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系论文_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持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雄性,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质,辣椒,蔗糖,不育系。

保持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1](2019)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采用RFLP分子标记、Northern blot、同源克隆及RT-qPCR的方法,对离核木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及其保持系‘07-113B’进行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以12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结合EcoRⅠ和HindⅢ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RFLP分析,发现atpA/EcoRⅠ及ccmB/EcoRⅠ2个基因/酶组合存在RFLP多态性;2)以atpA和ccmB为探针,对‘07-113A’和‘07-113B’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检测到atpA、ccmB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转录本大小均相同;3)获得atpA的CDS全长及其部分侧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tpA编码序列相同;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5′端侧翼序列有2个碱基的变异,3′端侧翼序列有4个碱基的变异;4)RT-qPCR分析发现,不育系中atpA在败育后的表达量是保持系的0.44倍,极显着低于保持系。推测‘07-113A’花粉败育可能与atpA的异常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郝苗苗,阳文龙,张爱民[2](2019)在《多组学分析小麦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研究对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中K-CMS,T-CMS,V-CMS已有较多报道,如1991年报道了小麦T-CMS中orf256可能为不育基因;K-CMS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于2011年公布。然而,关于AL-CMS的不育调控机制还未见报道。本课题以AL-CMS为研究材料,利用多组学技术手段对小麦AL-型不育系(ALS)和保持系(ALM)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解析小麦AL-型的不育调控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通过I2-KI染色和石蜡切片发现不育系ALS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花粉时期,且完全败育;ALS和ALM线粒体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发现了50个候选基因,为不育基因的发掘奠定了基础;转录组测序发现,在小麦花药发育早期有11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84个基因下调表达,538个基因上调表达。对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电子传递链、蛋白二聚化等功能;蛋白组测序发现,在小麦花药发育早期ALM和ALS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466个,其中239个蛋白丰度降低,227个蛋白丰度增加,主要功能富集在对刺激的响应、生物调控、解毒作用等方面。上述差异表达的基因或蛋白GO功能富集到的一些通路,均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雄性不育,为后续的不育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姜艳喜,焦少杰,王黎明,苏德峰,严洪冬[3](2019)在《高粱不育系和保持系萌发期耐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育高粱耐盐品种,用1.7%的NaCl溶液对51对稳定的高粱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了盐胁迫培养,通过研究其萌发期种子发芽率、相对盐害率与盐浓度之间的关系,明确高粱成对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耐盐特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保持系的耐盐性比不育系的耐盐性要好。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耐盐特性不是完全一致的,不能简单的用A的抗性来表示B,反之亦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谭炎宁,杨震,袁定阳[4](2019)在《γ射线诱变籼稻保持系T98B突变体的鉴定与农艺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诱变是农作物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杂交稻骨干亲本T98B为研究对象,以30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其成熟种子进行处理,从辐射后代中鉴定出农艺性状变异材料,划分了变异类群,分析了各类型突变频率,为遗传改良奠定了材料基础。结果显示,经γ射线处理后的M1和M2种子的发芽率受到了显着抑制,分别比对照T98B降低了22. 35%和14. 67%;从M2群体中初步筛选出了207个变异单株;经M3~M5的遗传稳定性测试后最终获得了168份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总突变频率达到了0. 673%。按照变异部位将突变体划分成叶变异、茎/蘖变异和穗粒/花变异等3种类群,各类群分别含有34份、37份和97份突变体,占比20. 24%、20. 02%和57. 74%;育性、叶色和株高等性状的突变频率较高,分别达到了0. 212%,0. 092%和0. 088%。此外,本文简要描述了各类群的表型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利用γ射线诱变能产生丰富的农艺性状突变体,本研究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琼文[5](2019)在《胡萝卜瓣化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胡萝卜(Daucus carota L.)是世界十大蔬菜作物之一,含有丰富的α-和β-胡萝卜素。国内外规模化胡萝卜生产基地大多使用杂交品种,采用雄性不育途径选育而成。胡萝卜雄性不育为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主要有褐药型和瓣化型。瓣化型雄性不育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其基本特征为雄蕊器官结构变为花瓣或萼片,无小孢子发生组织,但雌蕊器官正常。前期研究发现胡萝卜瓣化型雄性不育系存在线粒体重组现象,并导致不育系中atp9终止密码子发生非同义突变导致编码区延长,比可育系多了13个氨基酸,ATP9在不育系中过量表达,被认为可能与瓣化型雄性不育相关。也有研究发现瓣化型雄性不育系花发育的早期氧化磷酸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及控制2-3轮花发育两个MADS-box核基因DcMADS2和DcMADS3的表达受到抑制。但目前关于线粒体形态结构及基因组层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瓣化型雄性不育系(P2S)及其保持系(P2M)为试验材料,比较其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差异,并进行线粒体基因组重测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与雄性不育相关基因,为深入开展雄性不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P2M和P2S中大多数线粒体长度在0.6~1.5μm之间,大小正常,但在P2S叶片细胞中发现超大线粒体(>5μm)现象,且内嵴堆迭。叶片细胞中P2S平均每个细胞中含有4.8个线粒体,P2M中含有8.4个。花序细胞中P2S平均每个细胞含有5.2个线粒体,包括空泡化线粒体1.3个;P2M中含有9.0个,包括空泡化线粒体0.7个。通过基因组重测序,P2S和P2M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74,155 bp、281,120 bp,其中P2S缺失了6965 bp,两者之间存在7处结构变异(SV),这也导致3个orf缺失,分别是orf27、orf32、orf34,这可能与P2S中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嵴堆迭,空泡化严重密切相关。2、以P2M为对照,P2S基因区共发现46处SNP变异和6处InDel变异,通过TMHMM软件预测P2S中变异基因以及缺失orf的跨膜结构,初选出6个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分别为:orf27、orf30、orf32、orf34、orf40a、orf26。通过对花发育3个时期的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orf27、orf30、orf32、orf34在P2S和P2M中存在显着差异,可作为候选基因深入开展相关功能的研究。3、根据P2S中SV变异设计4对特异引物,通过对不同基因型不育系和保持系、国内地方资源以及杂交品种的多态性检测,发现国内个别地方资源存在单个不育带型,但在不育材料中同时存在4个不育条带。MtD_1-4标记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的符合率分别为:96.2%、100%、96.2%、100%,可作为检测胡萝卜瓣化型雄性不育源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王平,丛玲,王春语,朱振兴,A,Ashok,Kumar[6](2019)在《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基因组易位是导致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性状产生的重要遗传机制。比较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寻找易位区为克隆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x623A和其保持系Tx623B为试验材料,采用二代Illumina Hiseq结合叁代PacBio测序技术,对2个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比较和分析不育系和保持系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差异。高粱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49 727 bp和452 772 bp,预测编码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s)分别为147和145个,且两基因组特有基因分别为8个和6个。两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一个57 kb的基因组片段易位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区域,该易位区可能与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中易位区为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克隆提供了基因组信息。(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茹,陈灵芝,魏兵强,王兰兰[7](2018)在《辣椒CMS系及其保持系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保持系8B为材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两者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探讨CMS与叶绿体结构的关系,并比较其特性与差异,揭示CMS机理。结果表明,辣椒CMS系8A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基粒片层之间界限模糊、消失,发育滞后,与基粒连接的类囊体不发达,整个片层排列紊乱,叶绿体数目减少;保持系8B叶绿体形状为椭圆形,基粒片层、类囊体均发育正常。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绿体数目较保持系减少,结构、形状与保持系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阮美颖,万红建,杨有新,周国治,王荣青[8](2018)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蔗糖转化酶活性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蔗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同化产物。植物生殖器官对蔗糖的有效利用,在植物的受精和坐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蔗糖转化酶(invertase, INV)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是蔗糖代谢的关键酶,根据细胞内位置不同,INV被分成细胞质蔗糖转化酶(cytoplasmic invertase, CIN)、液泡蔗糖转化酶(vacuole invertase, VIN)和细胞壁蔗糖转化酶(cell wall invertase, CWIN)。为探究蔗糖代谢在花粉败育导致辣椒(Capsicum annuum)雄性不育过程中的相关生理分子机理,本研究分析了INV的酶活性、基因表达模式与辣椒雄性不育性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31A和保持系131B为实验材料,利用INV酶活性测定、辣椒基因组INV鉴定与结构分析等,以及辣椒CWIN合成相关基因qRT-PCR等方法,对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花中蔗糖转化酶的活性、转化酶合成基因表达模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花蕾和成花时期保持系131B的CWIN酶活性显着高于不育系131A,且差异显着性分别达到极其显着(P<0.001)和极显着(P<0.01),而这一现象与辣椒CWIN合成基因CaCWIN3和CaCWIN4在保持系131B雄蕊中的高表达水平紧密相关。据此推测,辣椒CaCWIN3和CaCWIN4可能是蔗糖转化酶参与调控辣椒雄性不育的重要功能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辣椒雄性不育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周仂,王英哲,谭晶,徐安凯,徐博[9](2018)在《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SCAR标记的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已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MS-GN-1A和保持系材料MS-GN-1B筛选与紫花苜蓿细胞质不育恢复基因高度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转化为SCAR特异标记,经鉴定分析发现该标记的重复性好,而且稳定,对紫花苜蓿"叁系"配套中不育系种子生产鉴定提供研究基础。实验应用100条ISSR引物在紫花苜蓿线粒体基因组水平进行筛选,UBC842、UBS864引物在紫花苜蓿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间显示出特异性片段,经反复验证,其差异条带均稳定出现,条带大小分别为457bp和645bp。对已获得的差异条带进行胶回收连接克隆载体后测序并转化为SCAR特异鉴定标记,以两对特异性引物对新培育的4组紫花苜蓿杂交种的不育系母本和同型保持系父本进行鉴定分析,发现该SCAR标记的重复性稳定。本研究通过ISSR标记对紫花苜蓿的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分析,将得到的差异片段克隆测序后转化为SCAR特异标记,该标记可以作为紫花苜蓿不育系种子纯度分析的候选标记,实际应用于不育系种子纯度的鉴定。(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迟晓雪,郑根昌,李志刚,张冬梅,刘鹏[10](2018)在《大豆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生殖生长期生理特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生殖生长期的生理特性差异,选用高、中、低异交率的大豆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通过测量各时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淀粉含量,比较分析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各生理指标在各时期的差异。结果表明:R5期后,大豆不育系的各生理指标开始与其同型保持系产生差异;R7期,不育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低于其同型保持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同型保持系,中异交率和低异交率不育系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高异交率不育系和3个相应的保持系。这些差异与大豆不育系的源大库小、持绿、子粒皱缩等现象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8年08期)

保持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研究对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中K-CMS,T-CMS,V-CMS已有较多报道,如1991年报道了小麦T-CMS中orf256可能为不育基因;K-CMS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于2011年公布。然而,关于AL-CMS的不育调控机制还未见报道。本课题以AL-CMS为研究材料,利用多组学技术手段对小麦AL-型不育系(ALS)和保持系(ALM)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解析小麦AL-型的不育调控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通过I2-KI染色和石蜡切片发现不育系ALS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花粉时期,且完全败育;ALS和ALM线粒体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发现了50个候选基因,为不育基因的发掘奠定了基础;转录组测序发现,在小麦花药发育早期有11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84个基因下调表达,538个基因上调表达。对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电子传递链、蛋白二聚化等功能;蛋白组测序发现,在小麦花药发育早期ALM和ALS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466个,其中239个蛋白丰度降低,227个蛋白丰度增加,主要功能富集在对刺激的响应、生物调控、解毒作用等方面。上述差异表达的基因或蛋白GO功能富集到的一些通路,均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雄性不育,为后续的不育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持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与其保持系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与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郝苗苗,阳文龙,张爱民.多组学分析小麦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3].姜艳喜,焦少杰,王黎明,苏德峰,严洪冬.高粱不育系和保持系萌发期耐盐性[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4].谭炎宁,杨震,袁定阳.γ射线诱变籼稻保持系T98B突变体的鉴定与农艺性状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19

[5].曹琼文.胡萝卜瓣化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王平,丛玲,王春语,朱振兴,A,Ashok,Kumar.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比较[J].生物技术通报.2019

[7].张茹,陈灵芝,魏兵强,王兰兰.辣椒CMS系及其保持系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比较[J].甘肃农业科技.2018

[8].阮美颖,万红建,杨有新,周国治,王荣青.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蔗糖转化酶活性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9].周仂,王英哲,谭晶,徐安凯,徐博.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SCAR标记的鉴定研究[J].草地学报.2018

[10].迟晓雪,郑根昌,李志刚,张冬梅,刘鹏.大豆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生殖生长期生理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种业.2018

论文知识图

典型硅溶胶与CdS色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猫视神经纤维在远离眼球的不同截面上...行星轮个数单独变化时对系统均载系数...基因的应用Fig3-15Applicationo...次级声通道子系统仿真模型杂交种子生产策略(Gils,etal.,2008)

标签:;  ;  ;  ;  ;  ;  ;  

保持系论文_李斌,郑杰,孔祥军,李敏,廖小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