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秋天的怀念》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论文

李娟娟:《秋天的怀念》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论文

摘 要:审美教育塑造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育健全而完整的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编版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条件。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通过美读、品析语言、借助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审美教育。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具有突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只注重工具性,忽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审美性。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李泽厚认为美育是情感本体,可以建立新感性。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人格、提高语文审美素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审美教育与《秋天的怀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很有必要。要合理、高效地开展审美教育,必须全面地关注学情,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期,感知能力及抽象思维有所提升,理解力也有所增加,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这样一个半成熟期,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波动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塑造学生的健康生活观,提升思想水平及精神境界。

4.健全反恐情报合作机制建设。随着恐怖活动不断升级和向内地蔓延扩散,防范与打击已经不能只靠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力量来完成,在反恐工作中,需要党委、政府牵头,各级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反恐情报共享平台,公安反恐部门要定期与国安、武警、军队等部门广泛搜集情报信息。充分利用情报信息协作交流平台,加强与新疆警方在反恐情报信息线索查证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整篇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追念已逝的母亲,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及爱,表面写对母亲的追思,其实是借此对母亲表达告慰,表述即使双腿瘫痪,自己也依然坚持“好好活”的信念。

以上使用的杂交规则不但与复杂路面逻辑连接性相一致,更是应用了杂交运算,因此,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在杂交后,将前后的路径长度做对比,可以发现,S1′,S2′代表杂交后路径,若有S1′≤ Min(S1,S2),或 S2′≤ Min(S1,S2),即可对 S1′或S2′依据公式(5)来更新信息素浓度,将更新后的结果来替代对应子节点的最优解S1,S2,同时更新S集,在S集的全部项均完成杂交运算后,返回结果到各自处理器,并完成更新路径的信息素浓度操作。

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也要唤醒学生的联想,体味生活中蕴藏的美与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升华美,满足精神需求。读这篇课文不仅只停留在母爱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更多的生命力量,体会到人生有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值得“好好活”。

二、 《秋天的怀念》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 通过朗读,获得审美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品析语言,不能只体会字面意思,要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爱与美。正如叶嘉莹教授所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还更可贵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要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生活中的美,获得审美体验。这些语言的妙用,将母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文“我”决心背负着母亲的爱而好好活埋下伏笔。

此外,动词也运用得活灵活现,可引导学生挑出具有代表性的动词进行赏析。如“她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到窗外的落叶,一个“挡”字,刻画出母亲为了避免“我”触境伤怀而将窗外的景色遮挡起来这一画面,一位内心细腻的母亲跃然纸上。

(二) 细品语言,增强审美体验

瓶内二次发酵是生产优质起泡葡萄酒的传统方法,然而接种时较低的发酵温度、碳源和可同化氮源含量,较高的酒精度、总酸和游离SO2含量,以及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CO2压力和一些有毒副产物(如C6-C12中链脂肪酸和有机酸)等严重影响了起泡葡萄酒的二次启酵及发酵进程[1-2]。

文中运用了叠词,连用两遍“悄悄的”:她“悄悄地躲起来,在我听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悄悄地”表现出动作之轻,母亲的小心翼翼,流露出对儿子浓浓的爱,“偷偷地”表明母亲一直默默关注着儿子,写出了母亲的耐心与细心。“红红的”暗示母亲因为心疼“我”的遭遇已经背着我偷偷哭过,字里行间满溢母亲的爱。

“喔,知道了,不去,那就做饭吃,我好饿,为了让你请我吃饭,连看星星这样的矫情事我都提了,你都不给面子。”她往屋里闯。

在诵读文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读,要带着感情去朗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叶圣陶先生的“美读”法,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心等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愉悦,并激发主观的审美创造。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大致浏览课文,再引领学生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口吻来朗读。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课文,如追念母亲的文字需要用舒缓的节奏、低沉伤感的口气,而“我”因为双腿瘫痪喜怒无常的时候就应该用暴躁的语气,这样才能将作者内心情感的复杂性表现出来,起到抑扬顿挫的效果。根据文章的基调选择合适的语速语调,把握好节奏、重音、停顿,引导学生走入文章意境,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就能逐步获得审美感知。

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描绘景物、表述内心情感的主要工具,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具有美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要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抓好语言,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兴趣。《秋天的怀念》用词平淡,但语言间却洋溢着复杂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朗读”这个抓手,在反复的有感情朗读中,咀嚼作者丰富的情感。

散文家杨朔说“我用诗的语言写散文。”散文的语言颇具美感,《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在选词用词上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三) 借助媒体,培养审美情感

审美始终贯穿着情感活动,通过教学,要能让学生感受人物美、心灵美、品格美,培养学生的品德,树立美的思想,创造美的人生。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听觉及视觉等感官,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可以播放感人的母爱视频作为导入,在声音与图像的感染下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情感共鸣,将学生带入文本,体会课文最直观的母爱的表达,感悟母亲的宽容、善良、温柔与坚韧等品质,体会人物美。

《秋天的怀念》不仅是母爱的表达,更蕴含着要“好好活”的信念。作者在双腿瘫痪后变得暴躁无常,但他却一直坚定地和病魔抗争,母亲去世之后,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探索,执着而坚定地活了下来,活出了人生的高度和宽度,课堂结尾可以播放史铁生的采访录,鼓励学生领悟作者的坚定信心与不屈的精神,从而获得自我的审美感悟。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情感美与学生的经验接轨,在分析课文时恰当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联想、感悟美,发现身边的美。并鼓励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课后可让学生写一篇随笔,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引导学生审美地体验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三、 结语

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审美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让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蕴藏的美及其表现形式,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不断完善健康的人格,成为有修养、有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情趣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万有.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9).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黄良.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齐梅.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马金莲.注重初中语文课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

作者简介:李娟娟,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  ;  ;  ;  ;  ;  ;  ;  ;  ;  ;  ;  ;  ;  

李娟娟:《秋天的怀念》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