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议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乔军(四川省宣汉县柏树镇中心校四川宣汉636150)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特别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呢?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是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的,但是,他们往往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并坚持扎实训练。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最后一题是1900年。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1900年为闰年时,我出示了万年历让学生查阅发现1900年是平年。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笑而不答,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注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带着问题从课本里寻求答案。于是,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一知识也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通过阅读终于认识了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特殊情况。

二、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基本方法

1.学会咬文嚼字。

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核心,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阅读这一数学性质的时候,对小数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为小数点的“后面”。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可能逐步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地体会文本表达的含义。

2.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

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可规定:条件用“——”标,问题用“~~”标,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起来等。长期坚持训练,逐步要求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实际上,这也是提高阅读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3.尝试做数学笔记。

到了第二学段,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数学阅读笔记。一是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随时寻求解决。二是梳理性笔记。就是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三是随想式笔记。在数学阅读中的所感、所悟和发现,都可随手记录下来。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组织学生阅读后进行质疑与交流

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出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平,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也真正发挥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因此,在有些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看到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组织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数学阅读的对象不仅限于教材。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广泛的数学阅读中,开阔数学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标签:;  ;  ;  

小议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