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论文

刘刚: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论文

哲学与文史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运动战是实行歼灭战的基本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是实行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包围迂回是达成歼灭战的主要战法,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实施歼灭战的基本步骤,创造战场是实施歼灭战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毛泽东;歼灭战思想;解放战争

歼灭战思想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实践生涯。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都曾有过许多关于歼灭战思想的重要论述。然而,只有当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歼灭战思想才被毛泽东系统化阐述,并成功运用于战争实践。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敌我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认真思考后,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党内指示,最后形成了以打歼灭战为核心内容的“十大军事原则”。这表明,歼灭战思想不仅是我军长期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毛泽东一贯主张和强调的战争指导思想。具体说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歼灭战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运动战是实行歼灭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运动战也称为机动战,是古今中外战争中常见的作战形式。毛泽东认为,“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1]325在解放战争开始时,运动战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其目的就是要将固守各地的、分散的国民党部队分别歼灭。正如毛泽东所说,要“寻敌弱点打运动战,打不甚坚固之据点,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回,每次歼敌一个营、两个营至一个团”[2]575。运动战作为一种灵活的作战形式,要想达成歼敌的目的,就必须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时期后,为了赢得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立足于打运动战的敌我态势,向各部队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在运动战中完成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作战任务的要求。如在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毛泽东就电告部队,“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建立鄂豫皖陕边区根据地,吸引胡宗南一部打运动战。”[3]147而对于实施运动战的具体要求,毛泽东强调指出,要“避开强固设防据点,专打守备薄弱据点,力求运动战,力求机动迅速、广占敌区、多歼灭敌人之目的。”[3]222通览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创造战机、打运动战的规律,主要就是在调动敌人之后,再从中间穿插分割切块,然后择机歼灭敌人。当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再转入战略进攻时,人民解放军以围点打援为主,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实现歼灭作战目标。如毛泽东就战略反攻时期难以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时曾电告华东野战军:“在整个中原形势下,打运动战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要有耐心,要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采取调动敌人之行动,于运动中歼灭敌人。”[3]474由此可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使敌人暴露弱点和内部矛盾,才能限制敌人的长处,发挥我军的长处,以便于我军对各种战争条件的利用。毛泽东同志重视运动战,并将其作为歼灭战的主要作战形式这一认识贯穿了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

二、集中优势兵力是实行歼灭战的物质基础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战争双方依靠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所进行的殊死搏斗。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毛泽东强调指出,“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4]206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就是军事、政治、经济等条件,这就把人和物包含在内了,只有人和物的结合才能构成战争的物质力量。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毛泽东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明确提出,“在现在的内战时期,情况改变了,作战的方法也应改变,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2]482此后,围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形成的十大军事原则不仅将这一认识升华,而且进一步将其系统化、方法化,这鲜明地体现了创造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的光辉思想。随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战略进攻后,客观形势上要求歼敌的规模即量的规定性空前扩大,而且更进一步要求速决、全歼。为此,毛泽东强调,集中兵力不是一般的集中兵力,而是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就像他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中所强调的,“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许多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敌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2]482后来,毛泽东在谈到解放战争爆发以来我军所取得的一系列经验时又再次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集中的兵力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地歼敌。”[2]505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强调集中兵力的倍数,这反映了当时敌我之间的一种量的关系。毛泽东把集中兵力做了量的规定,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集中兵力是歼灭战的第一要素。这样就使歼灭战概念从强调战役、战斗的敌我兵力对比关系,转换到了强调绝对优势于敌的具体倍数关系,这对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三、包围迂回是达成歼灭战的主要战法

集中兵力作为实施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并非简单地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敌人数量的数倍后就能够成功实施歼灭战。毛泽东早在抗战时期就指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4]237这就是说,集中优势兵力和包围迂回战术,二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集中兵力是歼灭战的根本保证和先决条件,采取包围迂回战术是歼灭战的基本作战方法。集中了优势兵力,又采取了包围迂回战术,就能始终保持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然而,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实施包围迂回战术达成歼灭战的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时期。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歼灭战对于整个解放战争的意义越来越重大,毛泽东有关达成歼灭战需要实施包围迂回战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如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虽然毛泽东反复向各解放区负责人及广大指战员明确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原则,但仍有一些战役虽然遵循了集中优势兵力原则,但仍然将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对此,毛泽东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关于集中兵力的认识。他指出,“关于作战方法,请你们严重注意多打歼灭战,少打击溃战。打歼灭战的条件有二:(一)集中兵力包围敌军一部,每一仗只打一部分敌人,切不可同时打几部分敌人;(二)以主力打迂回,以一部打正面,切不可以一部打迂回,以主力打正面。”[2]637由此可见,毛泽东讲的迂回包围敌人是指包围诸路进攻之敌的一路,或一路中的一部,以我之集中对敌之分散,造成局部上的绝对优势,以便各个歼灭敌人,才能形成变全局上的劣势为优势的态势,这也就增强了歼灭战的物质基础。也正是靠着集中兵力后的包围迂回战术,人民解放军才能一战而胜,再打击其余之敌,依次各个击破,从而实现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数量上的优势,最终转化为战争的胜势。

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实施歼灭战的基本步骤

对敌作战中,虽然敌军内部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必定存在内部力量的不均衡性,这就为我军实现歼敌目标创造了条件。即使一时没有好的作战机会,但还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声东击西、主动灵活等机动的战术调动,引诱敌人,从中寻找合适的歼敌机会。在解放战争中,我军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实施歼灭战时,始终面临选择攻击目标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步骤。解放战争中,我军面临的敌人成分不一,有正规军也有杂牌部队,战斗力并不均衡。为此,毛泽东指出,“作战时,着重打保安团,只要你们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歼灭部分保安团,正规军即被孤立,那时再打正规军不迟。”[2]452后来,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的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总结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时更是对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做了强调。例如,十大军事原则第一条就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第二条是“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353这就为我军明确了攻击目标的时序选择问题。事实上,强弱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强弱是可以转化的,先打弱敌,既易实现作战目的,也可将强敌转化为弱敌,因为整个敌军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系构成的;另一方面,强弱相互依存,先消灭了弱敌,强敌也开始变弱。在战争中,先打弱敌便于我军形成优势,速决速战,促进整个形势向有利于我的方面转化,从而为歼灭强敌创造条件。但不论是打弱敌还是强敌,都应从弱处着手,强中有弱处,弱中亦有更弱处。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一条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原则。前者为后者创造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前者,就不能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没有后者,就不能从根本上打败敌人,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⑰⑳㊶㊷田川、林平芳编:《寻找英雄 抗日战 争之民间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248、249~250、247、263 页。

五、创造战场是实施歼灭战的重要条件

由于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因此想要通过逐步歼敌实现以弱胜强,不但要考虑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作用,而且还要从促成强弱转化的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于我军的战场。解放战争初期,虽然敌我力量对比仍处于敌强我弱态势,但我军力量已经显著增强。为此,毛泽东在发给各解放区负责人有关作战问题的电文中,反复强调创造战场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如毛泽东在发给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电文中说,“大约有两个月时间即可将路(指陇海铁路)北、路南广大地区创造为机动战场,以便吸引邱(指邱清泉)军及其他薛(指薛岳)顾(指顾祝同)主力来此而歼灭之。”[2]626我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将敌人调动于不利态势,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歼敌战场。例如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苏中首创歼敌5万余人的“七战七捷”,就是针对敌军集结重兵分进合击的特点,采取边走边创造战场的办法,从而适应了打一仗、歼敌一部、后退一步或转移的作战要求。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创造战场对于我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辽沈战役的战场布局就是放弃对北边长春、沈阳之敌的监控,将战场重心放在南边的北宁线上。一旦攻克锦州这一通向关内的咽喉要地,困守于长春和沈阳的敌人就不难被逐一歼灭。从我军创造战场的实践来看,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潜心布阵造势等一系列具体步骤,最终创造出了适合歼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等。总之,毛泽东所强调的创造战场,并非简单地选择地形条件,而是将地理因素、作战资源、群众基础、制敌手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创造性成果,它对我军更多地歼灭敌人、成功实施大歼灭战具有重要意义。

1.钱谦益(1582—1664)《绛云楼书目》:“《嵇中散集》二册。(陈景云注云:十卷。黄刻佳)”[3]72

总之,毛泽东歼灭战思想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指导解放战争并夺取最后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谈到战略部署、战役决心、战斗指示和经验总结等问题时,始终围绕如何保存自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中心内容,并最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歼灭战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800余万人,彻底击垮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力量,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歼灭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18-11-26

作者简介:刘刚(1980—),男,内蒙古临河人,信息工程大学基础系讲师,博士。

doi:10.3969/j.issn.2096-2452.2019.01.007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452(2019)01-0037-03

(责任编辑:张明海)

标签:;  ;  ;  ;  ;  ;  ;  ;  ;  ;  ;  ;  

刘刚: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