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致死中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浓度,夜蛾,幼虫,甜菜,菜粉蝶,核型,棉铃虫。
致死中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徐忠新,赵奎军,韩岚岚[1](2014)在《致死中浓度吡虫啉对大豆蚜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种群后代发生再猖獗的机制,本研究测定了在吡虫啉LC50的胁迫下,大豆蚜1、3、4龄若虫和有翅、无翅成虫体内可溶性蛋白、糖类、游离氨基酸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吡虫啉LC50胁迫下,大豆蚜若虫体内能源物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对成虫有显着的影响;大豆蚜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着升高;大豆蚜有翅成虫和无翅成虫体内粗脂肪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薛春丽,袁盛勇,孔琼,郭亚力,张宏瑞[2](2010)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3期)
薛春丽,袁盛勇,孔琼,郭亚力,张宏瑞[3](2010)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测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Plant Diseases and Pests》期刊2010年01期)
刘绍斌,陈文瑞,文成敬[4](1994)在《新杀虫剂89-1对棉铃虫致死中浓度(LC_(50))及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四川省化工研究设计院新合成的杀虫剂89─1,对棉铃虫(末龄幼虫)的LC_(50)为230±5.5pp,乐果乳油为625±6.4ppm,89─1的毒力高于乐果1.7倍。田间防治试验表明,30%89─1乳油750-防治棉铃虫效果令人满意,施药3天以后防效为80%以上,10天后防效为86.4%,与当前防治铃虫的优秀农药25%喹硫磷1000×防效相当,大大优于40%乐果乳油750×的防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刁治民,刘连荣,林建国[5](1990)在《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死中浓度及致死中时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从青海天然草原采集和分离的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龄青海草原毛虫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感染浓度与死亡率直线回归方程为y=2.6270+0.3888x,Lc50值为1.2687×10~6PIB/ml,其95%置信限为1.1372×10~6-1.4155×10~6PIB/ml,病毒浓度为1.25×10~8PIB/ml的L_T50值为4.3天。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随感染浓度的增大而上升,感染浓度与致死时间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Z1期)
胡萃,万兴生,虞子法,俞伯良[6](1985)在《应用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的研究:病毒形态观察与致死中浓度、致死中时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菜粉蝶幼虫增殖的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其包涵体为卵圆至椭圆形颗粒,不易为电子束所透射;病毒粒子略呈杆状,稍弯曲,脂膜内外有电子致密物质沉积;核衣壳杆状,较直。病毒包涵体、病毒粒子和核衣壳的大小分别为335-398×219-259nm、221-260×65-75nm和245-283×51-62nm。 PbGV包涵体经口喂饲菜粉蝶初孵幼虫,其致死中浓度(LC_(50))为1.22×10~3GIB/ml。幼虫饲毒后,致死中时(LT_(50))随病毒浓度提高而缩短;随饲毒时虫龄的增大而延长。病毒感染寄主幼虫的最适温度约为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LT_(50)明显缩短。(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5年03期)
致死中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死中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徐忠新,赵奎军,韩岚岚.致死中浓度吡虫啉对大豆蚜体内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2].薛春丽,袁盛勇,孔琼,郭亚力,张宏瑞.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薛春丽,袁盛勇,孔琼,郭亚力,张宏瑞.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测定(英文)[J].PlantDiseasesandPests.2010
[4].刘绍斌,陈文瑞,文成敬.新杀虫剂89-1对棉铃虫致死中浓度(LC_(50))及田间防治效果[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
[5].刁治民,刘连荣,林建国.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死中浓度及致死中时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0
[6].胡萃,万兴生,虞子法,俞伯良.应用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的研究:病毒形态观察与致死中浓度、致死中时测定[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