿润向常湿润转变。梵净山地区土壤风化较弱,土壤中存在较多的2∶1型矿物,土壤脱硅富铁铝化处于中下水平。土体厚度、土壤黏粒、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砾石含量、黏粒CEC、土壤ba值、黏粒Sa值随海拔增加而上升,部分土壤出现明显的黏化。区内土壤酸化明显,多数土壤的pH在5.5以下,部分土壤的铝饱和度超过了60%,土壤的平均铝饱和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土壤黄化非常明显,土壤色调主要为10YR。共检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12个亚类,土壤类型主要由淋溶土和雏形土组成。亚纲在海拔高度变化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由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向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转变。(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樊瑜贤[3](2018)在《成德绵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化、标准化的土壤系统分类目前是国际上土壤分类的标准,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四川省成、德、绵地区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该地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着定量化、标准化的分类原则,本研究选取了四川省成、德、绵地区不同区域位置的33个代表性单个土体。经过野外采集土壤剖面、收集相关材料、室内分析等步骤,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确定出采集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确定出采集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样区土壤涉及的诊断表层有:淡薄表层、水耕表层,诊断表下层有:雏形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诊断特性有: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氧化还原特征、潜育特征、铁质特性、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2)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样区土壤划分为4个土纲:雏形土纲、淋溶土纲、人为土纲、新成土纲,6个亚纲:潮湿雏形土、冲积新成土、湿润雏形土、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正常新成土,13个土类和14个亚类。调查的33个单个土体划分为33个土族,共建立了33个土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姚玉才[4](2018)在《贵州省典型水田和草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省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地位,选取了 1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和29个草地土壤剖面,通过详细的田间形态鉴定和室内理化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发生学特性。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要求,确定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高级分类单元,并分析了研究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间的参比关系。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18个水田土壤剖面分化较为明显,土体剖面均较为深厚。土壤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明度和彩度变化较大,质地以黏壤土和壤土为主。多数剖面的黏粒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主要呈中性和酸性反应,氧化铁的淋淀明显,全铁、游离铁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增加,全锰、游离锰在土壤中的分布趋势与全铁、游离铁相似,但其游离度与活化度则高于铁。(2)29个草地土壤剖面之间发育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剖面GZ-09、GZ-16、GZ-153、GZ-161、GZ-166和GZ-167表层下即可见半风化的母质层,土体较浅,其余剖面深厚。其质地以黏壤土、砂壤土为主,土壤润态颜色以棕色、黑色为主。草地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明显,其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水田土壤;大多数剖面呈酸性、强酸性反应。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不同草地土壤游离铁含量差异明显,具明显的淀积特征,多数剖面都表现出B层大于A层。供试草地土壤表层全氮和全磷丰富,速效磷普遍缺乏,全钾与速效钾较低。全氮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降低,但全磷在土壤剖面内的分布较为均匀,速效磷含量均表现明显的表层积聚特点;全钾在剖面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速效钾含量则是表层大于底层。(3)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的相关条件要求,研究区18个水田、29个草地土壤共鉴定出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黏化层、漂白层、雏形层等8个诊断层,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均腐殖质特性、碳酸盐岩性特征、铁质特性、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盐基饱和度、土壤温度状况、土壤水分状况等10个诊断特性。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要求,供试土壤可划分为人为土、潜育土、均腐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6个土纲,8个亚纲,12个土类,19个亚类。其中18个水田土壤可分为1个土纲、1个亚纲、3个土类、5个亚类;29个草地土壤可分为5个土纲、7个亚纲、9个土类、14个亚类。(4)参比发现,由于不同分类系统分类依据不同,水田土壤和草地土壤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地理发生分类)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类型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两种分类体系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直接参比难度比较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优势的对比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殊[5](2018)在《中国产鸢尾属(Iris L.)部分物种的系统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基于cpDNA的rbcL及matK基因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对我国自然分布的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 L.)部分物种进行了系统发生研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对各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位置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pDNA的rbcL及matK基因数据建立的系统发生树与赵毓棠在《中国植物志》(十六卷第一分册,鸢尾科)中采用的鸢尾属属下分类系统基本一致。其中,射干(Belamcanda chinesis)与野鸢尾(I.dichotoma)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支持射干属(Belamcanda)归并到鸢尾属中的处理;粗根鸢尾(I.tigridia)与长白鸢尾(I.mandshurica)、中亚鸢尾(I.bloudowii)和黄金鸢尾(I.flavissima)共同组成的小分支与果实侧裂组中的其它物种距离较远,且单独成为一个小分支,建议将长白鸢尾、中亚鸢尾及黄金鸢尾划分为一组;粗根鸢尾的花为蓝紫色,花色变异较大,与其余叁种分开,建议其单设一组;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在系统发生树中的位置与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Dykes)Lawr.)中的物种聚在同一分支中,故中甸鸢尾应归入尼泊尔鸢尾亚属;扁竹兰(I.confusa)和蝴蝶花(I.japonica)在系统发生树中的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但考虑到二者的形态特征(扁竹兰具有直立的地上茎,是鸢尾属中最高的物种)以及分布区域等信息,二者各自作为独立物种存在;琴瓣鸢尾亚属(Subgen.Xyridion)在本研究中嵌入无附属物亚属中的无附属物组中,但由于对其相关研究较少,故其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无附属物亚属(Subgen.Limniris)中,支持《中国植物志》对紫苞鸢尾组(Sect.Ioniris)的划分,但应参照Mathew系统,在无附属物组(Sect.Limniris)下设立系(Series),以便对这一组下的物种进行更清晰的划分;朝鲜鸢尾(I.odaesanensis)原被划归于无附属物亚属,但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则位于鸡冠状附属物亚属(Subgen.Crossiris Spach)中,由于此物种为2004年发表的新纪录,且外轮花被片中脉上无附属物,对其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朝鲜鸢尾的系统学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依据分子钟假说和中性学说,结合对鸢尾属分歧时间进行估算的结果,本文认为,鸢尾属大约起源于4700万年前的始新世(Eocene);其中,尼泊尔鸢尾亚属起源于上新世晚期,可能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后期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6](2018)在《贵州省典型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性状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取的水稻土(水耕人为土)土种典型剖面信息,结合成土要素综合分析,选取了18个代表性水耕人为土样点,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分析了其发生学性状,确定了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高级单元类型,并讨论了其地理发生分类类型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质地以黏土和壤土为主,剖面分化较为明显,多数呈中性和酸性,全铁、全锰含量呈现从表层向底土增加的趋势,锰的游离度大于铁,二者的垂直分布较为相似,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点,但锰的活化迁移比铁更加活跃。18个样点的土壤在地理发生分类分别隶属淹育、潴育、渗育和漂洗4个亚类,在系统分类中则分别隶属漂白铁渗、普通铁聚、复钙简育、普通简育和漂白简育5个亚类,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类型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也存在着优势的对比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洋,安丹丹,程宇来,祁智,亢燕[7](2017)在《二穗短柄草谷氨酸类受体系统发生学和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已被测序,与麦类作物和牧草近缘。二穗短柄草作为温带禾本科模式植物,有很多重要基因序列结构、进化信息等需要进一步挖掘。以拟南芥AtGLRs氨基酸序列为种子序列,利用Phytozome数据库中Blast工具,获得19个二穗短柄草谷氨酸受体候选序列。基于谷氨酸受体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BdGLRs与AtGLRs聚类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好。将20个AtGLRs和19个BdGLRs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类似,均分为3枝,表明BdGLRs也有3个亚家族。参考AtGLRs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将BdGLRs分为3类,分别命名为BdGLR1.1-1.4、BdGLR2.1-2.10和BdGLR3.1-3.5。通过半定量和定量反转录PCR分析发现在叁叶期,BdGLR家族各成员表达各异,相同成员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不同成员在相同组织表达不同。除BdGLR1.4和BdGLR2.6-2.10,其余BdGLRs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为二穗短柄草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也为后续禾本科农作物和牧草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徐蕾[8](2017)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发生学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社会文化的世界下剖析语言的结构、系统、本质以及功能的,由韩礼德等人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义学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本质上就是语义学。语义学的组成分为叁部分:个体发生学、语篇发生学、种系发生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发生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35期)

杜蒙[9](2017)在《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土壤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土壤分类处于地理发生分类向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土壤系统分类直接与生产应用相结合,是土壤学科理论与应用实践生产之间的关键桥梁。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日趋细化,具备定量化、标准化、国际化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已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发展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叁大地区。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为样区,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分析及查阅地区相关土壤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5个典型剖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的理化性状,探讨了研究区域的发生学特性及其成土环境;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建立原则与标准(试用稿)》对5个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分类,确定了剖面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探讨了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林地土壤的典型剖面腐殖质层深厚,剖面呈现强的的腐殖质累积和轻度淋溶黏化的过程,土体上层颜色较暗,沿剖面层次向下颜色多呈棕色。表层土壤发育较好,呈团粒状,剖面向下土壤结构过渡为发育较弱的棱块状。多数剖面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或粉粒为主,土壤质地呈砂壤土或粉砂壤土,个别剖面由于成土因素的不同,剖面淋溶淀积的黏粒较多,土壤质地为黏壤土。剖面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沿土层向下逐渐减少,剖面间表层有机碳积累受海拔高度影响。林地上发育的土壤受淋溶影响,使盐基成分大量从土体中淋洗掉,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样区林地土壤盐基饱和度≥50%,表层阳离子交换量普遍较高,交换性盐基离子以钙、镁为主。Si02在矿质全量中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到矿质全量的55%以上。(2)研究区内山地草甸上发育的土壤具有草甸过程的特征,即腐殖质累积和氧化还原特征,只是氧化还原在山地草甸上形成的土壤表现十分微弱。供试剖面上层土壤较黑,下层土壤呈棕色或黄色。上层土壤结构为团粒状,发育状况较下层土壤好。供试剖面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和粉粒为主,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沿剖面层次向下逐渐降低,母质层含量很少。供试剖面盐基饱和度均≥50%,土壤的交换性盐基同山地土壤一样,以钙、镁为主,pH值为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矿质全量中各矿质元素含量变幅很大,以SiO2所占比例最大。(3)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叁版)》中各控制层段诊断层的定义,对各剖面点分层进行观察和室内试验分析,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剖面样点的主要诊断层有:暗沃表层、淡薄表层、黏化层;诊断特性有:均腐殖质特性、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冷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和盐基饱和度。(4)依据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检索得出各剖面所属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剖面划分为3个土纲,3个亚纲、4个土类和4个亚类;参照中国土壤基层系统分类的指标依据,划分了5个土族,同时建立了查木罕系等5个土系。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采样点土壤剖面进行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思馨,徐杨,焦妃,王全年[10](2016)在《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对阴阳学说发生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同构律,从阴阳学说的发展,哲理,数理叁个方面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结果: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在哲理上遵循了无极、太极、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遵循万物基数演化律公式。结论:中医阴阳学说发生学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6年04期)

系统发生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贵州东北部山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及土壤分布,选择梵净山地区采集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3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了其成土环境、土壤风化强度的垂直变化,鉴定了区内土壤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研究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区内土壤温度状况由热性转变为温性,水分状况逐渐由湿润向常湿润转变。梵净山地区土壤风化较弱,土壤中存在较多的2∶1型矿物,土壤脱硅富铁铝化处于中下水平。土体厚度、土壤黏粒、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砾石含量、黏粒CEC、土壤ba值、黏粒Sa值随海拔增加而上升,部分土壤出现明显的黏化。区内土壤酸化明显,多数土壤的pH在5.5以下,部分土壤的铝饱和度超过了60%,土壤的平均铝饱和度随海拔增加而下降。研究区土壤黄化非常明显,土壤色调主要为10YR。共检出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土纲,5个亚纲、8个土类和12个亚类,土壤类型主要由淋溶土和雏形土组成。亚纲在海拔高度变化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上升,由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向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发生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8

[2].章明奎,毛霞丽,邱志腾,杨良觎.梵净山垂直带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J].土壤通报.2018

[3].樊瑜贤.成德绵地区典型土壤的发生学性质与系统分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姚玉才.贵州省典型水田和草地土壤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王殊.中国产鸢尾属(IrisL.)部分物种的系统发生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姚玉才,邱志腾,杨良觎,章明奎.贵州省典型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性状与系统分类研究[J].土壤通报.2018

[7].刘洋,安丹丹,程宇来,祁智,亢燕.二穗短柄草谷氨酸类受体系统发生学和基因表达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

[8].徐蕾.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发生学的探析[J].才智.2017

[9].杜蒙.内蒙古温带半湿润地区典型土壤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10].陈思馨,徐杨,焦妃,王全年.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对阴阳学说发生学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

标签:;  ;  ;  

系统发生学论文-余展,张杨珠,张亮,盛浩,周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