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外体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系,菌根,大豆,营养,氮素,禾本科,细胞壁。
质外体铁论文文献综述
左元梅,张福锁[1](2004)在《不同禾本科作物与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 /花生、大麦 /花生、燕麦 /花生、小麦 /花生、高粱 /花生 5种种植方式 ,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花生与 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 ,花生新叶叶色正常 ,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 ,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 .与麦类作物 (大麦、燕麦、小麦 )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 ,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 ,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 .在花生生长至第 5 0、6 0和 70d时 ,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 ,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 .同时 ,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 ,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 .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 ,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邹春琴,张福锁,H,E,Goldbach[2](2001)在《氮素形态对玉米根尖质外体铁组成影响的短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在模拟铁缺乏条件下(高HCO3-),分别短期供应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玉米(Zea mays L cv Lenz)根尖(0~3cm)质外体铁的组成和FeCN(ferricyanide)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尖质外体Fe(Ⅱ)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例均较低,分别只有20~40nmol/L和7%~13%,绝大部分是以Fe(Ⅲ)形式存在,增加NH4+-N和NO3--N的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Fe(Ⅱ)的浓度.与NO3--N相比,NH4+-N提高了玉米根尖质外体Fe(Ⅱ)和交换性铁的浓度和比例,而NO3--N使FeCN还原酶活性增加.此外,还对质外体pH的变化与铁组分和FeCN还原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1年24期)
宋亚娜,郑伟文,王贺[3](2001)在《AM菌根和花生/小麦间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尼龙网袋套根的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接种 AM菌根及花生 /小麦间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 ,及其对植株铁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试验设置 4个处理 ,即单作花生 +不接种 AM菌根 ,单作花生 +接种 AM菌根 ,花生 /小麦间作 +不接种 AM菌根 ,花生 /小麦间作 +接种 AM菌根。结果表明 ,接种 AM菌根促进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累积 ,单、间作种植方式下均为接种 AM菌根的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显着高于不接种花生 ,且接种 AM菌根有利于改善花生铁营养 ,其地上部铁含量、新叶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接种处理 ;花生 /小麦间作有利于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累积 ,无论接种与否 ,间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都显着高于单作花生 ,其地上部铁含量和新叶叶绿素含量也高于单作花生 ;花生 /小麦间作和接种 AM菌根两种处理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及植株缺营养的改善有正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1年05期)
宋亚娜,王贺,李春俭,张福锁[4](2000)在《小麦大豆间作对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累积与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根箱隔网套根的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小麦 /大豆间作对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累积与利用的影响及其在改善大豆铁营养中的作用。分别用 30μm和 0 .4 5μm的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 (外室装土 ,根室不装土 ) ,模拟了大豆单作、小麦 /大豆间作两种情况。结果表明 :间作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含量高于单作大豆 ,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 ,分别用两种孔径尼龙网套根的间作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含量都比单作的高出 2倍多 ;从而改善大豆铁营养 ,在两种孔径的尼龙网套根下 ,间作大豆新叶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及根系铁含量均显着高于单作大豆。此外在单、间作情况下 ,均为用 0 .4 5μm尼龙网套根的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含量及根系铁含量显着低于 30μm尼龙网套根大豆 ,小麦根系质外体铁含量测定结果也是如此(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史维宁[5](2000)在《植物根系质外体铁库的形成、分布及其活化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理学与细胞化学实验技术,研究了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系植外体铁库的积累与活化吸收机制。 1.细胞化学方法和X-射线显微能谱分析结果证明,禾本科植物质外体铁主要位于根表粘液层中,它属于根表或根际的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质外体。双子叶植物质外体铁主要位于根系1-3层表皮细胞壁中,另外在根和叶的韧次部细胞壁中也有分布。 2.对细胞壁中负电荷的分布及其相对密度进行原位测定显示,双子叶植物根尖表皮细胞壁和成熟根及叶片的韧皮部细胞壁中具有较高的负电荷密度,而禾本科植物根表的负电荷密度很低。 3.对分离纯化的细胞壁进行分析发现,禾本科植物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它主要决定质外体中铁的积累;而双子叶植物细胞壁中酚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其中质外体铁的积累,主要由果胶质的负电荷决定。(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0-05-01)
宋亚娜,王贺[6](1999)在《接种VA菌根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接种 VA菌根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 ,及其对植株铁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试验设接种 VA菌根和不接种 VA菌根两个处理。结果 ,接种 VA菌根促进了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累积 ,其根系质外体铁含量显着高于不接种处理 ,且接种 VA菌根有利于改善花生铁营养 ,其地上部铁含量、新叶叶绿素含量都显着高于不接种处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S1期)
宋亚娜,王贺,李春俭,张福锁[7](1999)在《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累积及其在缺铁时被利用的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在不同程度的缺铁条件下 ,大豆 (Glycinemax (L .)Merr .)根系质外体铁库累积与利用的规律 ,及其在缓解植物缺铁胁迫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 :缺铁处理下 ,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不断被再利用直至枯竭 ,根系还原力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降有序的周期性变化 ,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缺铁胁迫 ,延缓植株缺铁症状的出现 ,新叶叶绿素和活性铁含量缓慢下降 ;而低铁条件下 (供应 10 -6mol/LFeEDTA)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则呈现累积与利用交替出现的周期性变化 ,同时根系还原力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呈周期性变化 ,并与质外体铁的周期变化相对应 ,从而满足植株需铁量 ,无明显缺铁症状出现 ,新叶叶绿素与叶片活性铁含量稳定(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1999年12期)
崔骁勇,张福锁,王贺,曹一平[8](1999)在《两种基因型豌豆根系质外体铁的积累与消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基因型豌豆,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根系质外体铁的积累和利用。结果发现供铁后短时间内豌豆根系质外体铁就大量积累,铁效率不同的豌豆基因型根系质外体铁的积累量没有明显差异,根系质外体铁的利用速率与根系缺铁适应性反应强弱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宋亚娜,王贺,王震宇,张福锁[9](1998)在《潜在性缺铁条件下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积累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在不同供铁条件下,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积累与活化利用。结果表明:1、供应难溶性Fe(OH)3,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呈现出积累与亏缺的节律性变化。与之相应出现根系还原力的降低与升高的节律性变化,但地上部总铁含量和新叶叶绿素含量均无变化。说明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利用,维持了大豆正常生长需铁。2、对缺铁植株脉冲供铁后,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首先出现明显积累,随后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与此同时根系还原力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前期下降,后期有波动。地上部总铁含量与新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前两者密切联系,出现升高、降低不同趋势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质外体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了在模拟铁缺乏条件下(高HCO3-),分别短期供应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玉米(Zea mays L cv Lenz)根尖(0~3cm)质外体铁的组成和FeCN(ferricyanide)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尖质外体Fe(Ⅱ)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例均较低,分别只有20~40nmol/L和7%~13%,绝大部分是以Fe(Ⅲ)形式存在,增加NH4+-N和NO3--N的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Fe(Ⅱ)的浓度.与NO3--N相比,NH4+-N提高了玉米根尖质外体Fe(Ⅱ)和交换性铁的浓度和比例,而NO3--N使FeCN还原酶活性增加.此外,还对质外体pH的变化与铁组分和FeCN还原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外体铁论文参考文献
[1].左元梅,张福锁.不同禾本科作物与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
[2].邹春琴,张福锁,H,E,Goldbach.氮素形态对玉米根尖质外体铁组成影响的短期效应[J].科学通报.2001
[3].宋亚娜,郑伟文,王贺.AM菌根和花生/小麦间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1
[4].宋亚娜,王贺,李春俭,张福锁.小麦大豆间作对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累积与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0
[5].史维宁.植物根系质外体铁库的形成、分布及其活化的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00
[6].宋亚娜,王贺.接种VA菌根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库形成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1999
[7].宋亚娜,王贺,李春俭,张福锁.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累积及其在缺铁时被利用的规律[J].植物学报.1999
[8].崔骁勇,张福锁,王贺,曹一平.两种基因型豌豆根系质外体铁的积累与消耗[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
[9].宋亚娜,王贺,王震宇,张福锁.潜在性缺铁条件下大豆根系质外体铁库的积累与利用[J].植物生理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