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面向世界的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基点,以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落脚点,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发展路径,以求达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全面地把握和理解,从而自觉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 理论价值 世界新秩序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生态脆弱化,同时也存在贸易摩擦不断、局部地区冲突激化等问题。面对这些“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然不是唯一的答案,却是最为科学、切实可行的答案。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立足于历史长河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破解“时代之问”的“密匙”。回顾历史,放眼世界,中国将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构建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契合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在中国,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到中国外交“促和观”的理念与实践,共同体思想历经了千年之久的演变,折射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自古以来,“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观点就一直存在,这些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道家的观点一脉相承。
精神分析治疗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治疗方法,虽然从整个精神病症治疗方法及理论看来,它是具有完整性的。但该种治疗方法主要将人比作动物,忽视了人的本质属性。其完全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的活动及心理进行诠释,展示出人如同动物一样被奴役、被压制的理念,这种心理治疗模式完全混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忽视了人是具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共同体最终为新的共同体取代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是“自然共同体”还是“抽象共同体”,或者是“虚幻共同体”,最终都会为一种联合体所取代,马克思称这种联合体为“真正共同体”,也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同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发展成为“真正的共同体”,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而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又与世界各国间联系、交往的紧密程度和频繁程度相关联,人类只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地域和思想的限制,才能迈向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以实体服务大厅涵盖的服务事项为基础,同时,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调查问卷、师生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调研了解师生的真实需求[6]。由校办牵头,按照大力推进“零接触”业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力争实现“协同审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的基本要求。各处级单位根据用户需求及本部门提供的服务,全面梳理面向师生提供的服务事项,优化业务流程,将适合在网上办理的业务分期分批逐步实现网上办理。我校共计梳理出面向用户的服务事项200余项。由信息化处指定专人与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对接,协助分析事项办理流程,并安排开发、上线事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经济。通过同各国经济的发展来加深与各国利益的共融,从而为寻求各民族的共同价值建立经济基础。当今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在和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更加离不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流,只有当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共同发展的影响力才会扩展到各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中国关于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宏观规划
根据对立统一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独立,这是对立;凝聚人民共识,寻求符合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利益,即为统一。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路径要从国际关系出发,按照“坚决摒弃强权政治”的理论逻辑,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贡献出一点力量。
(二)是梳理世界治理新方案的参照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功理念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并为现实所用。没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秩序是落后、陈旧且不符合历史发展轨迹的。所以,世界经济新秩序必须要体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会为霸权主义、零和博弈、单边政策提供温床,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世界治理的晴雨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是与各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寻求各国以及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与全球各族人民携手共建世界新秩序。所以,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否具有时代价值,不能从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观念出发,也不能对一些国家和民族抱有偏见,而是要立足世界历史、依据世界发展规律和具有历史特征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来看待。
(三)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理论依据
此次项目实践验证了现代木结构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的优势及潜力,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也反映了前期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道家世界观的精髓,即老子的“以天下观天下”,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契合之处。一方面,说明中国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对世界发展格局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新秩序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向,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在价值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符合各民族的利益需求,又囊括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尽最大的可能在保留各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按照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国有能力带领全人类构建一个“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础是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惠价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初成就——“一带一路”开始,普惠价值等价值观就体现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这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原本相互隔离、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平衡,让人们重新回归到如何保证和增进全人类人民福祉的问题上来。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的如何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在战争中水深火热的难民带来了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这些核心理念分别从合作、经济、文明和生态等方面表达了中国所提出的治理方案,在国际范围内较为广泛地收获了好评,同时带领各国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环境,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利益共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是争取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机遇产生于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和衰落,也产生于我国和平发展成就的自信力和说服力。现如今世界的发展状态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存在脱节的可能,说明人类需要对现有的世界秩序进行改进,以便使新的世界秩序更能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了最契合时代需求的呼应。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诉求,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理论自信。
(二)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
当今世界体系的行为主体以民族主权国家为主,要在此背景下进行应对共同的挑战、寻求共同的利益,就必须依靠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开放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公正平等的国际治理机制,这对国家主体的行为和习惯起着深刻的塑造作用,也有利于构筑起各国家利益共同体的意识。长期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及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政治的影响,由此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权力分配不均,全球治理机制也欠缺公正。随着新兴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分配情况,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已经不足以面对不断涌现的挑战,甚至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因此,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是面对挑战、保证国际政治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三)凝聚共同利益,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是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必要条件是利益的交换和共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现排他性到共生性的转换,在这样的过程中,各国的相处界限开始从“自我”向“他者”转变、从“我”向“我们”转变。到那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成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理性的自觉。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于民族间的认同有利于化解各民族主体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偏见,有利于增加彼此对于合作的认同感和对合作对象的信任感。
考虑到绿地指标重复较多,相关性过大,为筛选出对旅游收入影响最显著的指标,参考邓辉等的研究成果[9,13],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逐个做一元回归分析,同时采用计量软件EViews 7.0中逐步回归分析模块的后向筛选法来完成指标多重共线性检验,最终完成指标的选取(表2,表3).为了消除因指标单位不同而产生异方差,本文在数据处理时对原始指标数据取对数处理.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逐步纠正人们对于“共同体”的局限的认识,引领人类走向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共同体”。要牢牢把握其立足点,从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发展现状出发,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以及该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也具有重大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虽志存高远,却不会是空中楼阁。如今的中国不仅对自身的国际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对自身要求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更加积极。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全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终将唤醒存在于人类基因中的“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从而产生推动世界发展的合力,共同面对和解决有关人类发展的问题,走向真正的自由人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 J S18119)”。作者简介:张瀚月,法学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
标签:共同体论文; 人类论文; 命运论文; 思想论文; 中国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互相合作论文; 《祖国》2019年第15期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8119)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