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特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质,诗学,文学,道教,生命,物性,主体性。

特质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幼良[1](2019)在《深秀·凄恻·奇崛——黄人词艺术特质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学者,黄人的文学史研究洵为近代开山;作为作家,其诗词文兼擅足称名家。黄人词既承继了前代婉约词人的优秀创作传统,又善于将自己的丰沛才思与绵邈情感融入词的创作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面貌和艺术特质。黄人词的艺术特质主要表现为婉丽深秀、幽怨凄恻、荒忽奇崛叁个方面。其词以"悲美"为词心,融合时代气息,切合自身气质,写出了词之婉约风神和凄恻情调。(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吴海伦[2](2019)在《重返生命的本真:北宋文人生活审美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生活美学是本土特质的美学,生活美学理论的建构应该溯源于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重返生命的本真意即人在自由的状态,而不是被占有的状态实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的本质,北宋文人之所以能实现其生命的本真也是由其审美特质所决定的。与其他朝代的文人相比,北宋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北宋文人的美学相较于其他朝代更多地趋向于生活化、精神化,具有倡导自然、追求风雅、注重心性的审美特质。倡导自然之自然是指山水林泉之自然,也有从自然所得的自由之意。风雅特质主要体现在北宋文人的生活之物、生活之事以及生活之境叁个方面,"物"为衣、食、住、游、娱之物,物可感、可玩,在物中发现性理之趣,"寓意于物"是北宋文人对生活之物的追求;"事"为游、娱之事,"心充体逸则乐生"是其对生活之事的追求;生活之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生活意境,"我适物自闲"是其对生活之境的追求。注重心性是指北宋文人追求内在心性的修养与自我沉潜,由此可获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审美境界,这也即自在生命的本真生活境界。(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崔荣[3](2019)在《草原诗学:七十年内蒙古诗歌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内蒙古诗歌的特质是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草原诗学。草原诗学的地理起点是草原,建构者是作为内蒙古诗人共有身份认同的草原诗人,草原意象系统是草原诗学的主体意象系统和实现凭借,凝练和传递坦荡自由、生生不息的草原精神让草原诗学具有内在风骨,思想力度、哲学深度和实践性,至此,草原诗学最终完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崔荣[4](2019)在《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诗学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本质特征。生命意识复归与生命空间建构是生命诗学发生的逻辑起点,共生同感的文学世界建构与渲染原始生命强力是生命诗学展开的基本维度,直面生命鄙陋与现代性痼疾标志生命诗学的历史承担;召唤敬畏、激发生命内在神性是消释生命苦难之方,也启示生命存在之最深意义与根本价值。(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胡雨晴[5](2019)在《日本“季题”电影审美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季题"电影源于"季题"文学,其艺术创造上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在"季题"叙事中交合着抒情写意,充分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以"观物之乐"的方式融入到影片的内容呈现中,表现出诗化叙事特征;二是在复调叙事结构中蕴含着潜在的对话,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从而深刻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引导人们关注自然并回归自然;叁是在象征思维的普遍运用中,给"季题"影片注入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蕴,给影片带来强烈诗性隐喻效果。日本"季题"电影彰显了浓郁的东方性和民族性艺术精神,是日本电影走向世界并赢得普遍好评的一道靓丽风景。(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韩祥翠[6](2019)在《日本现代陶艺风格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是名副其实的现代陶艺大国。本文从对日本现代陶艺多元风格的简论入手,进而从物性的隐喻,禅意的审美境界,极致的工匠精神叁方面对其风格特质进行阐述,并从岛国的根基意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异质文明的吸纳叁方面探寻它多样风格及多元态势的形成原因,以期对现代陶艺的理论发展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工业》期刊2019年02期)

夏文莉[7](2019)在《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多年来不懈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着作丰硕,阐发问题精微深刻,见解新颖独到。叶嘉莹在其教学和研究中,以探索诗词的感发生命为旨归,注重诗词的美学价值。自1979年回国讲学,叶嘉莹对词体审美感性艺术生命的探讨,曾令国内学术界耳目一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她陆续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借用一些西方文学理论对词体之美感特质、演进历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叶嘉莹对词体美感特质、形成原因等问题的研究,以显示叶嘉莹在词之本体研究方面的贡献。本篇论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叁章以及结语五个部分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简要说明现阶段有关叶嘉莹词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部分,首先以叶嘉莹的生平为线索展示其漫长而又曲折的诗词人生和学术发展过程,接着从叶嘉莹词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以及对传统词体特质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两个层面来对叶嘉莹“词体美感特质论”的研究背景进行探讨分析。第二章部分,回归至叶嘉莹词学之文本理论,结合其相关论述观点,分别以“歌”、“诗”、“赋”叁类词的发展演变为线索来分析有关词体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以期从词史的角度,把握词所恒久不变的美感特质。紧接以花间词为切入对象,分别从“女性形象”、“女性语言”、“双性人格”叁个层面出发来共同探索词体美感特质的形成原因。第叁章部分主要研究阐述叶嘉莹“词体美感特质”论中的美学思想,分别从“心灵本质之美”、“人格之美”、“生命体验之美”等观点出发,来论证叶嘉莹词学阐述过程中的生命美学,并进一步论述叶嘉莹“词体美感特质”论之特点及其词学史价值。最后结语部分进一步论证叶嘉莹“词体美感特质”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作为其整个词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词学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是具有重要指向性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4-01)

屈冬[8](2018)在《价值双重指向与关系性存在特质——论哈罗德·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性是布鲁姆观念中审美的特性,以此为依据,可以将其观念中的美界定为陌生性审美。陌生性审美的价值指向包含作者与读者两个向度。在布鲁姆的观念中,读者的概念包含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具有作者特性的读者,而作者则兼具通常意义上的创作主体与具有读者特性的作者含义。对读者而言,美可以增强其精神力量;对作者而言,美可以使其获得经典身份。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具有一种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关系性存在特质,即美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中生成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0期)

王泽应[9](2018)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一个内容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伦理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面向世界借鉴吸收人类伦理文明成果而朝向未来不断求索伦理文明真谛和奥义的结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遵循道德生活规律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弘扬民族伦理精神与荟萃时代伦理精华的辩证结合,立足中国的本土意识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相互兼容,扎根传统的继承性与面向未来的创新性相互涵容等基本特质。(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5期)

蒋振华[10](2018)在《张叁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叁丰道教文学创作代表着明代道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探讨其诗文样式的内涵与形式关系,揭示其诗文创作的理论意蕴,归纳其文本建构的艺术取境,有利于展示明代道教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发现明代文学思潮与明代道教文学之间相激相荡的历史逻辑。(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特质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生活美学是本土特质的美学,生活美学理论的建构应该溯源于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重返生命的本真意即人在自由的状态,而不是被占有的状态实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的本质,北宋文人之所以能实现其生命的本真也是由其审美特质所决定的。与其他朝代的文人相比,北宋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北宋文人的美学相较于其他朝代更多地趋向于生活化、精神化,具有倡导自然、追求风雅、注重心性的审美特质。倡导自然之自然是指山水林泉之自然,也有从自然所得的自由之意。风雅特质主要体现在北宋文人的生活之物、生活之事以及生活之境叁个方面,"物"为衣、食、住、游、娱之物,物可感、可玩,在物中发现性理之趣,"寓意于物"是北宋文人对生活之物的追求;"事"为游、娱之事,"心充体逸则乐生"是其对生活之事的追求;生活之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生活意境,"我适物自闲"是其对生活之境的追求。注重心性是指北宋文人追求内在心性的修养与自我沉潜,由此可获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审美境界,这也即自在生命的本真生活境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质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幼良.深秀·凄恻·奇崛——黄人词艺术特质论略[J].东吴学术.2019

[2].吴海伦.重返生命的本真:北宋文人生活审美特质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崔荣.草原诗学:七十年内蒙古诗歌特质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崔荣.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9

[5].胡雨晴.日本“季题”电影审美特质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韩祥翠.日本现代陶艺风格特质论[J].中国陶瓷工业.2019

[7].夏文莉.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9

[8].屈冬.价值双重指向与关系性存在特质——论哈罗德·布鲁姆的陌生性审美[J].海外英语.2018

[9].王泽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特质论[J].道德与文明.2018

[10].蒋振华.张叁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  ;  ;  

特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