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业锟[1](2020)在《多层螺旋CT联合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将多层螺旋CT与容积再现成像技术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60例腰椎小关节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包含3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与容积再现成像技术联用的检查措施,常规组仅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两组患者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脱位、关节真空征、小关节突骨质增生等情况的检出率。结果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腰椎小关节损伤患者的检出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容积再现成像技术联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王娇[2](2020)在《肺亚厘米磨玻璃结节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评估病变性质及病理对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肺亚厘米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影像学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总结影像学特征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以期通过影像学特征即可初步判断病变性质,进一步提高肺亚厘米GGN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更好地指导术前评估,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扫描发现有亚厘米GGN并行手术切除的52例患者(共70个病灶)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HRCT图像均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ve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进行重建,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病灶大小、平均CT值、病灶位置、病灶类型、边界、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及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评估。研究共纳入70个肺亚厘米GGN,其中良性病变12个,肺腺癌58个(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1个、原位腺癌29个、微浸润性腺癌9个和浸润性腺癌9个)。分析肺亚厘米GGN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结果的关系。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恶性结节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范围3577岁,两组之间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例患者共检出70个肺亚厘米GGN,其中良性组12个,恶性组58个,病灶位置分布为:右肺上叶25个、右肺中叶4个、右肺下叶13个;左肺上叶18个、左肺下叶10个,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之间病灶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恶性组病灶大小分别为6.50(5.138.53)mm、7.05(6.009.00)mm,平均CT值分别为-606.50(-707.00-150.25)HU、-609.00(-683.00-385.25)HU,应用秩和检验,病灶大小及平均CT值在两组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空气支气管征及分叶征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病灶类型、边界、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及胸膜凹陷征在两组之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将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为三型,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良性组以Ⅰ型最多见(75%),而恶性组以Ⅱ型和Ⅲ型多见(48.3%、27.6%)。恶性结节浸润前组及浸润后组的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集58个恶性结节,根据有无浸润性将其分为:浸润前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1个,原位腺癌29个)和浸润后组(包括微浸润性腺癌9个,浸润性腺癌9个)。经卡方统计发现,性别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个病灶的位置分布为:右肺上叶23个、右肺中叶4个、右肺下叶9个;左肺上叶15个、左肺下叶7个,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两组间病灶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前组、浸润后组病灶大小分别为(6.99±1.75)mm、(8.14±1.57)mm,平均CT值分别为-633.00(-692.75-561.00)HU、-326.00(-627.50-203.00)HU,分别应用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病灶大小及平均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病灶大小、平均CT值最佳临界值分别为6.95mm、-502HU。经卡方检验,两组间病灶类型、边界、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维形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组病灶多为pGGN(80%),边界多清楚(55%);而浸润后组多为mGGN(83.3%),边界多较模糊(77.8%)。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膜凹陷征在浸润后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6.7%、66.7%、88.9%、88.9%、55.6%,显着高于浸润前组。统计上述5种征象出现的频数,绘制ROC曲线,发现频数为2.5种时为诊断病灶是否为浸润性病变的最佳阈值,即恶性结节出现上述5种征象中的3个或以上,提示病灶很可能为浸润性病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两组间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型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浸润前组以Ⅱ型最多见(52.5%),浸润后组以Ⅲ型最多见(61.1%)。MPR对结节位置的显示具有一定优势,MIP对肺血管的显示较HRCT图像更为清晰,VRT可显示结节的三维形状,CT图像及各种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供肺亚厘米GGN更全面、准确的信息。结论1.肺亚厘米磨玻璃结节中出现分叶征和空气支气管征提示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2.恶性亚厘米磨玻璃结节中,若结节为pGGN、边界清楚提示为浸润前病变可能性大;若结节为mGGN、边界模糊则提示为浸润性病变可能性大。当病灶大小>6.95mm、平均CT值>-502HU或病灶出现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中3个或以上征象时,考虑病灶为浸润性病变可能性大,否则为浸润前病变可能性大。3.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型对于区分亚厘米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及浸润性均具有一定的意义。若血管与病灶无关则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血管在病灶内走形自然为浸润前病变可能性大,血管在病灶内扭曲、增粗、僵硬或向病灶内聚集为浸润性病变可能性大。4.图像后处理技术为二维影像学的一种补充手段,诊断的准确性有赖于与二维影像的有机结合,不同的重建技术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综合各种重建技术的优点所得图像才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及客观的信息。
龚德盼[3](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术前未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即刻止血率、责任血管检出率、无咯血生存率以及咯血复发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咯血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咯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67名接受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咯血患者,纳入患者随访1年后,分析两组患者即刻止血率、责任血管检出率、无咯血生存率以及咯血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咯血患者总体即刻止血率为85.07%(57/67),MSCTA组88.57%(31/35),对照组81.25%(26/32),两组患者即刻止血率对比无差异(X2=0.706,P=0.401);2.MSCTA组比对照组可以检出更多责任血管数(1423.5vs854.50[秩次和],P=0.003),且MSCTA更有利于DSA下检出非支气管动脉系统血管(1372.0vs906.00[秩次和],P=0.018)。3.MSCTA组7天无咯血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8/35]vs53.1%[17/32],p=0.011);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MSCTA检查是患者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SCTA组优于对照组3.5倍(OR为3.529,95%可信区间为1.198-10.401,p=0.022);结论: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即刻止血率无明显影响;2.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检出咯血责任血管且有助于发现非支气管动脉系统责任血管;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提高咯血患者7天无咯血生存率;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可能是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推荐为咯血患者常规行胸部MSCTA检查。
刘阳阳[4](2020)在《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住院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急诊大咯血患者106例,根据术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即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行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A组,术前未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直接DSA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者为B组。其中A组78例,B组28例。研究内容:1.术前通过CTA后处理技术观察并重建出咯血责任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记录并比较术前支气管动脉CTA与术中DSA咯血责任BA的起源、开口位置、数量、走行等影像学特征。2.比较两组术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对比剂用量,术后均密切关注栓塞疗效及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3.应用支气管动脉CTA后处理技术对正常起源责任BA的不同开口特点与MIK、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的相关性进行研究。4.对所有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A组CT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45支,其中异位起源BA19支;A组DSA共检出咯血责任BA155支,其中异位起源BA20支。以DSA为金标准,CTA对检出咯血责任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55%(145/155)、100%(145/145),CTA对检出异位起源B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00%(19/20)、100%(19/19)。CTA对B-P分流或体-肺循环分流的检出能力差于DSA,差异有显着性。2.A组每台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着性;A组每台手术对比剂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00<0.05),差异有显着性。A组3例、B组5例术后24h内再发大咯血,二次栓塞后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再发大咯血。A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96.15%,B组患者首次栓塞成功率为82.14%,首次栓塞成功率A组大于B组(χ2=3.963,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Ⅰ组(BA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明显高于MIK,差异有显着(P=0.008<0.05);Ⅱ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造影导管CB2插管稳定性高于M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Ⅲ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Ⅳ组(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和Ⅴ组(纵向开口60°~119°范围与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与CB2插管稳定性无显着差异(P>0.05);Ⅵ组(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造影导管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P=0.061>0.05)。结论:1.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能术前及时发现和评估出血责任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数量及影像学特点。2.支气管动脉CTA指导下,术者术中能快速、准确找到出血责任BA,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提高首次介入栓塞成功率,对急诊咯血的及时精准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正常起源的责任BA:当纵向开口0°~5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插管稳定性要明显优于MIK,当纵向开口60°~119°范围并横向开口0°~44°范围时,造影导管选择CB2造影导管插管稳定性要优于MIK;对于纵向开口0°~12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造影导管CB2与MIK插管稳定性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纵向开口120°~180°范围并横向开口45°~90°范围时,MIK插管稳定性有高于CB2的潜在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
时媛[5](2019)在《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256层螺旋CT比较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与胸部双期增强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图像质量的影响。2利用256层螺旋CT评估不同的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BA成像质量的影响。3选用最佳的成像方式及显示方法,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下BA的解剖及血供进行探究,旨在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介入栓塞术前提供精确的影像学支持。方法1将400例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256层螺旋CT发现无肺部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分别以I组: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II组:行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选取至少一支BA清晰显示的患者,I组136例,II组108例,参照冠状动脉的评分标准对两组B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2对136例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A组(MPR+MIP)、B组(MPR+VR)、C组(MPR+CPR)三组组合后处理技术,观察BA的最佳显示方法。3对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间行胸部CT平扫或/及增强发现肺肿瘤并经支气管镜检查、活体组织探查或术后确认为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135例患者实行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设为III组,再应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对I组和III组进行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详细记录BA显示情况、解剖分型与其血管数量的关系、起源方位及分支类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1 I组和II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9±0.94、2.1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3,P=0.004,P<0.05)。2 136例患者中,A组能全部确定BA起源,B组仅有17例不能确定,C组能确定BA起源128例,不能确定8例,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18.133,P=0.000,P<0.001),A、C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311,P=0.012,P<0.05),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3.568,P=0.059,P>0.05)。136例患者共显示了314支BA,A组能全部完整显示,B组仅能完全显示108支BA,其中有206支显示不全或没有显示,C组亦可完整显示291支BA,但仍有23支不能完全显示,A、B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306.559,P<0.001),A、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874,P<0.001),B、C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0.173,P<0.001)。因此,就BA起源及大体形态的显示,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III组(肿瘤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率高于I组(对照组)(χ2=53.402,P=0.000,P<0.001),BA支数多于对照组(t=0.745,P=0.762,P>0.05),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粗(t=3.084,P=0.002,P<0.05)。BA的解剖分型:对照组与肿瘤组中右BA均常见于I型,分别是53.1%(87/164)、60.2%(10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71,P=0.108,P>0.05),左BA均多见于IV型,分别是85.3%(128/150)、89.8%(141/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4,P=0.655,P>0.05)。BA的起源方位:对照组中,65.5%(57/87)I型、40%(18/45)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3.6%(15/28)III型和39.1%(50/128)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各50%(1/2)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及右壁,4.5%(14/314)VI型BA异位起源;肿瘤组中,60%(61/109)I型、32.1%(17/53)II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47.6%(10/21)III型和36.9%(52/141)IV型BA分别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前壁,100%(1/1)V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3.8%(13/338)VI型BA异位起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8,P=0.823,P>0.05)。BA起点处的Z轴定位:对照组和肿瘤组中,I、II型BA均位于气管隆突上2cm、下1cm的范围,分别是89.4%(118/132)、87.7%(142/162),IIIV型BA均多位于隆突上下1cm的距离,分别是78.5%(124/158)、74.8%(122/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258,P>0.05)。BA的分支类型:,对照组发现了10种类型,肿瘤组中发现11种,最为常见的均是R1L1,即43.4%(59/136)和44.4%(60/135),其次是R2L1,即18.4%(25/136)和20.0%(27/1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433,P=0.481,P>0.05)。结论1心脏等大血管的搏动可影响BA的图像质量;应用心电门控技术减少或消除运动伪影可获得优质的支气管动脉图像。2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显示BA影像学解剖特征及大体走行。3 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支气管动脉;BA的解剖分型及起源方位等与肺癌不相关,但内径与肺癌呈正相关,BA参与了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供血,256层螺旋CTBA成像技术能为临床术前寻找BA途径、术后评估治疗效果或查找手术失败原因提供依据。图7幅;表11个;参129篇。
张劲梅[6](2019)在《256层极速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术前规划中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56层极速螺旋CT(256-slice spiral CT,256-SS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y,TFB)的诊断及其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有明确或可疑TFB病史的60例患者,分为256-SSCT重建组、X光线组,每组30例,其中256-SSCT重建组采用256-SSCT气道三维重建检查诊断,均做硬质支气管镜检查进行验证。对于确诊有TFB的病例,运用我院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自带的测量工具,根据256-SSCT气道三维重建提供的立体气道图像及气道轴位图像,对气道、异物的大小及性状进行精确测量。根据这些数据选取合适的硬质支气管镜的型号及恰当的异物钳,对每位确诊病例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以及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X光线组30例患者采用X线胸部拍片检查诊断,这30例患者亦均有明确的或可疑的异物史,根据患者年龄选择硬质支气管镜型号,根据异物史粗略选择异物钳,对于风险无法正确评估,只能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粗略估计风险情况。比较两组间的诊断正确率、误诊率、漏诊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检查诊断结果256-SSCT重建组30例患者中,诊断29例患者有异物,1例无异物,经硬质支气管镜检查验证诊断的正确率达100%。X光线组30例诊断18例有异物,12例无异物,经验证诊断正确率60%(18/30),误诊率(假阳性率)6.7%(2/30),漏诊率(假阴性率)达到了33.3%(10/30,X2=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规划结果硬质支气管镜型号的选择:256-SSCT重建组3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依据术前CT值选择的硬质支气管镜型号与年龄不符,占比30%,合适率100%,X光线组30例患者术中发现型号不合适的有10例,不合适率33.3%,X2=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物钳的选择:256-SSCT重建组30例选择的异物钳合适率100%,不合适率为0;X光线组选择的异物钳有23例不合适,不合适率88.5%,合适率仅11.5%,X2=44.0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风险评估及围手术期治疗:256-SSCT重建组有2例双侧支气管异物,术前风险评估为较危重症病例,给予立即手术;2例总气管异物,术前风险评估介于重症与危重症之间,给予紧急手术;一般病例3例,可择期手术;重症病例22例,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再手术;X光线组根据临床症状来判断患者的危重程度,不能精确地对术前风险进行评估,无法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3.术中、术后效果比较256-SSCT重建组手术平均持续时间(13.5±6.3)min,X光线组手术平均持续时间(33.5±10.3)min,两组手术平均持续时间比较,t=1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SSCT重建组确诊有异物的患者有29例,手术成功29例,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失败率为0%。X光线组经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有异物的患者有26例,手术成功22例,异物残留3例,未取出异物1例,手术成功率84.5%,手术失败率15.4%。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X2=1.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SSCT重建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7/29),X光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2%(18/26),X2=2.77 P<0.05。结论采用256-SSCT气道三维重建方式对TFB进行诊断,简单、快捷、无创、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运用256-SSCT气道三维重建做术前检查,可以进行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术前规划及围手术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
吴正参[7](2018)在《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源模式CT低剂量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分析双源模式CT低剂量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80例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病程2天至2个月,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6-84岁,平均48.23±5.31岁。其中,A组40例患者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80KV管电压、2.0螺距、自动管电流、迭代重建;B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扫描方案,100KV管电压、1.0螺距、180m As管电流、滤波反投影法重建。比较两组之间的平均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分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所有患者在CTV检查前后3天内接受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V的敏感性、特异性,两种CTV方法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TV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对DVT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用Mc Nemer检验两种检查方法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辐射剂量均值为248.55±45.47m Gy cm,B组患者辐射剂量均值672.93±170.16m Gy cm,两者有显着性差异。B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低剂量CTV的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100%。Kappa=0.762,P=0.00<0.05;Mc Nemer检验,P=0.25>0.05。常规剂量CTV的敏感性为97.37%,特异性为100%。Kappa=0.844,P=0.00<0.05;Mc Nemer检验,P=1.00>0.05。结论双源CT下肢深静脉造影低剂量扫描方案具有可行性,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该方法可观察评价血栓性质,大小及范围,并可以诊断血管腔外周围组织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双源模式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8](2006)在《3D-CT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囊肿及肿瘤定量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年代末期出现的螺旋CT(Spiral CT)在CT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螺旋CT的发展克服了常规单一横断面CT扫描在放射剂量和扫描时间上的局限,为三维图像数据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二维CT虽能清楚地反映颌骨囊肿及肿瘤的占位情况,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病变的立体结构。三维螺旋CT成像技术有多种,如何探索出最优化的三维螺旋CT成像方法,对病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有利于减少误差,提高诊断率,给手术提供了准确的解剖依据和良好的手术设计方案。 理想的三维螺旋CT成像技术应充分显示人体颌面部软组织和骨骼的立体解剖结构,弥补二维图像的不足,直接揭示软组织和骨组织的结构,精确判断肿瘤的占位部位,同时还能正确地显示骨组织周围影像,无须临床医生对CT横断面资料进行大脑的思维综合,减少误差,提高诊断率,因此本实验选用和比较两种不同的三维螺旋成像技术,寻求一种临床上理想的术前术后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目的:通过对颌面部囊肿及肿瘤患者进行病变部位的三维螺旋CT扫描,分别采用表面再现技术(Surface shaded di splay,SSD,表面遮盖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VR)对病变进行再现、重建及测量,探讨三维螺旋CT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囊肿及肿瘤的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手术操作的指导中的意义;比较表面再现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在评估颌面部囊肿及肿瘤的部位、大小、界限以及对骨组织的破坏程度等方面敏感性。材料和方法:随
方文春,夏丽天,吴斌[9](2004)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 16排螺旋 CT肺部容积再现技术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的成像方法 ,评价其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 搜集 2 0 0 3年 6月至 2 0 0 4年 4月经临床证实的 4 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容积再现技术的图像重建 ,同时行多平面重建 (MPR) ,比较两者的 CT影像的显示特性。结果 VRT技术可显示气管支气管树的分支走行情况 ,可显示气管及支气管树的异常形态改变 ,包括支气管壁的增厚、扩张、狭窄并可显示病变肺段的含气情况 ,可用于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VRT图像的显示与 MPR比较各有其特点。结论 肺部容积再现技术有其独特的影像征象 ,对富含气体的支气管病变及其所受累肺段定位诊断较强 ,有其特殊的征象 ,肺部三维容积再现技术为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祝冬梅[10](2021)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当中的价值。方法 53例疑似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和临床病理诊断的相符性,并计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技术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结果 53例疑似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4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检出40例。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5.00%(38/40)、53.85%(7/13)、86.36%(38/44)、77.78%(7/9)、84.91%(45/53)、0.64。结论对肺部孤立性结节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能够发挥良好的诊断作用,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二、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联合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腰椎小关节损伤各症状的检出率对比 |
2.2 两组患者腰椎关节损伤与病理结果符合率的对比 |
3 讨论 |
(2)肺亚厘米磨玻璃结节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评估病变性质及病理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磨玻璃结节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2.1 肺磨玻璃结节概述 |
2.2 肺磨玻璃结节的CT图像后处理技术 |
2.2.1 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 |
2.2.2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
2.2.3 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 |
2.2.4 表面遮盖法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 |
2.2.5 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 |
2.3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磨玻璃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检查设备与方法 |
3.3 图像分析 |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良恶性结节的比较结果 |
4.2 恶性结节浸润前组及浸润后组的比较结果 |
4.3 肺亚厘米GGN 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所示影像学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良恶性结节的比较分析 |
5.2 恶性结节浸润前组及浸润后组的比较分析 |
5.3 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在肺亚厘米GGN影像学特征显示中的比较分析 |
5.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概念及机制 |
2.1 咯血概念 |
2.2 咯血机制 |
2.3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4- |
3.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临床资料收集 |
3.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
3.3 支气管动脉栓塞技术 |
3.4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基线特征比较 |
4.2 责任血管 |
4.3 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咯血复发影响因素 |
4.4 即刻止血率及无咯血生存率Kaplan Meier估计曲线 |
4.5 病例介绍 |
5.讨论 |
6.局限性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索引 |
后记 |
(4)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256层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
1.1.3 数据采集与图像后处理 |
1.1.4 图像分析 |
1.1.5 统计学方法 |
1.1.6 结果 |
1.1.7 讨论 |
1.2 不同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对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图像后处理技术 |
1.2.3 判定标准 |
1.2.4 病例分组 |
1.2.5 统计学分析 |
1.2.6 结果 |
1.2.7 讨论 |
1.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对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探究 |
1.3.1 一般资料 |
1.3.2 判定标准 |
1.3.3 统计学分析 |
1.3.4 结果 |
1.3.5 讨论 |
1.4 本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256层螺旋CT在支气管动脉中的研究进展 |
2.1 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变异 |
2.2 支气管动脉的成像方法 |
2.2.1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 |
2.2.2 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造影 |
2.2.3 MRI |
2.3 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肺部介入治疗的价值 |
2.3.1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 |
2.3.2 咯血 |
2.3.3 肺栓塞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附图与说明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256层极速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术前规划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质支气管镜下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3D-CT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囊肿及肿瘤定量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受试对象 |
1.2 主要设备 |
2 方法 |
2.1 螺旋CT扫描 |
2.2 三维重建 |
2.3 数据保存 |
2.4 数据读取 |
3 统计处理 |
4 电脑图像的获得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扫描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设备和试剂 |
1.3.2 诊断方式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和病理诊断的相符性 |
2.2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结果 |
3 讨论 |
四、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联合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腰椎小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 郑业锟. 智慧健康, 2020(24)
- [2]肺亚厘米磨玻璃结节CT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评估病变性质及病理对照分析[D]. 王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D]. 龚德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支气管动脉CTA综合后处理技术在急诊大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 刘阳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25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 时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256层极速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术前规划中的临床分析[D]. 张劲梅.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D]. 吴正参.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8]3D-CT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囊肿及肿瘤定量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新疆医科大学, 2006(11)
- [9]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 方文春,夏丽天,吴斌. 临床肺科杂志, 2004(06)
- [10]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祝冬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