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工程论文_姜博,李欢欢,宋利强,韩海明,张锦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小麦,工程,甘蓝,赤霉病,基因,远缘。

染色体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姜博,李欢欢,宋利强,韩海明,张锦鹏[1](2018)在《小麦-冰草染色体工程与优异基因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对于育种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库,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是将野生近缘植物优异基因转移到小麦的有效途径。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是小麦族重要的野生近缘属之一,冰草P基因组具有抗病、抗逆、丰产等多种优异基因可用于小麦遗传改良,本研究利用染色体工程,在建立高效异源重组诱导技术的基础上,将冰草P基因组的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基因转入小麦,为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小麦抗病、高产育种提供了原始创新材料和新种质。【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为小麦-冰草2(?)、(?)异源二体附加系,受体和回交亲本普通小麦Tukuho;异源重组的染色体易位诱导采用附加系电离辐照的方法;异源染色体易位的鉴定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抗白粉病和叶锈病鉴定采用常规方法。【结果与分析】通过辐照参数和诱导时期的优化,建立了异源易位株频率17.(?)的高效诱导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D和(?)附加系诱导,获得了小麦-冰草2D和0D各种类型的异源易位系100余份;小麦-冰草2P异源二体附加系具有受体亲本不具备的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等优良特性,小麦-冰草0D附加系携带多花多粒和抗条锈病等优异性状;选取具有不同断裂点的小麦冰草2P、6P异源易位系,利用来源于冰草P基因组的特异标记进行分析,构建了冰草2P、6P染色体分子标记物理图谱;通过易位系回交群体分子标记和抗病性鉴定,将抗白粉病和抗叶锈病新基因定位于冰草2P染色体长臂的0.86-1.00区段上,该区段的抗病基因对接种的50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和17个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全部免疫或近免疫;将6P长臂携带的多粒性状主效基因位点转移到小麦中。【结论】广谱高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小麦-冰草2D易位系以及多花多粒的小麦-冰草6P易位系对于小麦抗病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丁建国[2](2016)在《构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染色体工程”——以郑州市惠济区“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成年人是"社会细胞"——家庭中携带遗传物质、起血脉延续、种族繁衍和文化传承功能的"染色体"。通过开展以未成年人为对象、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导师辅导活动为手段、以实现未成年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找到了一个新载体,为开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新局面探索了一项新机制,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已成为郑州市惠济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染色体工程"。(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郑庆伟[3](2016)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研究中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着名的小麦遗传学家Moshe Feldman和Ernest R.Sears曾提出"未来的谷物改良寄希望于野生基因资源的利用"。小麦育种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新的、可用的遗传资源。为了拓宽与改良小麦遗传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小麦与野生近缘种的杂交工作,利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育成高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六倍体小偃麦(Guo et al.2015.JGG)。为了解决小麦生产的赤霉(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14期)

[4](2016)在《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始建于1989年,1995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在2001年、2006年和(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常乐,张爽,王伟男,张洪生,林琪[5](2015)在《小麦抗赤霉病的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破坏性疾病,选育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缺乏的现状,并认为难以解决的基因连锁冗余问题,是导致抗赤霉病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者介绍了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多种染色体技术相结合来提高有利基因的获取效率,将给小麦赤霉病育种带来更大进步,本文为今后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以及相关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5年01期)

黄明涛,陈韵妍,刘建忠[6](2014)在《染色体工程大肠杆菌高效生产辅酶Q_(10)(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lasmid-expression system is routinely plagued by potential plasmid instability. Chromosomal integration is one powerful approach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Herein we report a plasmid-free hyper-producer E.coli strain for coenzyme Q10 production. A series of integration expression vectors, pxKC3T5b and pxKT5b, were constructed for chemically inducible chromosomal evolution(multiple copy integration) and replicon-free and markerless chromosomal integration(single copy integration), respectively. A coenzyme Q10 hyper-producer Escherichia coli TBW20134 was constructed by applying chemically inducible chromosomal evolution,replicon-free and markerless chromosom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deletion of menaquinone biosynthetic pathway.The engineered E. coli TBW20134 produced 10.7 mg per gram of dry cell mass(DCM) of coenzyme Q10 when supplemented with 0.075 g·L-1of 4-hydroxy benzoic acid; this yield is unprecedented in E. coli and close to that of the commercial producer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ith this strain, the coenzyme Q10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very stable after 30 sequential transfers and no antibiotics were required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The strategy presented may be useful as a general approach for construction of stable production strains synthesizing natural products where various copy numbers for different genes are concerned.(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4年05期)

张玮,纪军,王志国,崔法,王静[7](2013)在《利用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强筋小麦新品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我们以高抗白粉病的新型1BL-1RS易位系148为母本,与引自欧洲的八倍体小偃麦BE-1(条锈病、叶锈病免疫,白粉病高抗,HMW-Gs组成为1/6+8/5+10)杂交,与148回交,获得的BC_1F_1种子经γ-射线辐射处理,播种后田间选半矮秆、中熟、农艺性状较好、有典型偃麦草性状的单株与矮秆早熟小麦科农1095(HMW-Gs组成为N/7+8/5+10)回交两次获得BC_2种子,之后连续自交选育。利用FISH、SDS-PAGE、分子标记技术和人工接种条锈病抗性鉴定,选育HMW-Gs组成为1/7+8/5+10、兼抗条锈和白粉病、丰产性好的育种材料。2008年,由BC_2F_4选育出新品系O-9,株型、抗性、品质和产量性状优良,经进一步系统选育、异地选拔和适应性鉴定,2010年育成新品系科农2009。科农2009半冬性,中早熟,株高73cm,茎秆强壮,抗倒伏性强;叶片短小、宽厚、上挺,通风透光性好;穗方形,穗长8~9cm;穗层整齐,亩穗数42~48万个,穗粒数35~38个,千粒重36-40g。高抗条锈,中抗白粉和叶锈。抗干热风,耐阴雨,落黄性好。籽粒角质。HMW-Gs组成为1/7+8/5+10,蛋白质(干基)含量15.43%,湿面筋34.4%,沉淀值44.8mL,吸水率60.2 mL·100g~(-1),形成时间6.7 min,稳定时间11.0 min,拉伸面积124 cm~2,延伸性162 mm,最大抗延阻力566E.U.,各项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2011-2013年,参加河北省冬小麦优质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分别比对照品种‘师栾O2-1'增产6.05%、3.43%和3.94%,已进入下年度生产试验,可望于2014年审定。将远缘杂交、分子染色体工程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FISH、SDS.PAGE和分子标记选择技术灵活应用,提高了优质抗病品种的选择效率,促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工作的进程。(本文来源于《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10-08)

刘建忠[8](2012)在《染色体工程大肠杆菌高效生产异戊二烯类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是一类自然界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天然化合物,因其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经济价值。广泛用作药物、食品营养物质、抗氧化剂、香味物质、色素、甾体和天然聚合物。因此,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应用代谢工程技术来过量生产类异戊二烯药物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大都采用含质粒的工程菌来生产异戊二烯类药物,但是,质粒表(本文来源于《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3)

申书兴,王彦华,陈雪平,顾爱侠,赵建军[9](2012)在《利用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制蔬菜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农业体系下,人为集约化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及生态条件的恶化等因素,导致蔬菜缺乏创新型亲本资源,突破性重要基因匮乏,重要优良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呈上升趋势,难于实现综合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很难实现育种的重大突破。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对打破种间杂交障碍,发掘和利用重要基因,扩大变异范围,拓宽育种领域,提高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蔬菜单一育种技术的突破,和遗传育种新种质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2012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4-13)

丁志远,任根深,续创业,刘众,郑祺[10](2011)在《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种20年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开展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近20多年来的工作与成果,引进各类种质资源1 000多份,对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进行改进,转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育种中间材料和新品系。(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8期)

染色体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未成年人是"社会细胞"——家庭中携带遗传物质、起血脉延续、种族繁衍和文化传承功能的"染色体"。通过开展以未成年人为对象、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导师辅导活动为手段、以实现未成年人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找到了一个新载体,为开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新局面探索了一项新机制,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已成为郑州市惠济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染色体工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姜博,李欢欢,宋利强,韩海明,张锦鹏.小麦-冰草染色体工程与优异基因挖掘[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丁建国.构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染色体工程”——以郑州市惠济区“未成年人教育导师制”活动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6

[3].郑庆伟.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在小麦远缘杂交及染色体工程研究中取得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6

[4]..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J].湖北农业科学.2016

[5].常乐,张爽,王伟男,张洪生,林琪.小麦抗赤霉病的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5

[6].黄明涛,陈韵妍,刘建忠.染色体工程大肠杆菌高效生产辅酶Q_(10)(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4

[7].张玮,纪军,王志国,崔法,王静.利用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强筋小麦新品种[C].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3

[8].刘建忠.染色体工程大肠杆菌高效生产异戊二烯类药物[C].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9].申书兴,王彦华,陈雪平,顾爱侠,赵建军.利用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制蔬菜新种质[C].2012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10].丁志远,任根深,续创业,刘众,郑祺.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种20年总结[J].甘肃农业科技.2011

论文知识图

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路线...4 1RS 的整合图谱田间种植的小麦-高大山羊草1SlL1BS易...一1部分品系的高分子最谷蛋白亚基505一...蓝单体小麦转育程序(以1 B蓝单体为例...一5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创制及叁系配套示...

标签:;  ;  ;  ;  ;  ;  ;  

染色体工程论文_姜博,李欢欢,宋利强,韩海明,张锦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