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意识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意象,意识形态,意识,民间工艺,云南,民族,发生。
审美意识发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映冰[1](2016)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流变与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凯,王庆[2](2015)在《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叁星堆和金沙出土器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已经成为共识,但各地域文化的特色却还值得大力探究。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的地域文化,一向以神秘而着称。广汉叁星堆、成都金沙出土的文物与传世古籍文献相互印证了古巴蜀的审美意识发生及其对后来巴蜀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浪漫情怀与崇高追求、夸饰表达与好奇深思、世俗化与审美化是巴蜀审美文化的叁大特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宋思思,李纶[3](2015)在《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了马克思科学整体观的视域,从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实践发生以及心理发生两个方面,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文化心理和发生机制做出了分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8期)
杨明刚[4](2014)在《救亡·论争·对话·复兴——中国审美意识发生学研究百年钩沉》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中国审美意识发生学研究从"救亡图存"的治平初衷出发,以引进西学为起点;从"论争图立"的历史需求出发,以研习马列为进阶;从"对话图新"的时代风尚出发,以对话国际为手段;从"复兴图强"的民族使命出发,以草创中体为旨归,围绕古典传统审美意识现代化这一重大主题循序展开;实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向外(外界对象)求美到向内(人自身)求美的艰难转向,开始走上本土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复兴图强"转型轨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徐写秋[5](2011)在《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民间工艺从无到有的妊育期,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可能产生疏离于实用性的人造物。人类的审美要求,只能潜存于品类少而形状简陋的旧石器中。新石器时期,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尚未有纯观赏性的艺术品。但这一时期物质载体稍多,人们的审美潜求便能通过磨制石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而得到一定满足。本文对远古时期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审美、内容、特性和风格等进行了一般性介绍及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9期)
张亚骥[6](2009)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生以来,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深化、挑战与出路叁个阶段,引发了文论界激烈的争论,推动了文论工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王振复[7](2005)在《人类学叁路向: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问题的研究,有“神话”说、“图腾”说与“巫术”说叁大人类学研究路向。由于原始巫术是中国原古文化的主导文化形态,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美学之文化根性与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是一条最为可行而有效的学术之途。(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5年10期)
黄萍[8](2004)在《从“滋味”说的发生历程看时代的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人的“滋味”文化发生经历了叁个阶段,体现出时人的审美意识:一是周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二是魏晋以降对“澄怀味象”的向往;叁是南北朝时期对“唯务折衷”的崇尚。(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李钢[9](2004)在《数学审美意识发生过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主体的角度揭示了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数学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其演化的本质过程遵循着由感性意象向知性意象、理性意象即审美意象升华的规律,以及数学审美意识的心理机制及其对主体数学创造活动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表明审美意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审美意识的观照下,数学的抽象思维和艺术的直觉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融合。(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04年03期)
陈炎[10](2004)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 ,人类进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 ,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 ,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 ,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 ,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 ,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 ,致使二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审美意识发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已经成为共识,但各地域文化的特色却还值得大力探究。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的地域文化,一向以神秘而着称。广汉叁星堆、成都金沙出土的文物与传世古籍文献相互印证了古巴蜀的审美意识发生及其对后来巴蜀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浪漫情怀与崇高追求、夸饰表达与好奇深思、世俗化与审美化是巴蜀审美文化的叁大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意识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映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流变与拓展[J].青海社会科学.2016
[2].李凯,王庆.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叁星堆和金沙出土器物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宋思思,李纶.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J].名作欣赏.2015
[4].杨明刚.救亡·论争·对话·复兴——中国审美意识发生学研究百年钩沉[J].中国美学研究.2014
[5].徐写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意识的发生[J].科技信息.2011
[6].张亚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
[7].王振复.人类学叁路向: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J].学术月刊.2005
[8].黄萍.从“滋味”说的发生历程看时代的审美意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9].李钢.数学审美意识发生过程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
[10].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