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来河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是农业国。河南地处中原,既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牵挂着毛主席的心,从1951 年10 月到1971 年8 月,毛主席先后20 多次莅临河南调研,既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又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业生产,到农户家中询问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农民拉家常,与河南人民结下深厚感情。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的讲话》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河南人民忘不了毛主席的恩情,除发表了大量纪念文章外,记述和怀念毛主席的专辑就有:《毛主席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河南人民永远怀念毛主席》(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在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河南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毛泽东在河南》(林英海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与郑州》(朱孔嘉等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等。新近出版的郭林涛、王少华主编的《毛主席来河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5 月出版),可谓最能代表河南人民怀念毛主席的力作。由于专业关系,该书在付梓前笔者曾应邀看过校样,问世后又通读了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四大亮点。
一是图文并茂,文献价值高
该书第一篇用了74 个页码,收录毛主席来河南视察的图片110 幅,第二、第三篇收录河南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等历史图片24 幅。图片是不容修饰的历史的真实记录,从中可以获取历史信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该书第一幅图片是1952 年10 月30 日上午,毛主席在兰封(今属兰考)东坝头视察黄河防汛情况时的照片。黄河河南、山东段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灾难。尤其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 月1 日),黄河于兰仪(宣统时改称“兰封”,1954年与考城合并,称兰考)铜瓦厢决口,第二天全河夺溜,下游正河断流。此次决口黄水漫淹封丘、祥符(今开封县)、考城(今属兰考)、长垣等县,仅长垣县被淹村庄就有107 个。毛主席惦记着黄河的安危,视察黄河的第一站就来到东坝头。该照片就是这次视察的真实记录。第5 页、第15 页是毛主席在新乡同一位牧羊农民亲切交谈的照片。据图注和第171 页的文字可知,1952 年10 月31 日午后,毛主席在视察新乡人民胜利渠后,沿卫河西行,与牧羊农民尚景富相遇,进行了亲切交谈。这幅图片说明毛主席到农村视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要接见的人也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帅大叔发动了汽车向前冲去,把凶悍男的车撞向河里。凶悍男爬出汽车,放狠话说“我记下了你的车牌号,你跑不掉”,帅大叔于是热血上涌,开车返回不轧死对方誓不罢休。
二是给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因此,中外学者撰写有多部《毛泽东传》,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数量更为巨大。研究人物,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尤其是1958 年的“大跃进”和浮夸风、共产风、人民公社等,是学者论述较多的课题。《毛主席来河南》一书,以大量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在纠“左”、反浮夸风中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858 年,从省到县,各级领导大多头脑发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指标,什么“超英越美赶苏联”等,大刮浮夸风。据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回忆:河北徐水县委书记说“亩产达到八千斤到上万斤,粮食多得没有地方放”“提出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毛主席听了,仅置之一笑,让河北省长刘子厚去徐水调查,刘子厚把调查得来的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到一些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办猪场,把瘦猪运走,把全区大肥猪集中到一个点上,让人参观。”(114、115 页。引自《毛主席来河南》,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故只注页码不再注书名。)从而使毛主席了解到了刮浮夸风、共产风的实际情况。在1958 年11 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主席对浮夸风提出批评:“徐水把好猪集中起来给人家看,不实事求是,有些地方放钢铁‘卫星’的数目也不实在,这种做法不好,要克服。反对浮夸,要实事求是,不要虚报。”(78 页)毛主席听取下放荥阳的中直工部汇报时,有人说大办食堂的好处,毛主席笑着说:“你是不是吹牛呢?大锅菜炒出来的就是不如小锅菜香么。”又有人汇报说晚上亩产还是400 斤,到早晨就变成1000斤了,毛主席问河南省委书记和农业部部长:“农民到底是放卫星还是放大炮?”(155页)1958年,毛主席在商丘县道口乡(今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视察,乡党委书记说:试验田的红薯计划亩产13900斤。毛主席疑惑地说:“亩产13000多斤,秋后我再来看。”在回火车站的路上,毛主席问县委书记:“你相信他那亩产13000 多斤的试验田吗?过去亩产多少斤?”县委书记作了回答。毛主席说:脑子太热。过去亩产两千多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当然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207、208 页)1958 年11 月,各地还在大办钢铁。毛主席问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办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地委让我们上15 万人,我们目前只上了五六万。”“五六万人怎么住啊?”“都住在野地里。”毛主席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329 页)
这些当事人的回忆,使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和生活的情怀,注重调查研究和纠正浮夸风的决心。这些鲜活的事例,对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尤其是“大跃进”“大办钢铁”这一段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是毛主席简朴的生活和亲民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回忆说:1952年10 月,毛主席视察黄河大堤兰封东大坝。清晨,毛主席来到一个小村庄的打谷场和农民谈话,问收成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负担怎么样?农民一一作了回答。(159 页)1958 年8 月,毛主席在襄城县双庙乡一块谷子地里查看谷子的长势,当记者给他照相时,主席指着丰收在望的谷子说:“不要光照我,应该照这。”毛主席走进齐胸深的谷地里,说:“咱们在这里照个相,叫北京人看看你们这里的庄稼。”(250页)这就是本书封面照片:毛主席头戴大草帽、身穿白衬衫、站在谷子地里的著名照片。毛主席外出视察穿的拖鞋,带子都快磨断了,仍然舍不得丢掉。行李是让工作人员用“马褡子”把被子一卷,带在身边。毛主席带着它走遍了大江南北。(270页)该书记录了许多毛主席亲民的故事。例如在登邙山时进农家小院和农民拉家常,在新通桥工业展览馆一位讲解员给毛主席的袜子套皮筋,在德化街和市民同桌吃馄饨等等。这些看似小事,但就是这一件件小事拉近了领袖和百姓的距离,不但刻画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伟人形象,也使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四是设计精美,开本、装帧大气
本书另一特色是装帧大气。开本为889×1194mm,和国际流行期刊的开本一样。封面红底黄字,中间是毛主席在襄城谷子地里头戴大草帽的照片,拿起书本就让人心生敬意,有一种厚重之感。书中收录的虽然大多数是半个世纪以前的黑白照片,但印刷清晰,效果非常好。尤其第一篇,有34 幅图片都是各占一个页面,加上图注,深入阅读,使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毛主席来河南》一书,作者大多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毛主席在河南机关、农村、工厂,与干部、农民、工人亲切交谈的感人画面。这些记述使人深受教育。重温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就是笔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胖婶看得点头,秀才们也拊掌叫好,吴耕、李离、上官星雨都紧张得站起身不说话,他们的带头小哥哥果然有两下子,力敌贼酋,不只是降猫伏狗的三脚猫把式。如此良夜,山中逆旅,酒酣耳热之余,论刀论剑,由塞外的龙门客栈到山西的灵石旅舍,金香玉、红拂女们,都是这么一个玩法。
标签:毛主席论文; 河南论文; 亩产论文; 人民出版社论文; 黄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决策探索》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