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质量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量,机制,网络,几何学,同位素,动力学,服务质量。
质量传输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玲,杨文忠,张振宇,王庆鹏,许超英[1](2019)在《一种基于无线信道通信质量的MWSN数据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受限和无线链路通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信道通信质量的数据传输机制.综合考虑路径损失、节点的运动速度大小、节点的运动方向和节点的剩余能量计算传输概率.为了提升网络的性能,动态更新数据消息的副本数,此外根据数据消息的生存时间决定消息的传输和替换顺序,在Matlab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路由算法与DT算法、Flooding算法、FAD算法相比,数据消息的投递率至少提高6%,与Flooding算法、FAD算法相比副本数至少减少10%.(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原源,曹先彬,范梅梅[2](2018)在《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自组网在高负载下的服务质量及时延问题,提出一种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以多信道检测统计为平台,结合优先级机制,通过在高负载网络中适当遏制低优先级业务,并且进行网络流量优化,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低时延发送;同时利用流量预测模型估计网络流量,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优化,寻找合适的优先级门限值,确保高优先级业务接入率。通过计算机仿真可知,所设计的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可在大负载网络中动态控制信道的接入,保持良好的网络吞吐量,其高优先级业务接入率达到99%以上,能有效解决航空数据链网络高业务量导致的服务质量及时延问题。(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周飞[3](2017)在《浅谈基于OLSR协议的网络传输性能链路质量判别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OLSR协议基于跳数进行路径选择,对于节点间链路传输性能没有较好的控制策略,不能够根据网络情况,自动选择到下个节点的最佳路径进行传输,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质量权值的路径判别选择策略,引入链路质量权值的计算,节点信号强度因子及性能参数,进行链路质量判别机制设计与实现,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策略机制,在测试实验环境下,对提升网络传输性能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攀枝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鲍英[4](2016)在《多径中继传输业务体验质量协同评价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特网“尽力而为”的传输机制难以保证网络音视频电话等“实时会话类业务”体验质量,严重制约了网络业务创新。多径中继传输是一种基于应用层网络资源调度的优化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应用中继服务构建终端之间不完全相交的多条媒体传输路径,不仅可拓展终端之间的“传输带宽”,而且进一步可通过多径调度和冗余传输弱化“随机拥塞”等网络机制缺陷对传输可靠性的影响,进而实现满足业务体验质量(QoE,Quality of Experience)的媒体传输。网络资源调度和多径传输控制均需以“满足业务体验质量”为准则,“业务体验质量实时评价”是多径中继传输体系中“中继服务路径的生成和选择”和“端到端的多径传输控制(负载分发)”等环节的决策依据。仅考察网络传输环节对业务QoE的影响,传统单径传输模式下,路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相关的带宽和吞吐量、网络时延、丢包率和网络抖动等条件就决定了业务QoE,但在多径传输模式下,任何一条独立路径的QoS条件都不能决定最终的业务QoE,多径传输业务QoE是“业务媒体特征”、“路径集合中每条路径的QoS条件”、“多径传输控制方法”等因素耦合的结果。目前传输相关的业务QoE研究主要集中在业务媒体特征和单路径QoS条件的模型和分析方面,涉及多径传输的业务QoE量化模型和评价方法基本还是空白。本文综述了重迭网络多径传输技术、媒体业务传输服务模型和端到端QoE评价体系,结合实时会话类业务媒体多径传输场景特征,面向“中继路径选择”和“业务负载分发”等决策需求,从多径中继传输相关的业务体验质量量化评价模型、协同评价方法和策略决策模型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提出一种多径中继传输场景约束的实时视频业务QoE量化评价模型以及多路径耦合推理评价方法,针对多径中继传输网络传输系统的特点,主要考察“业务特征”和“不同的路径QoS条件”对业务QoE的影响,考虑了多条路径传输质量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依据设定的业务QoE评价规则及流程,给出了媒体业务的用户体验评分计算规则及相应的传输控制指导规则,并采用正反向混合推理模型为业务QoE评价建模,进行路径耦合相关的业务QoE评价。(2)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启发式算法的业务QoE评价方法,该方法依据网络状态性能感知及参数指标制定了业务QoE评价规则,采用大数据处理方法分析QoE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器端的历史评价数据,利用启发式评价规则及模糊聚类分析法建立模糊聚类函数,对采样评价数据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历史评价数据的相似匹配、聚类评价,形成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模糊聚类启发式算法的业务QoE评价方法。基于模糊聚类启发式算法的业务QoE评价方法避免了现有评价方法中由于线性评价规律覆盖不均带来的评价误差较大的问题,依据评价样本参数差异性特点准确的给出了业务评分信息,降低了评价的偏差度。(3)提出一种面向多径中继传输的媒体业务QoE协同评价机制,该机制包含两个网络组件,即QoE监测与评价管理客户端、QoE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器。其中,QoE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器包含四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参数过滤模块、媒体数据库模块、业务QoE评分计算模块、监测与管理模块。业务QoE协同评价机制采用“集中式”评价管理模式,以QoE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器为核心,QoE监测与评价管理客户端实时反馈媒体业务评价所需参数信息(包括节点位置消息、网络传输QoS参数消息、用户主观参数消息等),协助服务器完成业务QoE评价管理。业务QoE协同评价机制有助于以全局视角生成和应用历史数据,避免了用户代理客户端单独维护带来的由于数据库缺失而无法进行业务QoE评价的问题,减轻客户端的计算压力,提升媒体传输中QoE评价反馈的精准和效率。(4)提出一种VP9实时高清视频会话业务的QoE评价策略决策方法,针对多径中继传输系统给定的多个传输方案,结合业务类型相应的传输需求,设计了业务QoE评价策略决策规则及实现方案。为了保证传输媒体的服务质量,QoE评价策略决策方法设计了多径传输混合冗余传输设计方案的指导规则,调整媒体的传输控制,最终满足多径传输控制及用户体验需求。业务QoE评价策略决策方法保证了媒体的服务质量,提升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业务QoE协同评价机制研究的两个目标是建立业务QoE评价方法、给出业务QoE评价策略指导规则,QoE评价方法为终端用户及服务器端提供评分理论依据,QoE评价策略决策是选择出适合媒体传输控制的最优传输方案,并依据策略决策规则实时调整媒体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多径中继传输业务QoE协同评价机制能够为传输的媒体业务提供准确的用户体验质量评分,并使得媒体业务传输控制得到明显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鸿羽[5](2012)在《IMS重迭网络实时媒体传输路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和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IMS是3GPP在R5版本引入的多媒体通信标准体系,是下一代电信技术的主要方向。IMS承载网络传输技术滞后于业务网络发展需求,已严重制约了IMS应用发展和业务创新。在IMS重迭网络中,基于应用层路由技术构建实时媒体多径传输模式,是实现IMS媒体传输技术升级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多径实时传输过程中,需要根据路径服务质量(QoS)的优劣来进行路径的选择与实时切换,如何实时测量路径的QoS条件并进行评价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单径实时传输过程,可以使用RTCP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对时延、时延抖动、带宽、丢包等内容进行评价;而对于多径实时传输过程,当前还没有一种完善的方案能够对路径QoS条件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分析了其中尚未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如何描述传输路径、如何描述中继节点的状态、QoS动态评价机制、QoS综合评价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深入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是:1)提出了两种描述传输路径的方法:节点描述法和subflow描述法,通过分析可知,subflow描述法优于节点描述法。2)提出了一种描述中继节点负荷状态的方法,并根据节点描述法和subflow描述法分别给出了参考实现方案。3)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分析机制的路径QoS动态评价机制,支持实时反馈路径QoS变化;在IMS重迭网络中利用“热备份”路径传输QoS评价报告也属于动态评价QoS的研究范畴,既增强了QoS评价的健壮性,又有利于“热备份”路径的保活。4)提出了对QoS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采用这个方法可以直接判定传输路径QoS的优劣。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RTCP-E(增强型RTCP)协议,作为上述研究工作的一种参考实现方法。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能够应用于多径实时传输路径服务质量(QoS)条件评价。(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孙钢[6](2009)在《基于内容感知的视频传输质量评价及资源分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时视频传输应用正在成为互联网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之一。然而,目前尽力服务的互联网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可用资源不足导致过度的传输延迟、抖动以及丢包,影响视频传输质量。利用视频数据之间的存在的重要性区分,进行非均等的资源分配是一种提高视频传输质量的有效手段。视频传输的资源优化分配依赖于叁个核心部分:待分配的视频数据的重要性度量;端到端的视频传输失真预测;根据视频数据的重要性,寻找最优的非均等资源分配策略使得端到端的传输失真最小。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利用效率,本文研究基于内容感知的视频数据重要性度量以及传输失真度量,并研究传输层的带宽资源分配和差分服务网络中的数据包调度算法。首先,考虑到视频帧经常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而不同内容特性的视频帧丢失带来的失真影响也不相同,仅根据帧类型或者帧在GOP(Group ofPicture)中位置来进行计算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视频帧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和权重估计的H.264视频帧重要性度量模型—RFDI(RelativeFrame-loss-induced Distortion Index)。通过对宏块的编码模式、运动向量、参考帧选择等参数来标记权重,反映宏块内容对丢失的敏感程度,利用宏块的权重计算GOP内不同视频帧的重要性。该模型能够更准确的度量帧的重要性,由于参数可以直接从码流提取,计算复杂度也很低。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好的传输鲁棒性,视频帧通常会拆分成若干数据包传输,帧级别的重要性建模方法忽视了属于同一帧的数据包之间存在的重要性差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宏块分类的数据包重要性度量方法,通过宏块重要性分类、编码来划分帧内的重要数据,并度量数据包的重要性。这种方法更有利于视频传输时根据数据包的重要性来进行资源分配。其次,最小化端到端的传输失真是资源分配的优化目标之一,但是准确度量端到端的视频传输失真需要很高的复杂度。为了降低计算开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错误扩散建模的视频传输失真估算方法。采用错误扩散系数来度量丢包带来的错误扩散影响,避免了递归计算方法带来的高复杂性;该方法还考虑了视频传输的打包方式和解码端的错误处理机制,建立网络丢包和有效视频数据丢失之间的映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度量视频传输失真。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研究了资源优化分配算法,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提出一种基于RFDI模型的FEC冗余数据分配机制,在GOP内的不同BOP(Block of Packets)之间寻找最优的FEC冗余数据包分配策略,以获得最小的视频传输失真。其二,在差分服务网络中,为了避免传统的两速率叁颜色标记(trTCM)算法在网络过载的时候会将部分重要性高的视频数据包标记为低优先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trTCM包标记算法。利用基于宏块分类的数据包重要性度量机制,在包标记的时候考虑视频数据包内容的重要性,能够在网络拥塞时有效地降低重要性高的数据包被丢弃的概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6-10)
孙丹宁,姜文植[7](2006)在《无线移动网络中保证服务质量的传输控制机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研究保障IEEE802.11无线移动网络的服务质量的传输控制机制。利用资源预留协议在用户与网络之间建立动态资源预留界面,同时利用差分服务在IP骨干网中实现分级传输。另外,为了保证端对端的服务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6-07-01)
权力,章剑[8](2005)在《关于传输网络质量预警性维护机制建设的思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传输网络质量预警性维护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介绍了传输网络质量预警性维护实施的工作流程和预警性维护中网络恢复和保护的几种技术方案,并简单介绍了实施传输网络质量预警性维护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通信科技》期刊2005年01期)
刘伟[9](2002)在《质量传输和同位素交换:流动几何学和交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耦合的质量传输和动力学限制的同位素交换模型综合考虑了平流、扩散、热液弥散 ,以及岩石与水之间的不平衡同位素交换等项因素。把耦合模型应用于 2个构造环境下的古热液系统 ,进而解释稳定同位素数据。对于造成环绕浅成侵入岩体分布的18O亏损环带的流体的流动几何学 ,以及浅部正断层流体流动的几何学 ,耦合模型提供了不同于单一同位素交换模型的解释。耦合模型也提供了关于同位素相对交换速率和同位素交换机制的信息。结果表明 ,断层带的动态重结晶促进了表面反应 ,进而便利了同位素交换 ;在化学不反应性和未变形的矿物中 ,同位素交换可能受制于固态条件下的扩散。(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2年04期)
刘伟[10](2002)在《质量传输和同位素交换:流动几何学和交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耦合的质量传输和动力学限制的同位素交换模型综合考虑了平流、扩散、热液弥散、以及岩石与水之间的不平衡同位素交换等项因素。把耦合模型应用于2个构造环境下的古热液系统,进而解释稳定同位素数据。对于造成环绕浅成侵入岩体分布的~(18)O亏损环带的流体的流动几何学,以及浅部正断层流体流动的几何学,耦合模型提供了不同于单一同位素交换模型的解释。耦合模型也提供了关于同位素相对交换速率和同位素交换机制的信息。结果表明,断层带的动态重结晶促进了表面反应,进而便利了同位素交换;在化学不反应性和未变形的矿物中,同位素交换可能受制于固态条件下的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2-12-01)
质量传输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航空自组网在高负载下的服务质量及时延问题,提出一种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以多信道检测统计为平台,结合优先级机制,通过在高负载网络中适当遏制低优先级业务,并且进行网络流量优化,保证高优先级业务的低时延发送;同时利用流量预测模型估计网络流量,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优化,寻找合适的优先级门限值,确保高优先级业务接入率。通过计算机仿真可知,所设计的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可在大负载网络中动态控制信道的接入,保持良好的网络吞吐量,其高优先级业务接入率达到99%以上,能有效解决航空数据链网络高业务量导致的服务质量及时延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量传输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玲,杨文忠,张振宇,王庆鹏,许超英.一种基于无线信道通信质量的MWSN数据传输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原源,曹先彬,范梅梅.动态服务质量的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传输机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3].周飞.浅谈基于OLSR协议的网络传输性能链路质量判别机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
[4].鲍英.多径中继传输业务体验质量协同评价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6
[5].张鸿羽.IMS重迭网络实时媒体传输路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和协议[D].东北大学.2012
[6].孙钢.基于内容感知的视频传输质量评价及资源分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孙丹宁,姜文植.无线移动网络中保证服务质量的传输控制机制(英文)[C].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6
[8].权力,章剑.关于传输网络质量预警性维护机制建设的思路探讨[J].江西通信科技.2005
[9].刘伟.质量传输和同位素交换:流动几何学和交换机制[J].地学前缘.2002
[10].刘伟.质量传输和同位素交换:流动几何学和交换机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