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皮效应论文_贾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入渗,沙地,水文,效应,生物,荒漠。

结皮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贾超[1](2019)在《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枯落物结皮的形成及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科学家和决策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毛乌素沙地是受风水侵蚀影响的代表性地区,土壤和植被的退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沙地枯落物结皮在沙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枯落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不同发育年限的沙地枯落物结皮对地表微生境、新生幼苗建成、土壤性状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作用特征,揭示沙地枯落物结皮的生态效应,旨在为沙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一个新思路。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沙地枯落物结皮的形成显着改善了沙地地表微生境,促进了幼苗的建成。相比于裸沙地,枯落物结皮在0-5 cm沙地表层的土壤湿度平均增加17.0%,土壤温度平均降低16.6%,由此可见,沙地枯落物结皮具有很好的保水和降温效果;同时沙地枯落物结皮亦显着改善沙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储水量平均提高53.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16.3%,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 cm的土层平均增加77.5%,在5-10 cm土层平均增加80.8%。沙地枯落物结皮为幼苗建成提供有利的微生境,因而沙地枯落物结皮表面幼苗的平均丰富度、盖度和植株高度分别约为裸沙地的3.5倍、3倍和2.5倍;且比生物结皮,分别提高了41.7%、46.5%和28.2%。(2)沙地枯落物结皮显着改善了沙地表层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成为沙质土壤向壤质土壤发育的驱动力。结果表明,随着沙地枯落物结皮年限的增加,沙地表层土壤大粒级团聚体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的含量增加,砂粒的含量显着减少。同时,沙地枯落物结皮通过提高沙地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改变沙地表层土壤结构以达到保水的功效。沙地枯落物结皮经过分解作用,使沙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并向土壤中输入大量营养元素。在0-5 cm土层中,5年和3年枯落物结皮沙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裸沙地高约94%和71%;沙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年枯落物结皮中最丰富,其次是3年枯落物结皮、1年枯落物结皮、生物结皮和裸沙地。随着沙地枯落物结皮的发育,它们对沙地表层土壤性质的积极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3)沙地枯落物结皮显着丰富了沙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裸沙地相比,枯落物结皮沙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着提高;且随着沙地枯落物结皮年限的增加,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逐渐增高,于5年枯落物结皮中达到最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指数与沙地表层土壤速效钾、速效钾、全氮含量、土壤孔隙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沙地表层土壤容重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沙地表层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之间具有显着的关联性。沙地枯落物结皮是水蚀风蚀交错带一种典型的结皮类型,与裸沙地和生物结皮相比,沙地枯落物结皮的形成显着改善了沙地表层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了沙地表层土壤的保水调温能力,丰富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成为推动沙质土壤向壤质土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沙地枯落物结皮对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冠华,胡甲均[2](2019)在《生物结皮土壤-水文-侵蚀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微小生物和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广泛分布于各类气候和生境条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生物结皮在不同生物气候区土壤的生态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生物结皮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水文与侵蚀过程等方面对其生态功能进行总结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区域和时空尺度、多过程耦合机制、生物结皮影响氮循环的过程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空间分布及互动关系等方面,展望了该领域有待深化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我国生物结皮相关研究工作,加深对生物结皮生态功能及地表过程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茜倩,张元明[3](2019)在《荒漠藓类结皮边缘效应下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呈现高度异质性,植被分布斑块化成为该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藓类结皮是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自然状态下藓类结皮通常呈现出典型的斑块状分布特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将藓类结皮斑块从中心至边缘划分3个圈层,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等16项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藓类结皮斑块3个圈层的土壤肥力,并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1)藓类结皮斑块边缘圈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脲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吸光值(AWCD)均显着低于内部两个圈层,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pH值、碱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不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在3个圈层无显着差异。同时,土壤各项指标在斑块内部两个圈层均无显着差异。(2)藓类结皮斑块3个圈层土壤肥力的关联度值依次为中心圈层(0.65)>中间圈层(0.59)>边缘圈层(0.47),藓类结皮斑块结皮层的土壤肥力从中心至边缘逐渐降低。藓类结皮斑块状分布显着影响土壤肥力,导致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程度增大,从而可能影响荒漠植物群落,尤其是草本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3期)

杨东东,赵伟,陈林,王磊,宋乃平[4](2018)在《人工柠条林生物土壤结皮地表水文效应的季节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柠条林地表广泛分布的土壤结皮对地表水文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以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无结皮处理下旱季和雨季表层土壤水文过程的监测以及土壤水文物理特性的分析,进一步在季节尺度上揭示生物土壤结皮地表水文效应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工柠条林表层土壤结皮层水分含量动态在旱季和雨季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格局,其持水效应在以小降水为主,土壤蒸发强烈的夏季体现最为典型,但是进入雨季结皮的相对持水效应弱化甚至丧失。(2)由于生物结皮活性的季节转换,人工柠条林表层土壤容重、饱和含水率、总孔隙度在季节尺度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生物结皮的存在都会降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而无论有无结皮覆盖,雨季土壤水分入渗速率都低于旱季。(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茜倩,张元明[5](2018)在《荒漠藓类结皮斑块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分布的边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结皮是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之一,能影响荒漠地表稳定、土壤水分与养分以及种子植物生长等。自然状态下,藓类结皮通常呈现出典型的斑块状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为对象,在斑块尺度上,将藓类结皮斑块从中心至边缘划分3个圈层,分析了藓类结皮斑块中心到边缘不同圈层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显着受边缘效应影响,中心圈层含量显着高于边缘圈层,其他土壤指标在3个圈层无显着差异;边缘圈层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低于内部2个圈层,而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圈层均无显着差异;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从中心向边缘圈层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边缘圈层显着低于内部2个圈层;同时,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在斑块内部2个圈层均无显着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影响脲酶活性的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均为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与SMBC更易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各因素中距离对二者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分别达到-1.108及-1.224;有机质、p H值、速效K以及全K对SMBN直接通径系数均较大,但各因素通过有机质对SMBN的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SMBN受土壤理化性质及距离多个因素的直接及间接影响;此外,过氧化氢酶活性及SMBC的剩余项的通径系数均较大,表明受其他未被考虑因素的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冯伟,叶菁[6](2016)在《踩踏干扰下生物结皮的水分入渗与水土保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的负面影响,通过野外定位观测试验,从入渗、产流产沙两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在3种踩踏强度下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裸土,未被踩踏的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地表径流的表现形式并非单一的增加或降低,在雨季初期增渗减流,初期过后减渗增流;(2)不同踩踏强度对水分入渗、地表径流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裸地对照相比,轻度踩踏结皮增渗12%,减流23.2%,中度踩踏结皮减渗3.6%,减流5.3%,重度踩踏结皮减渗25.5%,增流21.3%;(3)不论是否被踩踏,生物结皮产生的泥沙量都显着低于裸土。同裸土产生的泥沙量相比,轻度踩踏减少56.3%,中度踩踏减少43.5%,重度踩踏减少37.9%,但中度、重度踩踏结皮改变了原先土壤侵蚀格局,增加了泥沙含量。综合考虑入渗和土壤侵蚀认为:轻度踩踏生物结皮可在不增加土壤侵蚀的前提下,促进入渗,减少径流,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王一贺[7](2015)在《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植被斑块格局及其径流的源—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产汇流过程一直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重要的研究内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高等维管束植物恢复的同时,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成为该区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及产汇流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黄土高原6个降水量带生物结皮和植被分布格局的调查,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和植物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探究其入渗差异的机理,并通过模拟降雨实验探究生物结皮-植被斑块间的源-汇关系,以期明确生物结皮-植被间是否存在源-汇关系,及这种关系与生物结皮的组成、高等植物种类、生物结皮与植被斑块的面积比、分布格局,来水量、坡度、坡长等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关系。为有效确定生物结皮-植被镶嵌分布坡面的雨后产流,明确坡面水文循环,从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水肥资源促进植被恢复,促进生态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所得结论如下:1)在黄土高原降水量250—550mm地区退耕地及自然荒坡上,维管束植物与生物结皮共同存在,呈镶嵌分布,生物结皮可视为被镶嵌体,植物为镶嵌体。维管束植物与生物结皮的盖度在250—550mm降水量带中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该降水量范围内,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盖度差异显着,但生物结皮各组分盖度差异不显着。2)生物结皮和植物各自组内依种类的不同对入渗的影响是不同的。直根系植物的稳定入渗率高于对照,须根系植物与对照组的稳定入渗率差异不显着。总体而言,植物比生物结皮有更高的稳定入渗率。在雨后的水分再分配中,植物与其周围生物结皮含水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0-10cm土层,特别是0-5cm土层范围内。3)生物结皮与植被间存在径流上的源汇关系,生物结皮为“源”,促进了径流的产生,植被为“汇”,减缓了径流的产生。坡面产流量随着生物结皮盖度与植物茎基的相对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生物结皮在降雨-产流生态过程中起到了正向的,增加的作用,具有“源”景观的性质,可以被认为是“源”景观。植被冠层能截留降水,同时增加入渗,减少产流,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对降雨产流这个生态过程起到了负向的、减少的作用,具有“汇”景观的性质,即植物在降雨产流过程中是“汇”景观。4)实验条件下,雨强(60、90、120mm/h)可显着影响生物结皮-植被间径流的源-汇关系;坡长在2-10m范围时,坡长对该源-汇关系的影响是先促进后抑制,坡长8m可能是本实验的临界坡长。植被格局(随机、条带、聚集)和坡度(16°、25°)对生物结皮-植被间径流的源-汇关系无显着影响,但格局对径流量的影响呈现出聚集格局>随机格局>条带格局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5-05-01)

乔宇,徐先英[8](2015)在《干旱荒漠区物理结皮的土壤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荒漠区,物理结皮是广泛发育的一类结皮,其存在对维持干旱荒漠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总结了物理结皮种类、形成及影响因素,综述了物理结皮对土壤降雨入渗、蒸发、地表径流以及土壤发育和微生物生长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探讨了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结皮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认为: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民勤沙区,粘土沙障加梭梭的固沙造林模式,促使粘土沙障在雨滴的冲刷下物理结皮广泛发育,发育的结皮降低了降水入渗,增加了地表径流,使深层土壤旱化,造成人工梭梭固沙林衰退和较深层土壤水分的减少,导致沙区生态水文过程和植被格局变化,研究对退化荒漠植被恢复与干旱沙区土壤水分循环具有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07期)

杨永胜,邱永利,周小泉,穆兴民,卜崇峰[9](2015)在《毛乌素沙地人为干扰苔藓结皮的土壤水分和风蚀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在毛乌素沙地人为干扰生物结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为该区生物结皮的高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设置裸沙、苔藓结皮、干扰苔藓结皮、沙蒿、沙蒿+苔藓结皮以及沙蒿+干扰苔藓结皮6个处理小区,通过动态监测各小区土壤水分及风蚀变化过程,分析人为干扰苔藓结皮对土壤水分及风蚀过程的影响。[结果](1)沙地苔藓结皮能够显着提高浅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深层土壤含水量。(2)人为干扰苔藓结皮会引起浅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和降雨入渗深度的增加。(3)与裸沙对照相比,几种处理的减蚀效率大小顺序为:沙蒿+苔藓结皮(97.01%)>沙蒿+干扰苔藓结皮(90.87%)>苔藓结皮(89.63%)>干扰苔藓结皮(69.50%)>沙蒿(64.62%)。[结论]植被覆盖度较高时,对苔藓结皮进行适当破坏,能够在不加剧土壤风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而在无植被或低植被覆盖的地块,要禁止对苔藓结皮的干扰破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小泉,刘政鸿,杨永胜,苑森朋[10](2014)在《毛乌素沙地叁种植被下苔藓结皮的土壤理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沙蒿、沙柳、樟子松叁种植被下有苔藓结皮、无苔藓结皮(对照)样地0—2,2—5,5—10cm剖面土壤的理化指标,探讨毛乌素沙地苔藓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1)叁种植被下苔藓结皮均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增加细砂粒(0.02~0.2mm)含量、降低粗砂粒(0.2~2mm)含量。(2)沙柳及沙蒿植被下苔藓结皮均能够显着提高各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全磷含量(P>0.05),降低全钾、速效磷含量;樟子松下苔藓结皮0—2cm剖面的理化效应同沙柳、沙蒿类似,但2—5,5—10cm剖面内,有机质含量显着降低(P>0.05),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含量则无显着变化(P<0.05)。(3)荒漠生态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改善程度同植被类型的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结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微小生物和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广泛分布于各类气候和生境条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生物结皮在不同生物气候区土壤的生态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生物结皮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水文与侵蚀过程等方面对其生态功能进行总结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区域和时空尺度、多过程耦合机制、生物结皮影响氮循环的过程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生物结皮与维管植物空间分布及互动关系等方面,展望了该领域有待深化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我国生物结皮相关研究工作,加深对生物结皮生态功能及地表过程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皮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贾超.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枯落物结皮的形成及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张冠华,胡甲均.生物结皮土壤-水文-侵蚀效应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李茜倩,张元明.荒漠藓类结皮边缘效应下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沙漠.2019

[4].杨东东,赵伟,陈林,王磊,宋乃平.人工柠条林生物土壤结皮地表水文效应的季节转换[J].西北植物学报.2018

[5].李茜倩,张元明.荒漠藓类结皮斑块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分布的边缘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8

[6].冯伟,叶菁.踩踏干扰下生物结皮的水分入渗与水土保持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6

[7].王一贺.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植被斑块格局及其径流的源—汇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

[8].乔宇,徐先英.干旱荒漠区物理结皮的土壤水文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5

[9].杨永胜,邱永利,周小泉,穆兴民,卜崇峰.毛乌素沙地人为干扰苔藓结皮的土壤水分和风蚀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5

[10].周小泉,刘政鸿,杨永胜,苑森朋.毛乌素沙地叁种植被下苔藓结皮的土壤理化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4

论文知识图

2 20mm 和 5mm 降水量水平下结皮效应4 20mm 降水量水平下各土壤样品的结5 5mm 降水量水平下各土壤样品的结皮5 mm降水条件下截持效应的变化趋势藻...20 mm降水条件下截持效应的变化趋势仅...不同降雨场次结皮的产流效应C值变化

标签:;  ;  ;  ;  ;  ;  ;  

结皮效应论文_贾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