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干旱区论文-马俊良,姜立,米建芳,梁娟娟,杨华

西部干旱区论文-马俊良,姜立,米建芳,梁娟娟,杨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部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区,耐密,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西部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良,姜立,米建芳,梁娟娟,杨华[1](2019)在《适宜张家川县西部半干旱区种植的耐密玉米品种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张家川县西部半干旱区对引进的18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单6号折合产量最高,为17 074.50 kg/hm~2;其次是新引M751、联创825和辽单586,折合产量分别为16 436.70 kg/hm~2、15 316.80 kg/hm~2、15 148.50 kg/hm~2。玉研505、迪卡159、中地157和DK519的产量均略高于平均值。通过综合性状及产量性状分析,以上8个品种均适宜在张家川县西部半干旱区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杜俊平[2](2019)在《西部干旱区农业灌溉水价的间接补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节水者受益等补偿原则入手,明确政府和农民分别作为补偿的主体与对象,梳理了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制度补偿为主的4种补偿方式。通过平行位移建模来核算补偿标准,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加强喷灌或微灌等技术的推广、改进农业用水管道运输、强化产学研合作等间接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构建西部干旱区农业灌溉水价的间接补偿机制。(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爱彬,吴晓燕,鲁明[3](2019)在《西部干旱区“厕所革命”的民勤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秋天,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大西村四社村民李世忠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彻底告别了秋冬时节寒冷的院外敞开式旱厕,改成了温暖的室内水冲式厕所。“当时,政府提倡改厕,但改不改让我们自己定,我就跟3个女儿商量,她们都非常支持。”李世忠说,“村上(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9-06-22)

陈帅宏[4](2019)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灌溉制度和水氮利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总量较为匮乏,面对农业用水量的逐年提高以及干旱趋势的加剧,在该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在黑龙江省西部肇州灌溉试验站内进行了喷灌玉米的节水灌溉试验,以CROPWAT模型为研究工具,研究了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耗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年间和各生育期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水文年型作物需水与有效降雨的耦合度并制订了相应的喷灌灌溉制度;采用~(13)C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玉米耗水规律以及叶片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究不同灌溉制度对寒地黑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在玉米拔节期施用~(15)N标记的尿素作为拔节肥,研究了不同灌水方案下成熟期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以及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状况,同时研究了玉米收获后追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最终的损失率。试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日耗水强度均均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在拔节期—抽穗期达到峰值,峰值变化范围为4.21 mm/d~5.89 mm/d。不同处理拔节期到成熟期玉米WUE_i变化范围为7.56~29.84μmol/mmol,WUE_n变化范围为73.15~168.69μmol/mmol,WUE_y变化范围为2.90~3.74 kg/m~3。选取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为2004年、2010年和1992年,喷灌条件下,枯水年和平水年的灌溉净定额分别为170.2 mm和79.9 mm,灌水次数分别为3次和1次,为确保玉米稳产、高产,抽雄期和灌浆期必须进行补充灌溉。(2)拔节期玉米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L_B)、成熟期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L_C)和果实碳同位素分辨率(ΔF)分别为0.451%~0.505%、0.505%~0.598%、0.396%~0.526%,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ΔL逐渐增加。此外,玉米ΔL对灌溉定额和灌水次数变化的响应效果要优于籽粒ΔF。不同灌水方案条件下玉米ΔL与WUE_i、WUE_n均呈负相关,且ΔL与WUE_n的相关性优于其与WUE_i的相关性,玉米ΔF与WUE_y、Y均呈显着负相关。(3)在灌溉定额不变的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均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灌水处理下成熟期玉米籽粒氮素积累量、~(15)N积累量分别占两者总积累量的45.50%~68.80%、47.88%~74.40%,成熟期玉米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的8.14%~13.21%来自于追肥氮素,其中成熟期玉米籽粒中积累的追肥~(15)N最多,占比47.95~74.4%。不同灌水处理下玉米籽粒积累的总氮素量中来自追肥氮素的比例约为4.80%~9.83%。(4)玉米收获后8.81%~24.89%的追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其中83.25%~95.55%的~(15)N残留在0~60 cm土层中,60 cm以下~(15)N残留量仅占4.45%~16.75%,并且施用氮肥对40 cm以下土层中氮素水平影响较小,对60 cm以下土层的氮素水平基本不产生影响。在灌溉定额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灌水量过大会造成土壤中氮素的淋溶损失,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减少单次灌水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氮肥损失,提高肥料氮素残留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土壤氮平衡的作用。综上,研究得出符合玉米节水高产生产要求的灌水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水为800 m~3/hm~2,分别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水3次,该方案下玉米WUE_y为3.65 kg/m~3,产量为14712kg/hm~2;利用ΔL和ΔF指示玉米不同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玉米成熟期叶片和籽粒Δ~(13)C可作为量化表征作物叶片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玉米地上部分各器官中~(15)N分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片、茎秆、穗轴、苞叶。抽雄期和灌浆期缺水会导致植株~(15)N总吸收率显着下降,抑制玉米吸收肥料氮素,降低氮肥吸收率,同时单次灌水量过大增加氮肥淋溶损失,降低肥料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葛亚菲[5](2019)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与绿色防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虫害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局部地区环境条件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为害规律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给该类害虫的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本研究,一方面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规律进行调查分析,选取大庆地区代表性试验地块,主要采用性诱剂和诱集灯与田间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栽培方式和玉米品种、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深度试验区种植玉米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消长动态进行解析;另一方面,结合玉米螟田间发生规律,建立基于无人机的赤眼蜂释放和苏云金杆菌喷洒即卵和幼虫兼控的玉米螟生防体系。为玉米绿色防虫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对2017年和2018年,大庆高新区和肇州县两点试验区玉米叶片被害率、茎秆钻蛀率、折茎率、雌穗被害率、折雄率等指标的调查,揭示不同耕作栽培方式玉米螟发生为害情况。2017年高新区试验点玉米平均被害率最高的是平作二比空,达18%以上,最低的是垄作(密疏疏密),其中玉米雌穗被害在供试栽培方式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达30%以上,包括平作二比空、平作(密疏疏密)和大垄双行,其它供试被害指标在供试8种不同栽培模式间均无显着差异;在供试5种耕作方式中,免耕栽培方式玉米螟受害普遍较重,叶片被害率、折茎率和雌穗被害率等指标均较高。2018年肇州县试验区玉米螟平均被害率最高的是垄作,最低的是有秸秆宽窄行免耕;而且供试4种耕作方式中雌穗被害差异不显着,免耕方式的折茎率和折雄率几乎都显着低于垄作。上述结果表明,与垄作栽培相比,大庆市区平作和免耕栽培玉米螟为害比较重,而肇州县免耕栽培比较轻。同时,对玉米田不同施肥处理下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肇州县试验区供试4种肥料处理中,高肥和有机肥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较轻,低肥施用玉米螟为害普遍较重,供试的5个被害指标都显着高于高肥区,其中叶片被害率(16%)和钻柱率(4.89%)显着高于对照。大庆市区玉米田分层施肥和追肥处理对亚洲玉米螟为害影响主要为叶片被害率显着低于不施肥对照,玉米折雄率PU2和PU3之间差异显着,不同施氮可以减轻玉米折茎和折雄。结果表明,大庆市绿丰园玉米试验区和肇州县玉米试验区不施肥和低肥区玉米螟明显受害偏重。另一方面,对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田间落卵情况调查表明,大庆市区(第二积温带)亚洲玉米螟与肇州县(第一积温带)同为完整二代区,但肇州县玉米螟越冬基数较大,百杆虫数达50头,百杆活虫数达40头。其中大庆市区亚洲玉米螟化蛹高峰期是6月2日,羽化高峰期是6月6日至6月14日;肇州县化蛹高峰期是6月1日至6月5日,羽化高峰期是6月8日至6月19日。大庆市区第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高峰期是6月10日,第二代落卵高峰期是8月11日;肇州县第一代落卵高峰期是6月13日,第二代落卵高峰期是8月14日。2018年肇州县试验区采用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和无人机喷洒Bt相结合防治亚洲玉米螟,释放赤眼蜂卵寄生率达到8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70%以上,虫菌结合生防可减少玉米产量损失每亩达50kg。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以(无人机释放菌和虫)控制卵和幼虫的生物防治和(灯光和性诱剂诱杀)监测成虫的物理防治为主,以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为辅的亚洲玉米螟的绿色防控体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黄金柏,王斌,温佳伟[6](2019)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雨季及融雪期径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季节性径流特征并准确推求该地区地表径流,以流经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的阿伦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适用于该流域具有物理基础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阿伦河流域2011~2015年耦合融雪降雨-径流过程,推求阿伦河流域雨季(6~9月)月径流量、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主要融雪期融雪径流量及其对年径流贡献率。结果表明,5年内6~9月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26、0.37、0.54和0.39,年径流系数0.34~0.42,均值0.38;各年主要融雪期(3月1日~4月15日)融雪径流峰值10 m3·s-1,融雪径流对年径流贡献率分别为1.4%、1.4%、0.8%、2.0%和2.2%,均值1.6%。研究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季节性径流量予以准确量化,以期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禹丽敏[7](2019)在《银川:城在湖中 湖在城中》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银川平原年降水量仅约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600毫米。地处西北腹地,凤城银川仿佛该是一番大漠黄沙之景,却在去年于迪拜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叁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与我国其他5座城市一道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凤城湖(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5-06)

于恩涛,孙建奇[8](2019)在《基于多区域模式集合的中国西部干旱区极端温度未来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ORDEX-EA计划11个区域模式模拟结果,集合预估了中国西部干旱区16个极端温度指数未来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区域模式基本上能够再现近30 a西部干旱区极端温度的空间分布。2)多模式集合预估的西部干旱区21世纪中期霜冻日数(FD)和冰封日数(ID)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热夜日数(TR)和夏季日数(SU)则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未来异常暖昼持续指数(WSDI)和生长期(GSL)呈现增加趋势,异常冷昼持续指数(CSDI)和日较差(DTR)则呈现下降趋势。4)未来气候增温导致冷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增加,而暖昼日数(TX10p)和冷夜日数(TN10p)减少。5)未来月最高温度极大值(TXx)、月最低温度极大值(TNx)、月最高温度极小值(TXn)和月最低温度极小值(TNn)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西部干旱区未来发生极端低温事件的概率减小,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则会增大,但不同的极端温度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并不均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烜赫,王雪,赵鑫,曹铁华[9](2018)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主栽玉米品种抗旱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筛选出适合吉林省半干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采用抗旱指数和D值为评价参数,对吉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及新选育的26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比较。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的一些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抗旱指数法和D值法的结果,26个玉米品种中,‘利民33’、‘郑单958’、‘吉单558’、‘吉单27’的抗旱性较强;‘双合1号’、‘耘单208C’、‘盛单219’、‘凤田9’、‘吉单47’的抗旱性较弱;而‘银河32’、‘耘单208A’、‘吉单631’、‘良玉11’、‘信玉9’的抗旱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余品种为中等抗旱性品种。通过抗旱品种筛选,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时品种选择及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3期)

张杰,李敏,敖子强,邓觅,杨春燕[10](2018)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西部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对我国碳沉降和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得到的西部干旱区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采样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剖面数据,运用GIS技术与生态位模型Max Ent来估算土壤碳密度及碳库,经过计算西部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22.66×10~8Mg C(1Mg C=10~6g C),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86kg C/m~2。西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碳库总量的12.24%,这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湿度、气温等环境梯度变化呈现规律性显着相关。分析表明绿洲农业开发、土地利用及其管理等对西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9期)

西部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节水者受益等补偿原则入手,明确政府和农民分别作为补偿的主体与对象,梳理了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制度补偿为主的4种补偿方式。通过平行位移建模来核算补偿标准,提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加强喷灌或微灌等技术的推广、改进农业用水管道运输、强化产学研合作等间接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构建西部干旱区农业灌溉水价的间接补偿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部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马俊良,姜立,米建芳,梁娟娟,杨华.适宜张家川县西部半干旱区种植的耐密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2].杜俊平.西部干旱区农业灌溉水价的间接补偿机制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

[3].马爱彬,吴晓燕,鲁明.西部干旱区“厕所革命”的民勤探索[N].农民日报.2019

[4].陈帅宏.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灌溉制度和水氮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葛亚菲.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与绿色防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黄金柏,王斌,温佳伟.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雨季及融雪期径流特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7].禹丽敏.银川:城在湖中湖在城中[N].人民日报.2019

[8].于恩涛,孙建奇.基于多区域模式集合的中国西部干旱区极端温度未来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19

[9].梁烜赫,王雪,赵鑫,曹铁华.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主栽玉米品种抗旱性比较[J].分子植物育种.2018

[10].张杰,李敏,敖子强,邓觅,杨春燕.中国西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标签:;  ;  ;  ;  

西部干旱区论文-马俊良,姜立,米建芳,梁娟娟,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