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第四小学,贵州荔波5584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引进校园作为校本教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为例,择部分诗词分析鉴赏,并提出具体的做法和推广的时代意义,以求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资源;进校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要求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荔波乡土文化资源——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并引进校园推广,对提升荔波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概况
(一)诗词资源概述
荔波奇特、秀丽的自然,浓厚民族文化,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无数美丽诗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念对荔波樟江山水风光,风土人情进行大量的描绘和赞美。
据《荔波县志》附的《游览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录》共80首,80首诗词中,诗72首,词8首。诗歌其中七言律诗30首,5律1首,七律29首;七古1首;五古1首;绝句40首,五绝5首,七绝35首。8首词中包括临江仙2首、减字木兰花1首、一剪梅1首、水调歌头1首、完溪沙1首、点绛唇1首、沁园春1首。
这些诗词描写内容丰富,以荔波奇山秀水、清幽古木、深涧鸟鸣、清虚灵洞、樟江月夜、田园风光、渔舟唱晚、卧桥掉柳、古城故居等为主要内容,酣畅淋漓地描绘荔波樟江景区无限秀丽的景色。
(二)诗词赏析
郑珍的《初到荔波》:
峰峦越尽见平原,蒙石微曛见雨痕。
田下江宽思置艇,树中城小望疑村。
路人怪看皆书担,乌鸟惊尽已郭门。
莫作居夷廖落意,此间便恐是桃源。
当诗人千辛万苦翻过峰峦,越过野岭之后,荔波县城如平原般出现眼前;草丛中的石头依稀看见刚下过雨的痕迹。展眼望去,漠漠脉脉水田下面,樟江河水宽阔,让诗人想起有一只船漂流多好;穿过树间看荔波县城像一个小山村一样。路人看见诗人一行所跳的行李担子,都感到非常奇怪,不知是何许人也;当乌鸟惊叫之后,大家都已经走过了门郭。不要认为认为这些少数民族人在此是孤独或者是寂寞的,这恐怕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罢了,即“此间便恐是桃源”。
郑珍“荔波八景”之《樟江夜月》,描写是樟江月夜的迷景色:
不受红尘半点侵,夜良何止值千金。
倒悬玉镜江心亮,直射银涛月色深。
霜气横拖渔父艇,清光争上雅人簪。
是谁倚树吹仙笛,赢得珍珠露满襟。
诗的意境:樟江月夜,清明透剔,不曾受到半点红尘的侵染,这样的夜晚是千金也买不到的。一轮圆月倒映在樟江里,如玉镜一般,点亮江心,银涛闪闪,月色显得更加深邃。远处霜气紧紧罩住江面,如横着拖住渔船一般;近处清凉的月光争着照亮美人的玉簪。正是这样夜景色里,是谁倚着江边树,吹着仙笛呢,赢得珍珠般的露水布满衣襟都不肯离去?
“月亮”、“江心”、“银涛”、“霜气”、“清光”、“露珠”|“渔父艇”等物象描绘成了一幅美丽的樟江月夜图,这一幅图清净无染,幽静无喧的,在万般寂静的江边月夜里,突然远处传来了低沉悠扬的笛声,打破了月夜的宁静。应该说不亚于“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的效果,樟江月夜实在太美!
杭州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刘延婕到荔波游览,有感而写下了《游贵州荔波绝景抒怀》:
蛟龙腾云下人间,心随白浪舞翩翩。
五岳苏杭不堪恋,天生桥下做神仙。
荔波小七孔,荔波堪称“五岳苏杭不堪恋”。当然,除了自然山水风光之外,还有诗题是邓恩铭烈士故居与怀古等。
二、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引进校园构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编辑《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读本》作为校本教材。在县志记录的基础之上开发《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教育读本》,开发作为荔波乡土教材,目前我们《荔波县志》记载的仅有这些,但是却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认为作为本土教材资源富有重要的意义。
(二)解读《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的文化内涵。《荔波县志》的《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里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荔波民族文化丰富,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本土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丰富,结合荔波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认真解读深厚的民风民情、历史文化、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地理环境等,为弘扬荔波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
(三)推广《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作为全县中小学语文必读书目。《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诗词,语言通俗易懂,很接地气,描写的都是我们荔波的风土人情,最容易让孩子们一读即懂,一看即知,一触景即情的乡愁,有这样的乡愁情结。这样的丰富的地方本土文章资源,建议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将《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作为本土文化教材资源加以开发和推广,将有利于新时代新教育的推广。
三、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引进校园的意义
(一)是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引进校园,作为校本教材,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本要求。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热情度和自豪感。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描写的是荔波美丽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风情民俗、历史文化,引进校园作为校本教材推广阅读,对于增强学生热爱荔波,热爱自然,热爱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热情度和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愿意。
(三)有利于陶冶情操,立德树人。十九大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涵崇德向善的荣辱观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挖掘和保护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诗词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立德树人,让子孙后代记得住永久的乡愁,具有新时代赋予历史使命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荔波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荔波县县志【M】.北京:地方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5.
[4]党的十九大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
作者简介:何炯鸳(1980年—),女,贵州荔波人,荔波四小,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