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成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
油气成藏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俊,李雅楠,毛建英,赵权,高树芳[1](2019)在《英西地区裂缝系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和测井成果,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机制及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一套深水细粒碳酸盐沉积,具明显混积特征;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储集层裂缝系统发育,不同尺度的裂缝相互组合,构成了英西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缝网系统,对油气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和输导作用;上干柴沟组沉积初期,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并持续生烃,狮子沟组沉积末期的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发生了褶皱回返,英雄岭构造逐步形成,英雄岭构造的形成过程,也是该套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的形成过程,也是油气在裂缝系统中再次分配的过程,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2](2019)在《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油田勘探实践证实,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受反向正断层控制。为了深入探讨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从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出发,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规律,系统分析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反向断层的形成受控于断层掀斜-翘倾作用;(2)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伴随断层掀斜-翘倾作用,反向断层控制了盆地斜坡背景的形成,为油气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指向;②反向断层在下盘形成断鼻型圈闭,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反向断层抬升、剥蚀和淋滤3期同步作用,形成优质储层;④反向断层下盘储层段与上盘大套泥岩形成典型对接封闭或泥岩涂抹封闭,为油气顶封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葛思[3](2019)在《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仁诺尔地区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是乌尔逊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主要目的层为南屯组。由于受其地质条件复杂性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对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其油气进一步勘探。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在利用苏仁诺尔地区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南屯组生储盖条件分析,利用叁维地震资料研究南屯组油源断裂类型和分布,通过追索其断层面空间分布、研究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路径、利用钻井资料结合油气显示特征研究南屯组砂体连通性,利用油气势能等值线法找汇聚线,研究南屯组砂体侧向运移路径,最后通过油气运移路径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有:苏仁诺尔地区南一段油源断裂共发育22个垂向运移路径,在F_1和F_2油源断裂上垂向运移路径分布较多,南二段油源断裂共发育19个垂向运移路径,F_1和F_2油源断裂合并后的大断裂上垂向运移路径分布较多,这些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路径是下伏南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向上覆南屯组砂体的运移通道。苏仁诺尔地区南一段共发育了11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其中西部发育5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南向北延伸,有2个汇聚处,东部发育6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1条由北向南延伸,其余5条由南向北延伸,有1个汇聚处;南二段共发育了9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其中西部发育7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3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南向北延伸,4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北向南延伸,无汇聚处,东部发育2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西向东延伸,且汇聚运移。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藏为断层油气藏,主要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上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油气富集,南二段较南一段油气富集。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位于断裂垂向运移路径附近的南屯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是造成苏仁诺尔地区东部南屯组油气较西部南屯组油气富集的根本原因;(2)距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小于1000m的南屯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否则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勘探。(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4-29)
王永臻,唐书恒,郑求根[4](2019)在《马来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经历始新世断陷期、渐新世凹陷期、中新世构造反转期3个演化阶段。中—晚中新世发生正反转构造,构造反转导致区域左行旋转逐渐变换为右行,中部和东南部反转作用强烈。马来盆地南部圈闭形成时间早,北部圈闭形成时间晚;早期生成的油在南部聚集,北部逸散;后期生成的气在北部有效聚集。北部烃源岩沉积、沉降快,埋深大,有利于成熟生烃,目前多数烃源岩已经进入生气阶段;由于后期东南部的抬升生烃受到抑制,生气量较少。马来盆地油气分布具有东部和南部以油藏为主,北部以气藏为主的特点。马来盆地划分了六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油区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主力油气产区。该区未来勘探重点主要位于深部H和J组超压带下的气藏和凝析油藏。通过对马来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成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厘清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9年04期)
樊自立[5](2019)在《渤南地区BZ28-2油田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渤南地区BZ28-2油田油气成藏规律,在研究断裂特征、油藏类型和油气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解剖油藏和研究断裂与油气类型之间关系,结合油藏发育史中断裂与油气分布之间迭合关系,总结了断裂在渤南地区BZ28-2油田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油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油气平面分布的范围,油源断裂交叉处及末端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优势部位,断裂侧向封闭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和层位,成藏后断裂活动控制着油气的再分配。(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贾霍甫,曹波,欧奎[6](2019)在《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竹主体构造为龙门山前构造带关口隐伏断裂的下盘构造,构造样式为研究区断滑褶皱,形成于印支期,在喜山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造,为一古今迭合构造。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表明,构造形成及其演化对研究区圈闭类型、储层发育、油气运移通道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是绵竹构造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及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形成的断背斜、背斜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胡志伟,杨海风,韩自军,李果营,黄志[7](2019)在《渤海海域渤中34-9油田火山岩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渤中34-9油田作为近年来渤海海域发现的最大的新生界火山岩下油田,油田区火山活动活跃,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根据钻井、岩心、地震等资料,通过矿物含量分析、方差切片和薄片观察等手段对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活动方式与期次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渤中34-9油田区火山岩属早喜山构造期中基性火山岩类,火山活动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其中油田北区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油田南区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要素具有明显的改造或控制作用:①火山活动形成的坡隆古地貌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聚背景;②岩浆活动对周围地层和断裂的改造,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圈闭类型;③早期岩浆热液形成碱性环境,晚期生-排烃产生的有机酸流体形成酸性环境,早碱晚酸的成岩环境利于早期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晚期次生孔隙的发育,为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东一、二段广泛发育的溢流相玄武岩为深部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渤中34-9油田具有岩浆喷发和断裂活动联合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富集层系的成藏特征,其成功发现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火山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霄,童明胜,梁锋,邓宾,刘微[8](2019)在《晚二迭世盐亭—蓬溪拉张槽东段特征及其对四川盆地中部长兴组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四川盆地中部上二迭统长兴组油气勘探尽管已取得发现,但并未形成大规模产能。现今对川中地区长兴组礁滩体分布特征、晚二迭世"盐亭—蓬溪"拉张槽东段边界特征以及长兴组成藏耦合关系并不清晰。结合最新地震资料,精细刻画出盐亭—蓬溪拉张槽东段最新边界,总结分析四川盆地中部长兴组礁滩体分布规律与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①盐亭—蓬溪拉张槽东段南西侧以发育条带状生屑礁滩复合体为主要特征,定名为磨溪生屑滩高带。北东侧以发育透镜状生物礁为主要特征,定名为广安生物礁高带。②盐亭—蓬溪拉张槽对川中地区长兴组厚度及礁滩体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拉张槽边界两侧长兴组厚度具有明显差异,礁滩体主要发育在拉张槽两侧长兴组中上部地层中。③盐亭—蓬溪拉张槽对川中地区上二迭统—下叁迭统烃源岩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拉张槽内部长兴组厚度减薄,而飞仙关组一段厚度明显增大,具备较优质烃源岩发育条件。④四川盆地中部是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模式,具有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长兴组为次生古油藏—原生气藏/次生气藏模式。综上认为,长兴组油气地质特征相较下古生界更为复杂,四川盆地中部长兴组古油藏规模有限,气源不足是现今未大规模成藏的主要原因。烃源岩/优势气源区—输导系统—优质礁滩体储层耦合是寻找长兴组油气勘探"甜点"区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汪旭东,张向涛,林鹤鸣,阙晓铭,贺勇[9](2019)在《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地质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的古近系地质结构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发育上、下2个变形层,其上变形层发育"拱张地堑系",下变形层主要发育岩浆底辟构造和塑性岩层流动变形。中央背斜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块断抬斜阶段、雏形阶段、强化阶段和定型阶段共4个阶段。中央背斜带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对古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古近系双层地质结构有利于构造圈闭及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圈闭的发育;古构造高部位是重要的油气汇聚指向区,重力滑动断裂是油气发生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系;构造演化还控制了文昌组有利储层的形成及分布。(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辉,胡修权,梁家驹,徐国盛,淡永[10](2018)在《准噶尔盆地准中4区块侏罗系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中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低。结合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开展了侏罗系断层对油气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以走滑断层为主,构造样式有4种。D1井—D1井西区域以孤立或雁列式的中等角度逆断层为主,部分正花状构造,表现为早侏罗世拉张,中晚侏罗世压扭; D2井北区域以负花状构造为主,构造环境为张扭; D6井区域以直立缺少分支的走滑断层和负花状构造为主,表现为早侏罗世拉张,中晚侏罗世张扭。从时间上来说,中侏罗世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最强,早侏罗世次之,晚侏罗世最弱。从区域上来说,D2井北区域在早中侏罗世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最大,在晚侏罗世弱于D1井—D1井西区域,D6井区域在整个侏罗纪时期断裂平均活动速率最弱。同时,探讨了油源断裂、断层相关圈闭、断层侧向封闭性对油气成藏的疏导、富集场所、聚集可能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6期)
油气成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油田勘探实践证实,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受反向正断层控制。为了深入探讨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从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出发,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规律,系统分析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反向断层的形成受控于断层掀斜-翘倾作用;(2)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伴随断层掀斜-翘倾作用,反向断层控制了盆地斜坡背景的形成,为油气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指向;②反向断层在下盘形成断鼻型圈闭,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反向断层抬升、剥蚀和淋滤3期同步作用,形成优质储层;④反向断层下盘储层段与上盘大套泥岩形成典型对接封闭或泥岩涂抹封闭,为油气顶封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成藏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崔俊,李雅楠,毛建英,赵权,高树芳.英西地区裂缝系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9
[2].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3].葛思.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9
[4].王永臻,唐书恒,郑求根.马来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前沿.2019
[5].樊自立.渤南地区BZ28-2油田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6].贾霍甫,曹波,欧奎.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J].地质学刊.2019
[7].胡志伟,杨海风,韩自军,李果营,黄志.渤海海域渤中34-9油田火山岩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8].梁霄,童明胜,梁锋,邓宾,刘微.晚二迭世盐亭—蓬溪拉张槽东段特征及其对四川盆地中部长兴组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9].汪旭东,张向涛,林鹤鸣,阙晓铭,贺勇.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地质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9
[10].刘辉,胡修权,梁家驹,徐国盛,淡永.准噶尔盆地准中4区块侏罗系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质论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