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耦合模式论文_毛丽娜,周桂良,范钦满,凌苗苗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耦合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台风,区域,海洋,休斯敦,气浪,中原。

区域耦合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毛丽娜,周桂良,范钦满,凌苗苗[1](2018)在《基于低碳理念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动态耦合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宏观分析了运河航运与江苏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接着基于耦合理论探究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发展关系,并从时空角度出发,进一步揭示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之间的动态耦合发展规律,结合低碳理念,构建了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动态耦合发展模式,最后对京杭运河环境系统以及江苏区域经济耦合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当前阶段江苏省应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期刊2018年24期)

易路[2](2018)在《陆面水文模型TOPX的改进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WRF的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区域水循环是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健康、水资源安全的重要自然循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全球水文循环加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季节降水模式改变等问题导致区域干旱和洪涝频发,这深刻地影响着与水循环密切相关的诸多水问题如水资源调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如何综合利用数值模拟、数据同化、遥感观测等技术,充分发挥陆气耦合模型在区域水循环模拟过程中时空分辨率高、不受观测资料限制、能增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等优势,提高陆气耦合模型对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准确度,并以此为基础精细区域水循环模拟、明晰区域水循环规律是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响应的当务之急。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面积约270000 km2。此流域占有全国17%耕地,但人口密度却为各大江河流域之首(约660人/km2),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受地理和气候的综合影响,淮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60~80%。这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西高东低且以平原为主的地势,导致淮河流域洪涝干旱频发。近年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汛期极端降水呈显着增加趋势,流域径流量变化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可用于全球变化响应分析的陆气耦合模型对淮河流域水循环模拟的适用性研究。论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完善陆面水文模型TOPX地形指数的物理机制和提高区域气候模式WRF降雨预报准确度出发,旨在构建适用于淮河流域强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陆气耦合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研建考虑土壤水力传导度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新地形指数TI',通过修正现有IMFD算法得到TI'空间分布,并从河网提取和水文模拟两个角度论证TI'的合理性。为量化土壤空间异质性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提高以地形为基础的陆面水文模型的模拟效能,论文将土壤饱和导水率(Ks)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这两个土壤特征参数加入传统地形指数TI(ln(α/tanβ),以构建新地形指数TI,(ln(α/tanβ·Ks·K))。为计算研究区TI'的空间分布且避免采用耗时费力且代表范围有限的野外原位观测,论文首先基于1:100万HWSD 土壤数据库利用SPAW模型和EPIC模型分别求出Ks和K空间分布。其次,从TI'中土壤和地形两个下垫面因素共同决定水流流向的核心思想出发,改进现有地形指数计算方法IMFD并以此求得研究区TI'的空间分布。为了证明TI'的合理性,一方面,应用TI'中土壤和地形共同决定流向的思路改进TauDEM流域河网提取工具中的流向计算模块,从而提取基于TI'的研究区河网。提取结果正确的表现了水流更倾向于流向饱和水力传导度高和可蚀性强的土壤这一自然规律,而与产流密切相关的饱和源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是流域河网的延伸。这表明TI'能正确反映土壤空间异质性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将TI和TI'输入以地形为基础的水文模型TOPMODEL和TOPX,模拟位于不同气候区的流域逐日降雨径流过程。相较于基于TI的模拟结果,基于TI'水文模拟结果的Nash系数在莺落峡流域、王家坝流域和黄桥流域的数值分别提高了 0.063、0.019和0.003。结果表明,TI'能提高基于地形的水文模型的模拟效,且提高作用随着Ks·K空间异质性的增大而加强。(2)采用4D-Var同化技术,以遥感降水资料TRMM3B42和GPM IMERG为观测算子,改善区域气候模式WRF模式的初边界条件,以提高WRF的降雨预报准确度。论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2015年汛期和非汛期两次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了关于WRF模式对降雨类型、初边界条件和空间分辨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研究区域同一参数配置下,在NCEP ds083.3驱动下的WRF降雨预报准确度好于NCEP ds083.2数据的驱动结果,高分辨率的内区域降雨模拟结果好于低分辨率外区域降雨模拟结果。其次,以NCEP ds083.3 分析数据驱动基于 TRMM 3B42 或 GPM IMERG 的 WRF 4D-Var降雨预报,通过对比同化实验与其对应的控制实验的模拟结果发现:基于TRMM 3B42或GPM IMERG的WRF 4D-Var同化系统均能有效改善WRF模式的降雨预报效能,且由于WRF运行过程中的误差累积,4D-Var同化对WRF降雨准确度的实质性提高能维持大约12小时。直接同化GPM IMERG的WRF 4D-Var降雨模拟准确度高于直接同化TRMM 3B42的WRF4D-Var降雨模拟准确度。在9 km内区域,与流域内气象站逐日观测降雨相比,同化GPM IMEG的WRF 4D-Var系统对汛期和非汛期研究强降雨事件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51;与融合的CMORPH逐小时数据相比,两强降雨事件模拟结果的HSS均达到0.31。(3)实现陆面水文模型TOPX与区域气候模式WRF在1 km水平格网上的耦合及其在王家坝流域的强降雨径流过程模拟。论文以淮河流域子流域——王家坝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2015年汛期的一次强降雨径流过程为研究案例,在新地形指数和4D-Var同化技术验证有效的基础上,为保证基于TOPX和WRF陆气耦合模型的模拟效能,一方面,以TI'为TOPX的地形指数输入,基于长期和短期降雨径流对TOPX进行了率定验证。期间,TOPX模型对短期降雨径流模拟的Nash系数最低值为0.747。另一方面,采用4D-Var算法同化GPM IMERG卫星降雨数据来提高WRF模式降雨预报准确度。与研究区雨量站和蒸发量站实测降雨量和潜在蒸散发相比,WRF 4D-Var系统模拟出的逐日降雨和逐日潜在蒸散发整体上分别小于和大于实测值,与实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4和0.746。最后,研究采用四重网格嵌套技术实现了 TOPX与WRF在1 km格网上的陆气耦合。陆气耦合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TOPX与WRF4D-Var的陆气耦合模型生成的逐日土壤湿度模拟值与SMAP Level 4根区逐日土壤湿度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流域平均值为0.802。该陆气耦合模型模拟的逐日出口流量整体上要小于水文站实测值,其Nash系数为0.543。可见,基于TOPX和WRF4D-Var同化系统的陆气耦合模型能较好的再现王家坝流域强降水径流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12-03)

刘武,杨成荫,李耀东,史小康[3](2018)在《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在中尺度海气相互过程中的应用,利用MPI(ModelCouplingToolkit)并行通信技术,构建了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台风"凤凰"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式可以实现稳定高效的并行计算,并较好地再现了台风"凤凰"的活动过程;相对单一的大气模式,耦合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出台风"凤凰"的路径和强度,其中不使用"Bogus方案"的耦合试验模拟效果最好,其路径平均绝对误差相对控制试验和使用"Bogus方案"耦合试验分别减小了20.1%和72.5%,强度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则分别减小了41.4%和17.9%;耦合模式还能较好地再现表层海洋对大气的响应特征:台风大风使得表层流速显着增大,强烈的"抽吸夹卷"效应使得低层较冷海水上翻,海表温度降低,混合层深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詹思,齐琳琳,卢伟,孟旭航[4](2017)在《基于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的海洋风场预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面向海洋风场的耦合模式预报性能,针对西北太平洋海域,基于一次有无台风过程开展了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的72 h风场预报应用研究,并重点对1 000 m以下低空风预报进行了GPS观测数据的比对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海面10 m风还是1 000 m以下低空风,耦合模式对无台风日的风场预报效果相对更好;有无台风过程的检验评估均显示,海面低空风预报随时间变化趋势与GPS观测的基本一致,且各高度上均是u分量预报效果好于v分量的;针对台风的耦合模式预报需从模式初始场和物理过程参数化等加以发展完善。(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武,李耀东,史小康[5](2017)在《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对台风“凤凰”的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大气和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交换~([1]),这种海气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大气和海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任意一方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馈。因此,只有弄清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理机制才能更加准确的描述出大气和海洋的运动过程。大气和海洋的自身物理性质不同,其运动的空间、时间尺度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物理模型来完整描述其运动过程,而单一的(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7)

曹科欣,廖叁红[6](2017)在《农业区域协作初探——以“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条件特点,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协作,"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是农业区域协作发展模式之一。本文从农业区域协作发展的地理背景、理论基础及协作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对东北地区这一种农业协作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7年05期)

蒋冰华[7](2017)在《文化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式分析——以《诗经》文化生态旅游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生态旅游是借助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文化旅游而形成的概念,它特别强调保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平衡,也关注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耦合理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关键在于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探索事物之间联动发展的路径。文化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良好的耦合度,这种耦合关系突出表现在文化生态旅游系统要素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各种良性循环互动关系方面。从《诗经》文化生态旅游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耦合发展的关系中,以上观点可以得到充分印证。(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磊,费建芳,马占宏,黄小刚,程小平[8](2017)在《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洋业务化预报模式对中尺度涡等海洋中、小尺度物理过程的准确预报仍然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初始化采用稳定基态的海洋数据是当前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两组台风个例的模拟,检验了基于稳定基态海洋数据的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的模拟效果,并通过6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初始台风最大风速半径(Radius of maximum wind speed,RMWS)对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台风RMWS的影响贯穿整个模拟阶段,RMWS越大,下垫面热通量输送量级越大,台风强度越强。在台风强烈的风场作用下,海温反馈也越显着,从而引起热通量降低幅度增大。RMWS作为与台风结构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在度量台风强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范可旭[9](2016)在《长叁角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叁角地区经济发达,促进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上海模式、苏南模式、宁波模式、浙江模式等典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发展模式。文章归纳总结了其耦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并从政府作用发挥、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推进发展大区域职业教育。(本文来源于《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徐嘉南[10](2016)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综述——基于内在功能与周边区域耦合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的传统模式逐渐显现出诸多问题,亟待构建基于城市内在功能与周边区域耦合的转型创新模式。从国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来看,基于城市内在功能与周边区域耦合的转型虽未形成固定模式,但也有成功经验。休斯敦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各国效仿,在其成功经验中,城市内在功能与区域发展环境的有效互动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由于粗放型增长中积累的是资源产业优势,因此,在其包容性增长路径中,更需要依靠后发优势的培育。(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区域耦合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区域水循环是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健康、水资源安全的重要自然循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全球水文循环加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季节降水模式改变等问题导致区域干旱和洪涝频发,这深刻地影响着与水循环密切相关的诸多水问题如水资源调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如何综合利用数值模拟、数据同化、遥感观测等技术,充分发挥陆气耦合模型在区域水循环模拟过程中时空分辨率高、不受观测资料限制、能增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等优势,提高陆气耦合模型对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准确度,并以此为基础精细区域水循环模拟、明晰区域水循环规律是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响应的当务之急。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面积约270000 km2。此流域占有全国17%耕地,但人口密度却为各大江河流域之首(约660人/km2),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受地理和气候的综合影响,淮河流域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60~80%。这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西高东低且以平原为主的地势,导致淮河流域洪涝干旱频发。近年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汛期极端降水呈显着增加趋势,流域径流量变化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可用于全球变化响应分析的陆气耦合模型对淮河流域水循环模拟的适用性研究。论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完善陆面水文模型TOPX地形指数的物理机制和提高区域气候模式WRF降雨预报准确度出发,旨在构建适用于淮河流域强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陆气耦合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研建考虑土壤水力传导度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新地形指数TI',通过修正现有IMFD算法得到TI'空间分布,并从河网提取和水文模拟两个角度论证TI'的合理性。为量化土壤空间异质性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提高以地形为基础的陆面水文模型的模拟效能,论文将土壤饱和导水率(Ks)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这两个土壤特征参数加入传统地形指数TI(ln(α/tanβ),以构建新地形指数TI,(ln(α/tanβ·Ks·K))。为计算研究区TI'的空间分布且避免采用耗时费力且代表范围有限的野外原位观测,论文首先基于1:100万HWSD 土壤数据库利用SPAW模型和EPIC模型分别求出Ks和K空间分布。其次,从TI'中土壤和地形两个下垫面因素共同决定水流流向的核心思想出发,改进现有地形指数计算方法IMFD并以此求得研究区TI'的空间分布。为了证明TI'的合理性,一方面,应用TI'中土壤和地形共同决定流向的思路改进TauDEM流域河网提取工具中的流向计算模块,从而提取基于TI'的研究区河网。提取结果正确的表现了水流更倾向于流向饱和水力传导度高和可蚀性强的土壤这一自然规律,而与产流密切相关的饱和源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是流域河网的延伸。这表明TI'能正确反映土壤空间异质性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将TI和TI'输入以地形为基础的水文模型TOPMODEL和TOPX,模拟位于不同气候区的流域逐日降雨径流过程。相较于基于TI的模拟结果,基于TI'水文模拟结果的Nash系数在莺落峡流域、王家坝流域和黄桥流域的数值分别提高了 0.063、0.019和0.003。结果表明,TI'能提高基于地形的水文模型的模拟效,且提高作用随着Ks·K空间异质性的增大而加强。(2)采用4D-Var同化技术,以遥感降水资料TRMM3B42和GPM IMERG为观测算子,改善区域气候模式WRF模式的初边界条件,以提高WRF的降雨预报准确度。论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2015年汛期和非汛期两次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了关于WRF模式对降雨类型、初边界条件和空间分辨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研究区域同一参数配置下,在NCEP ds083.3驱动下的WRF降雨预报准确度好于NCEP ds083.2数据的驱动结果,高分辨率的内区域降雨模拟结果好于低分辨率外区域降雨模拟结果。其次,以NCEP ds083.3 分析数据驱动基于 TRMM 3B42 或 GPM IMERG 的 WRF 4D-Var降雨预报,通过对比同化实验与其对应的控制实验的模拟结果发现:基于TRMM 3B42或GPM IMERG的WRF 4D-Var同化系统均能有效改善WRF模式的降雨预报效能,且由于WRF运行过程中的误差累积,4D-Var同化对WRF降雨准确度的实质性提高能维持大约12小时。直接同化GPM IMERG的WRF 4D-Var降雨模拟准确度高于直接同化TRMM 3B42的WRF4D-Var降雨模拟准确度。在9 km内区域,与流域内气象站逐日观测降雨相比,同化GPM IMEG的WRF 4D-Var系统对汛期和非汛期研究强降雨事件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51;与融合的CMORPH逐小时数据相比,两强降雨事件模拟结果的HSS均达到0.31。(3)实现陆面水文模型TOPX与区域气候模式WRF在1 km水平格网上的耦合及其在王家坝流域的强降雨径流过程模拟。论文以淮河流域子流域——王家坝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2015年汛期的一次强降雨径流过程为研究案例,在新地形指数和4D-Var同化技术验证有效的基础上,为保证基于TOPX和WRF陆气耦合模型的模拟效能,一方面,以TI'为TOPX的地形指数输入,基于长期和短期降雨径流对TOPX进行了率定验证。期间,TOPX模型对短期降雨径流模拟的Nash系数最低值为0.747。另一方面,采用4D-Var算法同化GPM IMERG卫星降雨数据来提高WRF模式降雨预报准确度。与研究区雨量站和蒸发量站实测降雨量和潜在蒸散发相比,WRF 4D-Var系统模拟出的逐日降雨和逐日潜在蒸散发整体上分别小于和大于实测值,与实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4和0.746。最后,研究采用四重网格嵌套技术实现了 TOPX与WRF在1 km格网上的陆气耦合。陆气耦合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TOPX与WRF4D-Var的陆气耦合模型生成的逐日土壤湿度模拟值与SMAP Level 4根区逐日土壤湿度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流域平均值为0.802。该陆气耦合模型模拟的逐日出口流量整体上要小于水文站实测值,其Nash系数为0.543。可见,基于TOPX和WRF4D-Var同化系统的陆气耦合模型能较好的再现王家坝流域强降水径流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耦合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毛丽娜,周桂良,范钦满,凌苗苗.基于低碳理念的京杭运河与江苏区域动态耦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

[2].易路.陆面水文模型TOPX的改进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WRF的耦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8

[3].刘武,杨成荫,李耀东,史小康.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应用[J].海洋科学.2018

[4].詹思,齐琳琳,卢伟,孟旭航.基于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的海洋风场预报性能研究[J].海洋预报.2017

[5].刘武,李耀东,史小康.基于MCT耦合器的WRF-POM并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构建及对台风“凤凰”的初步试验[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5谢义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曹科欣,廖叁红.农业区域协作初探——以“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为例[J].地理教学.2017

[7].蒋冰华.文化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式分析——以《诗经》文化生态旅游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8].刘磊,费建芳,马占宏,黄小刚,程小平.区域台风—海洋耦合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大气科学.2017

[9].范可旭.长叁角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模式探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

[10].徐嘉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综述——基于内在功能与周边区域耦合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年8月5日00时起报,72小时累积降...+AMSR-E海表面温度资料(左...光纤-波导直接耦合系统照片=48时刻,15km分辨率模式,TC中心风...模式计算区域和水平网格预测模型建立流程图

标签:;  ;  ;  ;  ;  ;  ;  

区域耦合模式论文_毛丽娜,周桂良,范钦满,凌苗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