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只能靠学生大量的接触文本材料,靠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语文素养;写作能力;自主学习;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一定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发挥文本自身优势,使教材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掌握规范语言和具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感受人文精神,接受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在自主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融会整合,提升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写作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学习新知、提升认知的吸纳过程,那写作便是抒发性情、展现自我的倾吐过程。写作从根本上表现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判断和评价,是学生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上,更表现在学生对社会认识能力的高下上。而语言无味,表达呆板,素材匮乏,认识偏颇等不足无一不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文本来加以弥补。
中学的写作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让学生把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资学习的范式:同为议论,有正面立论,也有反面驳论;同是说理,既可有《六国论》的开门见山,也可有《过秦论》的卒章显志,也可有《游褒禅山记》的因事说理……同为记叙,却有顺序、倒叙、插叙之分;同是抒情,可有《荷塘月色》的寓情于景,即景抒情;也可有《灯》的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也可有《记念刘和珍君》的寓情于事,因事见情……总之,每篇文章都有它匠心独具的安排、恰当合理的表达、精彩流畅的文笔,这些都是学生可资借鉴的典范。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并能有意识地借鉴写法,自然可以熟练掌握行文章法。
同时,教材中的名人志士,比如忠君忧民“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原,坚贞隐忍“留得正气冲霄汉”的司马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至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的陆游,“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不仅以流传千古的事迹成为后人常写常新的素材,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胸襟,纯美的情感,仁爱的心灵,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激励、道德的提升,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充分挖掘教材文本所蕴含的宝藏,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知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加上恰切的表现方式,学生经过不辍的练笔,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重视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因此,聚焦课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文本,品味内容,理解文意,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掌握阅读方法。也可由学生依据就近原则,或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小组,对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读,通过组内或组间成员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经过讨论解决欠妥或难以明了的问题,教师适当予以点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然后去理解,领会,感悟其余的篇目。
三、注重融会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提高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具备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加以融会整合,熟练运用。
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比如可在课前进行三分钟的口头表达训练,也可利用教材封面和书中的彩图插页,训练学生的口头介绍和描绘能力;借助教材文章,或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概括内容,或对单元中的篇目的内容、手法、特色进行比较评论;或根据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安排,创设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让学生用巧妙的方式介绍自己,推荐并评价美文,也可让学生对感兴趣或关注的现象进行讨论,展开辩论,进行演讲;或让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对唐代诗人李白、王维、杜甫的诗风及产生原因的研究,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具体的知识运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上常常难以把握情况,要回归课本,从熟悉课本的知识体系开始,进行必要的理解记忆,注意思考、整合、归纳、总结,找到表现每个知识点的具体情景或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景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钻研,使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灵活应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进而培养写作能力;聚焦课堂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