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风军: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初探论文

于风军: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初探论文

摘要: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宗教景观丰富而独特。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太白山宗教景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具有随时间的推移,由边缘地带向深山、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移的态势;太白山宗教景观的出现,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有两个高峰期,太白山宗教景观时空演进这样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宗教活动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关键词: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影响因素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3 771.2米,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其范围大致在眉县营头、周至马召一线以南,太白县黄柏塬以北,太白县两河坝以东,周至县老君岭以西的山区;以鳌山—跑马梁—拔仙台为核心,太白山东西约60公里,南北近40公里,范围广阔。[1]太白山古称“灵山”,自古以来太白山就是宗教活动钟爱之地,历史上道教、佛教等在这里都有活动,留下了众多的宗教景观,道观佛寺处处可见。太白山许多宗教景观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而且也反映了太白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太白山宗教景观基本信息

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借助谷歌地图对太白山宗教景观的历史、环境及赋存情况进行了梳理,结果如表1。

从表7中可以看到,除了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绩效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余各维度都是显著正相关的。根据验证结果可以发现,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相关。成就需要、控制源、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都是正向相关,但成就需要对任务绩效、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控制源与工作奉献的关系更为密切; 自我效能感对任务绩效、人际关系、工作奉献影响较小。

表1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基本信息统计表

名 称位 置始建时间规模备注海拔拔仙台庙拔仙台绝顶明万历年间3间3 771.2米大爷海庙大爷海旁清康熙年间7间>3 500米文公庙文公庙梁南侧清乾隆元年2间>3 500米二爷海庙二爷海旁清光绪年间1间>3 500米玉皇池庙玉皇池旁清光绪年间3间>3 500米三清殿三清池旁清同治年间3间>3 500米明星寺北坡民国初年5间2 600≤3 500米平安寺北坡清道光年间6间2 600≤3 500米斗母宫北坡清道光年间8间2 600≤3 500米

续表1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基本信息统计表

名 称位 置始建时间规模备注海拔药王庙鳌山东主梁上清道光年间3间2 600≤3 500米观音崖庙太白县三岔峡明末清初1间1 500≤2 600米菩萨大殿北坡清道光年间9间1 500≤2 600米骆驼树庙北坡清道光年间4间1 500≤2 600米上白云观北坡清宣统年间4间1 500≤2 600米下白云观北坡清朝末年6间1 500≤2 600米铁甲树庙厚畛子后沟不详13间1 500≤2 600米南天门庙药王殿遗址以南清咸丰年间3间1 500≤2 600米药王洞周至县老县城村北山崖宋代1间1 500≤2 600米杨泗将军庙周至县都督门村杨泗泉旁宋代5间1 500≤2 600米殷娘娘庙周至县殷家坪村不详3间1 500≤2 600米烧香台眉县讲渠村五组宋代8间800≤1 500米王母宫眉县香山沟口元代5间800≤1 500米云台山庙眉县远门沟云台山上清代11间800≤1 500米香引山庙眉县远门沟香引山清代10间800≤1 500米莲花山庙眉县大镇沟莲花山唐代7间800≤1 500米观音堂庙眉县大镇沟内唐代11间800≤1 500米阴摩沟庙眉县大镇沟阴摩村不详5间800≤1 500米三升殿眉县大镇沟不详3间800≤1 500米白马寺眉县黑峪不详17间800≤1 500米铁佛寺眉县黑峪不详18间800≤1 500米黑虎关庙北坡不详9间800≤1 500米太白庙龙洞沟明末清初3间800≤1 500米岳水宫太白县桃川镇杜家庄清道光年间18间800≤1 500米观音洞眉县汤峪观音洞沟不详4间800≤1 500米观音崖庙眉县红河谷云仙门旁宋代16间800≤1 500米莲花洞红河谷山门内200米处不详19间800≤1 500米显洞寺红河谷山门内50米处宋代7间800≤1 500米圣寿寺红河谷山门内4.5公里处不详3间800≤1 500米菩萨庙眉县跑窝村城坡梁不详3间800≤1 500米跑窝太白庙眉县跑窝大瓦罐沟口不详3间800≤1 500米跑窝山教堂眉县跑窝山清代30间800≤1 500米兴隆山庙洞周至县马召镇兴隆山唐代10间800≤1 500米路风崖眉县香山沟里不详6间800≤1 500米二神宫眉县香山沟内500米不详3间800≤1 500米太白庙太白县桃川镇路平沟不详3间800≤1 500米七圣宫太白县鹦鸽镇街道不详11间800≤1 500米太白庙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不详3间800≤1 500米白马寺太白县鹦鸽镇不详3间800≤1 500米

续表1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基本信息统计表

名 称位 置始建时间规模备注海拔石佛寺周至县翠峰安乐山清代10间800≤1 500米东坪庙眉县钟吕坪东坪隋代26间800≤1 500米中坪庙眉县钟吕坪中坪隋代13间800≤1 500米老君洞眉县钟吕坪中坪隋代11(3个洞)800≤1 500米西坪庙眉县钟吕坪西坪隋代9间800≤1 500米保安宫眉县远门口唐代12间800≤1 500米中山寺北坡唐贞观年间15间800≤1 500米蒿坪寺北坡唐初13间800≤1 500米善兴寺周至县竹峪乡中军岭唐代15 800≤1 500米翠峰山庙周至县翠峰山顶唐代12间800≤1 500米遇仙宫周至县车裕口唐贞观年间14间800≤1 500米唐王井庙周至县车峪唐代6间800≤1 500米白云塔周至县老县城东清代高8米800≤1 500米丹阳观周至县竹峪乡丹阳村元大德年间6间<800演乐洞周至县黑水口西山腰清光绪年间石洞4个<800青牛洞眉县汤峪口龙山腰不详11间<800汤峪太白庙眉县汤峪口神功石旁不详23间<800涌泉寺周至县马召镇涌泉村唐天宝年间48间<800清凉寺周至县广济镇黑凤山唐贞观年间37间<800定觉寺眉县汤峪口唐子城不详18间<800二郎庙眉县汤峪温泉旁唐代3间<800泥峪口太白庙周至县竹峪塔庙村清代3间<800暖泉寺周至县广济镇明代10间<800 法王塔周至县马召镇黑峪口隋仁寿元年高31米<800石塔周至县竹峪塔庙村清代高20米<800

二、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过程与特点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太白山区现存庙塔古建筑70余处。太白山宗教景观最初出现是在隋朝,以仙游寺为代表。其演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唐时期,这时的宗教景观共18处,有三个特点:其一,主要是佛教景观。其二,这一时期出现的宗教景观规模现存较大,建筑大多有10到20多间。周至县广济镇黑凤山清凉寺,建筑有37间,而周至县马召镇涌泉村涌泉寺更是达到了48间。具有鲜明特色的宗教建筑,如佛塔形体高大,如周至县马召镇南梁法王塔高为31米,是太白山区最高的佛塔。其三,这一时期出现的宗教景观多在周至县与眉县的太白山北侧峪口附近,海拔较低,如眉县钟吕坪的东坪庙、中坪庙、老君洞、西坪庙,周至县车峪的唐王井庙、竹峪塔庙村的石塔、兴隆山庙洞。也有一些在两县近山的村庄里,海拔最低,如眉县汤峪温泉旁的保安宫、二郎庙。只有极少数的宗教景观在深山里或较高的地带,如太白山北坡的中山寺和蒿坪寺。

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呈现出上述几方面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由自然及人文社会的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由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隋唐时期陕西人口由3 737 630增加到4 318 618万,经过五代到宋代人口减少至2 847 009。而到元进一步减少至449 045,仅为唐时的10%多;明代陕西人口很快恢复到了2 650 677,接近宋代的水平,到清乾隆后期人口猛增至8 259 081,接近于唐代的两倍。[2]人口的变化反映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变动的轨迹:隋唐陕西社会经济繁荣,五代至元持续萧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则迅速恢复,水平超过以前各代。这样的U形发展过程与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在数量上的变化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的影响。

Analysis of concrete early strength under different story construction progress

宗教景观是宗教活动的产物,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或工具。太白山宗教活动与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于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其人口历史变化来看。人口数量直观地反映了地域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状况。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历史时期陕西人口变化如表2。

三、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历史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个评估工作的水平提升需要采油厂的力量和优势。在储量评估分析上,原来是采油厂层级的分析缺失,由上层分析代替了,主要以油气田为基础进行分析。在油田分公司层面,由于一些条件限制,关注的是分类别及重点评估单元的变化与分析,未对所有评估单元及全部开发单元的分析。而采油厂现成的优势可以利用,如各层次的油藏动态分析体系完整,历史资料齐全、配套,已经具有一系列的制度与软件,还有较多的先进做法。这些给采油厂扮演好精细分析的角色创造了条件。再有,采油厂辖区内评估单元数量少,具有进行精细单元分析的条件和余地。

PS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复杂和多因素的,其发病机制可分为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生理学因素2大类。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与PSD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神经生物学因素,而非对脑卒中后出现残疾等不适应状况的社会心理反应。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2方面对PSD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综上所述,太白山区宗教景观的历史演进呈现出隋唐以后随时间的推移由山边缘地带向深山及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的态势;五代至元时期宗教景观出现的数量远远低于之前的隋唐时期和之后的明清时期。

第三阶段为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宗教景观有26处,占可以确定年代的51%,这一时期的宗教景观既有道教也有佛教的,还有基督教的。呈现出各宗教融合的景观,如有些不同宗教景观彼此相邻,而最为突出的当为太白山巅拔仙台上的拔仙台庙内曾有“三圣殿”,殿内同时供道教老子、儒教孔子、佛教释迦牟尼。这一时期宗教景观从浅山到深山,从山脚到山顶都有。

表2隋—清陕西人口

时间人口隋大业三年(609)3 737 63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4 318 618宋崇宁年间(1102)2 847 009元皇庆元年(1312)449 045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2 650 677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8 259 081

第二阶段为五代至元时期,可以确定为这一时期的宗教景观有5处,主要为道教景观。周至县老县城村北山崖的药王洞、周至县都督门村杨泗泉旁的杨泗将军庙、眉县讲渠村五组的烧香台、眉县香山沟口的王母宫等处皆为道教景观。而佛教景观较少,有眉县红河谷云仙门旁的观音崖庙、红河谷山门内的显洞寺2处。这一时期的5处宗教景观多数位于深山中。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太白山宗教景观演进的基础。

其次,宗教活动的变化是宗教景观演化的直接原因。

太白山宗教景观最为突出的是佛教景观和道教景观。太白山宗教景观的演进与佛教和道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在陕西地区传播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达到了高峰。从前秦至隋唐各代都建都长安,隋王朝及唐代初年都尊崇佛教,当时长安成为佛教发展与传播中心。太白山在长安佛教辐射的范围之内,隋唐时期太白山出现一批佛教景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两晋南北朝及隋时期,由于在与佛教的竞争中失败,发展较为低迷;入唐以后,李唐宗室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尊崇道教,道教逐渐改变以往颓势,在长安的发展风生水起,唐代以后关中多有战乱,许多饱学之士纷纷隐遁于秦岭山中,这促进了秦岭道教的发展,宋元时期在秦岭终南山形成了道教的全真派。与终南紧邻的太白山也成为道教活动的核心地带,太白庙分布山上山下,地志记在东北麓谷口建有三清、紫阳、清阳、通天、秦晋、福立、新盛、北圣、万寿等9宫。[3]所以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在五代至元时期以道教景观为盛。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之势基本定型,在太白山各教景观毗邻而居,和谐相处,出现了拔仙台庙中三圣(佛教释迦牟尼、道教老子、儒教孔子)同处一殿的奇特景观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自然(地形)因素对宗教景观的影响也很明显。

太白山宗教景观的主体是佛寺和道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无论传教者还是信众都是普通人,宗教场所对自然环境也是有基本要求的。其一,平地足够,取水方便、植被良好是寺观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太白山靠近关中平原的山口内外和浅山地带成了宗教景观的首选之地。峪口外的宗教规模大,建筑体量也大,高海拔山区景观数量少,规模体量较小,很多寺庙建筑寥寥数间,甚至只有一间,或直接利用天然洞穴。太白山宗教景观的主体建筑结构较为简单,多为三架梁,五架梁较少;而且进深偏小,斗拱不多,且以单层为主。其二,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生存必须有较多的水,所以大的湖泉之畔往往有寺观。其三,房屋用材更能体现自然因素的限制,门窗多以结构较为简单的栅格状为主。庙殿基台及墙体很多都是石砌。庙殿顶中低山区多覆瓦,青瓦居多,新修的有红瓦,高山区庙殿顶多为铁瓦或石板。

三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平面达T8时及胎儿娩出后的SPO2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四、太白山宗教景观演变对环境的影响

太白山区宗教景观建设中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负面的影响,文献中找不到相关记录,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宗教景观大都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山内宗教景观中没有华屋大厦,形成的结果就是融自然景观与宗教建筑于一体的、宛自天开的景色,使太白山的自然景观得到了升华。山内大大小小的宗教景观处处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虔诚、恭敬及与自然的和谐。或许,这就是太白山宗教景观给予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吧。

五、结语

太白山是秦岭东部最高的山峰,也是秦岭宗教景观较为集中的地区。太白山宗教景观经历了隋唐的佛教繁荣、宋元的道教崛起,及明清时儒释道的充分融合与兴盛,是社会经济、宗教自身发展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留到今天的宗教景观遗产依然是十分丰富的,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珍惜并成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太白山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

[2]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人口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53-90.

[3] 樊光春.长安道教与道观[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177.

OntheHistoricalEvolutionoftheReligiousLandscapeinTaibaiMountain

Yu Feng-jun

(Chang’anHistoricalandCulturalResearchCenter,School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aibai Mountain is the peak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its religious landscape is rich and uniqu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eligious landscape in Taibai Mountain has a trend of advancing from marginal zone to deep mountain and from low altitude to high altitud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emergence of religious landscape in Taibai Mountain has two peaks in Sui, Tang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religious landscape in Taibai Mountain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Keywords:Taibai Mountai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nfluential factor

中图分类号:B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9)01-0063-05

收稿日期:2018-09-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秦岭宗教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环境影响研究(16JK2188)。

作者简介:于风军(1971—),男,山东武城人,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朱小琴]

标签:;  ;  ;  ;  ;  ;  ;  ;  ;  ;  ;  ;  

于风军:太白山宗教景观历史演进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