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拥军:温州产业升级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再思考论文

刘拥军:温州产业升级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再思考论文

摘 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实现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就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文章针对温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通过加强人才工作来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温州 转型发展 队伍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绘就了“温州模式”的辉煌篇章,也吸纳和造就了大批各类人才。时至今日,据《温州蓝皮书》课题组最新研究显示,在2015-2017年对温州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人才缺乏”问题,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温州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瓶颈的第一位。当前在继续贯彻落实好“八八”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如何解决温州动能不足,“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等挑战,破解中低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引领不强等发展难题。有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切实推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五美温州”,夯实“铁三角”地位,是温州赶超发展中诸多战略要素里的关键。

一、产业人才的概念内涵

根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有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另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人才被划分为六大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由此顾名思义,“产业人才”可以定义的是指分布在三大产业中除普工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二、温州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焦点问题

(一)人才队伍规模小、实力不足

温州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浙江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近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取得较大进步。截止2017年底,温州人才资源总量虽然达到186.34万人,但我市人才的整体实力较杭宁两地差距较大,与台州、绍兴等地相比也无优势,每万人口人才数仅高于丽水,列浙江省倒数第2位。另以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例,截止2017年底,浙江全省技能人才总量967.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78.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为28.8%。温州技能人才总量107.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9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为24.2%,低于全省平均数4个多百分点。同期高技能人才数量,杭州拥有44.3万人、宁波拥有37.5万人,而台州、绍兴截止2017年上半年就分别达到27万人以上,也超越温州水平。再有,2017年上半年公布的2016年度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结果,数控车工、服装设计定制工等15项工种录取前5名选手中,温州只有3人上榜,是杭州的五分之一、宁波二分之一,与丽水、衢州、舟山相同,位居全省末位。所有这些,足见温州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同浙江“铁老三”地位很不相匹配。

(二)高精尖人才少、结构不合理

人才学历及技术水平呈现“金字塔”型,塔基过于“庞大”。人才供求矛盾、层次不高,分布不均问题依然突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相对多,民营企业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相对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人才少;大企业人才相对多,小微企业人才少;普通技术人才相对多,高层次人才少。据之前公布的《浙江省高层次人才项目推荐选拔重点产业领域引导目录》可见,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激光、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等温州的重点产业领域亟需一大批“高精尖”人才。目前在温州鞋服、泵阀等传统行业中,初中毕业或初级工以下员工就占了职工总数85%左右,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员工不到5%。规上工业企业中高级职称人员更是不足2%。以企业人才目前可评的正高级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例,人数更是屈指可数。浙江省经信委与人社厅联合公布的2017年度通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的人员名单显示:在470人当中,除省直企事业单位人员外,杭州有94人、宁波47人、绍兴23人、温州仅20人。而温州2013-2017五年合计取得该项职称的才94人,仅是杭州一年人数。另据浙江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公布的《2017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名单》,在上榜的400人,温州只有19人入选,来自院校和医院的有14人之多,而来自企业的仅3人,只高于衢州,列浙江省倒数第2位。

目前,胜利石油管理局高培党校(以下简称高培党校)针对培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有两个:费用管理系统和培训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目前的培训管理形势,为实现高培党校建设一流培训基地的目标,有必要搭建一套适合培训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此来提升学校培训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将高培党校原开发的其他信息系统进行融合,建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由此,我们提出将高培党校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与费用管理系统整合,搭建高培党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想。

(三)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窘境并存

1.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一是坚持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稀缺资源”来对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松下幸之助,就没有松下公司;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集团。离开了企业家,企业将生命不再。二是注重从龙头骨干、高成长型、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中遴选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库,培养一批是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三是抓好“青蓝接力”行动,重点培养一批新时代青年企业家形成梯次布局。四是体现实用实效、讲究贡献原则,在目标目的上把握税源建设主线,以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培育的重要依据。五是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大力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在温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促进温州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树立“大人才观”,统筹各类产业人才

2.构筑产业引智平台。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乐清“千人计划”产业园等大平台,引进大院大所、大企业集团发挥人才集聚和规模效应。同步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转移提供平台。

(二)打造三支团队,夯实产业人才体系

一是人文地理环境具有局限性。温州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域相对封闭,语言自成一系,生活成本虚高,难于成为人才创业新的首选之地。温州“金改”时期曾向全国范围招募的金融人才“108将”至今仍留温的屈指可数,机关单位留人才尚且如此,企业自不必说。二是以往出台的人才政策缺乏比较和竞争优势。对于产业扶持、创业资助、住房补助、子女入学等配套措施不够精准,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足。三是温州产业层次较低,“低散弱”问题依旧突出。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很难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回温或留温就业创业。据悉每年近5万名温籍高校毕业生中,留在温州或返回温州就业、创业的仅占66%,每年净流失1.7万余人。而且随着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崛起,加之我市“大拆大整”,外来人口数量正逐年缩减,高技能人才返乡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温州市人社部门公布的2017年46个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主要涉及商业服务类,生产及制造类,相比2016年又增加了4个。四是企业管理模式落后。温州规上企业占全部企业数不到4%,其中在国内外的上市公司也仅27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数5%,位列全省第8位。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落后、人才观念陈旧、薪酬体系不合理,缺乏竞争力。之前我市有一家新材料企业看中一紧缺高端人才,对方提出年薪100万元,企业即被吓退。

2.打造“高精专”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所合作,重点引进“国千”“省千”,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冲击国内外科技前沿,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产业研发带头人。二是加快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培育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等为重点,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有序、技艺精谌的技术骨干力量。

5.改革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方式、渠道,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各类人才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温州地方特色的职称外延伸专业评审,进一步壮大中高级人才队伍。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等级水平自主评价,为更多普工提供晋升通道。鼓励企业建立中高级职称岗位津贴制度。

3.开展精准引才活动。2018年9月温州公布了150个市本级产业政策整合清理结果,统一出台关于工业、服务业、农业、开放型经济等4个综合性政策等。要以此为指引,对照每年人社部门公布的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聚焦企业个性需求,绘制“人才地图”,利用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力量,按图索骥到人才集聚的城市、高校开展专项引才,也可采用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两地搞科研,吸引"候鸟式"人才。力争引进一名人才、激活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企业。

(三)完善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4.强化本土育才平台。做强做大现有在温的9所普通高校和2所本科独立学院。同时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办学,增强高校服务地方能力。积极向应用型转变,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导向,建设一批与省、市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培养更多符合温州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对实施的重点人才培养工程,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深化政、行、企、校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更多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要论断。温州要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实现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的理念。一是坚持深化“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的理念。做到在谋划产业时首先谋划人才开发、调整企业结构时首先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时首先提升人才层次、安排产业投入时首先安排人才投入。二是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打破束缚人才流动条条框框,最终取消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引导更多精英人才向企业聚集。三是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坚持招商更要引智,上项目更要引人。四是实施有效举措营造一个尊重人才、引进人才、关爱人才、留住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

3.培养优秀生产经营管理骨干队伍。一是依托已知各大公司、高水平院校和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加强本土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培养与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工业设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管理人才,充实企业现代管理人才库。三是允许退职、退休公务员经界定批准后到企业发挥余热,充实管理人才队伍。

1.创新人才政策顶层设计。2018年5月温州博采众长出台了《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打造温州人才政策新高地。该政策涵盖了院士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等各层次人才,尤其对于人才的个人奖励、配套资助,拿出的“真金白银”比以往有大幅提升,赢得各界普遍好评。然而经过仔细研究,仍存一些不足。应向广东深圳、东莞等学习,建立诸如人才子女就学名额按企业纳税贡献额等,交由企业自主分配的普惠政策。

外部融资是采用企业之外的资金来进行并购活动,一般采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形式进行。债券融资可以带来一定的节税效果。借款利息可以在上税之前进行扣除。但是负债会使得企业有还款压力,负债越多,企业压力越大,最后可能会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增发等方式出售自己的股份。股票回购没有固定的期限,企业暂时没有还款的压力。但是会影响到之前股东所持有的比例,损失股东的权益。分配利润之后企业还需要支付股息,股息不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但有些学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素质提升等方面,讨论如何改革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为相关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6.培育“温州工匠”队伍。积极倡导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建立工匠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和“工匠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宽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造就多层次的“工匠”型人才。提高能工巧匠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加强典型宣传,使工匠精神在全市蔚然成风。

7.健全有效激励制度。首先抓好地方环境、交通、人文等设施建设,配套出台更接地气的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教育、养老、医疗等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形成合力,从人才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方面入手留住人才。其次允许并支持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人才引进或培育基金,并在税前扣除;引导企业完善各类人才薪酬福利制度,把提高工资性价比作为一个重要筹码,最大限度的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

8.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以温州“最多跑一次”改革及“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建立投资项目全程无偿代办和诉求代办机制等措施,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推进“降本减负”系列政策落实,加大税费清理与企业奖励政策兑付力度。建立“温州人才APP”形成集才信息库、项目库、人才一窗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信息互联互通,全力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注重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开展以“职能部门联系重点企业、领导干部联系高层人才”为重点的“双联系”走访活动,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努力提升企业与人才在温州安居乐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在畜禽养殖地区,有不法分子,也总是有人收购病死畜禽,这些人员成为畜禽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要加大对这些人员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应该从严从重给予处罚,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广大养殖户也要树立自觉维护养殖环境的正确观念,拒绝出售病死畜禽,将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is also an uncommon cause of abdominal pain and bowel obstruction in adults and it usually generates at a malignant lead point in this age group.

参考文献:

[1] 丁克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才吸引问题研究〔N〕.中国矿业.2011.20:97-99

[2] 叶伟江.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2011.16:141

[3] 蒋儒标.王春光.金浩.温州蓝皮书2018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5-1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6-260-02

(作者单位:温州瑞兴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赵毅)

标签:;  ;  ;  ;  ;  ;  ;  ;  ;  ;  

刘拥军:温州产业升级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再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