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权:社会思潮的政治指向论文

王炳权:社会思潮的政治指向论文

【摘要】人们对利益诉求的舆论表达与理论言说形成政治性突出的社会思潮。思潮在表达利益诉求时,都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指向。面对政治性突出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立足实际、直面现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关键词】 社会思潮 政治性 意识形态

思潮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社会思潮起起落落,表现颇为不同,但政治性突出的思潮既受更多关注,表现也比较突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起伏跌宕,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其鲜明的政治性。因而,把握思潮的政治性特征,是剖析社会思潮的关键抓手,也是把握思想理论动态、舆情路线图和社会脉搏的切入点。

与主流话语保持张力、政治性“议题”凸显、群体性意识增强是社会思潮政治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与主流话语保持张力。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其政治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异质性关系”,即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思想理论体系动态的综合。社会思潮之所以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表层的原因在于它所反映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心理并不能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在相应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下得以表达出来,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如所谓的“左”的思潮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够“左”,所谓“右”的思潮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够“右”。从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这些思潮被概括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既充分说明了思潮的政治性特质,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得以暴露出来。这种张力的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是时代的纷繁变化和社会的自由与开放催生了思潮的生发,塑造了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定位。

政治性“议题”凸显。随着改革的深入,思潮与思潮之间、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空泛的意识形态争论逐渐弱化,政治性议题不断“出场”。旷日持久的价值观层面的讨论正退居幕后,现实的政治性指向更加突出。比如某些社会思潮借所谓“顶层设计”,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妄图介入改革进程,以期影响改革设计和实践,试图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给出另起炉灶的解决方案。思潮的言说不断深入到上层建筑领域,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进入关键期有关。改革正走向深水区,意味着改革正遭遇着难啃的骨头,要触及到真正的社会痛点。各种思潮亦会参与其中,试图给出自己的方案。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以来,诸多思潮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设计,有的社会思潮要达到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有的要实现机制的转变,有的则要调和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改革观。

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存在比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高,较短的扫描时间,可提升图像质量[1-2]。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属于无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措施,在临床中已经获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本次数据结果表明,诊断金标准即为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基础即为冠状动脉病变节段,可获得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率,但也可能发生漏诊或者过诊现象,一般是由于血管细小、血管壁钙化、走形迂曲等导致的,且造影剂推注速度过快、服用硝酸甘油也可能影响诊断结果[3]。

群体性意识增强。在一段时间以来的意识形态争论中,不同“阵营”的边界更加清晰、诉求更加明确、要求更加直接。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二是不同“意见领袖”群、“舆论精英”群有了各自更为清晰、明确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和主张成为不同思潮的核心话语。思潮的分化与边界的形成,说明其所代表和反映的社会群体的分化。从不同社会群体的角度看,代表其诉求的思潮是群体意识趋于独立的外在表现。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对立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群体的群体意识和阶层意识不断增强。客观上需要能够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观念体系和承担者。各种思潮的核心表达者即“舆论精英”或“意见领袖”不断推动思潮发声,背后的动力即是特定群体的利益取向和基本诉求。思潮之间之所以往往彼此对立,存在着观念上的冲突,其背后也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之争。在一定程度上,群体性意识演化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党派意识就会萌发,依附其上的思潮的政治性会更加鲜明。

自媒体发展迅速,话语权多元。互联网为思潮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当代中国,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的这种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倾向不同的思想性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微信群已越来越成为思潮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传统媒体。舆论精英、普通社会成员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有史以来最直接最广泛的沟通。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是“话语权”的获得,使思潮的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受众,群体性更加突出,使得政治性议题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传播开来。

社会利益、阶层意识、自媒体发展使社会思潮的政治性特征更加鲜明

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需破解的发展难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因此,切实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有效抵制各种错误倾向、凝聚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的治本之策。

分别提取每种天气模态对应的逐日降水观测值,所有日降水量数据被划分成20个集合。对于集合内的元素升序排列,并根据取值范围将其平均划分为N档(N=100),统计每档日降水量出现的频率,并估算出累积概率序列p1,p2,…,pN,得到该天气模态下逐日降水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周璞和江志红,2016)。

听力技巧的认知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摸索与积累的漫长过程。比起应用策略性的听力训练方法,在实际的听力理解过程中,部分学生侧重于已经形成的“救生艇”,致使其在更高层次,更长篇幅的听力材料的理解中运用不恰当的听力技巧,形成不良的听力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性思潮将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大影响,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趋于复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会继续有所分化。思想是利益的说明书,因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反映不同利益群体及其诉求的社会思潮也会相应地产生和发展。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将会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政治性思潮也会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发挥社会影响。一些思潮的核心人物会推动社会思潮发挥更大影响力。这些人是思潮最为活跃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已经主导了一些领域的“话语权”,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会主动推动社会思潮发展,在各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一些社会思潮随着现实生活条件的变化,将进一步获得舆论空间,产生更大影响。

阶层意识更加清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思潮之所以政治色彩鲜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群体的边界越来越清晰,阶层意识开始显现,因而需要有与之利益相契合的理论话语。无论是从近年来的各种报刊杂志,还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许多态度鲜明,有时甚至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言论,这表明了人们对于利益分化的感知度不断增强。某种强化群体之间社会经济差异或利益冲突的政治思潮,与利益分化和群体认同相契合,会不断重构意识形态基本格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分化也使人民群众中的普通群体阶层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也需要有自己利益和意志的表达者。在利益主体的群体归属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社会思潮会在更具体的政治议题上寻求表达。

政治性思潮的发展会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趋于复杂。进入新时代,社会思潮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会进一步复杂化,思潮与思潮间的分化与对立的形势会越来越明显。思潮之间的对立会凸显出来,原因在于,如果这些社会思潮进一步获取社会资源,其势必会在整个社会思潮领域产生比较大的反弹,与这些社会思潮相对立的社会思潮也会相应地作出较大反应。更为重要的是,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更大冲击。它们会继续整合自己的群体力量,通过多种方式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群众”;它们会通过多种方式继续把自己的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践中。“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事件”会出现,甚至发展为社会行动。意识形态的争论不会仅仅局限于知识界、思想理论界,在各种媒体充分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的争论已经走向而且还会更加深入地走向群众。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政治性突出的思想观念都会将民众的某些观点或话语揉合进来,在时机成熟时再“到群众中去”。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非精英化,群众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事件”将会更多出现。从这个角度说,思想理论的分歧是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

社会思潮政治性特征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及时回应、改进工作、强化反腐

社会利益的调整与分化。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社会思潮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动有关。一定程度上,改革开放是利益调整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既是大发展的过程,也是矛盾和问题丛生的过程。人们对利益诉求的舆论表达与理论言说即形成政治性突出的思潮。利益分化越剧烈,利益边界越清晰,思潮的政治性越突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潮发展史,思潮的发展随着改革的节奏跳跃。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发展与进步,利益得到调整和重新“洗牌”。具体到不同社会群体,则有得有失,得到者会坚守固有的东西,失去者则会寻求改变。二者都会诉诸于舆论,寻找理论支撑,形成言说姿态,不同思潮便由此涌现。思潮在表达利益诉求和达至利益诉求的制度设计时,都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指向。总体看来,思潮的政治指向相对聚焦于权力的制约、市场的规范、贫富差距、利益受损等问题,因立足点和诉求的差别从而形成思潮间的对立与冲突。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在利益边界形成、利益主体固化的情况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势必会再次触及这些深层次问题,思潮的政治性表达会更加鲜明。

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政治性思潮往往借助各类社会热点扩展其主张的社会影响。社会热点是各种观念发生发展的“催化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重要的思潮往往围绕历史前进的主题展开,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重要思潮则通过各类社会热点体现。所谓“热点”,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变化,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有着内在根据,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其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往往是我们党为深化改革而采取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措施等。纵观改革开放历程,每一步深化改革的措施都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热点,特别是每次党的代表大会更是热点中的热点。解读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见解,是各种思潮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同群体都竭力对其作出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解释。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应及时准确阐释中央精神,迅速回应社会热点,以免被动。

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应该有理想、有信念、有功底。目前,有一种倾向,即党的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职业化倾向明显,是职业而不是事业。固然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专家、需要专业人士,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专心于文字的演绎与构建,拿出的思想理论成果和实践不相关,和人民相去甚远,越来越圈子化、小众化,势必是行不通的。从技术上讲,我们目前的意识形态工作给人的主要印象是“屏蔽”所有的争议,代之以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建设诸多“工程”,这些都是不符合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做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极为荒唐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立足实际、直面现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那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虚无导向,不会有正面效果。

强化反腐,完善权力监督办法。权力的监督似与意识形态的“乱象”无关,但加强权力监督可能恰恰是改善意识形态工作、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形象的切入点。我们党是领导核心,也是“矛盾”核心,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想理论领域的多种观念、思潮的政治指向都是我们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能够从我做起,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执政群体和民众普遍支持。从中可以总结几点经验。比如,从我做起,符合我们的政治运作方式,上行下效;由点及面,贯彻多年来推进改革的基本经验;从实际出发,在目标群体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从问题入手,具体化而不观念化,具有可操作性。这些经验有助于出台和贯彻进一步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办法。

据悉,江干区教师只要符合“工作3年内青年教师,非杭州户籍,未婚,在杭州无房产”等条件即可申请免费入住。目前已有911名青年教师申请,100%解决了3年内单身青年教师的周转用房需求。该区目标为到2021年,能100%为工作5年内未婚教师安排集体住宿。

【参考文献】

①王炳权:《论思想家在社会思潮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7期。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我国政治思潮的演进及社会影响”(项目批准号:13BZZ002)的研究成果】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标签:;  ;  ;  ;  ;  ;  ;  ;  ;  ;  ;  

王炳权:社会思潮的政治指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