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满: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明成满: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提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和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界在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历史作用、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了推动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须充分占有史料,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更紧密地结合,注重揭示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时期之一。陕甘宁边区、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自觉践行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以及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任务。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在当前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和改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学界关于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未有学者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进行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取经鉴定构建正确的质粒1 μL,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BL21,挑取单菌落后按正常蛋白电泳鉴定的方法鉴定,具体参考张孝忠等[9]的操作方法。

一、延安时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学界从延安时期中共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青年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认识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以下分别述之。

(一)延安时期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学者们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抗战几乎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除了苏联给予中国一定的援助外,英、美、法等国采取靖绥政策,纵容日本侵华。在国内,中共不仅肩负着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重任,还要提防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从中共自身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前后,党内出现过“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内造成不良影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风气,也在党内严重存在。抗战爆发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开辟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党和军队的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对干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从事党政工作和军事工作外,还要求熟悉经济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注]钟佩君:《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43页。陈宁:《抗战时期党的思政教育的特点和经验》,《党史文苑》2015年第18期,第44-46页。游国斌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急需大量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此,党中央把培养过硬素质的人才同夺取抗战胜利紧密联系起来,开办了一批高校,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这些高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抗战实践相结合,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艰苦的敌后环境、并能积极开展抗战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注]游国斌:《延安时期干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述评》,《宁德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18-22页。

(二)广大青年自身实际情况

刘丽果认为,从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看,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许多爱国青年满怀报国热情,来到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他们拥护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对中共的一些方针政策缺乏了解,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注]刘丽果:《延安时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析论》,《兰台世界》2014年第10期,第25-26页。覃慧芳指出,参加革命的部分青年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过分强调自由民主,存在怕苦怕累、个人主义等不良作风,这不仅妨碍他们的成长,也加大了对青年团体教育的难度。因此,为把广大青年培养成党的坚强自觉可靠的抗日干部,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覃慧芳:《论抗战时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S1期,第19-22页。

(三)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认识

广大青年作为一支重要的民族革命力量,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队伍能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共重视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到他们同工农一起进行民族斗争的可能性,肯定了他们在革命中的作用,需要团结吸收他们以扩充民主革命的后方力量。另一方面,中共对部分知识分子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怀疑和排斥心理,认为青年知识分子有其固有的弱点和不足,需要转变思想意识,对其进行思想改造,使之无产阶级化,为工农大众服务。[注]张新标、刘卓红:《改造与型塑: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17期,第51-56页。彭月英等编:《毛泽东延安时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7页。

二、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术界认为,延安时期的高校,大部分学制以短训为主,期限为3个月至1年不等,只有少数高校实行2-3年学制。其目的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解决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军事和政治干部人才短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本着短而精的原则,极大地实现了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注]王克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工作的地位与启示》,《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2-36页。甘大模:《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概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40-47页。

(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了解时事相结合

殷运岚认为,延安时期党为了把文化程度不同的青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改造转变青年的世界观放在首要位置,普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研究、世界政治等课程。[注]殷运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学员们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阶级觉悟和认识,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了政治方向、革命斗争的意志以及共产主义信仰。[注]郭华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42-45页。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延安时期的高校为了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主要危险、革命形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在思政教育中传达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的精神,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和决议,广泛开展时事教育。[注]刘丽果:《延安时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析论》,《兰台世界》2014年第10期,第25-26页。

关于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东维通过研究指出,延安时期的高校培养了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动了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根据地和解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显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应,在中共领导的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员们具备了许多优良作风,他们不仅在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建国后的科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注]王东维:《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9期,第53-58页。覃慧芳:《论抗战时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S1期,第19-22页。

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扣抗日时代主题,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充分体现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需要,为团结群众、凝聚力量和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董丁戈等学者指出,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这两所高校摈弃了国统区高校的“党化教育”模式,即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理论和文稿,味同嚼蜡,毫无创新。在这两所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目标手段,又是内容原则,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方针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与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勇于奋斗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注]董丁戈等:《延安时期的校园文化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1期,第36-39页。

没有谈恋爱的理工女吴健雄,当然也有少女情怀,她为什么没有在美丽的大学校园谈一场青春的恋爱,不只是因为她心气极高,更重要的是在她的青葱岁月,有个类似二次元里的人物一直驻扎在她心头,无人可超越。他就像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照亮了她的未来。这个人就是她的恩师——胡适。

(二)思政课的课时总量和课程内容灵活确定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延安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了解时事相结合,课时总量和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灵活确定,培养学生的自由民主精神与讲求纪律相结合。

曲士培指出,根据党中央规定,延安时期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凡是带有专门性质的学校,以学习有关该项专门工作的理论为主。在各类课程课时分配比例上,文化课、政治课和专门课的比例依各校情况而定。由于各高校培养目标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也不相同。[注]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关于这一点,姜朝晖等学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训军事干部,所以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开设大量的抗日课程,阐明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注]姜朝晖:《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南通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第39-42页。鲁迅艺术学院在坚持正确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因此课程安排上艺术与政治并重,每周的政治必修课为6个小时。[注]张艳、周婷婷:《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状况研究》,《当代艺术》2011年第2期,第116-117页。

(三)自由民主与讲求纪律相结合

唐世刚认为,在延安时期边区和各根据地的民主氛围相当浓厚,在学术界表现为倡导学术争鸣、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青年学生在此环境中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形成了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积极向上、情感爱憎分明的特点。在当前,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为他们的幸福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创新思维,并帮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唐世刚:《论抗战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意义》,《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53-54页。

好说话的麻糍不管常爱兰怎么说他,不管周小羽怎么撕本子,还是买,还是笑呵呵。他说,买给自己孩子又不是买给外人,我每天多卖两块麻糍不就行了。更何况,白给人家吃有时也要给呢。

三、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学界认为,延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取得明显的成效,其方法灵活多样。相关成果显示,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现了以下几个结合。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延安时期,中共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只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投入到边区的生产、建设、管理之中去,才能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张志强等学者指出,延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做到知、行、意三者有机统一,将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促进了青年学生和工农大众密切联系,也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注]张志强、郝琦:《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第7-10页。毛泽东思想是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典范。孙海林等学者指出,毛泽东在为延安高校授课时,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他们切莫空谈,把所学理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和武装斗争中,这样才能锻炼自己,改正自身存在的意志薄弱等缺点。[注]彭月英等编:《毛泽东延安时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第70-72页。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是这一结合的典范。张煜认为,在大生产运动中,高校学员掌握了劳动技能,养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态度,也使青年了解中国国情、人民疾苦,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创作工作的开展。[注]张煜:《论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启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10期,第31-32页。还有学者指出,大生产运动不仅发展了生产,还加强了青年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思想觉悟。[注]王平、杨长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吉林大学农学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1辑,内部编印,2010年,第4页。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延安时期,各个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坚持政策理论方针的宣传灌输教育,又采用多种形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新篇章,李正权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延安时期高校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富含思政教育内容的文化课程和专题讲座等,通过这种显性教育的方式迅速直接地改造青年学生的思想,使其在理论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延安时期的高校主要体现在开展学术竞赛、唱新歌、演新戏、搞体育比赛、组织社会参观等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育了学员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当时许多高校十分重视环境育人,通过记校训、宣校风、开展学习讨论等形式营造民主氛围,潜在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李正权:《延安时期党对部队院校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理论观察》2016年第12期,第28-29页。王明钦认为,延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娱乐和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经常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参加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种思政教学模式,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注]王明钦:《论抗日根据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第63-67页。

(三)榜样示范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张志强等学者指出,延安时期的高校通过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发挥典型教育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当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树立正面典型:一是评选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评选革命英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二是树立模范个人和集体典型,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广大知识青年树立了标杆和榜样。通过判处黄克功死刑、开除刘立功党籍以及改造二流子运动等反面典型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共产党纪律的严格,树立了党的威信,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注]张志强、郝琦:《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第7-10页。此外,还通过在学生中发展党员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员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党性觉悟。[注]吴云峰、徐成钢:《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0-24页。

3.2.1 完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乡村文化支撑机制是乡村文化建设得以落实的保障,也是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发展创新的前提。在张掖市乡村文化支撑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围绕硬件环境、精神文明、公共文化和制度规章等方面,构建健全的乡村文化支撑机制[1]。

(四)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以集体授课为主,但也注重因材施教,开展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群体中素质和理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有高校实行“开小灶”模式,定期、不定期和这些学生个别谈心以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使其全面深刻地领会教学内容。[注]胡柏、胡守强:《延安时期中共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兰台世界》2015年第28期,第36-37页。张蔚萍指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而且要注意他们的出身、经历,以便“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时高校的实践证明,掌握这个方法,对于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人们克服缺点是非常有效的。[注]张蔚萍主编:《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五)启发式、讨论式与研究式的方法并用

1941年,中共中央对于学校教育的方法有明文规定,强调学校教育要采用适合于青年学生心理的民主的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研究式等引导学员独立思考,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党中央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采用启发、讨论、研究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是延安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周谷平等学者认为,延安时期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把握问题的全部规律与法则,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此外,延安高校在文化程度较高、经验较丰富、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中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分组自学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巧妙地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尴尬。[注]周谷平、袁玉华:《借鉴、融合与创新——抗日根据地教育模式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3-69、87页。朱子文指出,延安时期高校注重营造民主活跃的气氛,重视学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员经常交流,如遇到相左意见,鼓励辩论,发扬民主精神。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注]朱子文:《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第33-37页。

四、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作用和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作用

张兰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在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且这些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要用发展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理解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了一批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注]张兰:《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学理论》2012年第21期,第274-275、290页。

关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钟佩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双向互动的。延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并不断发展。同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的形成。[注]钟佩君:《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页。

魏宁认为,延安时期高校思政课程的设置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确定,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学生思想的转变等客观情况不断完善更新,充分体现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时效性。这一时期高校在编写和挑选教材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搜集中国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魏宁:《抗战时期西北联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6-91页。

3.营造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二)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现有的滚镀银工艺按镀液的性质分为酸性体系与碱性体系两类。酸性体系主要适用于强化防腐、耐磨功能的镀层,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等优点,但酸性镀液会严重腐蚀基材。碱性体系虽光亮性略有不足,但镀液稳定,适应性好,可以在多种基材上直接镀银。基于长期研究,笔者开发了ZHL无氰镀银系列工艺[14-16]。该工艺工作效率高,挂镀的电流密度允许达到2.0 A/dm2以上,在引线框架等喷镀工艺中甚至可以达到100 A/dm2,而且适用性广。

4) 对于独立盘管系统,通风末端的独立风机盘管可较好地实现房间的温度控制,达到与变风量系统相同的舒适度和能耗水平,且集中送风量更小,系统的噪声更低。缺点是虽然可布置在舱室卫生单元的背部空间或舱室外部区域,但仍对设备的布置空间有较高要求。同时,需供给末端冷媒水,舱室需设置冷媒水管道,需船厂具有较高的施工工艺以避免产生凝水,是4种方案中最复杂的。

1.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张军认为,作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重大。延安精神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认清中国国情,培养其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注]张军:《延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2-85页。此外,延安精神的渗透还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觉地肩负社会责任,抵制市场经济背景下信仰缺失、行为失范等现象,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注]段诗洋:《抗战时期赴延青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榜样》,《亚太教育》2015年第21期,第177页。

2.高校思政教育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沈郁指出,延安时期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时代的主题,确定中心任务。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创新教育方法以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注]沈郁:《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略论》,《延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50-53页。

延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目标鲜明突出,为革命事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我们今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学界在此领域的观点概括如下。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特朗普政府对参加“一带一路”倡议毫无兴趣,相反从中美战略竞争及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对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应对特朗普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

王明钦认为,延安时期高校的青年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思想动机,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纪律意识较差、乡土观念过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点,各高校遵循自由民主与讲求纪律相结合的原则,从学校教育计划的制定到课外活动的开展,都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许多高校,学生自己选择班级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管理,使他们养成了民主的生活习惯,端正了纪律观念,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注]王明钦:《论抗日根据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第63-67页。

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实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控增量盘存量调流量,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图为青州在峱(nao)山废弃矿山上建成的多层厂房。

4.重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王东维认为,延安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与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不可分。当时的教师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懂、身体力行,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高、政治立场坚定,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下,涌现了一大批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吴玉章、成仿吾、陈唯实、王思华、李凡夫等。[注]王东维:《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9期,第53-58页。储著斌指出,当前高校须借鉴延安时期的经验,建设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才能增强教育能力,有效地把教育目标同业务工作结合,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调整教育方法。[注]储著斌:《张闻天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10年第11期,第23-25页。

4.我产奶,我有犄角,但我不是奶牛。我是谁?(答案:a milk truck 奶车。horn 既有“犄角”的意思,又有“喇叭”的意思。)

5.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孔悦等学者指出,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高校这一主阵地外,报刊杂志的政治动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应充分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适当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途径,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探索新型的教育方法。[注]孔悦、张宗新:《抗战时期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迪》,《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35-38页。

类胡萝卜素通常是指C40的碳氢化合物(胡萝卜素)和他们的氧化衍生物(叶黄素)两大类色素的总称。除八氢番茄红素、六氢番茄红素等几种类胡萝卜素无色外,绝大部分类胡萝卜素呈黄色、橙色或红色[1]。其中叶黄素具有着色功能,当大量摄入后会在表皮积聚,主要沉积在基底层[2]。

五、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己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要使以后的研究有更大的发展,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更全面地占有史料。党史研究离不开充分的史料,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党史学的范畴,要做好这一领域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搜集史料是前提。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一些作者不具有中国近现代史或中共党史的学科背景,在史料运用上比较欠缺。其成果的参考资料文献大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史料类的文献。另有一些成果虽然用了一些史料,但多为年谱、文集、文件选编和回忆录等,而对于根据地报刊、档案资料和教育史资料等信息量丰富的史料则基本没有使用。

第二,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更紧密地结合。延安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搜集、梳理史料阐述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问题,得出相关结论。由于在研究中没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大部分成果都侧重于史实叙述,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缺少深度和广度上的分析总结,往往陷入到“大而广”或“小而窄”的研究极端之中。

第三,要注重揭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其它要素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其余两者特别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影响。但是在现有成果中,大部分都是孤立地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对于它与其余两者的关系基本上没有涉及。

ReviewandProspec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Yan'anPeriod

MingChengmanShengXueqi

Abstract: Yan'an period is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peri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wh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the content, method, historical rol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an'an perio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integrate it more closely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focusing on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m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Keywords: Yan'an perio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Japanese War;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9.04.012

作者简介:明成满,男,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淮安 223001)圣雪琪,女,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马鞍山 243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2016jyxm0148)

责任编辑:李佳佳

标签:;  ;  ;  ;  ;  ;  ;  ;  ;  ;  ;  ;  ;  ;  

明成满:延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