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人格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格,冲突,社会支持,公权力,工作,人格权,家庭。

人格冲突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王润伟,吴海燕,项勋,汪星星,罗伟[1](2019)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宿舍冲突处理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量表,经过对四个高校大学生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宿舍冲突处理方式有显着的影响。大学生的活跃人格和坚韧人格对大学生冲突处理行为的影响较大。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活跃人格上显着低于民办高校,因此公办高校更应着重采用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活跃人格。(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钟薇[2](2019)在《人格冲突视角下的巴恩斯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恩斯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始终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形式关注着不同境遇中的个体生存困境及其意义追求,这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本文以巴恩斯小说中的人格冲突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采用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对巴恩斯叁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人格冲突问题及其深层意义进行分析,进而阐明巴恩斯对于个体人格问题的深层次看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巴恩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朱利安·巴恩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简要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和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论述了《亚瑟与乔治》、《时间的噪音》、《终结的感觉》叁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因自我主体意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人格冲突问题:《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因家庭教育和族裔文化的差异不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接受,无法构建与外部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自我人格认知;《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为保全自己、家人和音乐不得以形成了与外部环境要求一致的伪装性人格;《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在英国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型时期为顺应社会发展缓解生活压力主动建立更偏重社会维度的人格面具。第二章论述了叁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因采用与真实自我相抵触的人格面具引发的内心真实意愿与外在行为的激烈冲突。《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格面具其真实的自我始终不被社会接纳,最终陷入冤假错案中,其真实的自我也逐渐迷失;《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因未能建立健康、恰当的人格面具导致自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意愿相分离,一直生活在与真实自我相背离的矛盾和痛苦中;《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因过分认同人格面具对记忆进行解构与重建,使自我的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虽然达到了暂时的平衡,但同时也遮蔽了真实的自我导致个体性的缺乏。第叁章通过分析叁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指出巴恩斯虽然大胆进行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实验,但其作品最终传达的仍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切关怀。《亚瑟与乔治》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重新编撰使人们在思索文学真实的同时思考了个体是否应如实表达个体真实性的问题;《时间的噪音》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历史真实的同时思考个体应如何在兼顾生存的同时保留自我真实性;《终结的感觉》通过对记忆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记忆真实性的同时思索应如何面对真实的自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朱乐青,董宝林[3](2018)在《人格、角色冲突、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休闲体育: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人格、角色冲突、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休闲体育的综合影响,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适配性。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角色冲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老年人休闲体育调查量表对55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格、角色冲突、社会支持是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形式)的重要前因变量,其中,除神经质人格外,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严谨性等人格对老年人休闲体育的正向影响皆显着;角色冲突对休闲体育负向影响,社会支持对休闲体育的正向影响皆显着;在人格影响老年人休闲体育时,角色冲突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社会支持具备调节效应。完善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从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渠道给予老年人更多锻炼支持与认同,消除角色冲突体验、缓解神经质人格倾向、发展积极人格特质,可能是促进老年人休闲体育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旨在为促进老年人践行休闲体育,发展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事业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江红艳,杨军,孙配贞,陈洋[4](2018)在《工作资源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与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工作资源与员工离职意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对323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在工作资源与离职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调节工作—家庭冲突对离职意向的影响,即对于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显着提高离职意向,对于低主动性人格的个体,工作—家庭冲突显着降低离职意向。(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梁嘉[5](2018)在《UGC短视频平台中人格权冲突现象分析——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传播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视频信息,以其制作方便、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为人们所喜爱。短视频APP更是成为年轻人的热宠。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将身边发生的事情拍成视频再上传至网络。然而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短视频内容却经常会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本文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简要分析UGC短视频平台中出现的公民的拍摄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现象以及如何应对此类冲突。(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10期)

陈正月[6](2018)在《死者隐私与刑事侦查权冲突和规制——基于死者人格利益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死者隐私利益,是死者人格利益中一项具体利益,即指自然人死亡后,有关其隐私方面的利益。由于公权力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现实不平等性、死者地位远低于生者等原因,导致刑事侦查过程中死者隐私利益遭到"合法、合理"的侵害。为保护死者隐私利益不受侵犯,本文认为需要采取提高侦查人员素质、限制侦查权、提高侦查技术和适当补偿等法律规制措施,积极化解死者人格利益与刑事侦查权之间的冲突。(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25期)

刘影[7](2018)在《论人格主义美学的构建与冲突——以别尔嘉耶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一帅在《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是人格主义哲学家代表人物,他肯定人格和个性的至上地位,承认美对人格的发现和探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人格主义美学的构建与冲突。第一,人格主义美学的建立。别尔嘉耶夫的人格主义思想受到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的影响,认为人格大于所有具体行为总格,人格规范是在人格典范的基础上被建立的,构成了他"用美来发现人格"的基础。人格主义美学即是人格主义研究的重点和延伸,明确了人格和美之(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9期)

陈一笛,甘怡群[8](2018)在《和谐人格、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与工作–家庭冲突——基于职业群体的3种模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以及自我控制的关系,基于相关理论,提出3种模型(简单中介模型、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以及以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并比较3种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简单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控制平行作用于工作–家庭冲突,以自我控制为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与社会支持分别作用于工作–家庭冲突,以社会支持和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通过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作用工作家庭冲突。以北京市医疗行业、金融行业、销售行业公司的200名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控制量表(SCS)、冲动性量表(BIS)和工作–家庭冲突量表进行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以和谐人格和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工作–家庭冲突为结果变量建立的复合中介模型拟合结果最好。自我控制在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变量的估计值为-0.043,95%置信区间为[-0.071,-0.022]。自我控制可以中介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拟合结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鲍英善,朱方伟,崔宁,胡月[9](2018)在《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在人格特征与人际关系敏感中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冲突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辽宁7所高校中选取大学生4322人(年龄17~24岁;男2906人,女1416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2分为人际关系敏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包括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分量表)和组织冲突问卷(ROCI-Ⅱ,包括协作、顺从、回避、支配4个因子)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检出率为13.7%,人际关系敏感均分为(1.4±0.5)。人际关系敏感得分与神经质、精神质、顺从得分呈正相关(r=0.60、0.27、0.04,均P<0.01),与内外向、协作得分呈负相关(r=-0.36、-0.14,均P<0.01)。协作在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7,P<0.001),顺从在神经质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3,P<0.05)。结论:协作调节了内外向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顺从调节了神经质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艳,马红霞,余银,于爽,李雨萌[10](2018)在《父母自恋人格对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父母自恋人格与初中生在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地区初中生及其父母共238对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完成亲子冲突归因量表,其父母完成自恋人格量表。结果:(1)不同组别家长自恋人格与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父-子组父亲的权欲、优越感等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多个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58~0.377,P<0.05或0.01),而父-女组父亲的自恋人格特质与初中女孩亲子冲突归因方式无相关(P>0.05);母-子组母亲的权欲与初中男孩亲子冲突时选择ISU、ESU正相关,母-女组母亲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佩以及自恋人格总体特质与初中女孩的亲子冲突选择EUC归因方式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64~0.377,P<0.05);(3)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与其父母自恋人格部分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123~0.196,P<0.05或0.01)。结论:初中生在面对亲子冲突时采取的归因方式受父母的自恋人格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初中男孩和女孩的归因方式的影响效果各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人格冲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恩斯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始终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形式关注着不同境遇中的个体生存困境及其意义追求,这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本文以巴恩斯小说中的人格冲突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采用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对巴恩斯叁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人格冲突问题及其深层意义进行分析,进而阐明巴恩斯对于个体人格问题的深层次看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巴恩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朱利安·巴恩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简要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和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论述了《亚瑟与乔治》、《时间的噪音》、《终结的感觉》叁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因自我主体意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人格冲突问题:《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因家庭教育和族裔文化的差异不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接受,无法构建与外部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自我人格认知;《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为保全自己、家人和音乐不得以形成了与外部环境要求一致的伪装性人格;《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在英国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型时期为顺应社会发展缓解生活压力主动建立更偏重社会维度的人格面具。第二章论述了叁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因采用与真实自我相抵触的人格面具引发的内心真实意愿与外在行为的激烈冲突。《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格面具其真实的自我始终不被社会接纳,最终陷入冤假错案中,其真实的自我也逐渐迷失;《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因未能建立健康、恰当的人格面具导致自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意愿相分离,一直生活在与真实自我相背离的矛盾和痛苦中;《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因过分认同人格面具对记忆进行解构与重建,使自我的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虽然达到了暂时的平衡,但同时也遮蔽了真实的自我导致个体性的缺乏。第叁章通过分析叁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指出巴恩斯虽然大胆进行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实验,但其作品最终传达的仍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切关怀。《亚瑟与乔治》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重新编撰使人们在思索文学真实的同时思考了个体是否应如实表达个体真实性的问题;《时间的噪音》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历史真实的同时思考个体应如何在兼顾生存的同时保留自我真实性;《终结的感觉》通过对记忆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记忆真实性的同时思索应如何面对真实的自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润伟,吴海燕,项勋,汪星星,罗伟.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宿舍冲突处理方式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2].钟薇.人格冲突视角下的巴恩斯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朱乐青,董宝林.人格、角色冲突、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休闲体育: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

[4].江红艳,杨军,孙配贞,陈洋.工作资源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与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8

[5].梁嘉.UGC短视频平台中人格权冲突现象分析——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J].视听.2018

[6].陈正月.死者隐私与刑事侦查权冲突和规制——基于死者人格利益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

[7].刘影.论人格主义美学的构建与冲突——以别尔嘉耶夫为例[J].学术交流.2018

[8].陈一笛,甘怡群.和谐人格、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与工作–家庭冲突——基于职业群体的3种模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鲍英善,朱方伟,崔宁,胡月.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在人格特征与人际关系敏感中的调节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10].刘艳,马红霞,余银,于爽,李雨萌.父母自恋人格对初中生亲子冲突归因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标签:;  ;  ;  ;  ;  ;  ;  

人格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