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日记 (2)

大英博物馆日记 (2)

一、大英博物馆日记(二)(论文文献综述)

周鼎[1](2022)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参观博物馆?》文中研究表明无论中外,博物馆的参观者人数都比不上美术馆。其中缘由,他解释说,是博物馆与美术馆不同,前者关注文化史,后者关注艺术史。2001年7月,北大知名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陈平原先生应邀来到伦敦讲学。闲暇之余,他寻幽访古,甚是惬意。近在咫尺的大英博物馆是他心心念念的首选打卡地。这里不仅藏品数量惊人,而且种类丰富,纵贯古今,横跨东西。陈先生提前预习,制定了稳妥的游览攻略:由近及远,先参观最为熟悉的中国馆。

李嘉予[2](2020)在《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初期,院体画较为繁盛并与文人画形成对峙局面。但是明中期以后院体画转而呈衰弱的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以吴门画派为中心的文人画。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明代的人物长卷画重新焕发出它的内在创造力,从而表现出一种逐步走向复苏的趋势。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及流变。第二章为明代仕女长卷画的主要画家”,梳理了杜堇、郭诩、吴伟、张路、张灵、唐寅、仇英、尤求、陈洪绶这九位明代最具代表的长卷仕女画家。第三章为“明代仕女长卷画的艺术特色”。通过长卷的构图形式、仕女的形象特征、覆彩用色、场景四个部分阐述长卷画的艺术特色。其后又深入至画面的结构、空间、视角、仕女的发型、面容、服饰、工笔重彩、白描淡彩、空间组织、虚实对比等方面去赏析其艺术表现。第四章为“影响明代仕女长卷绘画艺术表现的因素”。本章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解释,其一是世俗流变与审美观念的影响,包括仕女的形象由贵族到平民身份的转变、明代文人处境与审美趣味以及苏州片中反应出的对仕女长卷画的市场需求的影响;其二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三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朱熹理学与王守仁心学的影响,还有明代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第五章为“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价值与影响”。本文笔者不仅对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与流变、主要画家、长卷画的艺术特色、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而且从社会风气、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视角去探讨明代人物长卷画的艺术表现和内在价值。

龙其林,聂淑芬[3](2020)在《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述略》文中研究说明陈平原的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起步较早,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着作中使用图像史料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的文学研究着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将图像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陈平原在选择图像史料时注重图像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历史性,以便贴近历史现场,复原文学历史景象。

裴世东[4](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周敏珏[5](2019)在《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金石学在清代的复兴,对古代金石碑版的收藏与鉴定,成为金石治学的重要路径。本论文以端方(1861-1911)及其金石收藏为考察基点,将端方收藏过程、仕宦经历、他与学人的金石交往结合考察,深入挖掘三者之间的直接关联,探索以端方为中心的金石鉴赏群体的金石趣味、时代特性及文化关怀。端方收藏体系庞大,品类丰富,并以其强烈个人印记的收藏风格与方式,引发了诸多极具话题性的收藏事件,如青铜柉禁的整体收藏,秦权的主题性收藏,多本《华山碑》及《刘熊碑》拓本的序列性收藏等等,这些端方收藏生涯中的标志性事件,奠定了端方在晚清金石收藏领域的绝对地位,也成为他收藏体系中赫赫有名的代表性藏品。同时,端方身边围聚着一个学人群体,他们以金石学为纽带,以端方的金石收藏为依托,通过购藏、品鉴、编撰、研究等一系列文化行为,共同成就了端方的收藏事业,创造出丰富的金石研究成果,也带来晚清金石鉴藏的最后繁盛。而西方新式技术的引入,公共展示观念的风靡,都为眼界开阔的端方吸取并运用于金石收藏事业之中,收藏异国文物,拍摄藏品相片,出版碑拓与书画,发行收藏着录,创办个人博物馆,都是将传统金石鉴藏与新兴观念及技术相结合进行的尝试,以作用于金石文物的保存,鉴赏,展示与传播。端方苦心经营的毕生所藏,最终落脚于他的陶斋博物馆,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以金石收藏为大宗的个人博物馆,与他的金石藏品、收藏着录三者共同作用,构成端方完整的金石鉴藏理想。他对传统金石学的突破与开拓意义,也值得今天的我们重新审视。

赵晟[6](2019)在《黄向坚万里寻亲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清初苏州画家黄向坚为对象的个案研究,黄向坚自云南寻亲归来后数年时间内绘制了以云贵风景为主题的《万里寻亲图》系列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这些作品为明清实景山水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文章的结构将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是研究黄向坚的家世与生平;第二章是黄向坚的寻亲旅行与笔记《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和剧本《万里圆》的版本考述。第三章是黄向坚创作《万里寻亲图》的过程及其作品的流传,着录和评价。

陈平原[7](2018)在《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文中提出中国近30年的城市建设,争建第一高楼或标志性建筑,极力凸显看得见的风景,忽略城市基本功能的状况值得深思。事实上,不显眼的生活设施正是城市的经脉所在,舒适度远比视觉形象重要。城市建设应更多考虑市民需求,把适合居住以及本地民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还应注重城市文化,其中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博物馆和书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从内在视角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一些中小城市在城市改造方面的某些实验性方案具有启示意义。

聂淑芬[8](2018)在《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善于反省自家学术的学者,陈平原比较早地关注到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并积极地投身于图文互文着作实践,努力探索图文互文法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实际运用,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图文互文思想经验。陈平原认为进入到文字中的图像,必须与文字互相呼应,产生对话。图文互动的关键在于图文之间的对话与协调,既落实为版面状态,也体现在生产过程。陈平原指出图文书的最佳状态是图文之间互为因果,互相阐释,互相论证,对图像资料的解读构成了全书的重要支柱。但是并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配图,学术类的图文书籍需限制插图活动,以保持文字的魅力。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经历了“看重图像的配合作用”、“探索图文的互动方式”、“突出图像的独立价值”三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限制配图与人文关怀”、“大视野与史学功夫”、“问题意识与知识考古”三个显着特质。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图文着作的编撰经验,而且对晚清文学的研究亦具有重大意义。

黄薇[9](2015)在《大英博物馆 在这里看遍人类文明》文中指出中国人到大英博物馆围观马克思的固定座位,都被英国作家写入了小说中,他的座位其实无法固定一处,流传甚广的"脚印说"恐更难成立2015年开年第一部引进片《博物馆奇妙夜3》,继前两集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之后,原班人马改走国际化路线,远赴重洋落地大英博物馆。虽然电影中的巨型三角龙、九头蛇"相柳"、法老阿卡曼拉和他的父亲、庞贝古城等,

刘东[10](2013)在《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收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观念,它既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为收藏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提,反之,收藏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同时也受到意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二者互为因果。近代早期是英国的收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时期。从收藏者来看,国王、贵族首先引领收藏潮流,继而乡绅、商人等各阶层人士纷纷踊跃投身其中,收藏群体不断壮大,参与的目的也朝着多元化、明确化的方向发展;藏品方面,种类、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质量和价值稳步提高,交易和鉴定更加专业;就各个阶段的趋势和特征看,和平稳定时期显然要比社会动荡时期更利于收藏的发展。经过大约三百年时间的酝酿和积淀,收藏在英国逐渐走向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收藏文化达到了鼎盛,成为“日不落”帝国强大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英国收藏的经验和模式已被世界多国学习效仿,作为英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收藏也被更多的人所接纳。

二、大英博物馆日记(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英博物馆日记(二)(论文提纲范文)

(1)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参观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博物馆和美术馆文化史和艺术史
从“珍宝馆”到“博物馆”
进入历史现场

(2)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及流变
    第一节 明代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明代人物长卷画的发展流变
第二章 明代仕女长卷画的主要画家
    第一节 明代初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杜堇
        二、郭诩
        三、吴伟
    第二节 明代中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张路
        二、张灵
        三、唐寅
        四、仇英
        五、尤求
    第三节 明代晚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陈洪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仕女长卷画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长卷的构图形式
        一、画面结构
        二、画面空间
        三、画面视角
    第二节 赋彩用色
        一、艳丽雅致的色彩—工笔重彩
        二、清丽淡雅的色彩——白描淡彩
    第三节 仕女的形象特征
        一、仕女发型多样
        二、仕女面容精致艳丽
        三、仕女服饰趋于世俗化
    第四节 场景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明代仕女长卷绘画艺术表现的因素
    第一节 世俗流变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仕女形象由贵族到平民的身份转变
        二、明代文人处境与审美趣味
        三、苏州片
    第二节 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朱熹理学的影响
        二、王守仁心学的影响
        三、明代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明代人物长卷的价值
    第二节 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4)《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说明及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以金石为核心的收藏:端方收藏及其收藏圈考察
    第一节 晚清金石学发展及金石鉴藏概况
    第二节 端方的仕宦生涯与金石收藏契机
        一、京官时期:购藏碑刻原石及拓本
        二、陕、鄂、苏、湘抚时期:购藏钟鼎彝器、权量诏版、书画作品
        三、访洋与两江、直隶总督时期:购藏异国文物、善拓孤本
    第三节 端方的金石收藏圈考察
        一、京官时期的端方金石交游圈考察
        二、陕、鄂、苏、湘抚时期端方的金石交游圈
        三、两江、直隶总督时期端方的金石交游圈
第三章 趋向专题化的金石收藏:端方的收藏“大事件”
    第一节 端方的秦权主题鉴藏研究
        一、秦权收藏史
        二、端方对秦权的主题收藏
        三、端方交游圈对秦权的品鉴与解读
        四、小结
    第二节 端方的多本《刘熊碑》鉴藏研究
        一、对《刘熊碑》“刘鹗—端方”本的品鉴
        二、对《刘熊碑》“沈树镛—端方”本的品鉴
        三、对《刘熊碑》“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的品鉴
        四、对《刘熊碑》“赵之谦双钩天—阁本”的品鉴
        五、小结
    第三节 端方的《华山碑》与“同碑异拓”金石碑版鉴藏研究
        一、“宝华庵”——三本《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汇聚
        二、端方“同碑异拓”收藏与鉴赏
        三、小结
    第四节 端方对《天发神谶碑》的收藏与重刻
第四章 从个人把玩到群体性鉴藏:端方与重要学人的金石交游考述
    第一节 端方与杨守敬的金石交往
        一、“壬癸”金石之交(1901-1903)
        二、“丁未”金石之交(1907)
        三、“宣元”金石之交(1909)
        四、“金石”以外的交往
        五、小结
    第二节 端方与李葆恂的金石交游
        一、李葆恂对端方收藏、品鉴与着录的助力
        二、端方收藏对李葆恂金石研究的助益
        三、小结
    第三节 王瓘与端方的金石鉴藏
        一、王瓘其人
        二、王瓘对端方收藏事业的协助
        三、王瓘对端方金石碑版的鉴赏
        四、小结
    第四节 端方与张祖翼的金石之交
        一、品鉴端方金石碑版
        二、张祖翼金石治学的关注要点
        三、张祖翼对端方藏品的研究
        四、小结
第五章 藏以致用:端方收藏着录与所藏碑拓及书画的出版
    第一节 端方收藏着录出版概况
        一、金类
        二、石类
        三、书画类
        四、未出版或佚失
        五、端方收藏着录的特征及意义
    第二节 端方所藏碑拓及书画出版概况
        一、有正书局对端方藏品的出版
        二、其他出版社对端方藏品的出版
        三、小结
第六章 由私藏走向公共展示:端方的陶斋博物馆
    第一节 端方的陶斋博物馆
        一、端方对博物馆的建设
        二、对端方博物馆的设想
    第二节 端方陶斋博物馆的意义
        一、端方博物馆创办的必然性
        二、端方陶斋博物馆的意义
结语: 端方金石鉴赏群体的文化视野与历史观照
    一、端方金石鉴藏群体的文化视野
        (一) 对传统金石学的继承守护
        (二) 对传统金石学的开拓发展
    二、端方金石鉴藏群体的历史观照
        (一) 具有“谱系”概念的收藏方式
        (二) 强调与实物对读的着述观念
        (三) 致力文物公共展示的收藏构想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黄向坚万里寻亲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生平与家世
    第一节 黄向坚的籍贯
    第二节 黄向坚的生卒年
    第三节 黄向坚的家世
第二章 万里寻亲与传播文本
    第一节 黄向坚寻亲路线及经过
    第二节 《寻亲纪程》、《滇还日记》与《万里圆》版本考
第三章 黄向坚与万里寻亲图
    第一节 万里寻亲图画目统计
    第二节 万里寻亲图的创作特点
    第三节 万里寻亲图地点统计
    第四节 万里寻亲图的创作背景
第四章 万里寻亲图的着录、流传与评价
    第一节 三幅剑川图
    第二节 万里寻亲图的流传
    第三节 万里寻亲图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1 黄向坚印鉴款识
附录2 黄向坚年表
附录3 黄向坚寻亲笔记初刻本书跋
附录4 黄向坚传记
致谢

(7)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景之文野
二、高楼的迷思
三、下水道的启示
四、最有文化的城市
五、博物馆与书店的故事
六、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

(8)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陈平原的图文互文着作实践及观念
    2.1 陈平原图文互文着作的统计与介绍
    2.2 陈平原的图文互文着作观念及分析
第三章 陈平原的图文互文思想发展历程
    3.1 看重图像的配合作用
    3.2 探索图文的互动方式
    3.3 突出图像的独立价值
第四章 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的特质及意义
    4.1 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的特质
    4.2 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9)大英博物馆 在这里看遍人类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帝国文化扩张史
希腊罗马馆帕特农神庙雕像群
埃及馆拉美西斯二世头像和罗塞塔石碑
中国厅与马克思阅览室

(10)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近代早期英国收藏的兴起和发展
    1.1 简述近代之前的收藏
    1.2 近代早期英国收藏史的几个阶段
        1.2.1 都铎时期
        1.2.2 斯图亚特前期
        1.2.3 内战到斯图亚特复辟时期
        1.2.4 斯图亚特后期和汉诺威前期
    1.3 影响收藏的社会条件
        1.3.1 物质基础的奠定
        1.3.2 社会结构的重组
        1.3.3 文化和生活的变迁
第2章 收藏者
    2.1 收藏者的身份及其收藏的动机和目的
        2.1.1 教士
        2.1.2 王室成员和贵族
        2.1.3 乡绅、商人等中间阶层
        2.1.4 大众阶层
    2.2 收藏的渠道和方式
        2.2.1 购买和赞助
        2.2.2 贸易、探险和殖民
        2.2.3 交换或赠送
        2.2.4 遗产、转让和强制性所得
        2.2.5 捐赠和呈缴
第3章 收藏品
    3.1 藏品的类别
        3.1.1 书籍和手稿
        3.1.2 艺术品和装饰
        3.1.3 珍奇物
    3.2 藏品的交易
        3.2.1 交易的方式
        3.2.2 交易的地点
        3.2.3 藏品的宣传
        3.2.4 藏品的拍卖
    3.3 藏品的鉴赏
        3.3.1 材质和外观
        3.3.2 内容和版本
        3.3.3 鉴赏的专业化
第4章 收藏的意义及影响
    4.1 对社会的影响
    4.2 收藏的现代化
        4.2.1 公共收藏与私人收藏分离
        4.2.2 公共收藏机制的建立
        4.2.3 完善的收藏体系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大英博物馆日记(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参观博物馆?[J]. 周鼎. 家族企业, 2022(Z1)
  • [2]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D]. 李嘉予. 苏州大学, 2020(03)
  • [3]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述略[J]. 龙其林,聂淑芬. 阴山学刊, 2020(01)
  • [4]《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5]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D]. 周敏珏. 浙江大学, 2019(07)
  • [6]黄向坚万里寻亲图研究[D]. 赵晟.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7]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J]. 陈平原. 北京社会科学, 2018(10)
  • [8]陈平原图文互文思想初探[D]. 聂淑芬. 广州大学, 2018(01)
  • [9]大英博物馆 在这里看遍人类文明[J]. 黄薇. 国家人文历史, 2015(05)
  • [10]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D]. 刘东. 河北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大英博物馆日记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